- 孩子玩游戲,父母怎么辦?:別讓游戲毀了孩子一生
- 夏翠翠 申子姣
- 2549字
- 2020-05-14 17:26:50
第三節
陪玩時忍不住看手機怎么辦?
童童媽媽是位年輕的白領,從小成績優異,就職于世界500強企業,很受領導器重。童童媽媽很愿意接受親子教育的新理念,她清楚地知道,陪伴孩子的質量比時間還重要。但是每次下班回家陪童童玩時,她卻總是剛陪一會兒,就忍不住要看看手機,要么進行一些并不緊急的工作安排,要么跟朋友聊些八卦。
童童媽媽為此十分自責,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沒能給女兒最好的愛??墒且娴姆畔率謾C,她覺得自己會瘋掉。自從懷孕之后,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她冒著不被上司器重的風險減少了加班,也冒著淡出交際圈的風險減少了外出活動以免過度興奮或染上疾病。對于一個一直追求上進,特別喜歡交際的人來說,懷孕就像孫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畫的一個圈,把她與外界隔離開來。除了靠手機與朋友的互動,仿佛沒有其他辦法。
童童出生后,媽媽的個人空間更是被明顯擠占。無形地畫地為牢,似乎變成了一個有形的籠子,把她關得更嚴。孩子小的時候睡眠比較多,還可以偷得半日閑。如今童童1歲多了,覺少、愛玩、又黏人,白天姥姥一個人帶,晚上只要媽媽一回家就黏著媽媽,睡覺也必須有媽媽陪在身邊才睡得熟。童童媽媽本來也想晚上偷個懶,但想想姥姥白天累了一整天,實在不忍心。老公白天上班也很辛苦,希望他多休息注意身體,只能自己多扛一扛。
媽媽陪玩的時候,起初還能堅持盡量全身心投入,但超過20分鐘,就忍不住想要看手機,即便手機沒有什么未讀信息,也不放心,要查看一下。看著媽媽跟手機這么“親”,童童對手機也很有興趣,有時候媽媽還沒有去看,童童先跑過去主動找手機,兩手夾住,稍有吃力地捧過來放到媽媽手里,嘴里還念叨“媽媽要看手機,童童要跟媽媽一起看手機”。讓媽媽哭笑不得。更讓她生氣的是,因為孩子更黏自己,爸爸就有機會“偷懶”,動不動就坐在沙發上悠閑地看視頻,玩游戲。不過,童童媽媽怕說出來顯得小氣,只好找其他事情挑爸爸的毛病,搞得兩個人關系也很緊張。
童童媽媽很想知道,在懷孕之前,其實自己并沒有這么依賴手機,怎么現在明明想專心陪孩子玩,自己卻總是忍不住要看手機呢?
在手機功能日益豐富的今天,不自覺地想要看手機其實是很常見的事情。英國《每日郵報》曾發表文章指出,據屏幕解鎖應用程序(Locket)對15萬手機用戶監測統計發現,普通用戶平均每天查看手機大約110次,平均每6分鐘就解鎖屏幕一次,有一個用戶甚至一天解鎖手機將近900次。而被調查的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竟然那么頻繁地查看手機。所以,童童媽媽覺得自己懷孕前并沒有那么依賴手機,也許確實是真實情況,更可能是因為她缺少對手機使用的自我覺察——懷孕前即使常??词謾C,也不會帶來心理沖突或負面情緒,很容易被人忽視,這種習慣也就延續到了生產之后。實際上,頻繁使用手機導致人們的時間被碎片化分割,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也會受到較大影響。被手機所掌控的生活,也會讓人失去自主感。這種自主感喪失所導致的無力感,在想全身投入陪伴孩子卻無法實現時,才被凸顯出來,甚至達到了最高峰。
從懷孕時候開始,童童媽媽為了孩子的健康,主動“犧牲”了自己從工作中得到的認可和在社交中得到的歸屬感。但這些被暫時壓抑的需求不會消失,總會以另外的方式表現出來,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比如,有意地多加一會兒班才回家,或是回家以后仍用手機處理工作事務,或是稍有人主動聯系自己,就不停地與其閑談聊天。忍不住要用手機的行為,可能正是在提醒媽媽們,你的心理需要沒有被滿足。媽媽們其實都希望爸爸能承擔起相應的育兒責任,當看到爸爸毫無犧牲卻沒有愧疚感,甚至可以隨時做他想做的事情,會進一步激發不被滿足的心理需求,進而又嫉妒、又委屈。
在與童童媽媽深度交流之后發現,雖然她也知道陪伴孩子是很重要的事情,但總覺得陪孩子玩時,自己并沒有學到什么新知識,或得到什么精神上的成長,如果再不花點時間用于工作或是維持人際關系,時間就仿佛被浪費了似的。她從小就被教導“學習是最重要的正事,其他都不用管,娛樂或玩耍更是不務正業”,所以,做“陪玩”這個“無用功”時,就得同時做點“有意義”的事,比如工作、維持人際關系、聽聽微課學點知識。
父母應該怎么辦?
有意識地協調好自己的不同角色。陪娃玩的時候想工作,出門聚會又操心家里的事情,其實是角色混淆的表現。工作時就戴好員工的“角色帽子”,踏踏實實工作;聚會時就戴好朋友的“角色帽子”,盡情地享受友情;陪孩子時,就盡情享受父母的角色,見證生命的傳承與成長。在每一種角色中,都享受那個角色帶來的滿足感,充分地享受當下。
要使角色之間不混亂,就需要有意識地去滿足不同的角色需求。童童出生后,媽媽就把全部的閑余時間都給了孩子。其實,偶爾照顧自己的需求,跟家人一起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都是可以的。爸爸媽媽給自己一定的自由時段,比如周末中的一天,或是平時的一兩個晚上,跟朋友一起分享快樂時光,或投入自己喜歡的工作項目。如果姥姥和爸爸某一天付出得比較多,再找一個機會讓他們好好休息一下就可以。
此外,父母們可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找到更多與自己相關的責任感。父母對孩子的全身心陪伴,不只是父母幫孩子提升安全感、提高智力水平、增強運動能力的過程,其實也是孩子教父母如何重拾對事物的興趣,換個視角看生活的過程。用心地觀察孩子玩耍,也能讓人靜下心來,享受為人父母的快樂。
家長也可以借用手機幫助孩子學習新本領,下載一些對孩子心智成長有幫助的APP,例如,播放有聲讀物,聽童謠、兒歌、童話故事、國學經典、趣味英語等,更好地挖掘電子產品的益智功能,成人也可在此過程中復習經典,增長才智。
或者,可以選擇其他在社會評價層面有意義的休閑方式,尤其是你希望孩子學習到的休閑方式,并對全家都有幫助。
?動手解決家里的實際問題,修理壞掉的東西,整理雜亂的擺設;
?讀讀書,拓展單一由網絡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有機會沉下心來進行深入思考;
?把運動加進來,做一些簡單的加強身體活動能力的事情,在家里做做操,練練瑜伽;
?夫妻兩人下下棋,談談心,或跟孩子一起聊聊天,創建多樣化的溝通方式;
?養點花草勤于修剪,養些小動物悉心照料,也讓孩子能夠直接體驗到生命的活力。
如果父母能夠通過以上的調整,顯著減少對手機的依賴,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孩子,都會有巨大的幫助。想想孩子未來的生活習慣會受自己的行為影響,望子成龍的你也許會更有動力去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