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玩游戲,父母怎么辦?:別讓游戲毀了孩子一生
- 夏翠翠 申子姣
- 2562字
- 2020-05-14 17:26:49
第二節
別把手機當止哭神器
壯壯今年2歲了,像很多活潑好動的小男孩一樣,精力旺盛,喜歡挑戰,也很有“主見”。他一會兒爬到沙發最高處,張開雙手一副準備要飛下來的樣子,一會兒又把半個身體伸到床底下跟爸爸藏貓貓,爬高爬低簡直一刻不得清閑,爸爸媽媽陪玩時簡直一刻不敢放松。這不,在媽媽轉身取水杯的瞬間,一個站不穩,把席夢思當蹦床玩的壯壯就從床上翻滾了下來,雖然有著爬行墊做緩沖,但先著地的膝蓋還是挺疼,于是壯壯“哇”地一下哭了起來。
正在玩手機的爸爸騰地一下站起來,生氣地指著壯壯:“叫你不小心!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能在床上亂蹦!”媽媽哪里聽得了兒子這樣撕心裂肺的哭聲,飛奔過來迅速抱起壯壯,一面示意爸爸別再說話,一面不停地責備自己沒保護好孩子,一只手非常熟練地取了放在一旁的手機過來,飛快地解鎖,放出壯壯平時愛看的視頻,安慰兒子說:“寶貝不哭,快看快看,這個小哥哥的樣子多可愛!”“哎,我們再看看這個,這個小朋友坐車車多勇敢!”……壯壯的淚珠都還沒有落地,小眼睛就直勾勾地盯上了手機屏幕,被視頻里的小朋友所吸引,也不記得哪里摔疼了,仿佛從床上摔下來的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
每天晚上給壯壯洗澡,是爸爸媽媽最頭疼的事情。壯壯開始死活不肯進澡盆,但只要一進水里玩嗨了,就死活不愿意離開澡盆。每次爸爸都要專門負責拿手機放壯壯最喜歡看的游戲動畫,媽媽負責準備好毛巾、浴巾,伺機把看呆了的壯壯抱出澡盆,趁著壯壯沉迷在動畫世界里,抓緊時間為壯壯擦凈更衣。
就像這樣,但凡遇到壯壯磕了碰了或者不順心了哭鼻子,爸爸媽媽就迅速地把手機拿出來,播放各種“止哭神器”。如果想要讓壯壯迅速停下正在進行的危險活動,爸爸媽媽也習慣性地拿手機當“救兵”。
很多家長都像壯壯的父母一樣,聽不得孩子哭一聲。通常,只要孩子一哭,負責看護的大人就會進入責備或是自責模式,仿佛孩子的哭聲就宣判了孩子或家長的無能,預示著孩子不成氣候或是家長沒能盡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用手機迅速止哭這一招,看起來效果顯著,但背后也隱藏著很多風險。
哭作為一種本能行為被保留下來,是有很多重要作用的。孩子剛出生時,要用哭去擴張肺泡啟動肺的功能;隨著不斷成長,要用哭練習控制肌肉的能力;有需要時,要用哭去表達自己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引起成人的關注;遇到危險時,要用哭去表達擔心和害怕的情緒;遭受傷害時,也要用哭來表達痛苦。不讓孩子哭,其實是對孩子權利的剝奪。允許孩子正常的哭泣,也是家長成熟的表現。
有的家長會像壯壯爸爸一樣,看到孩子受傷,便開始指責孩子不聽話、不小心。其實爸爸心疼得很,但因為習慣或自己成長經驗的限制,只能用批評的語言表達出來。實際上,他心里也明白,小孩子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無法準確控制自己的活動,免不了會摔傷、碰傷,在做好基本防護措施的基礎上,通常不會受到大的傷害。這個時候家長既不能因為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陷入指責孩子的模式,也不能讓自己陷入無端自責的狀態,因為正常人都會有疏忽,沒有人能夠幫孩子規避所有的風險,風險也是世界的本來屬性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外傷,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世界。突然的失重或突然的撞擊會讓寶寶受到驚嚇,這時用手機轉移注意力,只是在表面上迅速解決問題,但孩子的害怕和痛苦都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注,可能會表現為做噩夢,在夜間莫名哭泣等其他補償方式。
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3個月左右的嬰兒可以比較集中注意力于某個感興趣的新鮮事物,5~6個月時能夠比較穩定地注視某一物體,但持續的時間很短。3歲前的嬰兒注意力水平都較低,很容易受成人引導把注意力集中于其他目標。壯壯的父母擅長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其實是很棒的教養策略。但手機并不是唯一能起作用的工具,更不是最佳的轉移工具。如果過早過地、長時間地讓孩子接觸手機,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對手機的興趣超過其他任何事物,對之后的人際交往、學習生活都產生負面影響。
德國行為學家洛倫茲提出過“印刻效應”,指的是小動物出生后,會本能地跟隨和學習第一個看到的活動的事物,即使第二個看到的是真正的父母,也會無動于衷。有研究發現,嬰兒對電視等電子產品也會產生“印刻效應”。如果嬰兒從小每天看或聽五六個小時的電視,那么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孩子通常會有以下的表現:喜歡電視中的音樂、對母親聲音反應遲鈍,不能專心注視母親的視線、無法安靜、對事物不敏感等。即使母親給孩子耐心地講或唱,孩子也會興致索然、無動于衷。
家長應該怎么做?
讓孩子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受點挫折、流點淚,意識到生活并非一帆風順,也是教育的內容之一。家長竭盡全力營造一個完全無風險的環境,只會讓孩子習慣在溫室里成長,無法適應外面世界的風雨。
當孩子哭泣時,要花一點時間,了解哭的功能和含義是什么,要允許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用哭來表達害怕、傷痛等負面感受,起到情緒宣泄的作用。在孩子情緒相對穩定時再告訴孩子剛剛發生了什么(壯壯在床上玩,沒踩穩掉到墊子上了),跟孩子一起了解現在處于什么狀況(壯壯掉下來的時候,把哪里摔疼了),幫助孩子慢慢理解現狀(腿摔疼了,揉揉就會好一點了),也幫助孩子增加風險意識和規避方法(以后不能一個人在床上蹦了,掉下來危險)。
除了運用手機的多樣化功能作為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之外,家長可以創造性地學習和運用更豐富的方式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中發現,兒童在心理發展的某些階段存在泛靈論的特征,會把無生命的物體看作有生命、有意向的“活物”。1~3歲的小孩對自己身體有很濃厚的興趣,壯壯不愿意出澡盆時,可以引導他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如手指頭、腳趾頭泡皺了,借助泛靈論的特征,家長可以把身體的各個部分擬人化,告訴他手指寶寶需要離開水休息一下,身體需要衣服的保護等。當孩子還像從前一樣依賴手機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手機今天心情不好,或是早早睡覺了,讓其逐步脫離對手機的依賴。
此外,小孩很容易進入假想的“游戲空間”,家長開動腦筋,設定一個需要孩子配合的游戲場景,也容易激發孩子的興趣。比如,睡前引導孩子撒尿,鼓勵他制造一個小瀑布出來,打敗便盆中的“壞蛋”等。家長也可以主動轉向一個對孩子有幫助的活動,如裝作很投入的樣子堆積木,或是用創造性的方式玩孩子的玩具,孩子通常會很快被吸引,并且主動要求加入到父母的游戲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