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第二版)
- 桑兵
- 13915字
- 2020-06-04 12:27:52
第二節(jié)
東西無常
6月中旬,北方形勢驟變,聯(lián)軍開始水陸進(jìn)攻。清廷于6月18日急電李鴻章北上。雖然李借故拖延,保皇會得知的消息卻是“北亂李行”。李鴻章的生死去留,一直是影響保皇會廣東方面行動的要素之一,開始試圖以暗殺除去,以后又一度計劃“得省城不必戕肥賊,但以之為傀儡最妙”,借以收示人文明,“寒奸黨之心”[1],易辦外交,安靜地方等四利。
6月初保皇會全力向西,但仍留連于東,派眼線住關(guān)房,“打探實真(二九)情形,若必不能,則專西事”;同時繼續(xù)要求澳門總局對“剛事必極力招呼”。[2]康有為所發(fā)指令表明他依然舉棋不定,既要求“先將全款辦翼軍事,一文不留,一事莫支”,“聚精神,聚全款,聚人才,專應(yīng)翼軍,趕速應(yīng)之”,又聲稱:“軍事難定,原難遙制,汝等可相機(jī)酌之。若廉處一舉,當(dāng)此人心,可四處應(yīng),如火燎原,惟今之時為然。如此,又不必泥翼之一軍耳。或粵中可取,則先圖之。計二九當(dāng)此必大動心,或可為也。”[3]
李鴻章北上的消息傳出,保皇會在廣東舉事的顧忌大為減輕。“李去,廣東各事自較易辦。”[4]6月20日,康有為指示歐榘甲等:“前書條理稍異,可與諸子竭力圖粵事。”廣東方面仍由梁炳光統(tǒng)大局,林玉、版筑、三品等伏兵于廣州近郊的獅嶺或曹涌,假清軍劉永福旗號,奔襲劫城,并一度有調(diào)駐廣州灣的陳翼亭部奔襲省城的動議。
不惜動用廣西一路的勤王正軍,反映出康有為有過棄桂圖粵的念頭。但同時他又表示:“若仍用前議圖湘、桂,則汝偕翼行可也。”[5]集中一路變成兩地并舉,相機(jī)行事。這時海外華僑捐款既多,歷時又久,對保皇會遲遲不舉嘖有煩言。康有為迫于壓力,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令各路人馬迅速發(fā)動。其“總以速為主,然又不可因我催而亂來也”[6]的兩可指令,讓各路統(tǒng)領(lǐng)進(jìn)退兩難。
取粵的最終目標(biāo)是北上勤王,6月下旬,康有為函示徐勤等人:“若布置停妥,則并力西向,較為長策。”[7]廣東“有剛統(tǒng)大局,有版、品、林諸人,或可以守,則羽異往西亦極穩(wěn)”[8]。視取粵為鞏固后防,襲桂才是勤王進(jìn)取。
7月18日李鴻章北上后,保皇會更加偏重取粵,并進(jìn)一步制訂出具體計劃:挑選精勇選鋒分隊入城埋伏,首先襲奪水師艦船,以艦炮轟擊城池;于觀音山五層樓及各城門遍插預(yù)先制作的清軍旗幟燈籠,布為全城兵變疑陣,趁亂奪城;然后“挾德壽出示遍諭勤王”[9],傳檄州縣,奪餉械,募款項,練精兵,安商旅,設(shè)民政局,照會各國領(lǐng)事。可是康有為還在猶豫不決。他指示辦事人:“此刻專注東省(以李去之故),若得手,則取其軍械、財富,天下不足定。倘度不能得手,則切勿發(fā)也,必聚全力于西省,直趨湖南。”“或全力取東,或全力趨西,此間不能遙斷。或兩粵并舉。”“務(wù)求一發(fā)必中,便宜辦理,不拘一說,避實擊虛。”[10]
與此同時,唐才常電催康有為還港,“預(yù)備入江入津,因外國欲救上也”[11]。康遂通電各國,探測其對于營救光緒的態(tài)度,以便相機(jī)決定“還港調(diào)度”還是隨英國軍艦“赴京救上”。雖然他曾經(jīng)指望依賴外強(qiáng)保救光緒,甚至公然號召“助洋人攻團(tuán)匪以救上”,但對列強(qiáng)仍然懷有戒意,擔(dān)心一君一臣孑然在北,即使僥幸南渡,訂立和約時,“既受彼厚恩,又絕無勢力,只得俯首,一切惟命。是吾為安南也,是賣國自吾也,不然亦為波蘭、為埃及,恐土耳其亦不可得也”。在他看來,救上的目的在于變法,而變法“非經(jīng)雷霆掃蕩之威,未易行也。即論救上,亦須我軍威既立,能直搗京師,然后請西人從中調(diào)和,成之和議乃易。不然南還,亦必吾南中親軍已立,然后可靠。不然。則李傕、郭汜之流,可奪上而生他變耳”。[12]將保救光緒的重心由倚賴外強(qiáng)轉(zhuǎn)到建立勤王武裝之上。后來英國政府提出,以得到光緒的求救手諭為出面干預(yù)的先決條件,北上化為泡影。而還港“明購械治兵”之舉,也擔(dān)心刺激廣州清軍加強(qiáng)戒備,城“反難取,故不還港”[13]。
正當(dāng)保皇會在兩廣左顧右盼之際,漢口自立軍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了。這時保皇會用兵的重心仍在兩廣,梁啟超趕赴自立軍起義不及,在上海即表示:“也許將去兩廣。似乎與兩廣的唐景崧已經(jīng)聯(lián)系好了。”[14]除原定計劃外,5月間,保皇會日本總部以“今日辦事,不能不借外力”,指示洛杉磯分會,以礦物、鐵路為報酬相誘,游說“既知兵,而且有此志”的美國人荷馬李(Homer Lea)在保皇會舉事時,募集美兵相助,并通知其來游時“順道往見長者,商辦一切”。[15]荷馬李趕到澳門,準(zhǔn)備召集2.5萬名苦力組成軍隊,由美國軍官率領(lǐng),從澳門攻打廣州。[16]康有為認(rèn)為其“來助甚好”,但礙于“餉薄難供養(yǎng)”[17],“我力未厚,頃難即用之,須少待耳。”[18]因而澳門總局將此方案暫時擱置。
康有為雖然聲稱將長江之事托付唐才常,實則主要關(guān)注取道湘鄂北上,對唐才常將注意力轉(zhuǎn)向長江中下游六省不以為然,因而對后者所籌備的各項事宜并不熱心。保皇會中對于聯(lián)合大舉方略與唐才常共鳴最多的是梁啟超。他一再函告港澳總局:“伯忠在滬至為關(guān)鍵,此間款又尚未能接濟(jì)之,如有急需,尊處想必能應(yīng)手”,希望同門能夠“不分畛域”。[19]由于保皇會的勤王戰(zhàn)略以兩廣為重心,長江方面財政上很難分得一杯羹,考慮到“今日最急者轉(zhuǎn)餉之事,而此涓滴之?dāng)?shù),實難遍資各路”[20],他準(zhǔn)備孤注一擲,托人向美商大筆借貸,并分別致函康有為、唐才常和孫中山,勸各派“不可輕于一擲”,待其借款到手,再同時發(fā)動,以求必勝。但又擔(dān)心“氣機(jī)已逼,不可能挫其一鼓之勇,貽悔將來”,讓唐才常“與諸豪隨時行事”。[21]繼而鑒于“我輩與賊黨今日既已成短兵相接之勢,想亦已待無可待”,對唐的“速發(fā)之議”亦表示“附和”。
在這一戰(zhàn)略框架內(nèi),梁啟超與康有為討論舉兵時后者應(yīng)入何軍,提出開府于廣州、武昌或金陵的選擇。長江流域分為以上海為基地的唐才常和以漢口為基地的林圭,其計劃原不限于湘鄂,除安慶、蕪湖、銅陵外,由于哥老會首領(lǐng)辜人杰等隨湘軍移防南京,以及鹽梟徐懷禮來附,唐才常等又將勢力擴(kuò)展到南京、鎮(zhèn)江、揚(yáng)州。梁啟超與唐才常、狄平商議:“若用虎威,兩公入虎穴與否,是一大問題。”不入則事權(quán)全在彼輩,而彼不解文明舉動,必壞大事;即使小成,也難以控制。入則勢孤力單,難以接應(yīng)。“然兩者比較,似入之較為害少利多”。如果徐懷禮與湘鄂的楊振鴻、李云彪能夠團(tuán)成一軍作為正兵,梁啟超建議唐、狄二人以一人入之,一人在外觀察接應(yīng),并建議入軍后簡其勇誠者練百人作為親衛(wèi)。[22]
徐懷禮字寶山,綽號徐老虎,庚子年僅35歲,丹徒縣南門內(nèi)人,向開竹店生意,因犯搶案被當(dāng)局捕獲,逃脫后投入鹽幫,聚眾萬余,私鹽船700余號。1899年6月20日在七濠口設(shè)立春寶山堂,將素來爭斗不已的青紅兩幫統(tǒng)一麾下,“時假仁義煽結(jié)人心,賑濟(jì)貧民,收納亡命。凡營中弁兵被革者,該匪必羅致之,或以資財恤其家室,或派鹽船使其管駕,順之則生,逆之則死”。1900年2月,“忽來二人到七濠口與徐懷禮說話,自言系康有為一黨,聞徐懷禮是個英雄,前來相邀,如愿合伙,即與他同到廣東香港見康有為商量,銀子軍火皆是現(xiàn)成。聞徐懷禮已派鄭大發(fā)與康黨前往探聽虛實,至今未回”。[23]
康有為決策用兵后,徐懷禮居然別出心裁地致函江蘇巡撫鹿傳霖,義正辭嚴(yán)地加以斥責(zé),并通告其準(zhǔn)備舉兵勤王的計劃,函謂:
鹿兄閣下:盤踞貴治久矣,恨不得一睹尊范為結(jié)。足下赫赫重名,當(dāng)此巨任,而以茍且祿位,因循時日,坐視榮祿等窺竊神器,挾太后以馭天下,而囚我圣皇,獨不聞主憂臣辱之義乎?仆一介武夫,目不睹詩書之陳跡,然竊信君臣二字之義,較公等為稍明者。且吾與子有何仇讎?公等聯(lián)絡(luò)二兇,甘心弒主,非仆之所與聞也;而遽加仆匪名,若必得吾首而甘心者。仆具有天良,不忍坐視皇上罹戾太子之戚,已定于秋間整我六師,會師江淮,取道北上,以清君側(cè),而梟奸宄。大丈夫作事光明磊落,況救吾圣主乎。特此布聞,附呈諭稿。
所附諭稿為以“兩江兩湖兵馬大元帥”名義發(fā)布的告示,宣稱:
本帥近奉光緒皇帝密詔:朕自戊戌八月以來,坐受太后凌辱幽禁,慘無天日,其各奸臣榮祿、奕劻等,尤狼子野心,忘恩反噬,日日以謀弒朕躬為事。爾軍民人等世受國恩,各有天良,亟宜戮力同心,翦除奸黨,以救朕躬。將此通諭知之。為此特布告兩江兩湖豪杰之士,速速遵詔行事,約于本年秋間,聽候本帥軍令,即率本部人馬會師江淮,取道北上,以清君側(cè)而奠國基,爾公爾侯,爵賞在即,河山帶礪,決不食言。若猶執(zhí)迷不悟,坐失事機(jī),滔天禍起,玉石同焚,悔不可追。
徐寶山此舉,不無蹊蹺,等于將自立軍的舉兵計劃公開。當(dāng)局開始打算“密寄責(zé)成江蘇皖鄂各督及李秉衡并請交片奴才轉(zhuǎn)飭張春發(fā)、陳澤霖二軍,不動聲色,設(shè)法擒拿”[24]。因為當(dāng)?shù)亍八懜鳡I多受匪賄,暗通消息,長江水師尤甚。惟此兩軍新募之眾,設(shè)有事端,可期得力”。榮祿接報,認(rèn)為“不便令其辦理徐匪,恐禍激釀為患”。鹿傳霖鑒于“該匪黨羽甚眾,消息極靈,歷年販私,獲利甚厚。以多賄勾通營弁,以小惠要結(jié)人心,與各梟爭利互斗,殺傷甚多,皆投之江中,無人報案。近復(fù)向洋行私購精利快槍數(shù)千枝,情殊叵測,隱患實深”,決定“不時偵探,其赴香港溝通康逆之事究竟如何,并密遣妥人,許收重賞優(yōu)保,授計殲之”。[25]
6月,張謇得知大沽口失守,拜見劉坤一獻(xiàn)策招撫徐懷禮。[26]據(jù)井上雅二“從徐的部下一個姓熊的人那里得到的消息”,“徐老虎的降伏是一時的計策。隨時行動的準(zhǔn)備工作已就緒”。[27]但是徐反復(fù)無常,詐降變成倒戈,反而協(xié)助清軍破壞自立軍的行動,唐才常等人不得不舍棄江淮而專注于湘鄂。
自立軍失敗使保皇會士氣受挫,隨之而來的嚴(yán)防搜捕又加大了再舉的難度。不過,保皇會人力物力集于兩廣,并未傷著元氣。康有為雖然痛感“大功未成,元勛先隕,失我良將”,仍堅持發(fā)動,甚至為各地會黨蜂起勤王的傳聞所鼓舞。9月間,他在家書中不斷提到:“得上海電來,知長江上游三處起,下游六鎮(zhèn)即發(fā),麻城大軍入河南迎駕。”[28]“幸麻城一軍有十萬人北上迎駕,又湖南藩司錫良所帶偽勤軍為我所襲,力頗厚矣。今變?yōu)榈诙犞冢籼煜嘀赏梢病!?a href="#new-notef29" id="new-note29">[29]“長江有人卅萬,今下游尚有大力,即決日再起,北上入晉矣。廣西亦有布置。”[30]
然而,這時李鴻章電告駐英公使羅豐祿照會英國外交部:“康、梁布散黨徒,暗結(jié)廣東著匪區(qū)新、三合會首潘新桂、劉福等,聯(lián)各省會匪,約在兩湖、三江、兩廣起事,名為保國,陰圖擾亂。”“槍炮由南洋用棺裝運(yùn)入粵。若不查辦,有礙東南商務(wù)大局。”[31]英國政府擔(dān)心其在長江及廣東的利益受到影響,指示殖民部電飭新加坡、香港等地總督查辦,使保皇會失去了外部支持的便利條件。
9月,梁啟超和容閎先后抵香港,分別會見港督,欲與之“定約取粵”,港督堅決反對,警告“爾等切勿起事”。[32]康有為深知“區(qū)區(qū)烏合之眾,實不能敵港兵”,暗中放棄取粵。但又擔(dān)心“損辦事者之氣也”,故秘而不宣,僅“大力令取西”。澳門總局的徐勤、歐榘甲等對此底蘊(yùn)“亦未之知”,拒絕了港督卜力的請愿建議,繼續(xù)“眷戀東省”[33],造成統(tǒng)帥部與前敵指揮所在調(diào)度指揮上的嚴(yán)重抵牾,令保皇會的行動陷入混亂。后來康有為函告邱菽園道:
仆意今專注于西,而辦事人所用者皆東人也(數(shù)月相牽,致兩無成功,在辦事皆東人想東故,以此故處之甚難),以西中人地不宜,皆不欲西而欲東,又有含怒之心也。仆以西人虎視于東,漢事可鑒。即得之,恐為他人作嫁耳。又攻堅非宜(彼備既嚴(yán),吾實力未足),不若攻虛。累書勸告,而井上未以為然也。以東故費極多矣。今更難繼,公謂如何?若以絕東專西為宜,亦望公發(fā)一長書勸井上。井上甚稱林玉才(林已歸井,同辦一路)。
井上屢請?zhí)硇担鸵跃喜挥鳎什挥碇H粲麞|則添械,不知如何乃為止境。甚恐雖添亦復(fù)不足,仍無用。而累月以來,老師糜餉,未得一當(dāng)。況即得當(dāng),尚恐西人不允借為定亂而取之乎?秦西亦極以此為言,戒勿浪舉,俟其往英倫訂約后乃可行。仆深然其說。然仆此非數(shù)年不可,數(shù)年之費餉無數(shù),變又無限,安能久待?故不如先西為之愈也。若西既得,遂而取東,其于外交易矣(望同苦勸之,以彼日間迫于舉也)。[34]
井上屢請?zhí)硇担鸵跃喜挥鳎什挥碇H粲麞|則添械,不知如何乃為止境。甚恐雖添亦復(fù)不足,仍無用。而累月以來,老師糜餉,未得一當(dāng)。況即得當(dāng),尚恐西人不允借為定亂而取之乎?秦西亦極以此為言,戒勿浪舉,俟其往英倫訂約后乃可行。仆深然其說。然仆此非數(shù)年不可,數(shù)年之費餉無數(shù),變又無限,安能久待?故不如先西為之愈也。若西既得,遂而取東,其于外交易矣(望同苦勸之,以彼日間迫于舉也)。[35]
對主持粵事的梁炳光,康有為更是滿腹怨言,他說:
以吾當(dāng)時人才及餉力,專意于空虛之西,必有所得。而足下當(dāng)時戀戀于粵,以十八新去,可以竊圖,來書必欲試一辦東事,不成乃從西,刻日可起。東中議論紛紛,皆和君,仆無如何。十二月事未成,而君以刻日可起,姑聽君為之。然君日日皆云能起,終以事機(jī)之誤,自六月至閏八月,皆不能起。當(dāng)時給餉與林玉、子盈、云樵,皆因君故,留為接應(yīng),不然仆必不發(fā)也。[36]
由于調(diào)度乖方,保皇會的東西兩軍始終籌而不舉,莫衷一是。10月6日,興中會卻在惠州樹旗起義。清政府因漢事甫平,惠事又起,加上接連收到孫、康兩派購械運(yùn)貨的密報,“防戒極嚴(yán),查搜益密,攻擊更甚”[37]。“粵事大局,翼、剛兩大路皆為惠局所累。”葉湘南在東莞所辦團(tuán)練被查出,陳翼亭雖得密報出走,“然梧州以其頻上下,緝之甚嚴(yán)”,其運(yùn)械小輪也被迫停開,“部下因此有散者”。康有為“決意令停辦東事(日間已累飛書停絕東事),專意西機(jī)”,以免“餉累無窮(粵累餉最大),終為所牽”。[38]
此后,粵中黨禍益甚,保皇會一些骨干及其親屬被捕。陳翼亭“大為其鄉(xiāng)人所攻,致共[其]寄頓之械多致發(fā)露,輪不能行,械不能運(yùn)”,“不能舉事,恐此與江事無異”。康有為再度表示:“既決為之棄粵。”[39]
11月26日,康有為函告邱菽園:
井統(tǒng)五軍,治事甚密,前得一營,既泄,而不能內(nèi)舉,泄后又不能不待軍備。仆惟恐其妄動,今仆被執(zhí),恐死矣,其一軍恐散。若不能西,已令向北,免久糜餉。此皆他人所不知者。若羽異之先,原得三萬,起自南關(guān);后泄,則力有未逮,已交四萬余,改請七萬;今又泄,而前途戒嚴(yán),又索十?dāng)?shù)。……今輪被停,而械亦少矣,幸雖泄而其人尚無恙。[40]
雖未明言放棄,已在為勤王運(yùn)動作收場總結(jié)了。
雖然漢口、惠州的失敗導(dǎo)致局勢日益惡化,康有為又幾度下令停辦粵局,梁炳光等人“尚固持欲辦”[41],仍然不肯罷手。康有為后來函告梁炳光:
故東事泄后,八、九月間,仆再發(fā)人才兵械餉力全西之說。當(dāng)時默籌更熟,詞意更決,而足下以數(shù)者措置有緒,益眷戀不能舍。君勉、鏡如、易廠之流,皆力贊成足下,謂足下自有妙籌。仆無如何,輒又聽之君,概不專制。五月、八月二次令停東局,掃境而西,皆為君而留。[42]
聞君來,歡喜無極,掃徑久待,消息寂然。十余日后,得島公書,知欲還港,而不竟來,為之大驚。因足下近來軍謀,秘不告仆,仆未敢專制,故不敢請。聞高山言,公等方略,欲取惠州,故驚懼極;尚幸君即來,得共商榷。若遂不來,則無從商之,而君等之策將陷于絕地。是以不能不驚痛欲絕,而旁皇電催也。尚恐別有故不來,今特痛切相告。凡兵事以方略為第一,茍方略少誤,則全局皆敗。……(惠州事敗),前車可鑒,而諸子復(fù)欲踐覆轍,則是徒令仆旁皇哭祭,哀賦大招,使人財俱盡而已。諸公雖忠義舍身,仆則愛才如寶,實不欲聽之蹈茲絕地,以覆我人才。且大事豈可再壞?此事得失,仆以生死任之,國之存亡系焉。他日敗后,仆固難任機(jī)宜乖誤之咎,而人財兩盡,何能數(shù)數(shù)起耶?仆與公等義同存亡,實不能塞耳拱手,而坐聽公等傾覆,而任其咎。
迄今經(jīng)年,西事無緒,東事既泄,復(fù)若去年正月創(chuàng)議之時。惟專意閉眼高歌,付之吾子。若足下之秘謀,又必欲踵李之?dāng)≥m,而不欲使仆聞,徒令仆想像招魂,吁嗟生祭。……孝高之來,述其所見,及日與粵人士議論,莫不注意于粵,此等貪想,人人同之。而于統(tǒng)籌全局,如何擇地,則皆不及。以力山之奇才,仆日日與言大局,談桂湘,而力意不屬。蓋甚矣,統(tǒng)籌大局之難也。……今甚望與公等統(tǒng)籌之,俾彼此同心,議論定一,乃克省濟(jì)。若各行其志,則我等區(qū)區(qū)數(shù)人,亦已焉哉。今日大局舍桂湘外,無從下手。桂湘亦舍脅及省垣,無從下手。若舍是,則惟有人才[財]俱盡而已。若在外府動,而聽督撫坐會垣,以指揮諸將,更無有不破敗者。今日已非弓刀之世,望揭竿相應(yīng)如洪家時,甚至舍空虛而不計,僅恃桂兵千數(shù)百,以攻兵力全盛之區(qū),又犯其州縣,擊其諸軍,則仆誠不知其所終極也。諸君膽勇亦至矣,然當(dāng)有以統(tǒng)籌之,何必置之無用必敗之地哉?兵有勝于未戰(zhàn)之先,亦有敗于未戰(zhàn)之先者,此類是也。仆固無一能,然于閱歷及地理方略,則于諸公有一日之長,諸公得無笑其夸乎?高山亦言,大眾看地圖,無有及西南一角者,今乃知其非也。尚有許多謀議,非西不謀,望即惠然,無吝爾音,惟恐正月十三日君遂返港,故盡所懷,不能復(fù)隱。[43]
聞君來,歡喜無極,掃徑久待,消息寂然。十余日后,得島公書,知欲還港,而不竟來,為之大驚。因足下近來軍謀,秘不告仆,仆未敢專制,故不敢請。聞高山言,公等方略,欲取惠州,故驚懼極;尚幸君即來,得共商榷。若遂不來,則無從商之,而君等之策將陷于絕地。是以不能不驚痛欲絕,而旁皇電催也。尚恐別有故不來,今特痛切相告。凡兵事以方略為第一,茍方略少誤,則全局皆敗。……(惠州事敗),前車可鑒,而諸子復(fù)欲踐覆轍,則是徒令仆旁皇哭祭,哀賦大招,使人財俱盡而已。諸公雖忠義舍身,仆則愛才如寶,實不欲聽之蹈茲絕地,以覆我人才。且大事豈可再壞?此事得失,仆以生死任之,國之存亡系焉。他日敗后,仆固難任機(jī)宜乖誤之咎,而人財兩盡,何能數(shù)數(shù)起耶?仆與公等義同存亡,實不能塞耳拱手,而坐聽公等傾覆,而任其咎。
迄今經(jīng)年,西事無緒,東事既泄,復(fù)若去年正月創(chuàng)議之時。惟專意閉眼高歌,付之吾子。若足下之秘謀,又必欲踵李之?dāng)≥m,而不欲使仆聞,徒令仆想像招魂,吁嗟生祭。……孝高之來,述其所見,及日與粵人士議論,莫不注意于粵,此等貪想,人人同之。而于統(tǒng)籌全局,如何擇地,則皆不及。以力山之奇才,仆日日與言大局,談桂湘,而力意不屬。蓋甚矣,統(tǒng)籌大局之難也。……今甚望與公等統(tǒng)籌之,俾彼此同心,議論定一,乃克省濟(jì)。若各行其志,則我等區(qū)區(qū)數(shù)人,亦已焉哉。今日大局舍桂湘外,無從下手。桂湘亦舍脅及省垣,無從下手。若舍是,則惟有人才[財]俱盡而已。若在外府動,而聽督撫坐會垣,以指揮諸將,更無有不破敗者。今日已非弓刀之世,望揭竿相應(yīng)如洪家時,甚至舍空虛而不計,僅恃桂兵千數(shù)百,以攻兵力全盛之區(qū),又犯其州縣,擊其諸軍,則仆誠不知其所終極也。諸君膽勇亦至矣,然當(dāng)有以統(tǒng)籌之,何必置之無用必敗之地哉?兵有勝于未戰(zhàn)之先,亦有敗于未戰(zhàn)之先者,此類是也。仆固無一能,然于閱歷及地理方略,則于諸公有一日之長,諸公得無笑其夸乎?高山亦言,大眾看地圖,無有及西南一角者,今乃知其非也。尚有許多謀議,非西不謀,望即惠然,無吝爾音,惟恐正月十三日君遂返港,故盡所懷,不能復(fù)隱。[44]
一、高之西也,定于正月初間,君尚在庇,特未相告耳。當(dāng)時以候江來,乃提菽款,黃漢元之與高辦事也,乃高二月四日出坡面約之。高到坡專為向菽提款,當(dāng)正月四日之前,吾既不知,菽決不提款與高,及高在坡行時,乃函告我,我得函,知無款與桃,乃決撤澳局,是二月廿間也。至令卓匯款與高,是正月十二日所寫之書(君親見高所寫者),當(dāng)時不知菽、桃、漢元一切也。……
一、君之歸也,與桃相見,言語多不合,桃來書,極憤君,謂破家不足道等語,此誅君之誤也。人至破家極苦,只有慰之,萬無斥之之理。自此桃極怒,及有撤局之事,故怒君益甚。而開端自君與桃言語不諧始,其后桃愈怒,而君亦怒,仆累以書復(fù)之。
一、撤局之說去年八月、十二月兩說命行,十二月之書,君所見也。所撤在澳局,欲省費耳。若避難之人,則必養(yǎng)之。辦事固分為二,君誤會以為撤局即停事,至桃大憤。
一、桃來書仆即復(fù)之,朱、龔書亦皆復(fù)。覆云緩辦而非停辦,撤局而非停事,其義至明,可安桃心,乃君一切擱之,致桃等以為吾絕彼,彼已絕望,諺所謂趕狗入窮巷,必反噬,宜其謂見康氏必殺也。夫辦事用不用皆可,然無絕人而樹敵之理。他人猶可,我今地位則不能。況彼避難而來,無所歸,又一失此數(shù)人,湘即盡失乎?他人絕人無損,仆為會長,一絕之,則一切皆絕望矣。天下無此辦法,彼即極不妥,亦當(dāng)優(yōu)容。君是老友,又自南歸,彼已大疑,又累書不復(fù),非絕之而何?宜其無不致也。君謂若與我書,彼亦驕之,既擱書不交,何以復(fù)至毆打家叔之事乎?是絕之之所生,而非不復(fù)書所能戢其驕至明矣。故一擱書其禍至此。介二叔謂君過烈,亦必有故,若早與吾書,必不至是,而適有漢元、孝高之事,嫌疑遂不可解。然大要在擱書一事,君誤認(rèn)題目,以為等于外省無賴,故以決絕,絕則一紙書六個字,告以汝事難辦,可去澳足矣,何勞君等如是之苦哉?仆未絕彼,不意君忽為我絕之,天下萬無此辦法。君之至忠,彼之橫絕,豈復(fù)待言。而此事辦得極謬,至生此波,今君更以相責(zé),仆亦不能隱,想諒之。局事合眾甚是,同商甚是。至于辦此密舉,萬無眾議之理。澳局多費,內(nèi)訌如此,惟有撤去一法。[45]
實際上,澳門總局辦事諸人在漢口兵敗之初還情緒激昂,日夜密謀糾合長江同志再舉。后來見國內(nèi)外形勢惡化,感到輕舉難以奏功,便轉(zhuǎn)而采取慎重態(tài)度,僅以養(yǎng)成實力為名聚集力量,暗中放棄起義計劃。[46]惠州起義的影響,不過是保皇會體面下臺的借口。停辦東事,早在惠事前已經(jīng)明朗化。1901年康有為致函港澳總局,言及其中曲折:
一、高之西也,定于正月初間,君尚在庇,特未相告耳。當(dāng)時以候江來,乃提菽款,黃漢元之與高辦事也,乃高二月四日出坡面約之。高到坡專為向菽提款,當(dāng)正月四日之前,吾既不知,菽決不提款與高,及高在坡行時,乃函告我,我得函,知無款與桃,乃決撤澳局,是二月廿間也。至令卓匯款與高,是正月十二日所寫之書(君親見高所寫者),當(dāng)時不知菽、桃、漢元一切也。……
一、君之歸也,與桃相見,言語多不合,桃來書,極憤君,謂破家不足道等語,此誅君之誤也。人至破家極苦,只有慰之,萬無斥之之理。自此桃極怒,及有撤局之事,故怒君益甚。而開端自君與桃言語不諧始,其后桃愈怒,而君亦怒,仆累以書復(fù)之。
一、撤局之說去年八月、十二月兩說命行,十二月之書,君所見也。所撤在澳局,欲省費耳。若避難之人,則必養(yǎng)之。辦事固分為二,君誤會以為撤局即停事,至桃大憤。
一、桃來書仆即復(fù)之,朱、龔書亦皆復(fù)。覆云緩辦而非停辦,撤局而非停事,其義至明,可安桃心,乃君一切擱之,致桃等以為吾絕彼,彼已絕望,諺所謂趕狗入窮巷,必反噬,宜其謂見康氏必殺也。夫辦事用不用皆可,然無絕人而樹敵之理。他人猶可,我今地位則不能。況彼避難而來,無所歸,又一失此數(shù)人,湘即盡失乎?他人絕人無損,仆為會長,一絕之,則一切皆絕望矣。天下無此辦法,彼即極不妥,亦當(dāng)優(yōu)容。君是老友,又自南歸,彼已大疑,又累書不復(fù),非絕之而何?宜其無不致也。君謂若與我書,彼亦驕之,既擱書不交,何以復(fù)至毆打家叔之事乎?是絕之之所生,而非不復(fù)書所能戢其驕至明矣。故一擱書其禍至此。介二叔謂君過烈,亦必有故,若早與吾書,必不至是,而適有漢元、孝高之事,嫌疑遂不可解。然大要在擱書一事,君誤認(rèn)題目,以為等于外省無賴,故以決絕,絕則一紙書六個字,告以汝事難辦,可去澳足矣,何勞君等如是之苦哉?仆未絕彼,不意君忽為我絕之,天下萬無此辦法。君之至忠,彼之橫絕,豈復(fù)待言。而此事辦得極謬,至生此波,今君更以相責(zé),仆亦不能隱,想諒之。局事合眾甚是,同商甚是。至于辦此密舉,萬無眾議之理。澳局多費,內(nèi)訌如此,惟有撤去一法。[47]
桃,陳猶龍,字桃癡;朱,朱菱溪;龔,龔超;均為自立軍將。據(jù)馮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興中會時期之革命同志》,陳、朱失敗后率亡命客多人向梁啟超算賬,后參加支那亡國紀(jì)念會,龔超則參與洪全福起義。由此可知,庚子八月、十二月,康有為兩度下令停止澳局運(yùn)作,以省費用。而陳猶龍等人到港澳總局求款,羅普赴新加坡向邱菽園提款未得,康有為只得命梁啟超匯款給羅,并再次令停澳局。澳局負(fù)責(zé)人以為撤局即停事,令避難前來求援的陳猶龍等人懷疑其故意排拒,雙方發(fā)生激烈沖突。此后自立軍余部倒向革命黨,這是一大關(guān)鍵。其中變化,清方也相當(dāng)了解。1901年5月18日兩廣總督陶模復(fù)電張之洞,告以:
南方會黨宗旨不一,亦有欲解散流血之謀者。湘楚少年托名保皇會出洋,訛索巨款,聞徐勤等不耐騷擾,暫多遠(yuǎn)離。今少年不盡信康而信革命黨之說。我不變法,若輩日多,非殺戮所能止,請吾師勿再捉拿。湖北書院事,亦勿深求,恐為叢驅(qū)爵。[48]
隨著時間的推移,廢立之爭帶給勤王運(yùn)動的聲勢已經(jīng)掩飾不住保皇會漏洞百出的組織準(zhǔn)備,這必然從根本上動搖康門師徒大舉興師的信心。即使沒有惠事的影響,保皇會也難以支撐下去。暫停澳門總局,正是全盤放棄勤王運(yùn)動的表征。
1901年5月,井上雅二赴歐途中在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走訪康派志士,了解保皇會的動向,并到庇能拜訪康有為,康表示以“蓄力”“籌餉”[49]為長久之策。他還拒絕了荷馬李等人“大集眾埠”華僑精英再度起義的建議。[50]邱菽園因保皇會停辦粵局而對康有為失去信任,親自出馬掌管糧臺,并截留海外各埠捐款;后又與康決裂,提出再捐款10萬,請梁啟超回日本主持全局,重整旗鼓。[51]雖然1901—1902年廣西會黨起義時,仍有一些保皇會員入桂聯(lián)絡(luò),無奈大勢已去,回天乏術(shù)了。
[1] 1900年4月12日《致南海夫子大人書》,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20頁。
[2] 1900年6月2日《致徐勤等書》,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第99頁。“二九”,即李鴻章。
[3] 1900年6月20日《致徐勤等書》,《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44頁。原函僅署“廿四日”,今據(jù)內(nèi)容確定日期。康有為后來稱:“于時李文忠失粵督,喪權(quán)位,三令人促吾舉兵。”(《唐烈士才常墓志銘》,湖南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所編:《唐才常集》,第266頁。杜邁之等輯《自立會史料集》此處標(biāo)點有誤)戊戌政變后李鴻章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暗通消息,據(jù)康有儀說:“李文忠公督粵時,查辦逆黨。適該逆在港以謀內(nèi)亂。小兒同和,以被其破家,致母、妻染傷以死,陰欲報之。曾托劉公慎初,稟商李督,并得其花紅。李文忠不答,其事遂寢。蓋亦疑和為賊主使未定。”(《致節(jié)公先生函》,孔祥吉:《晚清史探微》,第222—223頁)
[4] 1900年7月5日陳國鏞《致譚張孝書》,方志欽主編:《康梁與保皇會》,第281頁。
[5]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24頁。是函的直接收信人疑為葉湘南。
[6] 1900年6月27日《致葉湘南書》,《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36—137頁。“島”,即星洲島主,邱菽園號。
[7] 《致徐勤等書》,《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27頁。
[8] 1900年6月27日《致葉湘南書》,《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37頁。
[9] 《致徐勤等書(二)》,《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06—107頁。編者判定是函寫于6月20日前,據(jù)內(nèi)容應(yīng)在此后。
[10] 《致辦事諸子書(一)》,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49—152頁。
[11] 1900年7月4日《致妙華夫人書》,《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74頁。
[12] 《致唐才常書》,《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42—143頁。
[13] 1900年6月27日《致葉湘南書》,《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38頁。
[14] 《井上雅二日記》,明治33年8月22日,湯志鈞:《乘桴新獲》,第371頁。
[15] 1900年5月19日《陳國鏞致譚張孝書》,譚精意供稿,阮芳紀(jì)、黃春生、吳潔整理:《有關(guān)保皇會十件手稿》,《近代史資料》總80號,1992年1月。
[16] 史扶鄰:《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第182頁。
[17] 1900年6月27日《康有為致譚張孝書》,譚精意供稿,阮芳紀(jì)、黃春生、吳潔整理:《有關(guān)保皇會十件手稿》,《近代史資料》總80號,1991年1月。
[18] 1900年8月11日《與同薇書》,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77頁。
[19] 1900年4月13日《致總局諸兄書》,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24頁。
[20] 同上書,第240頁。
[21] 1900年4月4日《與忠雅兩兄書》,《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13頁。
[22] 1900年4月20日《致忠雅兩兄書》,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24頁。
[23] 3月初唐才常等人向梁啟超報告聯(lián)絡(luò)徐懷禮之事,后者復(fù)函稱:“老虎來歸,尤為可喜。”“老虎果真來歸,宜略告以弟所謀一切,當(dāng)稍安。待弟所謀成否然后定策,不可輕于一擲也。”(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08、213頁)
[24] 《江蘇民變檔案》光緒二十六年失名奏片,中國史學(xué)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三,第402—404頁。參見閔斗基:《徐寶山與辛亥革命——從徐寶山之活動看辛亥革命之一些性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紀(jì)念辛亥革命80周年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文集》下冊,第1458—1459頁。據(jù)1900年5月24日鹿傳霖致榮祿函:“昨交卸南洋時,該匪忽有逆函偽示,當(dāng)密探情形,一并鈔折,寄由云門轉(zhuǎn)呈鑒察。”(杜春和、耿來金、張秀清編:《榮祿存札》,第172頁)
[25] 1900年5月24日《鹿傳霖札》,杜春和、耿來金、張秀清編:《榮祿存札》,第172頁。
[26] 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圖書館編:《張謇全集》第6卷,第436—437頁。其記為:五月“二十二日,見新寧……陳招撫徐老虎策。二十三日,新寧招撫徐老虎。二十四日,上新寧書,論招撫宜開誠布公,昭示威信,不可使疑,不可使玩。”“撫徐之說,荷賜施行,內(nèi)患茍弭,可專意外應(yīng)矣。此輩如亂柴,徐則約柴之繩也。引繩太緊,繩將不堪;太松則枝梧,宜得有大度而小心之統(tǒng)將處之。俾不猜而生嫌,不輕而生玩。若予編伍餉額,宜檄統(tǒng)將發(fā)原封令徐自給,但給銜不可逾守備以上,不可便單扎,且令一善言語、有計略之道員前往宣示誠信,以開諭之,令專鎮(zhèn)緝沿江諸匪。若請來謁,宜即聽許。不請勿遽強(qiáng)。此人聞頗以膽決重于其黨,控馭得宜,安知不有異日之效。”唯董玉書《蕪城懷舊錄·補(bǔ)錄》記:“庚子,北方拳禍起,沿江戒嚴(yán)。傳言寶山集有徒眾數(shù)萬人,有舉足輕重之勢。時陳觀察顨卿讀禮家居,聞之,以為可撫為我用,足以屏蔽東南,上書當(dāng)?shù)朗當(dāng)?shù)次,報可。以其部下編為緝私營,畀以都司職銜,統(tǒng)帶緝私。”(第192—193頁)則主張招撫徐懷禮者不止一人。徐懷禮就撫后不久,有巢湖幫梟匪犯案,或疑徐所為。1900年7月15日劉坤一致函安徽巡撫聶緝槼:“徐寶山頗有智略,且知大義,前未就撫,除販私外,尚無別項惡跡,敝處是以決計招之,甫經(jīng)就撫數(shù)日,何至如此妄為?詳察情形,似系嫁禍。”并同意黃少春的安排,令徐赴揚(yáng)拜各官紳,以定人心。復(fù)指示黃:“以后應(yīng)請推誠相待,無論別處鹽梟之案,不與相干,即其部下有在外生事者,亦只是約束不嚴(yán)公罪,決不疑其有他。”稍后黃少春派徐懷禮到安徽巡撫王之春處效力,以助其搜捕富有票會黨。其密友張某助清軍誘拿蕭子云和沈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編:《劉坤一全集》第5冊,第2267—2279頁)。鎮(zhèn)江知府向萬榮函告榮祿:“鹽梟徐懷禮,眾號老虎者,黃宮保招服,飭帶炮船,每于因公來見時,以忠義勖之,尚知奮勉。”(杜春和等編:《榮祿存札》,第173頁)
[27] 湯志鈞:《乘桴新獲》,第359頁。
[28] 1900年9月3日《與同薇書》,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83頁。
[29] 1900年9月20日《與同薇同璧書》,《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84頁。
[30] 同上書,第185頁。
[31] 光緒二十六年九月九日(1900年10月31日)《張之洞奏宣布康黨逆跡并查拿自立會匪首片》,《張文襄公全集》卷51,奏議51。
[32] 《與同薇書》,《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82頁。是函應(yīng)寫于1900年9月。
[33] 1902年6月3日《致羅璪云書》,《康有為與保皇會》,第160頁。
[34] 引自湯志鈞《自立軍起義前后的孫、康關(guān)系及其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湯文判定是函寫于自立軍起義之前,但函中有“漢事可鑒”一句,應(yīng)指自立軍失敗事。惠州起義后康于另一致邱菽園函中亦稱:“今當(dāng)絕意于東耳。且東事有外人窺伺,雖得而不易守乎?(漢事可鑒)。”秦西即容閎,其于9月11日由日本航抵香港,隨即赴英國辦理外交。是函言及此事,則應(yīng)寫于此后。誤判的關(guān)鍵,在于將“井上甚稱林玉才”認(rèn)作林圭。據(jù)11月26日康有為致邱菽園函:“林玉同辦,井甚稱之”(杜邁之等輯:《自立會史料集》,第330頁)。林玉原為廣西統(tǒng)軍九將之一,后與版筑、三品等隨梁炳光辦粵事。井上,仍為梁炳光。據(jù)井上雅二日記,1900年8月他已有赴歐洲計劃,10月24日曾到北京,隨即歸國。11月14日參加?xùn)|亞同文會會議,次年4月赴歐,不可能在此期間南下廣東,主持?jǐn)?shù)月用兵大事。
[35] 引自湯志鈞《自立軍起義前后的孫、康關(guān)系及其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湯文判定是函寫于自立軍起義之前,但函中有“漢事可鑒”一句,應(yīng)指自立軍失敗事。惠州起義后康于另一致邱菽園函中亦稱:“今當(dāng)絕意于東耳。且東事有外人窺伺,雖得而不易守乎?(漢事可鑒)。”秦西即容閎,其于9月11日由日本航抵香港,隨即赴英國辦理外交。是函言及此事,則應(yīng)寫于此后。誤判的關(guān)鍵,在于將“井上甚稱林玉才”認(rèn)作林圭。據(jù)11月26日康有為致邱菽園函:“林玉同辦,井甚稱之”(杜邁之等輯:《自立會史料集》,第330頁)。林玉原為廣西統(tǒng)軍九將之一,后與版筑、三品等隨梁炳光辦粵事。井上,仍為梁炳光。據(jù)井上雅二日記,1900年8月他已有赴歐洲計劃,10月24日曾到北京,隨即歸國。11月14日參加?xùn)|亞同文會會議,次年4月赴歐,不可能在此期間南下廣東,主持?jǐn)?shù)月用兵大事。
[36] 《致井上君》,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第279頁。
[37] 1900年11月20日康有為致邱菽園書,湯志鈞:《自立軍起義前后的孫、康關(guān)系及其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是函僅署“廿九日”,據(jù)內(nèi)容定為九月,即公歷11月20日。
[38] 康有為致邱菽園書,湯志鈞:《自立軍起義前后的孫、康關(guān)系及其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是函提及惠州起義,應(yīng)寫于10月。
[39] 同上。
[40] 1900年11月26日《康有為致邱菽園書》,杜邁之等輯:《自立會史料集》,第330—331頁。
[41] 康有為致邱菽園書,湯志鈞:《自立軍起義前后的孫、康關(guān)系及其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42] 《致井上君》,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第279頁。
[43] 《致井上君》,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第278—280頁。高山,即羅普。
[44] 《致井上君》,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第278—280頁。高山,即羅普。
[45] 1901年6月18日《致鐵君書》,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下,第586頁。是函收信人并非梁鐵君。
[46] 松岡好一:《康孫兩黨之近情》,《東亞同文會第十三回報告》,明治33年12月。
[47] 1901年6月18日《致鐵君書》,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下,第586頁。是函收信人并非梁鐵君。
[48] 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第10冊,第8574頁。
[49] 井上雅二:《康有為訪問記》,《大阪每日新聞》明治34年6月27—28日;《井上雅二日記》,明治34年5月5日、22日。
[50] 1901年7月5日《康有為致譚張孝書》,譚精意供稿,阮芳紀(jì)、黃春生、吳潔整理:《有關(guān)保皇會十件手稿》,《近代史資料》總80號,1991年1月。
[51] 1901年6月3日《與南海夫子大人書》,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261—263頁。1900年梁啟超到南洋時,邱、康關(guān)系尚融洽。后因財政問題,邱疑心于康,1901年更公開撰文自辨非康黨,解脫“叛逆”罪名之外,更指責(zé)康結(jié)黨欺人(《北京群報》1901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