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研究
- 岳素蘭 魏國英
- 9732字
- 2020-06-04 12:24:58
婦女理論與人學
摘要:馬克思主義人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都是正在建設中的新興學科,兩者有內在的緊密的關系,彼此應當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人學和女性學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的關系,人學的所有原理都應適用于婦女,而人學也只有吸取女性學的研究成果并把它充實進來,才能在理論上達到完整的科學的要求。反之,女性學也應吸取人學的科研成果,使自己的學說獲得全面的可靠的理論基礎。人學和女性學應該加強研討和合作;面臨意識形態復雜多變的新形勢,應加強理論的自覺和自信。
關鍵詞:人學 女性學 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婦女理論
這里,我想就人學和女性學,確切地說就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的關系,談一點認識。
一、人學和女性學應該加強研討和合作
人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都是正在建設中的新興學科,兩者有內在的緊密的關系,可以說是姊妹篇,彼此應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共 同發展。
人學,英語是Hominology,是美國學者卡恩所著的《人學導論》(Theodore C Kahn,An Introduction of Hominology,1969)中使用的概念。人類的人學思想源遠流長,現代人學是從哲學分化出來的一支新興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人自己,前提是現實的人,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人,任務是發現人的特性和本質,人的生存和發展規律,進而探討人生價值、目的,做人的原則和實現美好理想的道路和方法。女性占人口的一半,人學當然要關注和研究女性。人學和女性學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的關系,人學的所有原理都應適用于婦女,同時必須看到,女子有不同于男子的特質,它是人性在婦女身上的特殊表現。只有吸取女性學的研究成果并把它充實到人學之中,人學在理論上才能達到完整的科學的要求。反之,女性學也應關注人學,吸取人學的科研成果,才 能使自己的學說獲得全面的可靠的理論基礎。
如:要回答什么是女人,什么是女子的特性和本質,首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特性和本質。與舊人學以抽象的“人”的假設為前提,宣傳抽象的人性論不同,現代人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主張以現實的人(即社會的歷史的人)為全部立論的出發點。認為人性是指人之所以為人,區別于一切動物而為人所獨有的,也是一切人(包括古今中外,不分性別、年齡、種族、民族、國籍、階級、階層、職業等等區別)所普遍具有的各種屬性的總和。人性是復雜的系統概念,分三個層次,基礎是自然和社會屬性,在這之上是由很多要素和方面所構成的特性。諸如,人是特殊的有生命的物質實體;凡人都有(生存、發展、享受、實現自我、服務人民和社會等)多方面的需要;為了滿足需要,人都必須不停頓地進行生產以及交往、生活等各種實踐活動;人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必須與他人結成一定的關系,依賴群體,組成社會才能從事各種活動;彼此之間都必然地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都會使用語言傳遞信息;都有思維能力;都有自我意識;都有超越動物的情感意志等高級心理;都能進行認識、評價、審美等復雜的意識活動;都有一定的信仰和理想;都追求更多的自由;等等。而人的一系列特性的核心 是人的本質。
馬克思說過生產勞動是人的類本質,也說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但這都不是在對人的本質下科學定義,而是從不同側面強調構成人的本質的特征。正確的方法是對馬克思有關人性和人的本質的全部言論做出分析和綜合,把握住他的思想的精神實質。我們的理解,人的本質的科學規定應該是: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從事生產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簡稱社會性的實踐。這是人不同于其他一切生物所特有的本質,是決定人的所有特性的生成和變化的根據。因此,把人的本質只是理解為、歸結為“社會關系”或“生產勞動”,是片面的。只有把“結成社會關系”和“從事實踐活動”這兩個要件結合起來,作上述這樣的表述,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才能讀通馬克思的著作 。
人性和人的本質理論是對客觀存在的真實的人的科學抽象,由于人們所處的環境、條件、關系、實踐不同,人性在具體的人身上的表現(包括男女兩性及不同的階級、階層、群體)必定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差別,所以我們還要研究人的民族性、階級性、個性,研究人性在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和發展。真實的人性總是普遍、特殊和個別的統一,因此,要把辯證法運用到人性論的研究。據我了解,如何認識女子的特性和本質,是女性學理論和藝術創作評價的一個重要的基礎性課題,因此,掌握人性和人的本質的科學理 論和方法對女性學是有積極意義的。
又如,人權問題是當代國際政治和思想領域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學術界思想界長期存在爭論的問題,而女權問題是婦女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點和熱點。人權和女權是緊密相關的,人權和女權的理論研究也應該互相關注和交流。
人權理論是人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基于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和意識形態,西方一些學者、政治家、媒體不斷地制造輿論,無端地攻擊宣傳馬克思主義反對人權,社會主義壓制人權。這是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一項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發展,中國國內意識形態領域也出現了多元分化的新情況,不同的人權思想和理論觀點存在著分歧和爭論。因此,我們認為當前迫切需要重新學習研究馬克思的人權思想,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分清人權理論上的是非。去年我發表了一篇論文:《馬克思的人權觀在中國》(《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文章回顧了中國人選擇正確的人權觀 的歷史,闡述了馬克思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于人權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在批判舊世界創建新社會時,吸收了人類文化遺產中關于人權思想的精華,同時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人權的局限性(人權的實施不能超越資本主義制度所許可的范圍,必須以維護和不損害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為前提)和虛偽性(根據資本統治的需要在行動上采取雙重標準),創建了不同于舊的 資本主義人權理論的新的科學的人權觀,要點如下:
1.主張社會歷史的唯物主義,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和基本前提,根據人的社會性和人的歷史發展來認識人權問題,反對脫離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實,以 抽象的“人”“人性”假設為前提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舊人權觀。
2.人權不是天賦的,而是歷史地產生和發展的。
“天賦人權”是西方主流的人權觀的立論前提,宣揚人權是造物主給予的,或者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因而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永恒不變的。這種觀念在動員群眾反對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統治、為爭取人權而斗爭時,起過積極作用。但它是一種先驗的違背歷史事實的不科學的理論。與此相反,馬克思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吸取黑格爾的合理思想,明確指出:“‘人權’不是天賦的,而是歷史地產生的。”[2]后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中,根據 當時古人類學、歷史學的研究成果,詳細考察了人權的起源和發展。
3.人們的人權觀念和實踐是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改變而變化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以平等、自由、民主為基本內容的人權不是抽象不變的,而是具體的、相對的。“實際上,事情是這樣的,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于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和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3]平等是正義的表現,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或社會制度的原則。但是“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關系,而這種歷史關系本身又以長期的已往的歷史為前提”[4]。“一旦社會的經濟進步,把擺脫封建桎梏和通過消除封建不平等來確立權利平等的要求提到日程上來,這種要求就必定迅速地獲得更大的規模。……而自由和平等也很自然地宣布為人權 。”[5]
4.人權具有社會性。人權是權利和義務的對立統一。
人權所指的人,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棲息在人類世界以外的抽象的東西,而是在社會中生活著、在歷史中行動著的現實的人,這樣的人是最名符其實的社會動物。早在1844年馬克思就指出:“這個homme[人]究竟是什么人呢?不是別人,就是市民社會的成員。……為什么他的權利稱為人權呢?……只有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關系,政治解放的本質來解釋。”“封建社會已經瓦解,只剩下了自己的基礎──人,但這是作為它的真正基礎的人,即利己主義的人。”“國家通過人權承認的正是這樣的人。”“這些個人的關系通過權利表現出來,正像等級行為制度的人的關系通過特權表現出來一樣。”因此,“所謂人權(droitsdel'homme)無非是市民社會的成員的權利。即……利己主義的人的權利”[6]。說這些話時馬克思正在創建自己的新世界觀,有的概念表達還不成熟,但基本意思是清楚的:人權和特權都是人們社會關系的表現。人權起源于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它的內容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在所謂市民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為核心的經濟關系,它把需要、勞動、私人利益和私人權利看做自己存在的基礎,現實的人就是生活在這種社會關系中的“利己主義的人”。而人權正是從法權和倫理關系即意志關系上反映和表現了這種社會經濟關系,就是這樣的人的權利。由此可以得到啟示,人權的實質就是以法律、道德等形式,對現實的人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做出規定,尊重和保障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根據 人人平等的原則,所應有和實有的社會地位、需要和利益。
人權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馬克思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7]所以,人權是對任何等級特權的否定。只講權利不盡義務,或者只講 義務沒有權利,都是片面的、錯誤的。
5.階級社會中人權帶有階級性。
之所以具有階級性,是由于不同階級在需要和利益上存在著根本分歧和對立,反映和表現在人權觀念和實踐上,必然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標準。所以,現實的人權總是具體的、歷史的,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性和階 級性的統一,抽象的、超歷史、超階級的人權是不存在的。
對于資本主義人權,馬克思、恩格斯堅持全面的、歷史的、階級的分析和評價。一方面,充分肯定資本主義人權的歷史進步性。另一方面,正視資本主義人權的歷史局限性,深刻揭露資產階級人權的虛偽性和階級實質。現代資本家是靠占有他人無償勞動發財致富的,“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8]。“這樣一來,有產階級胡說現代社會制度盛行公道、正義、權利平等、義務平等和利益普遍和諧這一類虛偽的空話,就失去了最后的立足之地。”[9]因此,資本主義制度形式上是人權取代了特權,實際上“人權本身就是特權,而私有制就是壟斷”[10]。“他們一定得把歷代的一切封建特權和政治壟斷權合成一個大特權和大壟斷權。……資產階級實行的一切改良,只是為了用金錢的特權代替了已往一切個人特權和世襲特權。這樣,他們通過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財產資格的限制,使選舉原則成為本階級獨有的財產。平等原則又由于被限制為僅僅在‘法律上的平等’而一筆勾銷了,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窮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圍內的平等。…出版自由僅僅是資產階級的特權,因為出版需要錢,需要購買出版物的人,而購買出版物的人也得需要錢。陪審制也是資產階級的特權,因為他們采取了適當的措施,只選‘有身份的人’做陪審員。”[11]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和其他任何一種政體一樣。歸根到底也是自相矛盾的,騙人的,也無非是一種偽善。……政治自由是假自由,是一種最壞的奴隸制,……政治平等也是這樣”[12]。此外,馬、恩還在著作中列舉大量事實,揭露資產階級發展史上殘酷 剝削鎮壓本國勞動群眾,掠奪壓迫弱小民族,踐踏人權的罪惡記錄。
馬克思認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可以利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權(如普選權、出版、結社和集會自由等)爭取本身的利益,作為消滅階級及其特權、實現經濟和社會解放這個目的的手段,但決不能對資產階級人權抱有迷信和幻想。文獻記載:由馬克思于1864年11月起草,經國際工人協會臨時委員會批準和發表的《協會臨時章程》中,明確宣布協會認為:“一個人有責任不僅為自己 本人,而且為每一個履行自己義務的人要求人權和公民權。”[13]
6.提出了未來新社會人權發展的設想。
馬、恩生前未能看到社會主義勝利,也沒有直接從事建設社會主義實踐,但他們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和創造新世界,對未來新社會的人權問題提出了科學 設想:
一是社會主義人權實施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無產階級掌 握國家政權。
二是隨著階級的消滅,人民將獲得真實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權利。
三是社會主義人權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14]它的發展趨勢是每個人的自由 全面發展。
公正地說,馬克思所創建的新人權觀突破了西方傳統人權觀那種片面的狹隘的眼界,極大地豐富和推進了人們對人權的科學認識。那種指責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反對人權的人的言論完全是沒有根據的誹謗,只能說明他們對馬克 思主義思想了解的淺薄和無知。
近代中國首先是從西方輸入包括“天賦人權”在內的資本主義政治思想,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又輸入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經過革命實踐的檢驗,多次勝利和失敗的比較、反復,人民才最終選擇了馬克思的人權觀。新中國成立以后,又經過六十多年的曲折發展,我們在人權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理論上,中國以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為指導,吸收人類文明關于人權的積極成果,從本國國情的實際情況出發,總結中國人自己的實踐經驗,探索、創造了一套中國人自己的人權觀,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 論,并初步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科學體系。要點如下:
1.對人權概念做出科學概括
人權是以法律、道德等形式,根據人人平等的原則,規范現實的人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反映和處理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應有的和實有的需要和利益 。
2.人權的基本原則
國內人權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權利,同時履行相應的義務(承擔責任)。因此,人權與特權是對立的,實行人權必須否定特權。國際人權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和維護各國的獨立、主權和平等,權利和義務均衡。因此,在國際事務中實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 內政,以勢壓人,以強凌弱, 以富欺貧,都是違背和破壞人權的行為。
3.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各國具體國情相結合
一方面必須肯定人權的普遍性,承認國際人權有共同標準。世界文明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追求人權、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是全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是當代人應當繼承的人權思想來源。另一方面,必須同時肯定人權的特殊性。現今世界200多個國家,各國的國情,諸如,社會制度、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宗教信仰、民族傳統、生活方式、意識形態以及歷史條件、地理環境,等等,都各不相同。而各國人民絕大多數都工作和生活在自己的國內,他們所享有的人權,主要是由這個國家的政府根據本國國情和人民的需要來實施、保障和發展的。所以,現實的人權本質上是屬于國家的內部事務,其他國家既不能橫加干涉也無法取代。這也是客觀存在。承認這一點本身就是對各國人 民的人權的一種尊重和保障。
關鍵是正確理解人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義,從思想到行動把兩者結合好。那種否認各國人權的特殊性,硬把美國或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人權說成是“普世價值”,并把它作為標準強加給世界各國,這是地道的霸權主 義行為,是完全錯誤的,理應抵制。
4.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
生存權的內涵是:社會承認并保障每個成員的生命安全、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以及獲得維持生命、過正常社會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生活條件和行為能力。對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來說,除了日常衣、食、住、行等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需要必須滿足外,生命安全、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必須得到保障;有信仰自由;接受基礎教育,培養一定的工作能力;有工作做;享有公民基本的政治權利;獲得醫療、退休、養老等基本的社會福利,等等。如果這些生存需要不能得到滿足,這些權利得不到保障,那就很難說事 實上獲得了完整的生存權。
還必須認識到,生存權不只是個人的權利,從國家即整個社會人群共同體來說,生存權就是國家的獨立權和主權。實踐證明,只有國家獨立了,民族解放了,人民從被壓迫、被剝削和奴役的地位翻身當家做主了,整個社會生產發展了,能夠制造出滿足全體成員生存需要的產品、并使之得到合理的分配了,也就是說,只有國家、民族、人民群眾的集體生存權得到了尊重和保障,作為社 會成員個人的生存權才能得到普遍尊重和保障。
可見,生存權是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福利等多方面權利在內的綜合性 的基礎人權。發展權同生存權一樣,也是一項綜合性的基本人權。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互相促進的。獲得生存權是實施發展權的前提和基礎,而發展權則是生存權的延伸。只有實施發展權,才能不僅保障生存權的可持續,而且得以不斷改善和提高生存的質量。而生存權的進步轉過來又成為促進實現發展權的動力。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區分也是相對的,可以互相轉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原先屬于發展權的人的發展需要的某些內容,就可能轉化為生存需要,成為生存權的內容 。
5.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應正確結合
社會主義新社會是人民當家做主,廣大人民群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政府是代表人民為人民謀利益工作的,這是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正確結合的客觀基礎。倡導全社會信奉以人民為本位的社會歷史觀和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既要尊重和保障每個人的人權,又要維護和發展人民的集體人權,共同構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6.各項人權統籌兼顧、互相協調,促進人權事業的全面發展
7.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權與國家主權的關系
8.優化人權發展環境,推動人權事業可持續發展
以上這些觀點的綜合,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的理論體系,當然仍需要緊密結合實踐的發展,深化理論研究,不斷地給予修正、充實和創新 。
關于人權和女權的關系,我的理解是,女權不是在一般人權之外、之上給予女子以某種特權,而是人權的一種補充和特殊實現形式。由于自然生理差別,長期形成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男女兩性在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確實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因而婦女從總體上說,和老人、兒童、殘疾人一樣,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為尊重和保障她們在實際上享有和男子一樣的人權,對某些由于社會經濟文化落后,發展水平不平衡,可能影響到權利的實際享受的因素;或由于傳統的習俗,陳舊的觀念,以及女子自身自主、自衛能力相對薄弱,以致權利易受侵犯的因素等,由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立法,專門對婦女兒童的權利保障做出規定,并由政府制定具體政策創造條件保證實施,是完全必要的,正確的。所以,我認為女權和人權的理論基礎和實現途徑是一致的。
二、面臨意識形態復雜多變的新形勢,我們應加強理論的自覺和自信
當前面對國內社會思想意識領域更加多元多樣多變的新形勢,我們應該更加堅定地信仰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論建設馬克思主義人學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完全有理由更加自信。無疑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必須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吸取精華,借鑒有價值的東西,為創造新文化所用。但要注意分清原則是非,辨明香花雜草,宣傳和搬用都要慎重。更要警惕指導思想多元化的傾向,防止動搖甚至否定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就我接觸到 的有限的范圍,提供兩個事例和大家討論。
一是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中,輕視污辱婦女的陳規陋習和錯誤言論的消極影響。按說社會已進入建設現代文明的新時代了,但從我所見所聞來看,中國三千年封建社會所遺留的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等封建禮教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加上城鄉以及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有的地方片面地追求經濟指標,產生很多新的社會矛盾,而社會主義法律道德教育又有所放松,結果是封建遺毒死灰復燃,諸如賣淫嫖娼,包二奶,虐待女孩兒殺死女嬰,等等,影響極為惡劣。前幾年,我在一次國際研討會上,就親見一位儒學家公然為“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這一謬論辯護,說什么孔子是主張男女平等的,這句話不是輕視婦女,說女子難養是因為養要花錢的。當場受到幾位女學者的批駁。當然,做這樣的詭辯是個別的。但對傳統文化中一些涉及婦女問題的言論和事件,只講好的一面,回避不好的或輕輕帶過,則是不少的,結果是把人們的思想搞糊涂了。這是從“文革”時對傳統文化粗暴批判全盤否定的反動,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可是不破不立,推陳才能出新。尤其在婦女理論建設上,我認為應該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至今流傳廣泛、影響惡劣,危害社會的封建婦女觀、婚姻觀,予以深刻批判和宣傳,使人們從思想理論上和道 義情感上分清是非善惡,劃清界限。
二是如何看待西方現代婦女理論。我了解得不多,初步評價是一分為二。一方面應當承認西方大多數從事婦女運動的社會活動家和女性學研究者,她們提出的一些理論和策略,是為了反對性別歧視,維護婦女權益,提高婦女地位,促進男女平等,因而總的來說,對人類的婦女解放事業是有利的,是進步的事業,對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也是有幫助的,有啟發價值的,應該吸取或借鑒。另一方面,應該看到由于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不同,對一些論斷的理解和解釋是會有所不同的。因此,不能簡單地根據表面印象就予以照搬,移植。必須立足于現實和實踐,經過分析,區別不同情況,予以吸收、改造或抵制、揚棄。舉個例子,有一個比較著名的論斷:“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所謂“性別意識”是指從性別視角出發,觀察兩性的需求、地位、角色以及獲得利益的狀況,從而對社會各種事業進行性別分析和規劃,避免兩性差距擴大,促進兩性協調發展。所謂“納入決策主流”,是要求政府及各種組織機構,在政策的制訂、實施和評估時都要考慮到性別的影響,消除性別歧視,賦予婦女權力,從而促進并最終實現男女平等。這樣解釋乍一聽沒有什么不好,但仔細推敲,如果把整個婦女理論的前提歸結為性別意識,并把實現婦女解放目標的希望寄托在當權者接受男女性別意識并轉化成為政府行為,還是片面的。雖然提出社會性別理論者也承認,造成兩性角色和行為不同的決定性原因不是生物差異,而是制度和文化,人們的性別觀念是可以隨時代發展而改變的。問題是造成性別不平等的制度和文化是如何產生的?又怎樣才能改變制度和文化,革新人們的觀念呢?這就涉及歷史觀的立場和方法問題。事實是,人類男女不平等的制度以及相適應的性別意識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不存在抽象的。人們的性別意識,母系制時代不同于父系制時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又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對不同時代的性別意識要做具體的歷史的分析和評價。要改變人們的社會性別意識首先必須改變他們的社會存在即生存環境和社會制度,發展生產力,改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所以男女不平等意識的消除和男女平等意識的確立,只能是人類在改變客觀世界過程中自覺改變人類自己的結果。現在,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已經根據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婦女運動的實踐經驗(其中包括社會主義的性別意識),明確把男女平等規定為基本國策,并通過一系列政策,貫徹到各級政府的行動之中。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早已超過了上述西方的性別理論了。當然,我國要完全消除兩性在社會生活中事實上的不平等,仍然是長期的歷史任務。馬克思說得好:“權利決不可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哥達綱領批判》)
[1] 陳志尚,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146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507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7頁。
[5] 同上書,第115頁。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442、443、437頁。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頁。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頁。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1頁。
[10] 同上書,第224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647—648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6頁。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頁。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該社1995年版,第3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