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程心理咨詢與督導實錄·職場篇
- 夏雅俐 黃國平 (美)張道龍
- 5119字
- 2020-05-13 18:37:29
STEP 7
如何讓大四、研三畢業生永遠“來得及”?
畢業生為什么在面臨畢業時害怕來不及?學校里可以做的是哪些?
學校要給學生一個施展和鍛煉的平臺
從目前國內高校的課程設置來看,理論性都比較強,即便是需要更多實踐的學科,學生能得到鍛煉和指導的機會也有限。
針對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最好能有機會在校園電臺、電視臺上一展身手,對其要求也不能低,可以用社會媒體的標準去衡量,包括收視(聽)率、滿意度、觀(聽)眾反饋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聚焦自己的專業,將專業與自身的特長相結合,更早地發現自己的方向,獲取經驗,并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自己的作品,作為未來面試時凸顯自己的成果。
而對于醫生,從前幾年開始,“住院醫”規范化培訓制度開始運行,學醫的學生也要真槍實彈地進行培訓,在實踐中嘗試,積累成功和失敗的經驗。
其他實踐性強的專業也是如此。學校要從系統的角度,為學生搭建平臺,構造一個模擬而真實的環境,配備好的指導者,幫助學生做好畢業前的準備。
在學校平臺上,除了專業訓練以外,學校還可以給予學業職業輔導、管理技術和心態的輔導,那就可能彌補學生通過普通課程、通過與長輩交流不能得到的能力,令某些有志于發展管理才能的學生得到提前的指導。
老師可應用認知療法和動機面詢
不論是什么專業的老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學會幾招心理咨詢技術,對于學生來說一定更有魅力,也更有說服力。
一位大學老師詢問我們:現在是新媒體時代,可許多學生進校的時候,都抱有不創新的理念,固著于傳統媒體,老師該如何去引導?
我們回答,首先可調整學生的認知,讓他們了解新媒體為什么發展得快。要知道,打開新聞聯播和新媒體,會有不同的期待和感受。傳統媒體有些已經停辦,而新媒體發展迅速,受眾歡迎,政府支持,又是無煙產業,未來的發展不可限量。
接著老師可以用“動機面詢”幫助學生。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其精髓都是“媒體”,都要求報道及時、準確、幽默等,這都是媒體本身的要求。因此,傳媒專業的學生所學的、所練的,并非是根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截然分開的。這是為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快速幫助他們熱愛新媒體,專注于專業學習。
在人群中,在大學生中,在大學畢業生中,很難找到完全沒有“動機”的人。一個同學,看上去癡迷于玩電腦,其實他也擔心自己會“掛科”,擔心畢不了業,擔心未來的就業,擔心令父母失望,擔心在同學面前沒有面子……
然而,不少老師并沒有在復雜的職場里待過,往往“學而優則教”。大學老師自身也需要成長。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萌生智慧
刻板的教學,臉譜化的教育,已經不適合當代畢業生。只有方法靈活地教育,真誠地鼓勵,智慧地澆灌,才可能促使畢業生們積極思考,增長智慧。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故事來思考該怎么幫助畢業生。
杰是個26歲的大男孩,從國內某傳媒大學本科畢業后,到美國攻讀藝術碩士,面臨畢業。按理說,經過這些年的磨礪,他已經成熟多了。但他突然感到職業和感情的發展都令他迷茫,甚至焦慮到睡不著覺。
的確,在職業上,藝術是個高投入低產出的行業,畢業后是該踏踏實實地做個藝術家,還是成為藝術產業鏈中的一分子?而在感情上,他也猶豫了。以前他在感情上受過傷,現在很難投入一段新感情,也不知道該如何與一個女孩確定并維持一段感情,該在美國還是回國解決感情問題。家人在婚戀問題上也給了杰比較大的壓力。
20多歲,本來就是年輕的、閱歷尚淺的年齡,當然不要指望學生有現成的智慧。杰感到自己對很多問題都沒有什么深入的看法。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感覺越學失落感越強。首先他覺得這些和在本科學的東西不一樣,雖然作品都是在電影、電視平臺上播放,但差異卻特別大,并非做了一個東西就結束了,而且美國的游戲規則和中國也不同,一切都是新的,什么都得重新學,因此他就覺得特失落。
面對杰,作為咨詢師的我們問:在我們訪談開始之前,你提到正在準備一個畢業創作的劇本,主要素材是一對在美國的留學生,男生把女友殺了之后跑回國,現在又被抓回來了。我們沒有看到你的劇本,你現在能否用最短的時間給我們講述一下這個故事,我們想聽聽為什么你的創作思路比其他人更好?
杰回答:這個電影創作是改編一個以前的故事,把我的一些想法加進去。第一,這兩個人從中國到美國來的成長和變化的過程,以及他們的矛盾和張力比較吸引我。因為本身我也是留學生,會有很多的細節和想法在這里面。第二,我會在這個劇情里加入另一個角色,就是他在美國有個朋友,這個朋友有點像“ABC”(AMERICAN BORN IN CHINA)的感覺,從小在美國長大,認為美國什么都好,但男主角在殺人之前就認為美國不好,想要回國,我想讓他倆有個交鋒和矛盾,在對話過程中,“ABC”認為男主角不該回中國,男主角卻想回國,就闡述美國的各種不好,表現出中美文化的碰撞,而且都是由中國人表達出來的。
咨詢師:嗯,聽上去是一個故事。可是,男女主人公為什么從相愛到相恨,最后還把女孩殺害了呢?
這時,杰感到有點吃力:首先人都是會變的,這點我沒有太多的想法,而是把我看到的一些現象加進去。比如女生比男生更喜歡留在美國,因為女生和男生對人生和事業的追求是不一樣的。這個女生認為在這種優哉的環境下找份工作會比較舒服,而且壓力確實比回國小。另外,女生可能更善于與人打交道,雖然兩人都在家玩電子游戲,但女生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外國的男生也愿意和她有更多的交流。所以,女生剛開始想和男朋友一起留在美國,后來覺得美國的世界很開闊,自己也很受歡迎,為什么在感情上和工作上就不能有更好的發展呢?
我們繼續要求杰“講清楚故事的主題線”,也就是:要用簡短的話把這個故事講清楚,并且能吸引人。
杰說了這對年輕男女在國內是因為學英語而認識的,到了美國,距離近了,就顯出許多小矛盾,價值觀的差異凸顯出來。除了生活細節有摩擦之外,男生在女朋友跟別的男生交往時還會吃醋。女生提出分開一段時間,男生感到自己為她付出了很多,擔心她離自己而去,于是產生賭徒心理,最后的矛盾點發生在萬圣節的前一天,兩人相約去酒店開房,隨后兩人吵了起來,女生諷刺杰,男生感到自己的付出在女生的眼里都不值一提,他認為女生背叛了自己,矛盾由此不斷激化。在爭吵激烈時雙方開始動手,撕扯中男生將女生殺害。
我們聽明白了。但對杰指出:在美國,并不像杰所說的,學這個專業就那么難就業,好萊塢、制藥業和IT業都是非常好的行業,杰提到在美國怕不好找工作,其實,我們就是通過你講的故事來看問題在哪里。
在談論一部電影時,故事的基本線索要講清楚。男生和女生都學英語,那是如何相識,而不是如何相愛,可以在此埋下伏筆,兩人從剛開始的結合就不是相愛,之后也不是對愛的背叛,當初只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相互鼓勵,學習的動力更強,這是第一條線索。
第二條線索,剛到美國,兩人都是失意者,都面臨迷茫和彷徨,相互抱怨發牢騷,相互取暖。這時兩人商量到同一座城市,因為女生所在的學校學費比男生所在的學校便宜,在這里又刻畫出,兩人不是因為相愛而走到一起,而是因為經濟。
第三條線索,男生交了一個“ABC”朋友,這個朋友一直給他灌輸美國有多么好,但他并不這樣覺得,“ABC”越成功,他越覺得自己來晚了,語言不好,文化適應不了,同樣都是中國人,都是黃皮膚,但朋友的內心已經和白種人一樣了,而自己依然是從內而外的黃種人。并且從認識這個朋友開始,男生就比他的“ABC”朋友努力,甚至成績也比他優秀,但總是不如他快樂,不如他成功,這時心理上就逐漸產生了仇恨。
女生一到美國就相當于可以有第二個選擇,因為許多女孩的成功體現在嫁個好老公、生個孩子、有房有車,她會想:“我為什么不留下來?”身邊的白人男孩也挺好的,很文明很樂觀,又很尊重她,這些信息就會刺激男主角。
三條線索疊加,就能構成跌宕起伏、有沖突、有掙扎的故事。本來男主角的“ABC”朋友認為這個世界很好,但男主角認為這個世界不公平,女朋友身邊又出現了白人男孩,女朋友覺得白人男孩什么都比他好。那晚兩人吵架時,女生甚至喊道:“你連上床都不如那個白人男孩,我和你在一起還圖什么?”這一句話徹底激怒了他,馬上掐住了女生的脖子。在這里故事的高潮就來了,這樣就寫出了文化的沖突,為什么出現了“激情犯罪”,故事也能展現清楚。殺人之后,男生不相信自己殺了人,剛想拿起電話,又想萬一打了電話自己可能永遠不能回家了,這時他想起了媽媽。他給媽媽打了電話,想告訴媽媽自己可能不能回家了,媽媽告訴他奶奶病逝了,他必須回家,然后他才想到不是辦法的辦法,把女生的尸體放進了一個箱子里,然后潛逃回國。整件事不是他計劃好的,也不是巧合,而是“激情犯罪”。這樣,觀眾才能接受這種心理沖突。
電影的最后,他向媽媽辭行,向媽媽懺悔,臨行前再看一眼女生的照片,然后走到海邊去懺悔,知道自己有一天會被抓,也知道自己的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什么。
當被抓的那天,他會說:“你們終于來了,我已經等了你們3個月了。”這里表示他戴上手銬的瞬間,心理的重擔終于解脫了。
電影要用這樣的方式告訴那些留學生們可能面對的危機、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理沖突,這樣的故事寫出來才好看,才有靈魂,才有正能量。
杰聽了,很受我們“電影腳本”的震動。其實,這涉及對中西文化理解的深度問題——兩個普通的留學生,得有多大的仇恨,男生才能把女生殺了?如果僅是經濟上的花費,不足以讓他殺人,這是不合理的。如果電影沒有給答案,觀眾的心就會一直懸著。藝術家主要是刺激觀眾的思考,給觀眾以啟發。
在對這樣一個電影劇本的討論中,杰明白了,自己在國內的工作經歷和美國的留學經歷都只是“技能”而已,他需要增加的是“經驗”和“智慧”。
光聊還不夠,我們第二天正好要去見一位成功的視覺藝術家,對方不是做電影,卻能利用拍片和制作的技術在美國每小時賺3500美元。我們約杰一起去看看那位藝術家給別人做項目,感受一下自己和他們的不同,也許會有啟發。
我們順便又給杰講了個故事,某位朋友在出國之前在某知名電視臺做某頻道的招商總監,最多年薪60萬元,努力了5年,也無法突破這個數字,他告訴我們,技術上他可以做到行業內前幾名,但薪水卻不能突破,問我們有沒有辦法讓他年薪突破百萬?了解其核心競爭力后,我們介紹他到美國的××城市,參觀了一家專門做宣傳片的公司,比如一家醫院和醫學院要給大家介紹如何做手術,如何控制感染,如何訓練護士,如何訓練新的醫生,這家公司在行業內做得非常好。他在這家公司參觀了一天后,了解了他們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他們用的軟件國內沒有,于是他購買了軟件,回國開始創業,現在僅僅做一個客戶,就可以保證他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收入。
這是為了說明:你不是語言的問題,也不是文化的問題,而是沒能打開思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你創造出來的東西,在美國有美國人看,在中國有中國人看,想要中美兩國人都看,你要先把自己打造成能創造出這樣產品的人,而不是被動地等待。
我們對杰說:你現在的年齡不適合直接做電影,更不適合做導演,當你能把故事講到演員愿意跟你演、投資人愿意給你投錢,就不是現在這樣的狀態。
當然,我們并不認為杰面臨什么大的問題,而是所有大四、研三的學生都會面臨的職業生涯的困惑,也就是“正常人的正常困惑”。
對于大四、研三的學生,學校如果能提供系統的實踐平臺,為他們提供專業訓練和管理訓練的機會;老師能用“動機面詢”等心理咨詢方法激發他們“變得更好”的動機,找到“變得更好”的方法;同時又有智慧的長者為他們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討論,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并讓他們學會分清是非,學會自我保護(比如遠離傳銷),那么這些學生在畢業的時候,一定會變得頭腦更清醒,競爭力更強。
通常而言,很少有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是知道得不具體。比如,播音主持專業的畢業生當然希望自己從事與傳媒相關的工作,但對于傳媒領域具體崗位的工作內容可能并不清楚。
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第一,學校可以邀請一些主持人、編導來校,舉辦與其工作內容相關的實用型講座,給學生機會去了解傳媒領域具體的崗位職責、工作內容、發展趨勢等。
第二,通過實戰來鍛煉,借助實習的機會來測試自己是否喜歡、是否適合這些崗位。
比如,對于大二的學生,他們往往不了解在大二這個過渡時期應該做些什么。我們指出,如果半數以上的大學生在大一、大二感覺非常清閑,直到進入大三才感到一些壓力和緊張,那說明這種訓練系統的設置可能存在一些需要改善之處。例如,學校應該思考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專業課程,是否可以讓課外活動變得更豐富。大學期間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諸如學習專業課程、參加讀書會、參加辯論賽、學習外語、社會實踐等。總之,大學生應該從踏入校門的第一天就開始努力,始終做一只勤奮不懈怠的兔子[1],而學校則要為這些大學生創造“奔跑”的環境。
[1] 由龜兔賽跑的故事中因偷懶睡覺而輸掉比賽的兔子引申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