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憶當年,我在樂山師范二三事

樂山市科學技術協會原黨組書記、主席 蔣渝

報到

1982年1月,我從四川師范學院(現四川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作為“文化大革命”結束改革招生制度后的首批本科生,都老大不小的了,于是我被分配回了樂山。

回樂山后,首先想去的是樂山高師班,因為聽說樂山高師班就要改師專了,今后發展會很好。寒假中,我約化學系畢業的同學帥慶候去拜訪高中的語文老師——當時任高師班中文系主任的劉世鈺先生,想打聽一下有沒有可能去他那里。他告訴說,這學期系上只招一人,可能有些困難。

不久地區教育局公布分配結果,中文系大班師兄賴先剛分配到了高師班,而我分配到了一墻之隔的樂山師范學校,另外還有同寢室的李鎮西去了樂山一中,大班有兩位同學去了教師進修學校。畢竟是首屆,結果都還算不錯。

接到分配通知,春節前我就早早去學校報到,校長胡俊康對我說:“你們首屆本科生在春季畢業,這期沒有新班,學校決定把老教師俞仲昆原來教的高普(也就是高中畢業生考進師范的)兩個平行班拿出一個由你來教。”

當時地處樂山城西北斗山的那所老樂師已經發展成為高師班(1982年4月改為師范專科學校),而我任教的這所師范學校,是由在“文化大革命”中辦的縣師范發展起來的,1979年7月更名為四川省樂山師范學校,由地區教育局直管。學校占地僅30余畝,只有一棟教學樓,兩棟學生宿舍,兩棟教師宿舍,一個食堂。食堂容納不下學生,學生只能打飯后去教室里吃。一個操場不大,是全校學生早操和學校集會的地方,如果開運動會,就只好去旁邊的西湖塘借用師專的運動場。

學校操場旁邊的長條形教師宿舍是一幢青瓦平房。我和一同分來的川師政教系呂安、西師美術系唐利慶被安排在靠操場的一個一套三的房子里,每個房間不到十平方米,也沒有衛生間。我住在最里間,進出都要穿過他們兩個的房間。呂安是班主任,有時候學生會到宿舍來找他匯報工作,后來有領導提出要求:有學生到宿舍找老師時不能關門,女學生不能進男教師的宿舍。

我所在的語文教研組有十來位老師,其中不乏知識淵博、修養精深的俞仲昆、阮文宣、章玉貴、王文才、周文祥等人,也有前一年師專中文系畢業富有朝氣的青年女教師李曉、王明英、黃昭群等人。

按照當時教育部頒布的中師教育大綱,語文課程分為文選、語文基礎知識和教材教法三門課,一二年級先開文選和語文基礎知識,我教的是文選,一個班,每周6節,覺得很輕松。雖然我不是班主任,但和學生接觸較多,除了上課,課余時間經常參與他們的活動,如運動會、郊游、文學講座、書法美術興趣小組等。每周末的語文課上,我會給學生推薦一部城里正在上映的電影,并在黑板上對這些電影打星,上三顆星就是可以看,四顆甚至五顆星的就是非常值得看了。

春游

初夏時節,我在學校已經工作了三個月。

一天,我和班主任黨玉枝等老師帶領全班學生從斑竹灣李碼頭過河去踏春郊游,這條河就是大渡河,它在上游不遠處接納了青衣江之后拓寬了河面,從樂山師專和師范附小校門口浩蕩而下,在下游兩三公里地的大佛腳下匯入岷江。河的對面是一塊平坦的大壩,又名太陽島,雖然名氣不敢和哈爾濱的太陽島相比,但風景一點兒不遜色。

師生們帶著野炊的工具,沿著兩旁長著一排排果樹和一畦畦蔬菜的小路走到壩尾安營扎寨,人和那座雄偉的大佛就一水之隔,仿佛他就端坐在面前。一批同學生火做飯,一批同學唱歌跳舞,化學老師王鳳剛的手風琴拉得很棒,就給大家伴奏,青春的歌聲在明媚的陽光下飄向遠方。

這一切,是那個年代樂山三江之濱常見的風景。

午飯后,大家收拾東西集體返校,午后的太陽把我們照得暖洋洋的。路上班長王維悄悄對我說:“蔣老師,我們去游泳吧?”不知是我年輕氣盛還是不懂紀律,當時我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示贊同。我指著對岸不遠處的學校說,干脆我倆游過去算了。因為我是很有底氣的,生長在游泳之鄉,打小每到夏天總在河邊玩。記得當知青時,有一年夏天岷江暴漲,渡口木船停渡,我只好在滔滔洪水中游過江回到生產隊。于是我去做班主任的工作,可能我是新老師她不好反對吧,猶豫片刻后她居然點了頭。于是我和王維把衣褲脫下放在船上,在全班同學眾目睽睽之下,我們僅用了十多分鐘時間從大佛壩游回了斑竹灣渡口。初夏的大渡河水仍舊涼涼的,現在回憶起來也感覺爽極了。

活躍分子

中等師范學校的辦學方向非常明確,就是培養合格的小學老師。因此,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學校始終把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培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具體說就是非常注重學生的三筆字(鋼筆、毛筆、粉筆)、普通話、音樂繪畫、演講與口才的訓練,學校還建立了各種藝術類興趣小組,經常舉辦體育運動會,開展征文活動、演講比賽、文藝匯演等。實踐證明,從學校畢業以后到地方任教的學生大多很受歡迎,發展不錯,當校長、教育局局長的也不少。后來聽說樂山師專發現了辦學中的“去師范化”的問題,在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能力素質培養上下了一番功夫,有關研究課題還在教育部獲了獎,而中等師范在這方面的率先探索具有先驅意義。

我所教班級在學校很活躍,在我指導下辦的板報總是被學校評為第一名。當時最奢侈的文化生活就是組織學生進城看電影。多年以后,一位學生回憶起學校組織去看電影《勿忘我》,說我在當天語文課上課之前念了為這部電影寫的介紹,詩一般的語言既精煉又深情,讓他們真正理解了電影的內涵,多年過去仍然記憶猶新。還有同學回憶在師范學校讀書的時候,對他影響最深是蔣老師。一是文學,讓他們從語文走向文學,蔣老師是啟蒙者;二是書法,蔣老師給他們打開了一扇藝術之門。

面對比我年紀小不了多少的學生,我在他們面前既是良師,更是益友。我教語文那班的班主任是一個慈祥而嚴格的老大姐,她一旦發現班上有同學戀愛的蛛絲馬跡,除了自己苦口婆心做工作外,還給我通氣要我配合,但我往往答應后便置之腦后。有一次期末考試,一個來自沐川農村的學生為同桌仗義答題被她當場“拿獲”,不僅考試成績從90多分降為60分,還挨了處分,按學校規定,處分沒有撤銷拿不到畢業證,沒有畢業證就不可能分配。這份苦惱和壓力一直壓在學生心頭,怎樣回去面對含辛茹苦辛勞一生的爹娘?于是我先后去找班主任和教導處領導游說,澄清了事實,最終讓這位同學得以順利畢業。

1986年秋,我從語文教研組組長提拔為教導主任,上任以后我策劃辦一份校報,因為是培養教師的學校,自然就想到以聞一多詩作的名字《紅燭》作為報名。當時,學校沒有打印機和電腦,只有一臺人工操作的滾筒油印機。于是,我在各班確定了通訊員負責寫稿投稿,我親自選稿外,還負責排版、設計報頭和標題,由打字員小孫負責刻寫內容,報紙是四張蠟紙豎排,用厚的書寫紙兩邊印刷,相當于四開報,刻寫一張蠟紙最多也就能印百多份。現在看來,它雖然是一張如《紅巖》里《挺進報》那樣的油印小報,但卻聚集了不少熱愛文學和喜歡寫作的學生,他們都以能在校報上發表文章而自豪。

1987年夏,學校為迎接教育部對中師辦學水平的評估檢查,決定拍一部迎檢專題片,其中涉及樂山師范的建立和沿革。學校認為樂山師專的歷史是從1978年興辦教育學院高師班算起的,那么,作為現在的樂山師范,理當承接老樂師的歷史。為此我多次去市檔案館查閱有關歷史資料,走訪知情人,了解到學校最早興辦于1942年,為避戰亂,定址在現在的市中區水口鎮雷壩村的一座祠堂內,一年多以后遷到了樂山城西郊的北斗山。我又帶人到水口雷壩去走訪當地老鄉,找到了當時的祠堂遺址,但因時間久遠,房屋已不存在,當地百姓對當年辦學的事情也都一無所知。

進了省市幾個文藝協會

從到師范學校任教起,我就給自己提出了要求,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能光會講,還要能寫,能夠給學生示范,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好。于是我利用業余時間堅持創作并向外投稿,所寫的文章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結合教學工作撰寫研究文章,二是散文隨筆評論。先后在《師范教育》《課堂內外》《四川教育》《四川影視論壇》《樂山日報》《沫水》《教育者》等省內外報刊發表作品數十篇,還擔任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的“師范生閱讀叢書”編委,參與了師范生課外閱讀教材的編寫。在1985年全市“嘉州之春”的歌詠比賽中,由我撰寫歌詞,音樂老師楊小丁作曲并指揮的大合唱《嘉州,我的故鄉》戰勝了師專、教育學院等強隊的表演,榮獲一等獎。

1984年夏天,樂山地區書法家協會成立,我在老一輩書畫家張志成先生的推薦下成為首批會員。說來我與張老師還有點緣分,到師范學校后,校園里的一些標語、板報里的一手很漂亮的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打聽書寫者是誰,原來就是本校的退休化學老師——張志成。我登門拜訪張志成先生,表達了對他的敬意和要向他學習討教的意愿,在師范學校工作的七年里,我和他經常交流切磋,他不計功名、淡泊明志的人生態度對我影響很大。

1985年春,四川電影電視評論學會在成都召開成立大會,省上分配給樂山兩個名額,請地委宣傳部推薦,最后確定由我市著名作家、《樂山日報》資深編輯康鑒先生和我作為學會首批會員參加在成都望江賓館舉行的成立大會和相關活動,聆聽了當時國內頂級電影評論家鐘惦蜚、朱瑪等的學術講座。從1982年秋天第一篇評《少林寺》的影評在《樂山報》上發表開始,我在各級報刊發表影評幾十篇,有一段時間幾乎成為《樂山報》副刊的專欄作者。市電影公司和樂山的人民電影院、新村電影院都聘請我當影評員,任何影片來了我都可以免費觀影。記得在川師時有一個家住成都的部隊學員,與我同寢室且上下鋪,他是成都市電影公司的業余影評員,每周末都要進城看一場“耙耙”(免費)電影,回到學校就給我們講某某電影如何如何好看,逗得同室同學羨慕不已。從那個時候起,從小喜歡電影的我就暗下決心,我也要寫影評。數年以后我和這位部隊同學在四川電視臺演播大廳相遇,見到我他十分驚訝,原來我們都是到那兒參加影評頒獎典禮的,不過我是一等獎,他是二等獎。

抽調到市教師節辦公室

1989年春節后,市教育局通知學校,抽調我到市教師節籌備辦公室。從1985年我們國家設立教師節,到1989年9月就將迎來第五個教師節,各級都要大慶,所以市教育局專門成立了一個臨時機構來負責籌備相關活動,主任由教育局黨辦主任周國和兼任,他曾經在小樂山市教育局當過局長,1985年建地級市的時候到了市教育局,還任過樂山師范學校黨總支書記。

在辦公室我主要承擔文字工作,具體說就是撰寫市長在教師節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組織人員撰寫五集電視專題片《嘉州新一代》腳本并牽頭拍攝。在幾個月的時間里,我和慶教辦和電教館有關人員組成的攝制組跑遍了當時樂山的17個區、縣、自治縣,一天最多時候要跑七八所學校。7月份攝制組去西壩拍攝市聾啞學校,不料岷江水位猛漲,返回時載車的輪渡停開,我們手扛機器乘客輪過河,趕到五通橋繼續拍攝。8月,在拍攝接近尾聲的時候我突然在解便時滲出大量鮮血,到市醫院檢查是肛裂,最后動了手術才康復。

當年9月教師節慶祝活動結束后不久,市教育局改建市教委,增加了機關編制,于是有七八個借調的人員正式調入市教委,我被安排在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就這樣,在樂山師范工作了7年多以后,我于1989年10月正式離開了學校。

1986年底,在樂山師范開始評定職稱時,我就是首批講師。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一直留在學校,10多年后“三校”合并設立樂山師范學院的時候,恐怕早就奮斗成教授了。而我在20多年前就離開學校,進入了公務員序列,與“教授”擦肩而過,留下一個不小的遺憾。

參與樂山師專“專升本”工作

離開師范學校以后,我先后在市教委、市委宣傳部工作,1995年8月調到市政府,任督察處處長。不管在什么崗位,我一直以一名教師的素質和標準自勉,凡事認真完成,開會辦事講求守時,就感覺仍舊站在講臺上,總有幾十雙眼睛在看著我。

2000年初,樂山師專“專升本”工作列入地方政府重大工作內容,我有幸全程參與了樂山師專“專升本”工作。為確保申報工作成功,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副秘書長甘良任辦公室主任,我任副主任(當時我任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分管督查督辦)。從新學院的發展規劃、擴校選址、征地,到陪同市長調研、協調地方和學校的配合、及時處理各種問題,以及申報所需的地方如何支持學院發展的各類材料等,我都親自參與。經過地方和學校半年多的努力,雙方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難,最后成功通過了教育部委托省教委組成的檢查驗收團對樂山師專“專升本”工作的核查驗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河县| 志丹县| 仙桃市| 读书| 邹平县| 民乐县| 庆安县| 淳化县| 磐安县| 上虞市| 南溪县| 海宁市| 峨眉山市| 永济市| 锡林浩特市| 柳林县| 青海省| 太湖县| 靖州| 苍山县| 田阳县| 黑龙江省| 彭山县| 青岛市| 富顺县| 平定县| 正定县| 六安市| 邯郸县| 金阳县| 九龙城区| 灵璧县| 衡水市| 法库县| 荣昌县| 卢湾区| 卢龙县| 无棣县| 且末县| 进贤县|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