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鄉居民高等教育投資收益與風險研究:基于機會平等性視角
- 馬文武
- 894字
- 2020-11-13 09:59:07
1.1.4 機會平等理論
平等一直是心懷正義和心系蒼生的社會有識之士追求的目標,從古至今不乏學人先哲為之皓首窮經。而機會平等理論則是平等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對平等內涵的新認識。對機會平等理論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是理查德·阿尼森(Richard Arneson)和約翰·羅默(John Roemer)兩位學者,特別是約翰·羅默提出了一個機會平等的經濟學分析框架,可謂是將哲學思辨層面上的機會平等研究推向了能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政策的機會平等研究。
機會平等是指社會成員面臨一種資源分配時,獲得這種資源應該遵循的一種原則,它要求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現在主要有兩種理論對機會平等的闡述。第一種是“平等競技場”(Leveling the Play Field)理論,認為社會應盡力為成員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這種平等的競爭環境應該包括背景公平、程序公平、風險公平,或者說是包含生存與發展起點的平等、機會實現過程本身的平等、承認并尊重社會成員在發展潛力方面的“自然差異”以及由此所帶來的機會方面的某些“不平等”
(吳忠民,2001)。第二種稱為非差別待遇原則,認為在社會的職位競爭中,所有擁有符合該職位要求特征的個人都應當成為合格的候選人,并且每個人是否能夠獲得這個職位只由這些相關特征來判別
。但不管是哪一種對機會平等理論的闡述,關于機會平等的含義,都強調個人應該對他們自己的努力程度負責,付出相同努力程度的主體應對結果負有相同的責任,也即付出相同努力程度獲得相同的回報。在機會平等條件下,如果出現結果上的不平等現象,必定是由個體努力程度不同造成的,而不是環境差異造成的。如果是由環境差異而非努力程度造成的結果不平等,就要求對環境不利方通過政策進行補償,最終達到機會平等的要求。因此,機會平等是一種建立在功和過基礎上的看法,人們依據其愿意付出努力的性格傾向來得到相應的回報
,而該機會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改變主體在特定集合中分布狀態的契機,它應該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個人努力程度,二是環境因素,三是外部政策。三個因素中,個人努力程度是主體的一個可控因素,環境因素和外部政策是主體非可控因素,從環境因素和外部政策的關系上看,外部政策實際上是對環境因素所做出的一種反應,是對環境因素中不合理之處進行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