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鄉居民高等教育投資收益與風險研究:基于機會平等性視角
- 馬文武
- 1402字
- 2020-11-13 09:59:07
1.1.3 教育投資理論
教育投資理論是人力資本理論與投資理論相結合的產物。早期經典人力資本理論關于教育投資與收益的研究是在確定性條件下展開的,即暗含的假設前提是教育投資無風險。但是始于20世紀70年代且在世界范圍內日趨嚴重的接受過較高教育勞動者失業的現象,促使人們開始懷疑教育投資有風險。隨著對人力資本研究的深化,發現人力資本投資與其他形式資本投資一樣具有風險,這就將人力資本投資納入了不確定性環境中進行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教育投資特別是個人教育投資風險的理性認識。與此同時,個人高等教育投資的風險也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從已有關于高等教育個人投資風險的研究來看,主要將個人高等教育投資風險歸納為以下四種:一是,依附性風險,是指高等教育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高度依附于個人,與所有者不能分離,因而與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生命周期長短等相關。二是,選擇性風險,是指高等教育面臨著諸多選擇,主要包括學校的選擇、專業的選擇和教育年限的選擇等,由于信息不充分和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每一種選擇都面臨風險。三是,失業性風險,是指高等教育投資者在高等教育完畢后,會面臨找不到工作的風險。四是,流動性風險,教育投資獲得回報主要是通過提高人們的生產能力和配置能力來達到。所謂配置能力,是指發現并抓住機會,優化資源配置,使價值最大化的能力,因而配置能力是一種稀缺資源,也是教育投資應該努力提高的方向。但是配置能力發揮作用的前提是經濟的非均衡性和市場的流動性
,而如果勞動力市場在城鄉之間、地域之間、部門之間是分割的,配置能力就不能發揮作用,人才不能自由流動,高等教育投資就面臨風險,這就是高等教育投資的流動性風險。
在對教育投資風險理論認識深化的基礎上,教育投資理論中探討比較熱的一個分支問題是“過度教育”,這也是對教育投資收益與風險影響較大的一個方面。
過度教育是指經濟社會中出現勞動者實際的學歷教育超過了其工作中所需的學歷教育現象。主要有兩種理論解釋過度教育發生:一種是人力資本理論,另一種是信號傳遞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是可以提高個人的知識、技能,增加個人人力資本存量,可以提高其勞動生產率和獲利的能力,且將出現過度教育可能原因歸結于兩種因素:一是,個人身上先天帶有人力資本某一方面的缺陷導致人力資本不足,而教育恰好可以和形成人力資本的個人方面(如經驗、身體狀況等)進行相互替代,出現過度教育正是個人為了彌補自己人力資本先天缺陷、增加自身人力資本存量的理性行為,這種過度教育出現應該是永久的。二是,個人為了職業發展需要,進行人力資本儲備的表現,因為未來工作所需的學歷可能要高于當前,為了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個人提前進行人力資本方面的準備,這種過度教育是暫時的。
信號傳遞理論認為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對人的能力提高,而在于對外傳遞出一種個人能力高低的信號,也稱為“羊皮紙”效應(以學歷證來表示),高學歷傳遞高勞動生產率,低學歷傳遞低勞動生產率。在勞動力市場勞動者為了證明自己的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獲得較高收益的工作,會讓自己接受較高的學歷教育。當整個社會成員都意識到這一點從而不斷提高自己學歷時,在競爭的作用下,社會便會出現過度教育。
從對過度教育的理論解釋看,不管是人力資本理論還是信號傳遞理論,都說明一個共同問題,那就是學歷與收入存在正相關關系。因此過度教育應該是個人為提高自身收入的一種市場行為選擇,這是教育投資理論中討論比較熱烈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