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研究
- 臧敦剛 劉艷 宋坤 羅雨柯
- 654字
- 2021-04-19 17:27:54
第三節 農村金融的相關理論分析
一、農村金融市場理論
農村金融市場理論包含四個理論前提,分別是:(1)農村居民以及貧困階層是有儲蓄能力的。(2)低息政策妨礙人們向金融機構存款,抑制了金融發展。(3)運用資金的外部依存度過高是導致貸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4)非正規金融的高利率是合理的。針對農業信貸供求失衡等農村金融市場的問題,該理論指出可以通過儲蓄動員、利率市場化、將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結合起來等改革措施予以應對。曹協和(2008)指出農村金融市場理論強調依賴市場機制的作用,極力反對政策性金融對市場的扭曲,強調利率的市場化。
二、農村金融創新理論
農村金融創新是金融創新的重要體現。中國學者認為金融創新是在金融領域范圍內建立新的生產函數,通過重新組合金融要素,以追求利潤機會為目的而形成的在機構、業務及農村金融制度上的市場改革,金融創新與金融行業的每一次重大發展密不可分(饒余慶,1987;厲以寧、陳岱孫,1991)。金融創新對農村社會福利具有改善作用(Peter Tufano,1995),但過度的金融創新可能會增加社會成本,導致經濟泡沫現象,削弱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實施效果(Peter Tufano,1995; A.Saundres,1987;Michael Pawley)。劉祚祥(2009)認為,為了建設現代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門檻。
三、理性小農假設
舒爾茨和波普金認為,“理性小農”強調農戶的“盈利動機”,農戶經濟行為在本質上可概括為追求代價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農戶的生產目標可以概括為風險規避和利潤追求之間的某種組合。小農是一個能夠在權衡長、短期利益和風險因素之后,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標作出合理抉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