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寺一菩提:古寺探秘之旅
- 高偉
- 2182字
- 2020-05-21 18:02:07
祇園精舍
大家看書的順序是按照歷史來的。但印度之行首站我到的是舍衛國。先從北京飛德里,六個多小時的飛機,凌晨到德里后,坐八小時的火車到勒克瑙,再開車近五個小時才到目的地。
在佛教經書《阿彌陀經》和《金剛經》開卷便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描述。“祇樹給孤獨園”就是舍衛國的須達長者奉獻給佛陀的一座精舍,一般稱為“祇園精舍”。《楞嚴經》、阿含部等經典均在此宣說。
祇園精舍是佛陀在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二棟專供佛教僧人使用的專用建筑物,也代表著佛教寺院的早期建筑形式。當年這里莊嚴富麗,環境優美。它比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修建得稍晚一些,建筑規劃上則勝過竹林精舍。當年這里僧房有數百棟,此外禮堂、講堂、集會堂、休養室、盥洗室、儲藏室、誦讀室、運動場、總會所等,應有盡有,設備齊全。建好之后,舉行過盛大的慶祝大會。佛陀如約接受了供養,帶領弟子們來到這里安居弘法。
在佛陀時代,廣大的恒河平原上有大約16個大小不同的國家,維持著軍政上微妙的平衡。其中,位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憍薩羅國和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國,隔著滔滔大水相互競爭對峙著。由于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正好位于三條重要商道會合之處,祇園精舍所處的舍衛城,便是公元前6世紀印度最強盛的憍薩羅國首都所在地。精舍位于阿棲羅瓦底河上,建在城郊外不遠處。
舍衛城當年憑借著地理位置優勢,擁有繁榮的商業中心與貿易集散地。城內商賈云集、富豪迭出,而經濟的發達也導致宗教興盛、百家爭鳴,不僅外道團體在此非常活躍,婆羅門教更以此地為研習“吠陀”思想的重要聚點。
這個城市之所以會在歷史舞臺上占有一席地位,除了它的強盛富有,還由于佛陀對憍薩羅國的國王與臣民百姓投注了非常多的教化心力的緣故,舍衛城因此在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現在,依然可以想象當年水草豐茂、良田成片的豐饒景象,在這個地方生活應該是非常愜意的。當年佛陀非常喜歡這里,在這里講經著書并住了24年。這是佛陀一生中極為重要的時期,佛陀一生弘法40多年,在這里居住的時間接近一半。
關于祇園精舍的建造因緣,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說法度眾時,弟子逐漸增多,發心供養的人也與日俱增。一天,城里的護彌長者承受佛陀的教化,發心備辦豐盛佳肴,想在次日迎請佛陀到他家中來受供。于是全家上下喜氣洋洋地張燈結彩,穿梭來往地忙著準備茶水飯菜,迎接貴賓的駕臨。
就在那一天,護彌長者的知交須達長者剛好從舍衛城遠道而來作客,見到此景,也由衷歡喜,跟著忙碌起來。為了迎接佛陀,所有人的內心都涌現無量法喜,至誠等待佛陀的到來。
須達長者因虔誠思念佛陀,感應了天神示現種種奇妙異象,贊嘆佛陀的殊勝功德。同時,天神還化成婆羅門來禮敬佛陀,也感化了長者,令他增長信心。須達長者終于如愿皈依在佛陀座下。
由于感恩佛陀的親身度化,須達長者發愿迎請佛陀帶領弟子們也去舍衛城說法,教化國人。他向佛陀承諾,要在城中啟建精舍,以供比丘們住宿,來往說法。
祇園精舍的建造過程中,曾遭到城內許多婆羅門及外道的阻礙。在須達長者的請求下,舍利弗奉佛陀之命來監督工程的進行,并且應外道的挑戰,舉辦辯論會,順利摧伏外道。
阿難菩提樹
故事來自于錫蘭的古老典籍:在佛陀仍住世傳法的時代,曾經制定僧團的生活規范,規定出家的比丘們一年之中只有三個月的雨季安居期,可以住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其他時間都必須到各地托缽行腳。也就是說,即使佛陀經常在祇園精舍結夏安居三個月。然而,其他的時候他仍須游化于印度各處、居無定所。于是,在下一個雨季來臨前,舍衛城內的佛教弟子們就必須忍受九個月的思念世尊之苦。
這一年,眼看著雨季又快要結束了,佛陀又即將離開祇園精舍。依依不舍的舍衛城民眾,借一個時機拜托阿難向佛陀請求:希望能在祇園精舍內留下一件紀念物品,以便世尊與弟子們游化他鄉時,人們可以睹物思人,同時也能有表示禮敬的對象。為了滿足世人人性上的依賴與渴求,佛陀答應了阿難之請,于是眾人便商請以神通著名的目犍連尊者,運用神足到菩提道場的菩提樹上取下一株樹枝回來。樹枝取回來后,大家一致希望能由當時的國王波斯匿親手種植,但是國王婉謝了這項殊榮,于是給孤獨長者被選為最具有資格的植樹人,并選在一次盛大的典禮中,將菩提樹種植在祇樹給孤獨園內。從此以后,每當佛陀不在舍衛城內時,人民就將這棵菩提樹視為佛陀的親身,對其禮敬與供養。為了感謝阿難的傳達之情,舍衛城民就將此樹命名為阿難菩提樹。
佛教從這里開始傳向整個印度,然后傳入亞洲,直至整個世界。所以舍衛城和祇樹給孤獨園不論是在印度佛教史上、中國佛教史上,還是世界佛教史上,都是一個重要的標志性基地。這個基地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佛教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佛教文化事業的發展,乃至佛教對世界產生影響。

古跡遺址

火車上的早餐

酒店外墻上有一只猴子,在印度,猴子遍地橫行

路邊小攤

祇園精舍內的金剛經說法臺,佛陀在舍衛城住過的20多年中,每年的雨季都在此度過

人力三輪車

僧人

沙赫瑪赫洞穴,也是佛陀宣講《金剛經》之處

舍衛城隨處可見的古遺址

田間女子

印
度北部城市勒克瑙曾經是莫臥兒王朝的文學中心,這里保留了數量眾多的紀念碑和原始的街道。像這樣高的建筑在印度北方并不多見

印度北部的馬路基本都是這樣,圖為陪伴我7天的車

印度火車和國內的差不多,國人了解的許多人掛在車外的狀況我沒有見到,火車的空調很猛

這樣的茅草屋在印度北方很常見

祇園精舍對面菩提樹下的奶茶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