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不變的絕對價值
圣誕老人、馴鹿魯?shù)婪颉⑽宀世_紛的圣誕裝飾品等,是讓大人和小孩都能感受到圣誕節(jié)氣氛的象征。但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家的房子并沒有擺設圣誕節(jié)的裝飾,因為他們家族以慶祝猶太人的光明節(jié)來取代圣誕節(jié)。猶太人教導小孩子不要相信圣誕老人,以點亮九根光明節(jié)蠟燭,取代圣誕節(jié)裝飾品。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曾說過:“小時候因不能過圣誕節(jié)而感到遺憾。”
成為一家之主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同時慶祝圣誕節(jié)和光明節(jié),因為他不想剝奪孩子歡度圣誕節(jié)的童心。
我周圍的猶太朋友,大都以慶祝猶太人的光明節(jié)來取代圣誕節(jié)。不過,其中有些人也是同時以光明節(jié)的九根蠟燭和圣誕樹來做裝飾。也有一些猶太朋友嚴守教理,別說是圣誕節(jié)的裝飾,甚至連圣誕節(jié)相關的電影都不給孩子看。
隨著時代的變遷,猶太人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變。然而,在各式各樣的家庭文化中,他們對身為猶太人最重要的事情,以及據(jù)此生活及教育孩子的部分卻不曾改變,那就是不要忘記猶太人身份的明確認同感。因此,要不要擺設圣誕節(jié)裝飾并不重要,教導孩子不要忘記自己是猶太人的身份認同感,才是猶太人的獨特教育法中絕對不變的價值。
“身份認同感”一詞在韓語詞典里的定義是“覺察到自身不變存在的本質的心性”,英文意思是“與別人或其他群體進行區(qū)別,只有自我獨具的特征”。總而言之,身份認同感就是不變的本質,而且可以區(qū)分他人與我不同的差異點。身份認同感堅定的人,是自我價值觀和信念都很清楚的人;反之,身份認同感不堅定的人,則容易被不同價值觀和信念影響及動搖。
我從猶太朋友身上了解到,明確的身份認同感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東西。特別是對于孩子,身份認同感是在父母和家族的幫助下產生和扎根而成的。幫助自己的孩子建立身份認同感,并且鞏固其根基,不會四處游移,使他們能夠自豪、自信地成長,正是猶太人的力量所在。
延續(xù)的傳統(tǒng)和文化
某天,俊宇的猶太同學利亞德走近我,問我說:“你知道為什么吹角節(jié)(猶太新年的第一天)要吃像蜂蜜或蘋果那樣甜甜的東西嗎?”
我用認真思考過的神情回答他說:“是不是意味著新年要有個甜美的開始?”
“不是,這是因為以色列就是一個如此甜美的國家。”他答道。
所謂的吹角節(jié),就是猶太人的新年,在這一天,猶太人會吃各式各樣的甜食。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利亞德認為,以色列就像是奇幻電影《巧克力工廠》一般。我所遇到的大多數(shù)猶太朋友都相當熱愛他們的祖國以色列,原因不僅在于以色列擁有地中海氣候、豐富的食物、自由奔放的城市氛圍,而且包括作為一個猶太人的自豪感,以及對國家本身的使命感。另外,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猶太傳統(tǒng)與文化都一直被堅定不移地傳承下去。
大多數(shù)猶太家庭,無論居住在哪里,都會慶祝猶太人的節(jié)日和舉行相關紀念活動,包括出生滿八天的割禮、成年禮,還有每星期五晚上的安息日、猶太新年、猶太教贖罪日、住棚節(jié)(贖罪日之后的感恩節(jié))、逾越節(jié)(猶太人逃離埃及的紀念日)和光明節(jié)(公元2世紀耶路撒冷圣殿回歸周年紀念日)等猶太人的大型節(jié)慶活動。
即使在美國,猶太人也通過每個星期五的安息日,學習猶太人的歷史和傳統(tǒng)。猶太教拉比在安息日的活動中,會依照孩子的年齡大小,播放適合的《塔木德》或《妥拉》中的故事給孩子聽。安息日的領唱者也會唱誦關于猶太人歷史和文化的歌曲,讓孩子從小就從歷史和傳統(tǒng)活動中意識到自己是猶太人,從而有堅定的身份認同感。
大多數(shù)猶太人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主日學校,不僅學習希伯來語,也借此學習猶太人的歷史和傳統(tǒng)。此外,我許多在美國長大的猶太朋友也會把孩子送去以色列的猶太夏令營。暑假期間,那里會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兒童,參加各種夏令營,活動十分熱鬧。這些同齡的猶太兒童雖然是從世界各地聚集在此,但都能認同彼此,并通過各種活動體驗更加確認自己的身份。孩子借此以身為猶太人而驕傲,并且養(yǎng)成對民族的熱愛。
當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發(fā)生戰(zhàn)爭時,美國的主要國際機場充滿了想要飛往以色列的年輕猶太人。雖然已經是美國公民,但是身為猶太民族的自豪感,吸引這些年輕的猶太人前往以色列。
我的猶太朋友亞龍和斯格列特的大女兒伊登,也是在美國高中一畢業(yè),就放棄進入常青藤大學就讀的機會,前往以色列服兵役。伊登是個在5歲的時候就可以拼出100片拼圖的數(shù)學天才,在校成績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當她做出這樣的決定時,世界上有多少父母能夠支持她?
然而,亞龍和斯格列特尊重女兒這個猶如冒險的決定,正是因為他們很強調教導孩子正確的歷史觀和民族自豪感。
我的另一位猶太朋友邁哈爾則把服兵役當成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據(jù)說有位以色列女歌手因為沒有服兵役,被停止了所有的演唱活動。在以色列有一種說法,為了活得像個人,服兵役是不可或缺的,不論男女老少皆是如此。大多數(shù)猶太人都有服兵役的經驗,并且將此視為最值得自傲的事。
即便是現(xiàn)在,猶太人也在不斷搜集和研究自己的歷史,根據(jù)時代的變化,彈性地重新解讀。大多數(shù)猶太人認為,將錯誤的歷史撥亂反正非常重要,如果任由錯誤的歷史保留下去,歷史將會重演。
以色列政府將過去曾經犯下罪行的人徹底加以審判,并且處以死刑,以糾正歷史的錯誤。這么做是為了讓后代可以更好地面對歷史,學會明辨是非,在成長過程中明白“如果做壞事,就會受到可怕的審判”。
猶太父母也會讓孩子去看在納粹集中營中死亡的同胞的悲慘影像。在納粹德國統(tǒng)治下遭到屠殺的猶太人約有600萬,這些受難者,可以說或多或少和所有猶太人都有著父母、祖父母、親戚、朋友或鄰居的關系。猶太人教導孩子正確看待猶太人遭到迫害的歷史,并且好好地面對歷史。同時也讓孩子認識到這段悲慘的歷史不該重演,教導他們“過去可以原諒,但是永遠不要忘記”!
正確認識歷史所感受到的民族大愛,自然延續(xù)傳統(tǒng)的自豪感,乃至于敬愛祖先的真情,都讓猶太人以身為猶太人為傲。看到他們這種民族認同感,讓小時候總是把韓國的顯忠日、開天節(jié)、行憲紀念日搞混的我受益良多。此外,我之前在韓國東北亞歷史基金會工作時,對于如何看待韓國和東北亞國家之間存在的歷史紛爭,曾覺得苦惱不已,因此,猶太人采取“過去可以原諒,但是永遠不要忘記”的態(tài)度來教導后代的做法也讓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