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 (匈牙利)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 9149字
- 2020-05-08 18:31:49
引言
成功與“你”無關,與“我們”有關
妻子告訴我,她愛上我是因為我知道太陽的溫度。我們是在一家咖啡店相遇的,那個時候,我正在為熱力學的基礎課程備課。“天啊,你怎么會知道這些?”在她看來,對于如此遙遠、如此觸不可及、如此狂暴、如此熾烈燃燒著的物體,我竟然能夠給出一個精確的數字——5778開爾文(1),這實在無異于變魔術。父母可能往往最想把這類精確的答案教授給喜歡提出諸如此類問題的孩子。但遺憾的是,絕大部分時候,面對這樣的問題,父母們不得不承認“我也不知道”,或者搪塞說:“這個嘛,太陽很熱,非常非常熱……”不過,我們可不是在談論什么稀奇古怪的東西,而是太陽啊,這可是一切生命的源頭,是每天照耀著我們的灼熱天體!有時候我很困惑,為什么成年人和小孩子一樣,對于重要且巨大的事物,往往所知甚少。
在特蘭西瓦尼亞(2)的小鎮,我祖父曾擁有一隊貨車,不過后來沒落了。在我去祖父家的時候,他的生意就只剩下一家出售五金制品和零配件的商店了。商店很小,只是一個洞穴般大小的木制窩棚,但我假期里的每一天都“貓”在那里。我愛這個“洞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實驗室,我可以在里面安全地把各種東西拆零散,然后研究它們是如何精確地運作的。對于我來說,搞清楚是什么讓一些東西運轉起來,實在是一件令人迷醉的美事兒——至今仍是如此!
我家里很多人都喜歡搗鼓小東西,或搞點兒小發明。在我祖父的貨車隊沒落之后,他開始為鄰居維修器械,包括檢查鐵具或收音機里里外外的各種問題。我父親早在10歲時就開始為幫襯家里開貨車(當然,這么干在如今可是違法的)。當貨車出現問題時,他會爬到車身底下,搗鼓幾分鐘,然后滿手油污、一臉滿足地鉆出來——問題便解決了。他一輩子都在研究各種各樣的事物——一所學校、一座博物館、一家公司。無論做什么,父親的性情一點兒都沒有變,他永遠是一個喜歡新玩意兒、新發明的人。無論身處何種境遇,他總是擼起袖子拼命干,直到問題得到解決。
也許就是這種一脈相承的好奇心讓我成為一名科學家。早些時候,物理學讓我有機會去探索宇宙和控制我們生命的各種規律。后來,為了尋覓更多的挑戰,我開始關注網絡與數據中蘊含的復雜性。作為一名警惕的提問者,我自認為已經在學術世界中找到了可以安放好奇心的角落。在這個高度聯結的技術世界中,我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樂于運用數據開展調查研究。我固執地追尋著數據迷宮中隱藏的蹤跡。但是,捕獲一個問題的答案總會不可避免地引出更多的問題,新的可能性會像小飛蟲一樣圍繞著原來的研究課題“嗡嗡嗡”地盤旋。我也嘗試著把它們驅趕開,將注意力集中到原來的課題上。但是,與曾經那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孩兒一樣,對于紛繁復雜的事物,我依然會不由自主地執著于一長串“為什么”。正是這種追索答案的欲念,促使我夜以繼日、像被打了雞血一樣不斷探索。
曾有段時間,我在波士頓負責復雜網絡研究中心的工作,職責就是解答藏在不同系統背后的各種各樣的“為什么”。這些“為什么”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分子與分子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代表相互作用的連邊又是如何形成的,網絡內部的聯結能夠給我們哪些關于社會和生命起源的洞見,等等。為此,我和團隊研究了萬維網的拓撲結構,分析了基因網絡中一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故障是如何導致疾病的,探尋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控制數十億個神經元的,探究了食物中的各種分子是如何附著在我們的蛋白質上并保障我們的長期健康的。
為什么永遠只有一小撮人能夠成為超級巨星
我喜愛社會結構背后的數學,那是一種用數字構建的框架,可以用來理解我們之間聯結的本質。當我利用模型和工具深入探究對科學分析而言不那么典型的問題時,這類框架(3)便可以讓我們獲得更深刻的知識。
我們正是用這樣的方法來研究“成功”的。在拿到關于人類成功的海量數據后好幾年,我們才找到了一種辦法將“成功”這個概念分解成若干成分,從而能夠像研究螺母和齒輪一樣研究它。我們的目標是把“成功”轉化為數學問題,使用定量科學的工具準確無誤地分析它。這和分解一輛自行車或者推測太陽的溫度沒有什么兩樣。從看到塑造成功的機理時起,我們就開始嘗試回答那些似乎不可能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如同小時候我用來折磨父母的那些問題一樣。
比如,那些掛在現代藝術博物館里、看起來臟兮兮不起眼的照片,為什么會被認為是杰作?為什么音樂劇《天上人間》而非《貓》(4)會成為歷史上最杰出的音樂劇?去那些學費昂貴的學校就讀到底值不值得?為什么每個領域都只有一小撮人能夠成為超級巨星?
這類有關成功、成就和榮譽的問題有成百上千個,回答它們就如同回答“太陽表面溫度是多少”這類似乎不可能回答的問題一樣。類似的問題還有,付出努力能否讓我們直上青云?我們的創造力何時會枯竭或者勃發?我們應該和行業中的超級明星合作還是競爭?社會網絡和職業網絡對我們的成功有何助益?
無論讀者是否相信,對于上述這些看起來無法量化的問題,我們都能給出定量的答案。只要分析出數據背后的模式,甄別出塑造成功的機理,我們就能針對上述問題給出正面的答案。一旦我們領悟了個體成功和失敗背后具有普適性的定律,很多美妙的發現就會如同泉涌般自然涌現。
“成功”源于“災難”
我們對成功的研究最早其實是從研究災難開始的,有意思的是,最終這個研究卻在分析成功方面開花結果。那時候,我們實驗室嘗試通過分析移動電話產生的數據來了解人類在面對大災難時的反應。當時,我邀請實驗室一位名叫王大順的華裔博士生來幫助完成這個項目,他非常喜歡社交。最終,我們完成了一篇非常棒的論文1,我相信這篇論文會對全球范圍內的災害救援活動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別人可不像我這樣想。我們嘗試了很久,卻一直無法讓這篇論文發表。首先是那些頂級期刊拒絕了我們的論文,接下來是那些很一般的期刊。我們曾自嘲說,應該把論文標題中的“災難”一詞刪掉,因為這個詞不太吉利,早已預示了論文的悲慘結局。
作為一名習慣了在籃球場上馳騁的“運動員”,王大順對這篇“災難性”的論文滿不在乎,也許對于他來說,這只不過是球場上的某次“失利”罷了。“研究災難的論文最終會遭遇災難”,這件頗具諷刺意味的事情或許也讓王大順忍俊不禁。不過,某天晚上我和他探討他的下一個研究課題時,他表現出了熱切的期待。他輕聲笑著,一語雙關地說:“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但不希望下一個工作還是災難。”“那好吧,”我說,“為了讓你的下一個項目成功,我們研究成功的科學,如何?”
實際上,我的回答只是半開玩笑,沒有當真。不過話一出口,我就想,既然我們都要四處尋覓那些有趣的話題,為什么不干脆把我們的方法用到研究成功上面呢?研究成功和災難也沒有多大的區別。結合天氣模型和大量數據,我們可以精確地預測颶風的行進軌跡。這樣的預測價值巨大,因為它能夠幫我們做好應對措施,比如,在那些會被颶風直接碾壓的地方,人們需要用壓條固定好所有的門窗,至于那些臨近的區域,只需要準備好雨傘就可以了。一個世紀之前,對于暴風雨的準確預言還被視作一種巫術行為,但現在我們已經不會再去質疑對颶風路徑的預測是不是靠譜了。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不針對成功做點兒類似的事情呢?事實上,各種各樣的數據和巧妙設計的數據模型會給我們帶來魔術一般的奇效。
我們從一個小而具體的領域開始了研究:成功的科學。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擁有很多如珍寶般的關于人類活動的全面記錄,比如,關于研究論文的記錄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前。因此,為什么不把“科學”放在我們的“數據顯微鏡”下研究呢?這個研究應該能夠回答很多長期困擾我的基礎性問題:成功是如何涌現出來的?如何去測量成功?為什么很多我心中的超級英雄——那些做出了重大發現并因此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富足的科學家,其研究工作似乎注定不會受人關注,在搜索引擎中很少出現?反過來講,為什么有些既不重要又不新穎的工作卻如明星般閃耀呢?
不是雞湯式的成功學,而是成功的科學
我們立刻開始了數據模式的探尋工作,最終得到了可以用來預測我們自己、同事,乃至競爭對手未來產出的公式。正如《巴拉巴西成功定律》這本書中討論的一樣,事實上,我們可以“快進”一位學者未來的科研生涯,預測他將獲得的學術影響力,測量他將做出重大影響力工作的概率,或者他的貢獻僅限于被小圈子里的少量內行贊賞的概率。我們還研發出了一種算法,它可以在對一項重要發現都有貢獻的數百人中,預測出誰最終會獲得最高的聲望。但可惜的是,獲益最多的人卻很少是那個貢獻最大的人。
那么,最出乎意料的發現是什么呢?我們認識一位在亞拉巴馬州一家豐田車行打工的司機,他的工作令人難以置信地被忽視了,從而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他只是我們通往理解成功之旅中遇到的一類代表人物而已。我們還遇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人,比如,能在8分鐘內眾籌到一萬美元的奇才,一個熱衷于百老匯音樂劇的哈雷騎手,一個從海洋學家轉行做釀酒師的人——他揭示的丑陋真相改變了我買酒的方式。
我們第一個關于成功的科學的研究持續了兩年時間,這項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關于這項研究的論文是王大順第一篇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完成的論文,發表在國際上最負盛名的期刊之一《科學》上,我們都對此感到有些錯愕。我們從一篇“災難性”的論文出發,終于跌跌撞撞地走向了“成功”。
從這項研究成果中,我學到了很多關于科學研究的知識,并沉迷其中。不過我很快意識到,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分析其他領域中的成功。同樣的模式會出現在體育成績、藝術成就或者銷售記錄中嗎?我們能夠像預測新科學發現會成功一樣,預測出哪個電視節目或者哪本書能夠引發轟動嗎?我們能夠像預測學術生涯的發展情況一樣,去預測商業生涯嗎?我們從科學家的成敗中觀察到的模式和規律能否反映一些更深刻的、適用于我們每個人的真相呢?我們的數學工具箱是否最終會告訴我們,各個領域的成功都遵循一些相同的定律?
老實說,我臆想的這些問題的研究風險很大。大家只要瞄一眼成功學的書——這樣的書在我喜歡的書店里堆了有一整面墻高,就會發現其中全都是一些心靈雞湯和奇聞逸事,它們與科學書架上那些堅實的定理和實證數據有著天壤之別。
盡管如此,這些書同樣告訴了我,人們是多么殷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塑造了成功。這是一個困擾我們很多人的問題,而且理當如此。成功不僅是人類實踐和存在經驗中的一個基本部分,而且是我們用來度量人生經歷的一個基本的標志。我們所選擇的事業甚至業余愛好成功與否,對于評價我們的人生來說非常重要。當我們有了新發現,完成一件藝術品,或者設計出新玩意兒時,總是想知道它們會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力。當我們設想自己未來的發展軌跡,或者考慮自己的孩子如何步入成年時,每天都會困擾于同一個問題:成功和失敗的界限到底是什么?只有當某一天我們真正找到了各個領域中的成功模式時,或許就能夠理解那些過去我們總是將其歸為“運氣”的東西。
那張看不見的網,成功有定律可循
為了回答上面這些問題,我向實驗室的成員提出了一個挑戰:去發現那些支配成功的定量化的規律。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會留下數據痕跡。我希望我們不僅能夠捕捉到這些痕跡,還能夠從中發現成功遵循的模式,以及成功背后的驅動力。我們所做的是,非常細致地搜集各個領域中有關成功的數據,包括藝術、學術、體育、商業等領域,然后在一個更大的尺度上分析它們。我們花錢購買了包含所有已發表論文的一個大數據庫,這使我們可以重建一個多世紀以來所有發表過論文的學者的學術生涯。我們購買了權限,可以看到美國所有圖書每星期的銷量,這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每一位作者在商業上獲得的成功,而不用考慮他們的寫作體裁和風格。我們還可以獲取全球畫廊和博物館的展出信息,從而重建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生涯,并找出可以促成其中一部分人獲得成功的背后那張“看不見的網”。我們遍尋大量關于體育、商業和創新領域中關于成功的數據,然后將這些數據放到“量化顯微鏡”下研究。
“量化顯微鏡”是我們實驗室和其他學術同行經過20多年開發出來的,其背后的分析工具和數學嚴謹性是經得起考驗的。實際上,幾十年來,計算機科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已經反復將這種分析工具用于揭示宇宙的秘密、治療與基因相關的疾病、在毫秒級的時間內發現數十億網頁中有價值的信息等。我們用這種工具分析上面提到的那些數據集,試圖研究清楚我們是如何與成功不期而遇的。為了更全面地捕捉這個新生領域的各種可能性,2013年5年,我們在哈佛大學組織了一場關于成功的科學的研討會2。從社會心理學家到商學院的教授,有超過100位研究者參會,并分享了他們的發現。如果將已知的發現放在一起,我們立刻就會看到一系列反復出現的模式,正是這些模式驅動了絕大多數領域中人們的成功。
這些成功的模式具有普適性,因此我們將其稱為“成功的定律”。科學定律是嚴謹而不可改變的,而我們將這些發現稱作“定律”,對于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而言,似乎顯得有些傲慢和輕率。但是,我們研究得越多,就會發現這些模式越具有普適性。更關鍵的是,如同有關引力和運動的定律,無論我們的意志有多堅定、立場有多強硬,科學的定律也不會根據我們的需要和信仰重寫。如果誰想要抵抗這種定律,就如同想依靠上下扇動手臂飛起來(5),注定是徒勞的。當然,如同工程師可以通過深入理解流體力學和各種小工程來提升飛機的技術,我們也可以利用科學的定律來創造未來。
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們會深入地探究支持每一個成功的定律的科學證據。《巴拉巴西成功定律》這本書的目標就是將我們的發現呈現給讀者,讓讀者理解那些雖然復雜但會在生活和工作中反復出現的塑造成功的機理,并在人生中使用到這些知識。但這并不是一本勵志書,而是一本科學手冊,即用科學的方法來呈現和理解我們的成果。科學分析可以闡明看起來完全非理性的難題,幫助我們真正理解人類世界中的隨機性,比如,告訴我們是什么機制讓我們在工作中順利地完成任務,是什么模式讓有些藝術家成為明星而讓另一些一蹶不振,是什么原因讓我們感覺到成功并不僅僅取決于自己的天賦或能力表現。
成功不是來自能力表現,而是來自社會的感知
盡管愛因斯坦非常有天賦,但他的成功也不是注定的。事實上,很多外界盛傳的對愛因斯坦的贊譽,和他對科學的貢獻八竿子打不著。總體來說,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被關注、被贊賞,甚至流芳百世,就不能僅僅依賴純粹的本能、優異的能力表現,或者其他那些鼓舞人心的陳詞濫調。
事實上,基于《巴拉巴西成功定律》這本書的出發點,我們將成功定義為“我們從所屬社團中爭取來的回報”。以被《時代周刊》譽為“世紀人物”的愛因斯坦為例,他得到的回報就是聲望。這種“來自所屬社團的回報”是多種多樣的:合作者的認可、品牌的能見度、藝術家的聲望、唱片或者演唱會門票的銷量、商業交易或者經銷所得的收入、銀行家的獲利、劇作家吸引的觀眾數、科學家的論文得到的引用數、運動員的粉絲量,以及你在各個領域希望有所不同之后帶來的影響力。這些成功的度量方法背后有一點是相同的:它們都是基于外界評價而非內省,都是基于集體評價而非某一個體。
我們強調成功的度量方法來源于外界和集體,并不是說我們自身沒辦法體驗成功。事實上,個人的成長、滿足感和深刻的體驗無疑是意義重大的。我們的研究框架和所定義的成功并不是要刻意排除這種個人的體驗。一般而言,個人的體驗和影響力是一致的,比如,當我們做出了有影響力的工作時,也會覺得很開心。但是,作為一位科學家,我沒有辦法測量個體的滿足感,就如同我沒有辦法用一個數字刻畫幸福感。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這些定義對于我們將要介紹的“大數據分析方法”來說都是不可見的。一件對于很多人來說值得高度贊揚的成就,可能會被完美主義者看作一次失敗,這些完美主義者可能會爭論說,真正的成功只能來自那種讓自己發自內心感到滿意的工作成果。好吧,這也沒錯,可能很多挑剔的人都是這樣想的。甚至有可能某個人寫完了一本小說,即使沒地方發表,他也會極其開心,認為這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成功,因為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要完成這部小說。這難道錯了嗎?顯然也沒有。我的人生也一樣充滿個人的目標,比如做一位好父親,又比如成為一位有深刻見解的導師,還有至關重要的,做一位聰慧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我又何嘗不想通過更加個性化的鏡頭去捕捉和探索成功,遺憾的是,我沒有找到可行的方法,因為我們的研究方法難以獲取個人的目標。據證明,這些深藏于我們內心的“東西”是無法被測量的。
假設你是一位很有天賦的滑冰運動員,正在從一次膝蓋外科手術中慢慢恢復。在理療專家的幫助下,你通過反復練習,可以緩慢地移動。你給自己設定了很多目標,然后開始了艱苦甚至痛苦,但又卓有成效的康復過程。三個階段之后,你終于可以不用借助拐杖走路了。更長一段時間之后,或許經過了10個階段,你終于可以再次穿上溜冰鞋回到闊別已久的賽場。這是勝利的時刻,是成功的交響樂應當為你奏響的時刻,或許好萊塢應當考慮把你的故事搬上大銀屏。如果將這個漫長的康復過程稱作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功,那么我舉雙手贊成。
不過在本書中,我們克制住了將這種情況稱為“成功”的沖動。這不是說我們完全無視這種成就,而是我們換了一種說法,將其稱作“能力表現”:通過艱苦努力你實現了一個重要的目標,但是你得到的回報是內省的,主要來自你個人的滿足感。這當然非常重要,無論對你,還是對你的理療師、教練、家人,這就如同工作中一個里程碑似的成就對你和你老板的重要程度。這種能力表現甚至還能提升你未來的能力表現。但是,當我強調成功需要來自社團的反饋,是集體而非個人時,我是指我們需要看到你的能力表現帶來的影響力能夠像漣漪一樣在你身邊的人和環境中傳播開來。簡而言之,我們需要看到你的能力表現是如何對我們產生重要作用的,而不僅僅是對你自己而言。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一個老掉牙的哲學問題:“假如一棵樹在森林里倒下,而附近沒有人,那它有沒有發出聲音?”(6)從我們對成功的理解來看,答案是“沒有”!如果觀眾沒有為你那驚天動地的成就鼓掌歡呼,只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感受到你成就的影響力。在這個人類行為可以像測繪地質一樣被精確記錄的時代,大數據可以讓我們通過度量你的能力表現所帶來的群體反饋來描繪成功。在這個高度互聯的技術驅動的時代,我們不僅僅能夠分析讓成功得以涌現的原因,還能夠看到,如果成功通過網絡傳播,最終會影響到遠在世界另一邊的群體。
盡管我認為個人的滿足感對成功而言是重要的,但這并不是我在工作中要考慮的因素。尊重這一事實,我們就可以順利地解除對自己研究的束縛。關于成功的大眾化定義加深了一般讀者的印象:成功就像愛情一樣,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概念。這個問題含糊、曖昧,讓科學家望而卻步,他們認為這根本就不能被嚴肅地研究。如果我們將成功看作一種可測量的集體現象,就可以將這些錯覺拋之云外。一旦我們從外在的反饋來定義成功,就打開了一扇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大門,可以用科學調查、分析的手段來量化成功。而一旦我們這么做了,就可以揭示統治我們成功的科學定律。
這些定律區分開了最暢銷的商品和打折的地攤貨,區分開了億萬富翁和破產者;它們闡明了為什么有缺陷的競爭協議會將成功完全交于運氣;它們說明了為什么專家,包括品酒師、古典音樂劇的鑒賞師、花樣滑冰裁判員,以及其他法官、裁判、鑒賞人員等,經常在辨別一些東西的品質時比我們好不到哪兒去;它們揭示了為什么那些在會議上總扮演支配者角色,但實際上經常遲到且在各種情況下都沒做好準備的人,最后卻成了我們的老板;它們還會告訴我們,在一個失敗者身上下賭注會有想象不到的效果,而一個很小的初始捐贈也可能決定一場籌款活動的成敗;它們甚至能夠解釋為什么一首從頭到尾沒什么歌唱技巧可言的歌,卻可以令人不解地風靡一時。本書所介紹的成功的定律不可改變地統治著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就好像引力定律亙古不變地統治著我們的世界一樣,盡管直到最近幾個世紀我們才知道它的存在。
在大數據和成功的科學出現之前,我們一直認為,一些運氣、努力再加一些天賦按照某種未知的比例混合起來,成功就會如魔術一般涌現。我自己也這么認為。我是一個來自特蘭西瓦尼亞的移民,來到美國求學。我相信,努力工作是我獲得成功的最佳策略。我比一般人更堅定地想證明自己能夠在美國獲得成功。在科學研究中,我唯一的招數就是做出出人意料的成績、做有長期影響力的發現、從事在一個領域內有顛覆性影響的工作,從而讓別人無法忽視我的貢獻。幾年前,實驗室的成員在實驗室門上貼了一張勁量兔子(7)的貼畫,我的臉正好面對著兔子粉色的臉。直到現在我也沒辦法停下來,甚至會因為太過專心于工作而激怒身邊親近的人。盡管我認真嘗試改變過,但這可能是我一生都沒辦法改變的。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相信“愛拼才會贏”,到現在我依然篤定無疑。但是,當成功的定律在我眼前鋪陳開來時,比如,當我看到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似乎是隨機的,卻在群體尺度上規律地涌現出來的清晰模式時,我為自己曾經的無知感到震驚!
盡管我知道能力表現對于成功而言很重要,我也知道能力表現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會呈現其他一些不可或缺的因素。當我們把塑造成功的要素分解開來之后,就會迫不及待地想抓住一切,包括那些在我們生活中可控的和控制不了的。就好像自然定律,成功的定律也不是對所有人在每個時刻都適用。不過,當我們實實在在地參與到某些具體的活動中時,總有一些定律會發揮作用。舉個例子,空氣動力學對飛行來說很關鍵,摩擦力對駕駛來說很關鍵,流體力學對駕船來說也很關鍵……不同的定律和公式會根據你選擇的不同交通方式而發揮具體的作用。成功的定律也是如此,比如我們對團隊成功的分析并不能用來解釋一位孤身作戰的藝術家的巨大成功。
我們可以用這些定律來理解那些看不見的力量是如何致使我們的成功和失敗的,這些認知確實對我們具有重要啟示。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更像一位藝術家而不是科學家。在我開始學高中物理課幾周后,我們進行了一次突擊測試,共10道題,我做對了8道,而其他同學都掛科了,當老師表揚我時我超級自豪,我以前從來不知道我在物理學上有如此高的天賦。事實上,我那時對物理也并沒有什么熱情,之所以能夠相當出色地搞定8道題,是因為頭天晚上我父母的一位工程師朋友正好和我們住在一起,并且在我做家庭作業時輔導了我。
成功背后的東西
當時,我已經忘掉是因為那位工程師的輔導才使我正好在突擊測試中有了良好的表現。在離開教室的時候,我心中充滿了自信。那是我第一次在科學上獲得某種成功,而這次經歷在我畢業之后還對我影響許久。坦白地說,我后面的人生因為這次經歷而發生了改變。盡管當時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次經歷的重要性,但這實際上是我第一次遭遇很多可能影響我事業生涯的復雜機制。這次經歷背后所深藏的東西,也包括后來我的很多個人成就背后的東西,都能在成功的定律中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