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沉思錄I·卷四(1)

生前偉大,死后遺忘

究竟惡為何物?惡其實是你經(jīng)常會碰到的。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你都要在心中謹記:對于惡,你早已熟視無睹。你無論是向上看還是向下看,無論在哪里都能找到它的蹤跡,在古代、中古以及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這個時代的歷史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在家庭的各個地方,都有著惡的蹤跡。惡絕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所有事物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模徊贿^轉(zhuǎn)瞬即逝而已。

我們所遵循的法則豈能消亡?除非是與其一脈相承之印象(思想火花)的隕滅。但是這仍在你的能力掌控范圍之內(nèi),只不過需要你不斷給這些思想之火煽風添柴。對任何事情,我都能形成一種看法,而且這種看法是我本應(yīng)該具有的。如果我能做到這一點,何須庸人自擾呢?在我心靈之外的事物,與我心靈之內(nèi)并無瓜葛。如果能將其變成你的情感立場,那么你將昂然挺立。恢復(fù)到你本來的生活狀態(tài),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nèi),只要你用以往熟悉的眼光再去面對各種事物;因為,你生活恢復(fù)的關(guān)鍵就在于此。

無聊至極的炫耀顯擺和舞臺上的表演,如織的牛羊群,刀槍劍戟的訓(xùn)練,拋向小狗的一根肉骨頭,丟進魚塘的面包屑,螻蟻不辭辛勞地搬來運去,嚇跑老鼠的虛張聲勢,被絲線操縱的木偶,如此種種。那么,置身于這些事物之中的你,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良好的幽默感而非傲慢的態(tài)度,這是你應(yīng)盡的義務(wù);不管怎樣都要懂得每個人都是各有自身價值的,而他所從事的事情與他自身一樣也有著相應(yīng)的價值。

在談話中要注意所說的話,在行動中要注意所做的事。一方面要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它的意圖所指,而在另一方面則細致洞察到該事物所蘊涵的深意。

我的智性程度對此而言是否夠格呢?如果是夠格的,那么我會將其作為宇宙本性賜予我的一把利器來好好利用,致力于本職工作。但如果是不夠格的,那么我要么索性退出這項工作,將其交給更合適的人選來完成,除非有特定理由不允許我這么去做;要么我會盡力而為,并讓別人來助我一臂之力,而這個人必須是在我指導(dǎo)原則的幫助之下,共同去做在當下是完全合適而且有利于大眾福利的事。因為,無論是我單槍匹馬去做的事還是我跟別人一起做的事,都應(yīng)該指向唯一一個目標,即有利于社會并適合于社會的事。

有多少生前聲名遠播的人,死后被人遺忘,而那些夸贊別人之人,也早已不在人世。

受人援助,當無愧于心。因為,履行職責無異于一名戰(zhàn)士的本分就是攻占城池。那么,如果因為不良于行而無法趕赴沙場,只能在別人的幫助之下才可完成使命的話,你可否接受呢?

不要受困于尚未發(fā)生之事,因為如果那是注定要發(fā)生之事的話,那么你要照樣用你現(xiàn)在對待當下之物的理性坦然面對。

萬事萬物,皆有關(guān)聯(lián)。而且其中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頗為神圣;幾乎沒有什么事物,是脫離于其他事物的。因為,事物都是相互合作,并通過互相的聯(lián)系來共同形成了同一個宇宙(秩序)。進言之,只有一個宇宙,而這個唯一的宇宙就是由萬事萬物共同組成的,只有一個宇宙之神,而這個神無所不在,遍及萬事萬物,還有一個實體,一個法則,一個共通的理性,而這一理性是一切有慧根之動物所共同分享的。最后,宇宙還有一個真理,如果有靈性的動物皆有同宗之源,且都有著同樣的理性,那么對其而言也可說只有一個至善之境。

一切內(nèi)在的物質(zhì)都會在不久之后絕跡于宇宙整體宏觀物質(zhì)世界之中;而一切外在的形式(原因),也會很快被收回到宇宙的理性之中;最后,關(guān)于任何事物的記憶,也會在不久之后湮滅于時間的長河。

對于理性動物而言,依循本性或是遵從理智,都是同一碼事。

我當頂天立地,或借力挺直。

事物之組成元素共同構(gòu)建了事物本身,而獨立存在的理性亦有著共同的歸宿。因為,它們均是出于一種合作機制構(gòu)建而成。如果你經(jīng)常告訴自己,我是理性存在體系中的一個成員,那么你將會對這一概念有著更為清楚的認知。但如果你只說自己是其中一部分,那么你還沒有打心眼兒里去熱愛人類同伴;人世間的慈善之愛還無法打動你的鐵石心腸;你之所以行善,只是出于禮尚往來的需要,此時的你,還沒有達到將行善視為自身使命的境界。

自外部降臨之物,應(yīng)以有所感觸的部分去接受。如果那有所感觸的部分愿意的話,盡可以抱怨。但是,我依然不會受到傷害,除非我認為業(yè)已發(fā)生之事是惡的一種。而不去這樣認為,尚在我的掌控能力范圍之內(nèi)。

我對善的堅持,不受別人任何言行的影響與干擾。正如綠寶石等總是會說:無論別人做什么或說什么,我依然還是世間的寶石,而我的色彩永遠不變。

宇宙的主宰力量不會庸人自擾。我的意思是:這一力量不會自己嚇唬自己,也不會給自己帶來痛苦。但是,如果有什么別的人來嚇唬它或使它痛苦的話,那么順其自然吧。因為,這一能力本身并不會產(chǎn)生自己的意見,所以也不會走入歧路。在身體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應(yīng)該讓其自身就這樣熬過去,這并非自尋苦吃。假如身體真的遭罪了,那么也應(yīng)該讓它自我表現(xiàn)出來。脆弱的靈魂本來極易遭受恐嚇和痛苦之罪,而且完全會對這些負面事物形成一種不良印象,但是,如果靈魂遠離前述的負面印象,那么就不會再度陷入痛苦的深淵。源自靈魂本身的主宰法則根本無欲無求,除非是刻意為自己設(shè)定某種需要,因而,它能夠不受阻撓,唯一能夠困擾和阻撓它的,只有它自己。

幸福是好的神靈,也是好的事物。那么,你正在做什么呢?哦,做白日夢嗎?如果你真的如此,那么我會借神靈之名向你懇求:走開吧,因為我不要幻想。但是,你還是按著老方法又來了,我不會生你的氣,只是請你離開。

有人害怕嗎?但沒有變化,這個世界如何構(gòu)建呢?對宇宙本性而言,如何才能使其更愉快更和諧?不把木頭做成澡盆,你能洗澡嗎?食物不經(jīng)過一番加工,你能從中汲取營養(yǎng)嗎?任何東西如果不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過程,恐怕都沒法被我們使用吧?難道你還沒有意識到,無論是對你自己還是宇宙的本性,都是離不開變化的嗎?

宇宙物質(zhì)如同山洪暴發(fā)般將一切物體全盤帶走,因為其本性便是與整體既相統(tǒng)一又相協(xié)作,猶如我們身體器官各部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合作關(guān)系一樣。時間洪流已經(jīng)吞沒了多少個克律西普斯、多少個蘇格拉底以及多少個愛比克泰德啊?你還是用同樣的思想來看待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吧。

只有一件事困擾我,那就是我懼怕自己所做之事有違人類的章法與慣例,或者做事的方式本身與之南轅北轍,或者做事的時機是不恰當?shù)摹?

快到你將一切記憶拋諸腦后的時候了,而且你自己也將被其他人忘得一干二凈。

多想想你認為至善至美的東西

對待犯錯之人懷有寬恕原宥之心,乃人之特性。如果想到做錯事的人是你的同胞,而且他們是在不知情或不自覺的情況下犯錯,而且你們都會在不久之后死去,你就會這樣做。最為重要的是,他們并沒有給你帶來任何傷害,因為他們沒有使你的理性喪失原來的良好狀態(tài)。

源自宇宙實體的宇宙內(nèi)在本性,就像蠟一樣,現(xiàn)在塑成一匹駿馬的模型,然后將這尊馬的雕塑毀掉,重新塑造成一棵樹的模型,然后是一個人,然后是別的什么東西,而且,這些東西中的每一個都只能在非常短暫的時間段內(nèi)保持其形狀與姿態(tài)。而對于這些雕塑品而言,被毀掉并不是痛苦,在它被塑造出來的時候也是如此。

愁容滿面的樣子并非自然本色。倘若經(jīng)常如此,則將導(dǎo)致一切美麗消失,最后只能是蕩然無存、回天乏力。不如嘗試從這一事實中得出它與理性相反的道理吧。因為,假如我們連對做了錯事本身的認知都不復(fù)存在,那么還會有可以繼續(xù)存在下去的理性嗎?

在宇宙整體中起支配作用的理性,將使你現(xiàn)在所看到的一切事物改頭換面,并用這些事物的本來實體塑造出另外形式的全新事物,而這些事物又會被另一些更新的事物所取代。如此往復(fù)循環(huán),世界常換常新。

如果某個人冒犯了你,那么你首先要想到的問題是,他所持的究竟是什么樣的善惡觀念導(dǎo)致他犯下了這個錯。這樣做的原因是,如果你了解他的是非觀念,那么你可能會對他心生憐憫之情,那時的你便心懷釋然,不再怒火中燒。因為根源在那種錯誤的是非善惡觀之下,你會覺得自己和他所做之事沒有差別,或者相差不大,所以,你應(yīng)該去寬恕他。但是,如果你對善惡觀的認識與其不同,你更應(yīng)待那陷于錯誤是非觀中的人好一些。

不要對你是否擁有之物想太多,要多想想你認為至善至美的東西,然后再反思一下假如你現(xiàn)在尚未擁有它們,你會多么熱忱地去追求它們。與此同時,千萬要注意,無論你對其有多么熱衷,也不要過于追捧,因為這樣會讓你在沒有得到它們時便感到心煩意亂。

你可以收心養(yǎng)性。這是占支配地位的理性原則具有的一項本性,一個人在從事應(yīng)為之事時,不但可以使得自我滿足,而且足以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

停止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要被它牽著鼻子走。珍視眼前,注重當下。花心思去了解發(fā)生在你或別人身上的各種事情。把每一個物體劃分為表象的(形式的)和實質(zhì)的。想想你最后離去的時刻。讓一個人所犯之錯停在原處。

別人說話時,要洗耳恭聽。讓你的理解深入事情的內(nèi)部深處,包括所為之事與做事之人。

用簡單樸實、溫和謙虛來修身養(yǎng)性,而對介乎善與惡之間的事物則不予理會。熱愛人類本身。聽從神靈的旨意。詩人曾說:萬物皆由法則支配。記住萬物皆由法則支配就足夠了。

死亡的詮釋:肉身消散,或是化解為原子微粒,或者說是靈魂與肉體的毀滅,或者說是生靈的滅絕或變化。

痛苦的詮釋:這是一種讓人無法忍受的煎熬,足以奪去我們的生命。但是,業(yè)已持續(xù)很長時間的痛苦則是可以忍受的;心靈唯有皈依自身,方可保持其本來擁有的平靜,理性并不會因此而受創(chuàng)。但是,已被痛苦侵襲的身體部分,順其自然,如果它們能,就讓它們表達對痛苦的意見吧。

名聲的詮釋:要洞察那些追名逐利之輩的內(nèi)心深處,看清他們的為人,還有他們在躲避什么,追求什么。試想一下,沙堆的積聚埋沒了以前的沙,所以,在生活之中,也是舊事物很快被新事物替代。

柏拉圖說:境界高深的人看到的全部是時間和一切的物質(zhì)。你覺得他會把人的生命視為一種異常偉大的東西嗎?不可能的,柏拉圖說。境界如此之高的人,不會把死亡看成是一種惡的,絕對不會。

安提斯坦尼曾說:行善而被詆毀,是帝王的命運。

有一個基本常識是,面部神情的組織和調(diào)節(jié)應(yīng)順從于心靈的掌控,反之則不可。

因身外之物自尋煩惱是錯誤的,因為它們與你毫不相干。

面對不朽的神靈,將使我們喜悅。

生命如成熟麥穗的收割過程一般。一個人誕生,另一個人死亡。

如果神靈不關(guān)心我和我的孩子,其中必有道理可言。

因為與我同在的,有善與正義。

在別人號啕大哭時你要克制住自己,情緒不宜過激。

柏拉圖曾說:我會給這個人一個滿意的回答,那就是,你錯了,如果你覺得一個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杰出的人應(yīng)當計較個人的生死安危,而無需關(guān)注他所做之事是否正當,以及是否是一個善良人應(yīng)為之事的話。

確實如此,雅典人無論置身何地,都將其視為最適合他的地方,或者這是主宰者特意將他放置于此。在我看來,他的確應(yīng)當待在那兒,面對他卑賤的本分,甘冒風險,不要計較個人的得失,也不要懼怕死亡或者其他事。

但是,我親愛的朋友,請你反思一下,所謂的尊貴之舉和真善之事,無異于救贖別人和被別人救贖。因為,對一個如此生活或生活了這么一段時間的人而言,至少他是一個真正的人吧。試想一下,這應(yīng)該不是一件需要從思想中打消掉的事情吧——在那里,肯定不存在對生命的熱愛。但關(guān)于這些事情,一個人必須信仰神,并相信命運女神之言:誰也不能擺脫自己命運的安排。而接下來探求的是,他如何以最佳方式度過生命的這段時間。

仰望繁星的軌跡,仿佛你也與其同行;時刻謹記各種元素之間的轉(zhuǎn)化與嬗變。因為,只有這樣思考,方能洗滌你在世俗生活中所沾染的污穢。

柏拉圖有種說法得好:評論他人的人,也應(yīng)當學會居高臨下地觀察世事;應(yīng)當從如下視角來全面考察,如人們的集會,軍隊,農(nóng)事,婚姻,談判,生與死,法庭的喧囂,荒無人煙的地方,蠻族的各個族群,節(jié)日盛宴,祭奠葬禮,繁華鬧市,混合雜事以及國家之間的有序聯(lián)合。

回首歷史,政治霸權(quán)的巨變,從歷史反觀現(xiàn)在,你也可以預(yù)知未來。因為它們在形式上相近,不可能偏離現(xiàn)存事物的秩序軌道。所以,對四十年人類生活的反思無異于對一萬年人類生活的思索。難道你還能看到什么更新鮮的東西嗎?

誕生于土地的事物,必然回歸于土地的懷抱。而從神圣的種子萌發(fā)而成的,也將重返天堂。

這要么是原子的分解或重新組合,要么是無知無覺的元素的煙消云散。

帶上干糧、飲料和狡詐的魔法,你在死亡的通道上來了個急轉(zhuǎn)彎以求逃脫。天國微風悄然襲來,我們唯有耐心忍受,并毫無抱怨地辛苦勞作。

善于擊敗與其意見不合之對手的人,可能既不合群,也不謙讓;他也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去迎接即將發(fā)生的一切,他也不會去體諒在他身邊的人所犯的錯。

如果我們的任何工作都完全符合了神和人的理性,那么我們就無所畏懼,因為,我們可以依自身機理行事而獲得成功,并從繼續(xù)開展的活動中受益匪淺,此時,當然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

你所掌握的就是你所能控制的

不論何時何地,這些都在你的能力掌控范圍之內(nèi):虔誠接受當下的安排;公正地善待身邊的人;完善當前的思想技藝;不要讓未經(jīng)篩選之物進入你的思想。

切莫挖空心思去探知別人的言行準則,而要多關(guān)心一下你自己的本性所在,包括由那些發(fā)生在你身上之事所體現(xiàn)出來的宇宙本性和由你親自所為之事表現(xiàn)出來的自身本性。但是,每一個理性存在都應(yīng)該去做符合其自身機理之事;其他一切事物之所以被如此塑造而成,旨在實現(xiàn)理性存在的目標。在無理性的事物之中,低等事物的存在是為了服務(wù)于高等事物,但是,理性動物則是為了彼此而存在的,不分伯仲。

在人類的構(gòu)成中,社會性居于第一位的原則。而第二位的原則,就是莫要屈服于肉體的誘惑,因為人的肉身猶如理性行為與智性活動確定自身范圍的特殊場所。不要被感官刺激或內(nèi)心欲望所折服,因為這兩者都是動物的本性。而理性活動應(yīng)擁有高于一切的尊貴地位,不應(yīng)該被其他因素所擊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曲靖市| 双城市| 定西市| 乐东| 绥宁县| 宿州市| 嵩明县| 馆陶县| 时尚| 安溪县| 崇信县| 内黄县| 景东| 嫩江县| 衡东县| 佛教| 临洮县| 铜梁县| 昌邑市| 广丰县| 垣曲县| 新源县| 巢湖市| 虎林市| 乐都县| 南城县| 台北市| 新闻| 凤城市| 莫力| 安阳县| 东明县| 化德县| 平和县| 安岳县| 元朗区| 光泽县| 巴里| 玉环县| 鹤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