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沉思錄I·卷四(2)
- 沉思錄(大全集)
-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 3801字
- 2014-01-09 09:30:44
盡量保持良好的理性狀態,因為其存在的天然目的就是為了將一切事物利用起來,而不是相反。居于理性構成第三位的原則就是從錯誤和欺騙中掙脫出來。那么,請牢記這些原則勇往直前吧,就能夠得到它所有的。
想想你即將死亡,或在當前某個時間點終結自己的生命,那么還是依循本性度過上天給你留下的剩余時光吧。
熱愛降臨在你身上之事以及命運為你編織的線路,難道還有比這個更適合你的嗎?
面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而這些事情也曾同樣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當時是何等煩惱,何等驚詫,何等激動,那么他們現在又到哪里去了呢?哪里也找不到了。那么,為什么你還選擇用原來不對的方式去對待它們呢?為什么你不把這些違背自己本性的焦躁不安留給那些始作俑者和被其牽著鼻子走的人呢?為什么你不全身心專注于對那些發生在你身上之事物的正確利用上呢?唯有如此,你才可以將其充分利用起來,而它們才是你所有工作的最佳素材。唯有專注于自身,你方可在一切行動中堅決地成為一個好人,切記……
內省心靈。內心乃眾善之源,一經挖掘,便可如泉水般涌出。
身體自當體魄強健,無論動作還是姿勢都不要凌亂。心靈需要通過外部表情來展現理與禮,也需要通過整個身體表現出來。但是,所有這些事情都應當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
就這方面而言,生活的藝術與其說類似于舞蹈者,毋寧說是更貼近于角斗士,因為他應該毅然挺立,并時刻準備迎接突如其來的意外侵襲。
對那些你希望得到其贊許的人們,你要多加觀察,知道他們究竟有著什么樣的心靈支配原則。因為只有這樣,你才不會指責那些無意冒犯你的人,也不會再想得到他們的溢美之詞,只要你看清了他們的觀念與品位的本貌。
哲人有云,每一個靈魂都有在無意中偏離真理的時候;同樣的,也會在無意中背離了正義、節制、仁愛以及諸如此類的優良品性。如果你總能將其牢記于心的話,你就能在對待一切事物時保持和善可親的態度。
無論你面對著什么樣的痛苦,都要在心中如此認為:雖然這是痛苦的,但并沒有給你帶來恥辱,也不會使你占支配地位的理智受創,因為既有理性又有社會性的理智,并不會因此受到傷害。實際上,如果痛苦讓你無法忍受,那么你也可以想想伊壁鳩魯說過的話,即:痛苦并非不堪忍受之物,也不會始終揮之不去。
所以,你謹記它是有限度的,而且你也不要在想象中對其夸大。你還要記住這一點,我們并沒有認識到的是其他很多令我們不甚歡愉的事物,如困倦、燥熱和厭食等,其與痛苦這種東西的屬性完全一樣。那么,假如你仍不滿于這些事情的話,你索性對自己說,我屈服于痛苦。
切記:莫要用野蠻人的思維方式去感知文明人。
我們怎么知道特勞格的人品不如蘇格拉底呢?因為僅僅有如下的說法是完全不足以證明的:蘇格拉底的死更高貴;他在與詭辯論者激戰時能夠出奇制勝;更能忍受夜晚的寒冷;當他受命去抓捕薩拉米的萊昂時,他斷然拒絕,并認為這才是高尚之舉;他在街上走路的時候昂首闊步——對于這個事實,我們持很深的懷疑態度。
但是,我們應該繼續探究的是蘇格拉底究竟擁有什么樣的靈魂,他是否能夠滿足于自己善待別人和虔誠敬神的心態,不因人們的罪孽而自尋煩惱,也不讓自己屈從于別人的無知,更不把宇宙降臨于他身上之事視為咄咄怪事,不將其視為無法忍受的,最后也不使自己的理智與肉欲產生共鳴。
自然在將你的理智與肉身結構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并沒有不允許你擁有自我克制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可以使你的一切都服從于你自己的支配之下。因為,成為圣人而不被認可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在你的心中牢記:幸福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實際上并不多。
雖然無望成為一名雄辯家并在自然知識領域中無所不知,但不要因為這個原因而放棄成為一個自由、謙和、友善以及敬奉神靈之人的希望。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在聲嘶力竭地聲討你,就算野獸要把你這具臭皮囊撕成碎片,你也要盡你最大的能力去釋放所有壓力,唯有如此你才能求得心靈的最大寧靜。
因為,在所有這些當中,真正妨礙我們心靈獲得自身的內在安寧,對周邊事物形成公正的判斷并對呈現于其面前的物體進行充分利用的,就是源自于內心的壓力,所以對于遭遇的一切我們所能給出的判斷是:你確實存在著(一種客觀事實),雖然在人們的眼里你表現出的是另一種不同的形式。就落入手中的事物,這判斷應該會說:你恰恰是我正在苦苦尋找的目標。因為對我而言,所有出現的事物始終是優良材質,可以塑造出理性和政治上的美德。總而言之,可以歸于人或神所屬的藝術操練。
因為,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會與神或人存在某種聯系,但這絕不是什么新鮮事,也不是難以處理的棘手之事,反而是十分平常但又方便運用的。
要使道德品性盡善盡美,就應該把每一天當做臨死前的最后一天,既不過于激動,也不麻木不仁或做出偽善的行為。
永生的眾神從不因他們要在漫長的時間里不斷地容忍各種惡人而煩惱;此外,眾神還從各個方面關心他們。但是,作為一名注定要很快離開人世的人,你難道無法忍受那些惡人,甚至你自己也是他們其中一員?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逃離自己所犯之罪惡,這是一件荒謬的事情,不過這是有可能的,但一個人想要逃離別人所犯的惡行,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種理性或政治(社會)能力本身并不具備理性和社會性,那么我們可以斷定其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名號。
你做了一件好事,另一個人從中受益。為什么你還要像傻瓜一樣去尋求額外的行善的好名聲和回報呢?
對有用之物,人們當然不會厭倦。而依循本性行動本身就是有用的。那么就不要厭倦于對別人去做這樣的事而得到有用之物。
歸一的自然本性運動創造了整個宇宙。但是,現在所發生的一切事物,不是作為結果,就是在連續性中逐漸出現;甚至連那支配本身運動的宇宙主宰力量所指向的主要事物,也不再受到任何理性原則的支配。如果你時刻謹記這一點,那么你可以在很多事情面前表現得鎮定自若。
時時保持靈魂的歡快
宇宙物質都有著溫馴與忠順的秉性,理性本身并不是任何惡行的肇因,因為它本來就沒有任何的惡念與怨恨,它不會對任何其他事物為非作歹,也沒有任何事物會因其而受到傷害。世間萬物,均依循理性而誕生,依循理性而完善。
無論你在履行自身職責時是興味索然還是熱情高漲,是昏昏欲睡還是精神抖擻,是受人詬病還是佳評如潮,也無論你是奄奄一息還是正忙于別事,都沒有實質的區別,因為這些都是生命的活動,而我們的生命也會在這種活動中隕滅。只要我們在這些生命活動中做好我們手頭上的事情,那么就無愧于心了。
觀察內心。不要讓你錯過任何事物的奇異特性與價值。
一切現存的事物都會在下一時刻發生變化,要么會轉變為氣體(如果萬事萬物均為一體),要么就全部煙消云散、無跡可尋。
宇宙的支配理性非常清楚自己的秉性,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以及用什么質料工作。
為自己復仇的最佳辦法,就是不要變成像對你作惡的那個人一樣。
在由一種社會行為過渡到另一種社會行為時,要做到心中有神靈,凡事樂在其中、內心寧靜。
支配原則會自我激發與喚醒,并會自我應變。當其實現自身的本來面貌并達成自身的意愿時,其也會使發生的一切如其所愿。
只要與宇宙之本性達成一致,那么每一個事物均能功德圓滿。因為每一個事物的完美與圓滿無法通過與其他事物之本性的一致性來獲得,組成事物的外部本性,包含于事物的內部本性,或獨立于兩者之外的本性也是如此。
宇宙要么是一種無序的混亂,即其中的事物呈現一種相互糾纏的散亂不堪的場景,要么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不但有序而且在冥冥中都有神的旨意的安排。如果宇宙是前者,那么我為何還滯留在這種偶然的巧合與如此無序的狀態中苦苦等待呢?為什么我如此關心自己在死后如何變成一捧泥土的事情而不關心其他事情了呢?為何我如此心煩意亂?就因為無論我現在做什么,我的肉身終將消散殆盡?但是,如果宇宙是后者,那么我崇敬、堅信那位執掌一切的主宰者。
當你由于環境所迫而在某種意義上無法得到內心的寧靜時,請盡快讓你的思想轉向你的靈魂,強制因素一旦消失你便應該馬上重返正途。因為,只有不斷嘗試恢復內心的寧靜才能讓你學會如何執掌和諧的大局。
如果你既有生母又有繼母,那么也應該對繼母盡守孝道,但同時不能忘記你的生母。不如把宮廷與哲學視為你的繼母和生母——經常回到哲學身邊,并在她懷里休憩,由此你在宮廷里經歷的遭遇就變得可以忍受,而且最終你還會被宮廷所容忍。
當肉食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的心中應該閃出這樣一些念頭:這只是一條魚的尸體,要么就是一只鳥或一頭豬的尸體;而且,這杯白葡萄酒不過是少許葡萄汁,這件紫袍也不過是由羊毛編織而成,用貝類動物的血浸染過而已——這些就是我們的印象,直指事物并深入事物的內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
我們在生活中就應該用這一方式行事,對那些看上去最值得嘉許與贊賞的事物,我們應該摘去其被人歌功頌德的光環,露出其本來面貌,看清它們只是毫無價值之物的本質。因為,外表只是理性的奇妙折射面,當你十分確信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情是讓你覺得可以不辭辛勞去做的一件事情,那么你此時可能已經被它蒙蔽了。想想克拉底對塞諾克拉底的評語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普通老百姓所稱羨的多數事物都是最普通不過的那種,這些事物是通過內在的凝聚或自然的組織結合在一起,石頭、樹木、無花果、葡萄藤和橄欖樹等均屬此例。但是,稍有一點理性之人所羨慕的是由生命法則結合到一起的事物,這類事物包括獸群之類。而受過更多教育之人所羨慕的則是通過理性靈魂結合在一起的事物,這里講的理性靈魂并非一般的靈魂,是對某些技藝比較熟悉的靈魂,或者在某些方法上十分精通,或者只是因為它擁有很多為其效勞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