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導師(3)
- 一生要交的10種朋友,一生要防的10種人
- 牧之 朱顏
- 3657字
- 2014-01-08 11:21:13
每個人都有一點忌諱
別碰導師的逆鱗
明太祖朱元璋是窮苦出身,早年曾經出家,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老朋友的情分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
其中一位窮哥們兒是一位不分輕重的人,千里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才算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老兄便當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干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嚨里,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你忘了嗎?”
這位老兄還在喋喋不休嚷個不停,朱元璋卻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處,讓我這個當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這個窮哥們兒殺了。
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人的隱私,千萬不能用侮辱性的語言加以攻擊。
某單位女職工張蘭因為故意傷人被送進了監獄。根據她在法庭上的陳述,被害人吳某(女)是她的同事。張蘭比吳某早參加工作,懂得多,經常在生活、工作各個方面給吳某有益的指導和幫助。二人關系很不錯。但是,吳某這個人有個毛病,就是喜歡揭別人的瘡疤。張蘭平時與她沒有什么過節。但是,自從吳某得知張蘭曾經因為丈夫與街頭暗娼有過接觸而與他爭吵的事情后,就經常在同事面前談論這件事。這令張蘭非常反感,她告訴吳某,不要把這種不光彩的事到處宣揚。但是吳某好像根本不在乎張蘭的感受,依舊經常在別人面前提起這件事。張蘭很惱火,并且因為此事與丈夫又鬧了幾次。張蘭在家里受了氣,就越發憎惡吳某,她決定給吳某一點顏色看看。這天上班的時候,張蘭在廠門口碰到吳某,警告她不要再談論自己丈夫的事情。吳某不以為然,反而嘲笑她:“做了還怕別人說,真是怪事!”張蘭一怒之下,從口袋里拿出一個瓶子,把里面的硫酸全都潑在吳某的臉上。
這件慘案,就是因為朋友之間揭短而引發的。可見,我們必須回避朋友的痛處,盡量不碰尊者的“逆鱗”!對于導師朋友的過去(除非是“當年勇”的故事)也盡量不要提及,以免觸及其忌諱,給對方帶來不快,給友誼帶來隱患。
§§§第三節人生的指南針不只是老師
選個好前輩做你的教練
選擇一個前輩做你的教練
對于那些“元老級”的人物,你需要無條件地尊重,虛心地向他們學習;必要的時候,還要從中選擇一位前輩做教練,讓他指導你取得事業的成功。
泰森23歲時,已經是連續幾年的世界拳王了。有一次,他感覺到自己的潛能已達到極致,肌肉爆發力已達到頂峰,拳擊技巧已爐火純青了。他跟他的教練說:“我已不需要教練了。”他很自信。
但遺憾的是,從那天開始,他沒有了教練,不久就不再是世界拳王了。他被成功帶來的榮耀迷惑了。
每個人都需要一位教練,世界拳王也不例外,這位教練就是可以向你傳道授業的“元老”,他們的經驗就像狂風驟雨里的明燈,可以指引你少走彎路。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曾出現過這樣一個人,他可能沒有直接對你傳道授業,然而,他能夠一眼洞察你的潛力。在你失落時,讓你看到希望;在你得意時,為你敲響警鐘,使你不會偏離軌道。他讓你深信你一定會成功。在平時,他是你學習的典范;在特別的時刻,他會助你一臂之力。他就是你生命中永不可忘懷的恩師。
只要研究一下任何一個偉人,就會發現在他們的生命中都出現過一個或多個“元老級”的導師,他們都曾經跟一個或者多個教練當過學徒。因此,如果你想功成名就,你就必須有一個“元老”做你的教練,你必須學習了解他所有的資源和秘密,見見他所有的關系,學習他所有學過的、正在學的和將要學的東西。要學習他認識事物的方式,學會像他那樣去思考,以便取得像他那樣的成功。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資商——一個超級億萬富翁。巴菲特在讀大學四年級的時候,讀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一本書,書名為《聰明的投資者》。對于巴菲特來說,這本書太重要了。當巴菲特得知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時,便打定主意要投身到他的門下。畢業后,巴菲特果然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應聘工作,但遭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拒絕。但巴菲特沒有放棄,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本杰明·格雷厄姆給他一個機會,甚至可以不要工資。格雷厄姆最后點了頭,但要3年之后才聘用他。巴菲特在接下來的2年時間里,跟著這位著名的投資家學習。
25歲時,巴菲特回到了故鄉——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在7位投資人的支持下,創建了巴菲特投資公司。巴菲特的原始投入為100美元。5年之內,巴菲特就成了百萬富翁,從此逐步成長,最終登上了世界最著名股票投資人的寶座。
如果你想成功,就要不遺余力地向優秀的前輩學習,學習他的信念、他的策略,讓他那寶貴的人生經驗成為你成功路上的小石子,為你奠基。每個人都應善于發現這樣一位“元老”,讓他做你事業中的教練。
向“元老”學習經驗
王善有個同學,念大學時他就顯得比別的同學懂得多。畢業十幾年后見到他,他還是懂得比王善認識的人都多。
有一次聊天,這位同學無意中說出他喜歡向不同行業的人吸取知識。一語驚醒夢中人,難怪他一碰到王善就一直談王善的工作,而王善對他那一行卻霧里看花,一知半解!
他告訴王善,他在念書時就有這個習慣。除了看報、看雜志,充實本專業的知識,他還會想辦法和別的科系的同學聊天,所以有些科系他雖然沒有進修,但多少都懂一些。此外,他也和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同學聊天,所以才到大三,就已像一個在社會上做了好幾年事的人了。開始上班后,他更讓這個習慣有計劃地成為工作的一部分。他和同一單位不同專長、不同背景的人聊天,也和不同單位的人聊天,更和非本行的外界人士聊天。
通過和廣泛的人接觸,他所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他現在是一家外資公司的經理,而他的升遷和他的“習慣”是不是有直接關系不得而知,但沒有直接關系至少也有間接關系。因為對不同行業了解得多,有助于對本行的判斷和思考;至少朋友多,做事也方便呀!
而最可貴的是,他所得到的都是“第一手”的經驗,都是各行業“元老”的切身體會,其價值不同尋常!
不要認為和你不相干的行業的人就和你的工作不相干,這些人就不值得你尊敬。各種行業都是有依存關系的,所以,打開你的心靈大門去接納各種不同背景不同行業的“元老”,并抓住一切機會向他們求教。
向不同行業的“元老”學習,應當掌握以下一些要訣:
1.要抱著“請教”的態度。
誰都不敢自詡是“專家”,但有人“請教”,就會輕飄飄起來,因為被對方肯定了嘛!你用“請教”捧了他,他就一定會“知無不言”!但要記住,千萬不要和對方辯論,寧可多提幾個問題讓他解釋。辯論不會有結果,因為了解對方的行業才是你的目的。另外,辯贏了,你還會失去本可以成為朋友的人。
2.妥善找尋問題的切入點。
你總不能開口就說“請你介紹你的行業”吧。太幼稚的問題,對方有時會不耐煩,懶得回答,讓你下不了臺!“切入點”如何找?方法是多看報紙雜志等,廣泛了解社會的脈動,例如碰到律師,你就可問他赦免死刑犯的問題。如果一時找不到,從天氣問題下手準沒錯。
3.態度要好。
態度要誠懇、認真,不要給人“只是隨便問問”的感覺。最好能做筆記,對方看你做筆記,不感動也難!
4.不要急于一時。
太急于了解對方的行業,會讓對方以為你另有所圖!先交朋友,以后一次了解一點。彼此熟了,他不讓你了解也沒辦法!
父母的引導最重要
父母為子女的人生指明方向
在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父母都當之無愧是第一任導師。在平凡的日子里,在父母不經意的熏陶感染下,我們的樂趣、潛能、才華都有可能被激發,我們的人格才會得到很好的塑造,這些無疑為今后的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父母不但能夠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更能為子女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在父母的期待與鼓舞下,子女會樹立更加高遠的志向,開拓屬于自己的事業。
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是梁啟超的長子,是我國建筑研究的先驅者,我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父親對他的鼓舞和教導。
父親注重引導他對知識的興趣,又十分尊重他的個性和志愿,仔細地考慮并安排他的前途,同時又注意照顧他的想法。
父親對他說過,做學問不但要專精,還要廣博。當梁思成在國外求學時,父親在給他的信中說:“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愿意你趁畢業后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多用點工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又說:“凡做學問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思成你已經熬過三年了,這一年正該用燉的功夫,不獨于你身子有益,即為你的學業計,亦非如此不能得益,你務要聽爹爹苦口良言。”
他的父親還指導他勤奮學習重視實踐,到更加廣闊的世界中去尋找知識和靈感。信中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躬自餒,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