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導師(4)
- 一生要交的10種朋友,一生要防的10種人
- 牧之 朱顏
- 3666字
- 2014-01-08 11:21:13
當梁思成在美國取得建筑碩士學位之后,梁啟超又在1927年12月18日的信中說:我替你們打算,到美國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極有特色,市容亦極嚴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為南美諸國,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則北歐特可觀,必須一往。由是入德國,除幾個古都市外,萊茵河畔著名堡壘最好能參觀一天。回頭折入瑞士看些天然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擱些日子,把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徹底研究了解。最后能回到法國,在馬賽上船。到西班牙也好……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歐洲文化實以西班牙為中心。中間最好能騰出點時間和金錢到土耳其一行,看看那里的建筑和美術,附帶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
父親對他的發展考慮得如此細致、周到,并幫他分析前進的道路,指明發展的方向,對梁思成后來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父母培養子女成才
每個人都是一顆埋藏在泥土里的種子,但是究竟最終哪些種子會成長為參天大樹,與父母的耐心教導和精心培育有莫大的關系。
孟母三遷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孟子名軻,儒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古代杰出的思想家,著有《孟子》一書,傳于后世。孟子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事業,成為儒家的代表人物,是與其母親的教育分不開的。
賢良的孟母深諳鄰里之道,為此,不惜幾遷其居。一開始孟子的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兒時的孟子還不太懂事,不知什么是該學的、什么是不該學的。看到鄰居們都以替人辦喪事謀生,他也覺得有趣,每日里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戲玩鬧,也學著吹吹打打,打幡送喪,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不能責怪鄰里,他們就以此為生,但如果長久住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孩子能學到什么呢?長大了又能有什么作為呢?她深深地感到,這里絕非能讓兒子增長知識的地方,于是就搬家住到一個集市旁邊。
集市上每天都熱鬧非凡,各種叫賣之聲不絕于耳,小小的孟子又開始學著大人的樣子玩沿街叫賣的游戲。孟母看在眼里,她深知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不能讓自己的兒子從小就在這種地方成長。她嘆息道:“這里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讓孩子成長的地方。”于是她又一次帶著孟子搬了家。
這一次搬到了一所學校旁邊住了下來,孩子們則學著大人的樣子,效法各種禮儀。孟母這才長舒了口氣,覺得這次才是對兒子教育的正確選擇,從此在這里居住下來,而后又多加教誨,終使孟軻成才。
父母對子女的教導都是盡心盡力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在孩子不明世事的時候,他們代替孩子做出的選擇往往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方向。所以,是孟母這位賢良的導師造就了孟軻這樣賢能而偉大的思想家。
諾貝爾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
可是,諾貝爾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別是他有一個重視家庭教育,深明教兒子要從小開始的父親,這件事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諾貝爾的父親對創造、發明有濃厚興趣。他熱衷于科學研究,一心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制造出世界上還沒有的東西。
他居住的屋子里,到處是實驗機械。一有空,老諾貝爾就鉆進實驗室里,埋頭做實驗。
父親對于科學研究的愛好,以及家庭中良好的創造氣氛,對小諾貝爾日后走上發明之路,有著很大的影響。
為了全面培養兒子成才,老諾貝爾在家里辦起了學校,請來了高水平的家庭教師,讓諾貝爾三兄弟學習各種知識。
在家庭學校里,小諾貝爾學完了正規學校的全部課程,還閱讀了大量科學著作和文學作品,在小小年紀,就有很高的文學修養。
諾貝爾漸漸長大了,他既是科學天才,又為文學所吸引。在人生的道路上,對將來究竟走哪一條路,以什么為自己的終生事業,他還沒有明確的認識。
老諾貝爾覺得,讓孩子老是待在一個地方不好,應鼓勵他去接觸世界先進的科學研究,讓他自愿地選擇科學研究的道路。
于是,在諾貝爾17歲那年,父親決心送他去周游世界。諾貝爾很興奮,問道:“我的任務是什么?”父親明確地回答:“去學習各國的科學技術。”諾貝爾從海外學成歸來,后來發明了炸藥,成功地開辦了許多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最后設立了國際性的諾貝爾獎,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父母教導我們,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第一任導師,這種付出,在他們自己眼里看來可能再尋常不過了,但是在兒女的心里,這種愛和關懷卻足以溫暖一生。
讓上司成為你的指路人
上司是天然的指導者
無論哪個行業的人士,如果能夠成為領導者,那就說明他們的身上一定有某些過人之處。他們或者在自己的領域有特長;或者自己有關系,能夠為下屬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或者具備管理才能,經驗豐富,這都是我們應學習的優點。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能力,善于發現領導的優點,在工作中謙虛謹慎,多向領導學習,爭取在各方面獲得進步。
張宇在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后,應聘進了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他在學校學的專業和工作沒有什么關系。剛進公司的時候,他的頂頭上司對他的能力很懷疑,而且不斷地壓制他。不過幸運的是,老板卻很賞識他,并且耐心地一點一滴地教他,幫了他很大的忙。
老板告訴張宇,要做好保險,首先要建立關系庫。這就需要他主動給別人打電話,通過交談了解對方的情況。起初,對于打電話,初來乍到的張宇有些膽怯。盡管如此,老板仍然規定他每天至少要打50個電話,而且耐心地教他打電話時應該怎么說……正是在老板的規范和教導下,張宇才跌跌撞撞地走過了最困難的一段路,這個過程磨煉了張宇的意志,鍛煉了張宇的能力。兩年后,張宇做得比當初那個看不起他的頂頭上司還要好,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張宇摸索出的一條職場經驗是:如果你能收起自己的虛榮心,丟開面子,平心靜氣地向上司學習,你就有機會成為優秀的人。
沒有哪個人生來就具備解決所有問題的能力,每個人都是邊走邊學。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的上司愿意成為你的導師,給你指引和幫助,那么你可以很快從中受益。
摩爾根是一個退伍兵,離開軍隊以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城市經理助理。在適應工作的過程中,他有幸得到了上司的指點。“鮑勃是我的上司,”摩爾根回憶,“他管理南部的一個大城市,但卻差不多每天把我叫進他的辦公室。他坐在他那大辦公桌后,瞪著我問:‘唔,摩爾根,你今天學到什么?’很久以前開始,我便不停地問自己同樣的問題:‘我從這次委員會會議,或那份精密計劃藍圖中學到了什么?我從在走廊邂逅他人或在預算計劃書里,又得到了什么資訊?’鮑勃希望我能繼任城市經理。他是我的師傅,每日從繁忙的日程中抽出空來,推動我思想,分析,增長智慧,幫助我挖掘潛能、提高能力。”
所以,上司是每個人的天然指導者,他們不僅有這個資格,也有這個能力。尤其是對于剛剛接觸某一職業的“生手”來說,上司的指導更是提升自我的最有效途徑。
找到自己的職場“教父”
一般來講,剛剛步入職場的新人,很難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大多數人處在一邊為別人效命一邊為自己充電的階段。這時,為自己找一個職場“教父”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起到特別大的作用。
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富蘭德林咨詢公司總經理劉芳榮,從1996年步入職場后,就開始不斷地尋找自己的良師。他的第一個良師,是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剛進旺旺食品時,劉芳榮是蔡衍明的特別助理,他不因蔡衍明是老板而保持距離,反而主動接近他心目中的良師。
劉芳榮早上6點鐘就準時在蔡衍明的房間門口等著,從早餐開始,見客人、談事情、看工廠,甚至晚上的應酬,他都在旁邊記錄、學習。
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從生活細節到說話技巧,劉芳榮在兩年內跟著蔡衍明見到超過200位大陸政商名流。他在評價這段時間的得失時說:“(這兩年的經驗)給我增加了20年的功力。”
劉芳榮的“良師俱樂部”除了直屬上司,還包括公司以外的專業人士。一位外經貿部退休的司長,就是劉芳榮非常重要的良師。這個長者教導劉芳榮解讀中國法律條文背后的含義。
不同的良師讓劉芳榮看到不同的視野,使其不斷豐富各種知識,甚至是生活禮儀上的。有一位老師就曾指正過他:“穿西裝時,應該配同色系的襪子!”
一個良師能改變你的一生,如果我們能在工作中瞄準目標,精確出手,為自己找到一位職場“教父”,并吸收他的知識、人脈、視野,必然可以在競爭殘酷的職場中脫穎而出。
中經合創投資公司總經理丁學文的故事也說明了這個道理。他的第一個工作單位,是一家美商管理顧問公司。當時公司的總經理查爾斯脾氣暴躁,時常罵人,但是專業技術很強。別人都躲著老板,只有丁學文把他當老師,不懂就直接跑去問他,甚至爭取成為他的特別助理。
當了總經理的徒弟,薪水沒增加,工作量反而倍增。當別人休假時,他卻必須加班,甚至睡在公司里。丁學文辛苦得來的收獲就是,可以跟著老板到第一線,學習面對大客戶的方法。跟在總經理身旁看事情,視野馬上變得不一樣。選對良師,可以讓你快速地跳躍成長。人生有三次投胎的機會,第一次投胎是出生;第二次是結婚;第三次是找到自己的良師益友。選對良師,你就有了重新投胎的機會。
但是,良師不會主動找上門,想要找到良師,必須有向上攀登的進取心。
每一位處在一定工作崗位上的職員,都應該學習劉芳榮和丁學文的這種精神和方法,抓住一切機會,讓上司成為自己的導師,讓他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取得事業上的進步,開創屬于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