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師(2)
- 一生要交的10種朋友,一生要防的10種人
- 牧之 朱顏
- 5399字
- 2014-01-08 11:21:13
張偉從大學機械系畢業后分配到某機械廠,第一年先到車間實習,跟著一位老工人師傅實習。這老師傅工作20多年了,雖然只有高中文化,可工作經驗非常豐富,工廠的各個車間、各個技術崗位他幾乎都干過。張偉很尊敬這位老師傅,老師傅也很喜歡張偉,兩人經常在一起探討技術上的問題。年輕好學的張偉非常聰明,在和老師傅探討技術的時候,想出了不少技術改革方案,可奇怪的是,這些張偉認為很好的技術方案卻一個也沒有得到實施。于是張偉便斷定這是師傅忌妒他,故意不讓這些技改方案得到實施,以免張偉蓋過他。老師傅是生活經驗豐富的人,他看出張偉的心思,就主動找張偉聊天,對張偉說:“其實技術的改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也不是兩個人商量一下就能拍板的事,要從成本、市場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多個角度去考慮才行。我在五年前,為車間開發了一條新的生產線,自以為很成功,沾沾自喜。結果,生產線上馬沒半年,別的城市就出現了技術更先進,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更低的生產線。每當我想起這件事情,都非常后悔,為自己的盲目而感到自責。”張偉聽完老師傅的話之后才恍然大悟,心想:如果自己提出的那些技術方案都付諸實施,有幾個能夠真正成功呢?如果成功不了,那要給單位帶來多大的損失呀,那樣自己豈不是成了工廠的罪人。看來是自己考慮得不夠周全,如果沒有師傅的指點,自己不僅要繼續陷在偏執的泥沼中無法自拔,而且也很難取得更大的進步。
了解前輩的失敗教訓至關重要,我們要把他們的這些經驗當成一面鏡子,通過它照一照自己。如果自己也存在相同的問題,要盡早改正;如果沒犯這樣的錯誤,那么就當成是對自己的警告,這些警告讓我們少走彎路,以最快的速度走向成功。
§§§第二節與導師的那些事兒
再主動一點,再謙遜一點
主動謙遜才能贏得導師的幫助
找到自己的良師益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他們的一個經驗的分享,或者畫龍點睛、臨門一腳的提醒,可以讓我們的路走得更加順利。但是如果你不主動表現出友好的姿態,不能謙虛地向他們請益,那么他們即使有心為你提供幫助,也不知從何下手。所以我們在與導師交往的時候,必須積極主動,充滿真誠,虛懷若谷。
大凡有所成就者,無不是以“學生”的身份為人處世的。
我國南北朝時杰出的農學家賈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讀,堪稱知識淵博。他的《齊民要術》聞名于世。
他曾向當時地位最為低賤的農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這件事,就冷嘲熱諷地說:“赫赫有名的賈思勰,怎么還向農夫求教,豈不太失體面了嗎?”但賈思勰毫不在意,堅持像小學生那樣,拜能者為師。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一個人要想真有長進,不僅需要“梅遜雪三分白”的謙遜,而且還要有“雪輸梅一段香”的雅量,要放下架子,不恥相師。
導師一定有許多比我們更強的地方,通常他們還可能具有顯赫的身份和地位,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尊重他們,另一方面也要主動與他們溝通和交流,這樣他們才會樂于與你交往,分享經驗和心得。
奚杰在一次旅途中結識了一位文學界的前輩。她十分珍惜這層關系,可她只是個平常的文學愛好者,兩人又只是萍水相逢,當然并沒有給前輩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奚杰每逢節日必寄賀卡給這位作家。作家終于記住了奚杰,并與她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奚杰也在作家前輩的幫助下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專欄作家。
可見,主動、謙遜地向導師請教會給事業的成功帶來莫大的幫助。事實上,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主動謙遜的人,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才干,在山高水長的成功之路上有所作為。
蘇珊和瑪麗是新進入公司的兩名工程師,公司安排她們頭六個月早上聽課,下午完成工作任務。
蘇珊每天下午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閱讀技術文件,學習一些日后工作中可能用得著的軟件程序。她認為,自己最關鍵的任務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并向同事及老板證明自己的技術能力是如何出色。
而瑪麗除了每天下午花兩個小時看資料外,把剩余的時間都花在向同事們詢問與工作項目有關的一些問題上了。當同事們遇到問題或忙不過來時,她就主動幫忙。當所有辦公室的PC機都要安裝一種新的軟件工具時,每個工作者都希望能跳過這種耗時的、瑣碎的安裝過程。由于瑪麗懂得如何安裝,她便主動提出為所有機器安裝這個工具。公司里的老員工見她如此熱心,都對她產生好感,經常為她介紹公司的工作情況和工作方法。
5個月后,蘇珊和瑪麗都完成了工作安排。她們的兩個項目從技術上講完成得都不錯,蘇珊還稍顯優勢。但是經理卻認為瑪麗表現得更出色,并在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會議上表揚了瑪麗。蘇珊聽說后,一時想不開,就去經理辦公室問經理,為什么受到表揚的是瑪麗而不是自己?
經理說:“因為瑪麗是一個有主動性的工程師,善于為別人提供幫助,而且愿意與公司內的同事交流。雖然你們的成績相當,但她的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從長遠看,比你更有發展潛力。”蘇珊禁不住紅了臉,低下了頭。
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不可能靠傲慢和等待去完成,只有躬身自省,主動做事,才有成功的可能。事實上,每個人與導師之間的幫助都是相互的,導師也會從對你提供的幫助中找到成就感和扶持之樂。
對于年長的人而言,他看到了年輕的朋友,就好像在沙漠中發現了綠洲,覺得自己枯萎的生命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當他看到你熱烈誠懇的態度時,他也會產生一種開朗而樂于接受你的心態。
所以,想要與導師融洽相處,想讓他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傾囊相授,就必須再主動一點,再謙遜一點,這樣就一定會贏得他的心。
學會“戴高帽”,贏得幫助
善用“高帽子”,贏得導師的幫助
“戴高帽”是一句俗語,它的由來是這樣的:北朝有個儒生叫宗道暉,這個人喜歡戴高翅大帽子,穿厚底大鞋子。當州將第一次到來時,他就這樣穿戴著去謁見,謁見時仰著頭抬起肘,拜了又拜,拜時還自言自語地說:“學士可以比得上三公。”自此以后,凡是受人恭維或恭維別人,都被稱為“戴高帽”。
“戴高帽”好不好?這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現在,我們必須摒棄那種將“戴高帽”等同于阿諛奉承的陳腐觀念。事實上,只要善加利用,“高帽子”就能散發不可思議的力量。將這種力量運用到人際交往中,會讓你贏得導師的好感,讓他們樂于幫助你、指導你。
溫克就是一個善于運用“高帽子”的人。他在一家出版公司工作,對于自己的業務水平,他很自信,唯一讓他感到不足的地方就是他的計算機水平太差,很多先進的軟件他都不會使用,這直接影響到了他的工作效率,他為此深深地苦惱著。
后來有一天,他發現公司里有一位姓孟的同事十分精通電腦,辦公室的電腦出了問題都找他幫忙。但是這位同事平時不茍言笑,加上溫克又是初來乍到,他不知怎樣才能得到他的幫助。這時,在朋友的幫助下,他主動找到這位同事,說:“孟老師,聽公司里的同事說你是一位電腦高手,對于我這樣的電腦文盲你可要多多指教啊。”這位同事本來就對自己的計算機水平感到十分滿意,聽他這么一說,興趣馬上提了起來,露出了難得的笑容,隨后耐心地回答了溫克的問題。一回生,二回熟,以后他經常去向這位同事請教,也恰到好處地運用同一方法。他的計算機水平由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戴高帽”實例,這種做法是與導師相處的一個重要技巧。
貶低自己就是抬高導師
我們都坐過蹺蹺板,如果一邊貼地,蹺蹺板的另一邊必定是蕩在空中。這種“蹺蹺板原理”同樣也能應用在人際關系上。適時地貶低自己,將能相對地捧高對方。即使是“不擅言辭”或“不善于稱贊”的人,也能輕而易舉地使用這種方法,達到高捧他人的目的。
比方說,當我們在假期與導師一起打球時,即使他的球技不怎么樣,我們也要結合當時的情境對他進行適當的贊美。我們可以貶低自己,捧高導師說:“你擊球時的力度和方向掌握得很好,不像我,很容易打偏,有時,球還會出界。”
這樣就很容易讓對方產生一種優越感,從而覺得與你相處十分舒適。清代宰相劉羅鍋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其實,在人們心中剛直不阿的劉墉也是一位“戴高帽”的高手。
有一天,劉墉陪乾隆爺去承德避暑山莊。在大佛寺,乾隆爺見那大肚彌勒佛,便隨口問道:“愛卿,彌勒佛為何沖朕笑啊?”
劉墉答道:“啟稟皇上,皇上您乃文殊菩薩轉世。當世的活佛,今天來此,故佛見佛笑!”
乾隆爺戴上了劉墉送上的“高帽子”,十分高興,但又隨口問道:“那佛見卿也笑,又是為何?”
劉墉愣了一下后,有了巧妙的回答:“回皇上,佛見臣笑,乃是笑臣成不了佛。”
試想,如果對乾隆爺的第二個問題也如第一個問題那么回答,勢必惹得皇上龍顏大怒。而劉墉的回答卻巧妙地通過貶低自己,突出了乾隆至高無上的尊貴,贏得了皇上的心。
在我們與導師朋友相處的時候,有必要借鑒這種做法。將對方和自己作具體的比較,并技巧性地批評自己略遜對方一籌,對方將因被人高捧而興起優越感,而他心中的舒坦自是不可言喻。這樣,他便能打開心扉,坦然地接受你,并把自己的所學傾囊相授。
虛心請教才是智者
虛心向導師請教才能成就大業
有問題、有困難就要請教他人,特別是請教比自己有經驗、有學識的朋友。這點許多人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卻是相當困難的。原因多在于自身,一是人人都有“好為人師”、不甘落后的天性,二是害怕別人的恥笑。這兩方面都必須戒之,否則會阻礙一個人的發展。
歷史上,有無數的例子說明了虛心求教的重要性。劉備就是一個善于虛心請教的人,他也確實因此而受益,成就了自己的基業。
劉備駐軍在新野時,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愿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于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于是叫旁邊的人避開,開始了他的千載一問:“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于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說該采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一聽劉備如此誠心相問,如此智慧善問,自然不肯藏智緘言,于是幫他仔細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了“聯吳抗曹”的策略。
一番高論引得劉備叫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歷史證明,事后局勢的發展完全是按諸葛亮預先設想的方向進行的,劉備也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西蜀基業,這就是請教導師的好處。
美國的一位名叫阿瑟·華卡的農家少年成為企業家的故事也說明了這個道理。這位少年在雜志上讀了某些大實業家的故事,很想知道這些前輩的經驗和秘訣。
于是,他跑到紐約,早上7點就到了威廉·亞斯達的事務所。
在第二間房子里,華卡立刻認出了面前那體格結實,長著一對濃眉的人是誰。高個子的亞斯達開始覺得這少年有點討厭,然而一聽少年問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樣才能賺得百萬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并微笑起來。兩人竟談了一個鐘頭。隨后亞斯達還告訴他該去訪問的其他實業界名人。
華卡照著亞斯達的指示,遍訪了一流的商人、總編輯及銀行家。
他所得到的忠告對他有很大幫助。能得到眾多導師的賞識,也給了他自信。他開始仿效他們成功的做法。
又過了兩年,這個20歲的青年成為擔任學徒時的那家工廠的所有者。24歲時,他是一家農業機械廠的總經理,不到5年,他就如愿以償地擁有百萬美元的財富了。這個來自鄉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終于成為銀行董事會的一員。
華卡能夠與導師朋友相結交,會見成功立業的前輩,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轉換了自己的機運。
虛心請教是高超的贊美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這樣的體會:當你還是高中生的時候,你會遇到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向你請教各種問題,充滿敬仰地要求你談談自己的學習方法,等等。這時,無論多么不高興,多么忙,你都會帶著一絲驕傲解答他們每一個稚嫩的問題,并從他們的目光中得到某種心理滿足。
可見,請教是一種讓交際雙方“雙贏”的方法,一方面求教的人可以學到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授教的人會從幫助中體會到一種心理滿足。請教是贊美的一種最貼近人心的方式,是最高超的贊美。
如果你是剛剛進入公司的新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一位上司做職場指導者,對你日后在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小王是一家公司的職員,這方面他做得非常好。有一次,小王正在整理一個文案,正好經理進來了片刻空閑間,經理偶然看了看電腦上的文檔。于是他抓住機會問道:“經理,您看看我寫的這個行嗎?我是這么想的……”就這樣,小王和經理開始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經理了解了他的想法和思路,也看到了他的潛力,為他日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個月后,他成了該部門的主管。
導師朋友一般都是才智出眾的人,他們身上肯定有很多比你強的地方。因此,不妨常在某些方面讓他們表現一把,讓他們舒暢一把,切實感受一下比別人強的滋味。
林暢是書法愛好者,當他得知自己所在單位的局長是一個書法高手以后,便主動登門求教。林暢謙虛地對上司說:“張局長,這些年我雖然努力練字,書法功力卻進步很慢,恐怕主要是不得要領,請你稍稍泄露點秘訣如何?”
局長很興奮,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他的書法“經”。他說:“我最大的體會就是練字無劍勝有劍,就跟令狐沖練劍一樣。平時心中多揣摩,多看多記。關鍵在于心得,不一定非整天坐在那里練字不可……”
林暢很高興地說:“現在得你‘真傳’,以后用心練習,定會大有長進。”張局長很高興,臨別時還送了幾幅字讓他臨摹。
虛心請教是贊美的另一種形式。向導師請教會讓他們感到被尊重、被敬仰,從而將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學會運用這一方法,你也可以像故事中的小王和林暢一樣,得到導師的“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