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編 秦漢文學(公元前221年—公元189年)

概說

秦滅六國,建立了秦王朝,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也是一個統(tǒng)治時間最短暫的王朝。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中國,到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攻入咸陽,宣告秦王朝滅亡,只有十五年。秦王朝雖然短暫,但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影響巨大。隨著統(tǒng)一大帝國的建立,它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法令,統(tǒng)一度量衡等,這些制度和措施對歷史的發(fā)展均有積極意義。但秦王朝強調(diào)嚴刑峻法,實行殘暴統(tǒng)治,摧殘文化,焚書坑儒:這是我國古代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因此,它在文化建設上極少建樹,文學上也幾乎是一片空白,秦始皇巡行時留下的幾塊石刻碑文,皆為歌功頌德之作,形式為四言韻文,沒有多少文學價值,只對后世碑志文有過一點影響。值得一提的只有李斯的散文。

繼秦之后的漢,則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強大的封建大帝國,中間因王莽篡漢建立短暫的新朝(公元9年—23年)分為前后兩段:從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到漢孺子嬰居攝三年(公元8年)為前漢(或稱西漢),都長安。從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為后漢(又稱東漢),都洛陽。從西漢初到東漢末(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共四百二十多年。但東漢的最后一個皇帝即漢獻帝劉協(xié)在位的三十一年(189年—220年),因其中主要年號為“建安”,故稱為“建安時期”。此時朝政大權完全落入曹魏集團手中,東漢王朝已經(jīng)名存實亡。因此,高度繁榮的建安文學,不再是兩漢文學的尾聲。無論從時代和內(nèi)容上看,都只是魏晉南北朝文學光輝的起點。故一般文學史,都將建安文學歸入下一個時段。

漢王朝是個前后歷時四百多年的強大、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漢朝之強大,在中國歷史上僅有唐朝足以與之媲美,故史學家多盛稱“漢唐”。正是漢王朝奠定了兩千多年來中國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的歷史格局,也正是漢王朝,給了漢民族的最后形成和發(fā)展以決定性的影響。漢族之得名,正來源于此。

同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樣,漢王朝也經(jīng)歷了興起、發(fā)展、繁榮、衰微以至滅亡的過程。

從劉邦稱帝(公元前206年)到漢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的六十六年為西漢初期。由于秦末大動亂造成的經(jīng)濟蕭條,人民窮困到了極點,“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于是,漢朝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方針;政治上推行黃老的無為之治黃老:秦漢之際興起的道家學派。以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相配,同尊為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故有此名,《史記》一再以黃老并稱。《孟荀列傳》說慎到、田駢、環(huán)淵皆學黃老道德之術。漢代的曹參、陳平、竇太后等也是著名的黃老思想的信奉者。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經(jīng)法》、《道原》等書是黃老學派的重要著作。它們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主張:“法度者,止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亂也。”(均見《經(jīng)法》)主張以法治國,刑德并用,但應先德后刑。黃老學派發(fā)揚了先秦道家的積極方面,如執(zhí)本秉要、寬大包容、清靜自然、無為而無不為、柔弱勝剛強等等。又克服其消極因素,如退隱避世、絕仁棄義、絕圣棄智等觀點。西漢初期,統(tǒng)治者采取與民休養(yǎng)生息、恢復生產(chǎn)的政策,主張“貴清靜而民自定”、“無為而治”等辦法。認為它能夠“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實易行”(《史記·太史公自序》)。黃老學派的思想,本是經(jīng)世之學。到東漢時,逐步蛻化為“自然長生之道”,一些方士把黃老思想與神仙長生、讖緯符箓等方術雜糅在一起,視黃帝、老子為神仙,形成了道教。,經(jīng)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迅速恢復并發(fā)展起來,漢初的貧困局面大為改觀。到了漢武帝初年,“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引同上)

漢王朝雖然滅秦勝楚,但當時已疲弊不堪,不得不遷就一些功臣及地方勢力,采取分封與郡縣并行的所謂郡國制。高祖時,異姓侯王相繼被清除,只剩下九個同姓藩國,但仍然占有中原大片地區(qū)。文帝時,朝廷對他們一再寬容忍讓,但這種本弱枝強、尾大不掉的形勢卻愈益嚴重。終于在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發(fā)了吳楚七國之亂。叛亂的平定使地方割據(jù)勢力受到了致命的打擊,也使西漢王朝中央集權和大一統(tǒng)局面得到空前的鞏固,最終實現(xiàn)了真正的統(tǒng)一。

由于西漢初年統(tǒng)治者實行無為之治,文化政策上比較寬容,對各種學說不加干預,故學術思想比較活躍,百家之學有所回潮,特別是縱橫之學盛極一時,故縱橫馳騁成為漢初散文的共同特色。即使不是縱橫家也受此風影響。如賈誼以儒學為宗,晁錯習管商之術,但他們的文章卻“疏直激切,盡所欲言”(魯迅《漢文學史綱》),頗類戰(zhàn)國游士的說辭。至于藩國文人如鄒陽、枚乘之流,他們本身就帶有濃厚的縱橫家色彩,更不用說文章了。

除散文外,漢初重要的文學作品就數(shù)辭賦。這個時期辭賦作品并不很多,且沿襲著屈、宋的遺緒,創(chuàng)新也較少。加上文、景二帝都不好辭賦,辭賦家在朝廷不受歡迎。像鄒陽、枚乘等一些作家,只能在吳、梁、淮南等藩國進行活動,形成了一些大小不等的作家群體。這對繁榮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起了一定作用。像枚乘的《七發(fā)》,就標志著散體大賦的形成,成為這時期辭賦的代表作。

武帝、昭帝、宣帝相繼在位的九十一年(公元前140年—前49年)乃是西漢王朝的全盛時期。幾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使國力大增,社會繁榮富足,漢武帝又是個雄才大略、好大喜功之人,對內(nèi)對外都采取了積極進取的政策。對內(nèi)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勢力;對外則伐匈奴,征南越,通西域,打通了通向西亞、歐洲的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使大漢帝國聲威遠揚。

空前的統(tǒng)一和空前的強大,使得整個社會都充溢著高昂的盛世豪情,為盛漢大一統(tǒng)唱贊歌的代表作家乃是辭賦家司馬相如。他的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極盡夸飾炫耀之能事,從側面反映出漢帝國空前強盛的社會現(xiàn)實,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那種“苞括宇宙,總攬人物”(《西京雜記》)的恢宏氣度。而另一個偉大作家司馬遷則是從歷史角度為國家的大一統(tǒng)發(fā)掘必然性基礎,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家氣魄,撰寫出第一部結構宏大雄偉的紀傳體通史,具有包羅古今、總攬宇宙的氣勢,褒貶百代的膽識。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無論辭賦還是散文,大都貫穿著一種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保持著一種高昂激越的情調(diào),這些乃是盛世之音的固有特色。

而且,由于藩國一再被削弱,使得一些作家活動空間大為壓縮,在強烈事功驅(qū)使下,他們只能集中到京城來,又由于漢武帝本人就是個詩人和辭賦家,愛好并提倡文學創(chuàng)作,于是在漢武帝的周圍,形成了又一個規(guī)模更大、級別更高的作家群體。這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所說:“逮孝武崇儒,潤色鴻業(yè),禮樂爭輝,詞藻競鶩:柏梁展朝宴之詩,金堤制恤民之詠,征枚乘以蒲輪,申主父以鼎食,擢公孫之對策,嘆兒寬之擬奏,買臣負薪而衣錦,相如滌器而被繡,于是史遷、壽王之徒,嚴終、枚皋之屬,篇章亦不匱,遺風馀采,莫與比盛。”這更加推動了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

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還要求思想上的統(tǒng)一來配合。西漢王朝原來所遵從的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不再適應需要了。漢武帝實際上已經(jīng)變“無為”為“有為”。于是,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采納董仲舒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五經(jīng)博士,招收博士弟子,并在實際政治運作上以“儒術緣飾吏事”,國家所頒行的政策法令都需要用儒家經(jīng)典作為理論依據(jù),儒學從此被定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并一直延續(xù)了兩千余年。不過,董仲舒所倡導的儒學已經(jīng)不是孔孟時代的儒學。董仲舒的新儒學是個“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封閉系統(tǒng),它是糅合了陰陽家和法家若干成分,建成的一套以“天人感應”說為中心,合神權、君權、父權、夫權為一體的思想體系,成為一種以維護至高無上的絕對皇權為目的的實用之學。與這種主張相適應,董仲舒的散文也一改漢初賈誼、晁錯那種縱橫馳騁、磅礴激切的文風,而開創(chuàng)一種溫文典雅的新風氣。

但是,漢武帝崇儒并不徹底,他本人就是“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漢書·汲黯傳》),他的統(tǒng)治也是“王霸雜用”,故各種思想仍然有一定活動空間,漢初的那種縱橫家文風,在文壇上依然占有一定優(yōu)勢。故此時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及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都兼論各家,而以道家為主,張揚恣肆,更接近于漢初文風。

隨著辭賦和散文的繁榮,抒情文學的代表——詩歌在西漢卻落入低谷。這一方面是由于個人意識的逐漸淡化,另一方面也由于漢代將《詩經(jīng)》這部古代詩歌總集提升為“經(jīng)”,賦予它在禮儀應對和人倫教化方面的實用價值,完全抹煞了它作為文學作品的審美作用。為了填補審美愉悅的空虛,武帝時曾大規(guī)模擴充樂府機構,重視采納來自民間的“新聲變曲”,到了西漢末年,樂府規(guī)模一度擴展到八百多人,一大批來自民間的樂府詩歌終于成為繼《詩經(jīng)》之后的民間歌謠總匯。

從漢元帝繼位(公元前48年),中經(jīng)成、哀、平諸帝,直到東漢光武帝建國(25年),其中包括王莽篡位稱帝的幾年,總共七十三年為西漢后期。西漢王朝漸趨衰落。而漢元帝自小便“柔仁好儒”,即位以后,重用儒生,當朝宰相如匡衡、孔光、張禹、韋賢等都是儒生,他們繼承董仲舒的新儒學,儒風因而大盛。這個時期的文學仍然主要是散文和辭賦。董仲舒散文所表現(xiàn)的那種典雅醇正、雍容徐緩的風格開始主導文壇。代表這種文風的主要作家有劉向、谷永、鮑宣等。與這種新儒學和新文風相對立,古文經(jīng)學和復古風氣也開始興起。劉歆、揚雄即其代表。至于辭賦,此時已進入模擬期。主要作家揚雄的一些作品,不少有模擬司馬相如的痕跡,但仍有不少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而不失為漢代的辭賦大家。

自光武帝建國經(jīng)明帝、章帝到和帝的這八十年(25年—105年)為東漢前期。朝廷對內(nèi)迅速恢復并發(fā)展了生產(chǎn),對外則北伐匈奴,使匈奴一部分降漢,一部分遠遁歐洲,從此不再構成邊患。同時招撫西域三十多個國家歸附漢朝。所以這段時期也被稱為我國古代最為強大的歷史時期之一。

這個時期的統(tǒng)治者很重視學術文化,特別是自董仲舒以來所倡導的新儒學,即今文經(jīng)學今文經(jīng)學:與古文經(jīng)學并列為古代經(jīng)學的兩大流派。秦焚毀六經(jīng),漢初只能依靠一些學者師徒相傳授,才一一寫成定本。如《尚書》出于伏生,《禮》出于高堂生,《春秋》出于公羊高和谷梁赤,這些經(jīng)書都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因稱今文經(jīng)籍。漢武帝時所設之五經(jīng)博士,均為今文學派。武帝末,又從孔子故宅夾壁中發(fā)現(xiàn)《尚書》、《禮記》、《論語》、《孝經(jīng)》等經(jīng)典,都是用古籀文寫的,稱為古文經(jīng)籍。古今文兩大學派,不僅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不同,治學之觀點、方法、目的均不相同。今文經(jīng)學認為“六經(jīng)”乃孔子治世之說,特別重視公羊?qū)W,往往采用微言大義、弘揚義理的方法,使經(jīng)學直接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因而受到漢王朝的大力支持。古文經(jīng)學認為“六經(jīng)”乃是古代歷史記錄,故重視史實考證,研究名物訓詁,他們特別看重《周官》、《左傳》和《毛詩》等,比較尊重事實,反對迷信。故一直受到政府的排斥。王莽改制,曾以《周官》為其依據(jù),增設古文五經(jīng)博士。東漢初又被取締。東漢中葉以后,今文經(jīng)學蛻化為讖緯神學,愈益遭到有識之士的反感。而古文經(jīng)學則出現(xiàn)一批碩果累累的學者如許慎、賈逵、服虔、馬融、鄭玄等,因而聲名大振,至東漢末年終于被官方承認,得立學官。從晉至唐,古文經(jīng)學都一直占有統(tǒng)治地位。兩漢作家中,董仲舒、公孫弘、桓寬、劉向均為今文經(jīng)學家。而劉歆、揚雄、王充、王符、荀悅、仲長統(tǒng)等,均為古文經(jīng)學家,故反對讖緯迷信。。漢明帝曾多次親臨大學,給學生講課,漢章帝曾親自主持白虎觀會議白虎觀會議:東漢章帝四年(79年),在宮中白虎觀召開討論五經(jīng)異同的一次御前會議。由于兩漢之際,古文經(jīng)學影響擴大,在文字、思想、師承等方面都和今文經(jīng)學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今文學派感到有必要通過皇帝以制定條例,來保持今文學派在思想上的統(tǒng)治地位。經(jīng)過一月之久的辯論,古文經(jīng)學盡管取得了事實上的勝利,但會議最后仍然肯定了今文學派。最后由班固奉命整理會議記錄,寫成《白虎通義》一書,標志著今文經(jīng)學和神學的進一步結合,如提出“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把社會關系與自然秩序完全等同起來,“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三綱六紀》)將封建政治倫理進一步宗教化。,討論“五經(jīng)”異同,經(jīng)學在這個時期達到繁榮的頂峰,但也正是這個時期,依附于王權成為主流的今文經(jīng)學卻進一步蛻化為讖緯神學讖緯:讖是巫師、方士偽造的隱語或預言,作為吉兇的符驗或征兆。緯指依托儒家經(jīng)義,來宣揚符箓、瑞應之書,相對于經(jīng)書而言,故稱緯書。“六經(jīng)”及《孝經(jīng)》,均有緯書,亦稱“七緯”。讖緯乃今文經(jīng)學的變種,將今文經(jīng)學中“非常異議可怪之論”引入神秘主義,王莽篡漢曾借助讖緯,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時,宛人李通作讖語云“劉氏復興,李氏為輔”。又有舊同學強華奉赤伏符(漢為火德、火色赤、伏、藏也)來見,文曰:“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在野,四七之際火為主。”所謂四七,指劉秀起兵時年正二十八歲,群臣多以此為受命之符,劉秀乃即帝位。從此,“光武之信讖書,幾等于圣經(jīng)賢傳,不敢有一字致疑矣。”(趙翼《廿二史雜記》)故東漢時,社會上彌漫著濃厚的神學迷信氣息。。王莽篡漢,曾借助于讖緯;劉秀復漢,也曾借助于讖緯。著名作家班固整理白虎觀會議記錄而寫成的《白虎通》,標志著今文經(jīng)學與神學的進一步結合,這說明東漢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把圖讖迷信也拿來作為維持統(tǒng)治的精神法寶。而這個時期凡有成就的散文家都是反對今文經(jīng)學、反對讖緯迷信的,例如桓譚、王充就是這樣。

這個時期的史傳散文和辭賦都有一定成就,體現(xiàn)這兩方面成就的代表人物就是班固。以他為主所撰寫的《漢書》,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斷代史的體制,歷來都與《史記》并稱,文學價值雖不如《史記》,但史學價值卻超過《史記》。班固不僅是個著名的史學家,同時又是個杰出的辭賦作家。他的名作《兩都賦》是一篇以京都為題材的大賦。它極力頌揚了漢光武帝、漢明帝立國創(chuàng)制,勵精圖治所帶來的國家強盛、四夷賓服的盛況,是對東漢帝國的熱情的頌歌。

從安帝、順帝、桓帝到靈帝的八十多年(106年—189年),一般稱之為東漢后期。這段時期東漢王朝朝政腐敗,宦官外戚,輪番執(zhí)政,又互相殺伐,國勢日衰,民生日困,時代的黑暗往往會激起一批砥柱中流的有識之士,一些人通過品評具體人物,抨擊朝政,蔑視權貴,表現(xiàn)出高尚的氣節(jié),這就是當時一再遭到追捕、禁錮和迫害的“黨人”黨人:東漢桓帝時宦官當權,橫行不法。一些正直之士李膺、陳蕃等和太學生郭泰、賈彪等聯(lián)合,猛烈抨擊宦官集團。延熹九年(166年)宦官誣告他們“誹謗朝廷”,李膺等被稱為“黨人”,二百多名“黨人”被捕,后雖釋放,但終生不許為官。靈帝即位后(168年),外戚竇武當政,起用“黨人”,合謀擬誅滅宦官,事泄被殺。第二年宦官捕殺李膺、杜密等百余名“黨人”,囚禁、追捕“黨人”六七百人,熹平元年(172年)又拘捕太學生千余人。朝中正直之士,幾乎被一網(wǎng)打盡,朝政愈加不可收拾。歷史上也稱之為“黨錮之禍”。黨人的這種敢于揭露朝政、斥責宦官、至死不變的節(jié)操,對漢末文學有較大的影響,蔡邕就曾為太學領袖、著名“黨人”郭泰寫過《墓碑》。鄭玄早年也曾受黨錮牽連下獄。。這表明漢代文人自武帝以來就長期依附于王權之后,又重新拉開了與王權的距離,向個性的獨立回歸。

文人對自我的開始重視,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表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乃是抒情文學的繁榮。在辭賦方面則是抒情小賦大批涌現(xiàn)。這些小賦或表現(xiàn)作者對社會弊端的批判,或表現(xiàn)作者對官場牢籠的厭惡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或詠嘆自己身邊事物,或抒發(fā)個人喜怒哀樂之情。一般都敘寫細致,感情真摯,并注意營造環(huán)境和氛圍,把詩的情景交融的手法引入其中,藝術上比較精致工巧。成為漢朝賦中的精品。

抒情文學繁榮的另一表現(xiàn)是文人五言詩的興起。文人五言詩至遲在東漢時開始大量涌現(xiàn)。班固、張衡、酈炎、趙壹、秦嘉與徐淑夫婦及蔡邕都留有作品。而代表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則是《古詩十九首》,這一組詩反映出文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袒露了詩人對世俗生活——包括功名富貴、飲酒享樂的追求,并體現(xiàn)了對于生命意識的領悟,為建安時期五言詩的繁榮揭開了新的一頁。

兩漢文學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豐富,說明兩漢作家具有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漢代文學最顯著的特色是它能體現(xiàn)出漢代這一盛世的精神風貌。

漢代文學的發(fā)展,總體來說,具有如下趨勢:

第一,楚聲由楚地向全國擴展,憂國憂民、悲歌慷慨的楚辭傳統(tǒng)得到發(fā)揚,成為漢代文學的主要精神,騷體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形式。騷體本產(chǎn)生于楚國,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與北方的周“詩”不同,具有南方文學的明顯特色。漢高祖劉邦以楚人建立漢朝,其功臣多為楚人。“高祖樂楚聲”(《漢書·禮樂志》),他創(chuàng)作的《大風歌》、《鴻鵠歌》皆為楚歌。統(tǒng)治階層對楚文化的愛好與提倡,對漢代文學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一時楚歌、楚舞、楚聲遍及全國。唐山夫人所作《安世房中歌》是楚聲,朱買臣“以楚辭與(嚴)助俱幸”(《史記·酷吏列傳》),九江被公以能為楚辭被漢宣帝召見誦讀(《漢書·王褒傳》),楚聲在漢代頗受重視。漢代文學特別是辭賦所表現(xiàn)的那種雄奇瑰麗的風格就是楚辭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揚。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說:“故在文章,則楚漢之際,詩教已熄,民間多樂楚聲,劉邦以一亭長登帝位,其風遂亦被宮掖。蓋秦滅六國,四方怨恨,而楚尤發(fā)憤,誓雖三戶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聲為尚。”正確地指出了漢代文學這一發(fā)展趨勢。

第二,文術由藩國向?qū)m廷集中,文學之士也由藩國向?qū)m廷集中,文學逐步成為“潤色鴻業(yè)”、娛樂宮廷的重要工具。漢高祖不喜儒術,文、景亦不好辭賦,文人學士在宮廷中尚無立足之地。而諸侯王卻有傾心養(yǎng)士、致意文術者,其中最著名的有楚、吳、梁、淮南、河間五王。當時一些著名的學者文人,如申培、丁寬、韋孟、嚴忌、鄒陽、枚乘、大山、小山之徒,皆麇集于諸侯王門下,連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也因“景帝不好辭賦,因病免,客游梁”,“與諸生游士居數(shù)歲”(《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至漢武帝時期,由于諸侯王勢力衰落,中央專制統(tǒng)治加強;加以漢武帝好辭賦,喜楚辭,他廣泛招攬入文學之士,當時文人如董仲舒、公孫宏、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枚皋、膠倉、終軍、嚴蔥奇、李延年之屬,全都集中到漢武帝宮廷,而藩國文術則衰落下去。尤其是養(yǎng)士之風的衰落,文學之士已不能自由選擇服務對象,而只能為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效力,成為宮廷文學侍從,把為帝王制禮作樂當作自己的職責。從此,中國文士不為山林隱逸,則為宮廷文學侍從,這是中國文士命運的根本轉(zhuǎn)變。

第三,文學的發(fā)展與儒學的變遷關系密切。漢代獨尊儒學,但也不是自始至終儒學都居統(tǒng)治地位,而是幾經(jīng)變遷。漢代文學與儒學的這種變遷密切相關。

漢初黃老之學占統(tǒng)治地位。黃老崇尚無為,排斥文學,對文學的影響是消極的。故當時作者寥寥。但這時以儒為主吸收其他各家學說的新儒學也在形成。儒學重文采,這時給文學帶來一點生氣的,主要是儒家色彩較濃的人物,他們所繼承的傳統(tǒng)主要是楚辭,陸賈、賈誼、枚乘即其代表。

武、宣之世雖奉行“霸王道雜之”的思想,但儒學的影響仍在逐漸擴大。其文學思潮是重視楚辭傳統(tǒng),并產(chǎn)生了一大批上承雅頌傳統(tǒng)以潤色鴻業(yè)的大賦和詩歌,這自然同漢武帝崇儒學、興禮樂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但這個時期的文學尚未完全納入儒學的軌道。司馬遷的《史記》就“是非頗謬于圣人”,辭賦也“競為侈麗宏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帶有濃厚的縱橫家氣息,而與雅頌精神相戾。這時的文人乃至帝王也不像正統(tǒng)儒家那樣,只強調(diào)文學的教化作用,而是注意到它的美感作用和娛樂作用。漢宣帝提倡辭賦,議者多以為淫靡不急。漢宣帝公開宣布說:“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辟如女工有綺縠,音樂有鄭衛(wèi),今世俗猶皆以此虞說耳目,辭賦比之,尚有仁義風諭,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于倡優(yōu)博弈遠矣。”(《漢書·王褒傳》)這段話就肯定了辭賦娛悅耳目的作用。

元、成以后到東漢和帝,儒學才真正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受此影響,文學更強調(diào)雅頌的美刺傳統(tǒng),因而被禁錮在儒家的政治倫理道德的框架之中。這時,散文詩歌大都蘊藉典雅,無論抨擊朝政,或抒發(fā)個人不平,或歌頌功德,都表現(xiàn)出雍容的儒者之風。間有寫得壯麗的,也遠不如司馬遷、司馬相如之作那樣氣勢磅礴。

安帝、順帝時期,儒學仍占支配地位,但聲勢已在跌落。至桓、靈之際,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就動搖了。隨著政治文化思想的變化,文學思想也發(fā)生了重要變化:一是楚辭傳統(tǒng)又得到肯定與發(fā)揚。二是五言詩趨于成熟,產(chǎn)生了一批古詩,辭賦也出現(xiàn)抒情小賦。這些詩賦不僅開創(chuàng)了新的文學體裁,而且開拓了新的抒情領域,表現(xiàn)出與儒學不同的人生觀與情趣,如對生死的哲理思考,對享樂生活的追求,對純真愛情的向往。文辭風格也更少宏偉氣象而多細膩描寫,表現(xiàn)出向魏晉文學過渡的傾向。

第四,由散趨駢,駢偶化的傾向日趨明顯。駢偶作為一種增加語言對稱美的修辭手法,先秦即已產(chǎn)生。但那時還只是作家偶一為之,尚未刻意經(jīng)營。《文心雕龍·麗辭》說:“唐虞之世,辭未極文,而皋陶贊云‘罪疑惟輕,功疑惟重’,益陳謨云‘滿招損,謙受益’。豈營麗辭?率然對爾。”到漢代,辭賦興盛起來。辭賦是繼詩三百篇之后最先興盛起來的純文學體裁,其特征是“麗靡”。而漢人理解的麗靡,主要是“侈麗宏衍之辭”,也就是語言華麗。于是駢偶就成為辭賦家刻意追求的修辭手法,在辭賦中較多出現(xiàn)。到東漢而日益嚴密,并率先出現(xiàn)駢賦。這股駢偶化風氣逐漸影響到古文,到西漢末,文章里偶句成分增加。到東漢,文章駢偶風氣更盛,很多文章的句式就大體整齊,已是不太嚴格的駢文了。劉師培說:“若賈生作論,史遷報書,劉向、匡衡之獻疏,雖記事記言,昭書簡冊,不欲操觚率爾,或加潤飾之功,然大抵皆單行之語,不雜駢驪之詞,或出語雄奇,或行文平實,咸能抑揚頓挫,以期語意之簡明。東京以降,論辯諸作,往往以單行之語,運排偶之詞,而奇偶相生,致文體迥殊于西漢。”又說:“西漢之時,雖屬韻文,而對偶之法未嚴。東漢之文,漸尚對偶。”(《論文雜記》)指出了從西漢到東漢文風的變化。

漢代文學的成就不僅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它無愧兩漢這個偉大的時代。在中國文學史上,如果說先秦文學起了揭幕和奠基的作用,那么,兩漢文學則起著繼往開來的重大作用,它為魏晉以后的文學開辟了順利發(fā)展的道路,例如:從文史哲渾然一體到文學的開始分離,從子部散文到集部散文,從四言詩、騷體詩到五言詩的成熟、七言詩的孕育,還包括文人個體意識從迷失到復歸,這些都無不給后代文學以巨大的影響。建安文學的繁榮,就直接建立在漢代文學這些成果之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兰县| 和政县| 彰武县| 吴桥县| 彭山县| 横山县| 吴旗县| 永胜县| 和田市| 桓仁| 盖州市| 逊克县| 涟水县| 红原县| 丹巴县| 永顺县| 桃江县| 梁平县| 灌南县| 芦山县| 清苑县| 嵊泗县| 清苑县| 东方市| 锡林浩特市| 金坛市| 应用必备| 曲松县| 松阳县| 上林县| 木里| 常德市| 镇原县| 宜昌市| 金塔县| 济阳县| 黄山市| 崇文区| 江源县| 铅山县|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