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揚雄傳
  • 王青
  • 1741字
  • 2020-05-09 11:45:11

揚雄的早年教育

公元前53年,漢宣帝將年號改為甘露元年。這是漢宣帝第五次改年號。

就外部局勢而言,這一年發生了有利于漢朝的變化。北方的世敵匈奴開始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的首領是呼韓邪單于,北匈奴首領是郅至單于。雙方內斗,南匈奴被北匈奴擊敗,于是開始依附漢朝。呼韓邪單于率領部眾南下來到漢朝邊塞附近,派遣自己的兒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漢朝。北匈奴郅至單于一看,也連忙派遣兒子右大將駒于利受入侍漢朝。雙方爭相向漢朝示好,北方邊境的形勢開始緩和下來。

就國內而言,有兩件事值得一提,它們對以后的歷史發展至關重要。

第一件事,就是王政君就在此年被選入宮廷,這是王氏家族崛起的關鍵一步。

第二件事,就在此年,皇太子劉奭在陪侍漢宣帝進餐的時候,對宣帝說:“陛下過于依賴刑法,要重用儒生。”太子劉奭是宣帝與結發妻子許平君所生,母親許平君很早以前就被霍光毒死了。太子性格溫柔仁厚,喜歡儒家經術,看到漢宣帝任用的官員大多為精通法令的人,依靠刑法控制臣下,于是勸宣帝重用儒生。漢宣帝生氣地說:“我大漢自有大漢的制度,本來就是王道與霸道兼用,怎能像周朝那樣,純用禮義教化呢?況且俗儒不識時務,喜歡是古非今,名實不分,不知道應該持守什么,怎能委以重任?”看到太子還想要堅持,嘆息道:“敗壞我家基業的人一定是太子!”

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開始罷黜百家、重用儒生后,表面上儒家學說開始成為漢朝的官方意識形態,但實際上,漢朝的政策是陽儒陰法,即外部提倡仁政,內里還是嚴刑峻法,這就是宣帝所說的王道與霸道并用。太子劉奭繼任后,漢朝在思想制度上的發展趨勢是重用儒生,法家思想逐漸淡出漢朝的意識形態。不過,即使是儒家思想,也不是鐵板一塊,研究不同經典的儒生在學術特長和思想觀念上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研習《春秋》的喜歡講陰陽災異,而治《詩》《禮》之學的儒生往往重視古代禮儀。從太子的建言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奭的思想學術興趣。果然,自元帝之后,習《詩》《禮》之學的儒生開始更多地進入中樞機構。

就在這一年,揚雄出生了。

揚雄是揚家的獨生子。從揚季到揚雄已經是五代單傳,人丁不旺,除了郫邑之外,再也沒有揚氏分支。在漢朝,宗族是地方上的重要勢力,門第孤單,宗族弱小,社會地位不高,就容易受欺負。

童年時的揚雄不善言談,還略微有些口吃,不能流暢地談話,更無法與人展開論辯。家庭原因和生理因素,都使揚雄變得沉默、內向,不太愛社會交往,就喜歡讀書、沉思。

41歲之前,揚雄一直生活在蜀地。這是揚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但很可惜,因為缺乏直接的史料,我們對揚雄入京之前的生活狀況了解甚少,只能從當時的一般情形和揚雄著作中的片言只語加以推測。

首先我們來看揚雄的早年教育。

漢朝教學的一般情形,大致也分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漢朝教小學的地方叫書館,老師稱書師,使用的教材通常是《凡將》《急就》《倉頡》等字書,目的在于讓學童識字習字。這一階段,最看重的是書法,如果字寫得好,可以去考試,通過了就可以做吏員。這是學習的第一階段。再進一步就教授《爾雅》《孝經》《論語》,這幾部書相對來說較短也較為容易,大家都要學,這一階段相當于現在的中學階段。最后才是教授六藝,大部分是教授一部大經,如《尚書》《詩經》《周易》等。教授大經的老師有的是由教《論語》《孝經》的老師兼任,也有的是請專門研究一部經典的經師擔任。

漢武帝時期設立了五經博士,他們學習儒家經典,成績優秀者便能夠在朝廷任官。因此,學習儒家經典的人越來越多,學派不斷增加。當時學習經典的方法就是所謂章句之學,側重于解釋篇章字句,而不在闡發大義。一般來說一個學者終其一生專治一經,只有個別學者能夠兼治其他經典。學者的知識領域非常狹窄,而對于經典的解釋越來越煩瑣。

由于揚雄遠離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他并沒有被當時世俗的潮流所裹挾。按照漢朝教育的一般情形,揚雄應該是受到了很好的啟蒙教育,在識字寫字這方面打下了極好的基礎,他認識許多的奇字、僻字和難字。正是這扎實的文字基礎,使他后來成為字書的編纂者。從他所寫的辭賦和《方言》等著作來看,他掌握的文字之多絕對是專家級別的。

大學階段,他博覽群書,并不專治一經;他不為煩瑣細碎的章句之學,只是略通訓詁。所以揚雄盡管博學,卻無法走上經學取士這條道路,直到中年,依然是一介布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奈曼旗| 大兴区| 大渡口区| 乡城县| 丰宁| 岫岩| 遵化市| 永修县| 株洲市| 华宁县| 天峨县| 秭归县| 麟游县| 海原县| 定结县| 星子县| 茂名市| 关岭| 庐江县| 荔波县| 德钦县| 阿荣旗| 饶平县| 青川县| 台南县| 山东省| 柞水县| 天长市| 恩施市| 古蔺县| 丽江市| 通州市| 那坡县| 安多县| 怀柔区| 呈贡县| 沁源县| 瑞金市| 安达市| 虹口区|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