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雄傳
- 王青
- 6191字
- 2020-05-09 11:45:12
揚雄的早期創作——《蜀王本紀》與《蜀都賦》
揚雄早年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寫作。從他學會作文開始,他就不斷地嘗試寫作各種文章。據揚雄自己說,他剛會寫文章的時候,曾經寫過《縣邸銘》《王佴頌》《階闥銘》《成都四隅銘》這些銘頌類文章。正是因為這些文章引起了成帝的注意,讓他在承明殿待詔。當然,這已經是后話了。上面提到的這些作品都已經失傳了,我們看不到它們的具體內容,但從題目上看,當與揚雄的家鄉與官邸有關。據說,揚雄還創作過一篇《綿竹頌》。而綿竹雖屬廣漢郡,但距蜀郡并不遠,應該是對家鄉的歌頌,類似于《蜀都賦》。
現在留傳下來的題為揚雄所作的作品中,以蜀地為題材的還有不少,比如記錄蜀地歷史的《蜀王本紀》和鋪陳蜀郡地理、物產、習俗的《蜀都賦》。當然,關于這些作品的作者有些爭議,而且它們的寫作時間也很難確定,我們姑且把它們作為揚雄居蜀時期的作品來介紹。
所謂“本紀”,通常都是按年代編次的歷史著作。有的是按人物來系年,是為人物本紀,《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等都屬于人物本紀。有的是按國別來系年,比如《史記》中的《秦本紀》,就是編年記錄秦始皇之前的秦國歷史。而《蜀王本紀》則是按地域來系年,實際上是蜀地的編年史。我們推測,完整的《蜀王本紀》應該是有年月等時間記錄的。
除了揚雄之外,蜀地有很多學者都編寫過類似《蜀本紀》這樣的書。《華陽國志·序志》記載:“司馬相如、嚴君平(遵)、揚子云(雄)、陽成子玄(子張)、鄭伯邑(廑)、尹彭城(貢)、譙常侍(周)、任給事(熙)等,各集傳記,以作《本紀》。”即是說,有八個學者都寫作或整理過《蜀本紀》,但除了揚雄所撰《蜀王本紀》因為所輯較完備,曾傳于世外,其他的《蜀本紀》均散佚無考,僅見于《隋書·經籍志》、新舊《唐書》等著錄。
《蜀王本紀》是最早記載古蜀神話與歷史的地方性史料。從現存《蜀王本紀》的佚文來看,此書記錄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望帝)、鱉靈(開明)這些傳說時代的蜀國君主的相關神話,后人把它稱為蜀國歷史上的五帝時代。另外還記錄了五丁開山、秦惠王伐蜀、老子出關、李冰治水等著名的史實或神話,還有其他流傳于當地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掌故。最后一條記錄是宣帝年間的:“宣帝地節中,始穿鹽井數十所。”“地節”這個年號共有四年,是在公元前69年到公元前66年,正是揚雄出生前十多年之事。
后世眾多關于巴蜀的著作都是以揚雄《蜀王本紀》為藍本的,如常璩《華陽國志》、左思《三都賦》等均是在《蜀王本紀》的基礎上,參照《漢書》《史記》以及其他原始資料的基礎上撮輯而成。唐宋后,揚雄的《蜀王本紀》也佚散了。到明清時,有鄭樸、洪頤煊、王仁俊等學者從《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類書以及《史記》《漢書》《后漢書》及《文選》等書注家的引用中輯出《蜀王本紀》。這些引用文字各異。清朝人嚴可均在《全漢文》中輯錄整理的《蜀王本紀》是目前較為詳備的輯佚本,但也只有一千多字。盡管因為散佚而變得零碎,但它是現存關于古蜀歷史的最可靠的文字。尤其是其中關于古蜀“五王”、大禹為汶山郡廣柔縣人、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并相約成都青羊肆、蜀守李冰作石犀等史料,對今天研究古蜀史、大禹與夏史、老子與《道德經》、李冰與都江堰等古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不過,現存的《蜀王本紀》的文章風格和揚雄其他文章風格差異很大。揚雄的絕大部分文章在文字上都是惟艱惟深、晦澀難懂,結構上卻整飭有條理,但《蜀王本紀》文字淺顯易曉,結構上卻似乎沒有統一的布局。因此,四川有些著名的學者如蒙文通、徐中舒都懷疑此書不是揚雄所作。他們的懷疑是有道理的,但因為我們沒有更多的材料,在此也只能存疑。
《蜀都賦》的創作年代我們現在難以確定,大部分學者認為是揚雄入京前、居蜀時的作品,也有學者認為是揚雄到了長安之后所作。此賦開中國文學史上都邑大賦之先河。它首先介紹了蜀國的歷史名稱、分野、地理環境。為了便于大家閱讀,這里采用袁海寶的白話譯文:
蜀都在古代被稱為梁州。大禹曾在此地治理江水,滿眼望去全是沿江的平原曠野,草木蒼翠茂盛,土地肥沃寬廣。從天象的分野來看,它正處于井宿所覆蓋的精華地域;按地理劃分的原則來講,其屬于坤宮所在之處。蜀都東面有巴族和族,再往前便是百濮族,有銅梁山、金堂山,也有火井和龍潭。
然后以極其繁富之筆,鋪陳了蜀地的地形與物產:
此地高峻的山上布滿玉石,還有層層丹砂和青癯,有可以制作手杖的邛竹和可以用來編織席子的桃枝,以及石和水螭。南部則有犍為郡和牂柯郡以及黔中郡的少數民族,有昆明湖、峨眉山,有作為邊界的嵣山,高峻險要,其山勢如飛舞起來一般。靈山在成都的西面,成都東部則是離碓山。近處出產瑕英、石芝、玉石和琥珀,遠處出產白銀、鉛、錫、青綠色的石頭。還有馬、犀牛、大象和僰族人。成都西部有鹽井、冶鐵的工場、橘樹林、銅礦山。邛池和瀘水相連,水面起伏延展,回蕩著層層波紋。它的旁邊有犀牛、牦牛,還有金馬碧雞之神。成都北邊有岷山,那兒有白馬羌族。有細角羚羊、麋鹿、羆、牦牛、大熊貓、豬獾、、
、鹿、麝、戶豹、能黃、胡、蜼、玃、猿、鼯鼠、猱、猶、豰、畢方等珍奇異獸。
然后開始描繪蜀地的群山:
青翠的山峰直插云霄,群山險峻,回環叢簇,高下參差,山巒層層疊疊,高大陡峭,即便在夏天,高處的山峰上依舊有積雪,叩擊巖石時發出岒嶙寒聲。山峰連綿起伏,參差有致。五矹山高低錯落,湔山高大威嚴,觀上山巍然屹立,龍陽山山高勢險,這么多的高山,或前或后,相互交錯,連在一起。有些山峰挺拔,峻險陡峭;有些山體綿長,艱險崎嶇;有些山石形狀高大怪異,猶如精怪;有些高山人跡罕至,山峰相互連倚、遮隱。彭門山雙峰對峙,兩峰均是高峻陡峭。旁邊地勢傾斜,群峰林立,山石挺立突出。
接下去描繪蜀地的水流:
這些山北面和昆侖山脈的邊緣相互連接,地下涌出了甘甜的泉水,泉水滲透、匯聚,形成了河流。成都的東面有沈黎郡,西面則是羌族聚居的地方,漆水從成都的胸前流過,都江則流經其脛部。水渠中的江水都溢了出來,大浪滔滔,千山萬壑的小溪流匯成了大河,激起漩渦,沖蕩一切,急流涌下,波浪拍擊崖石,濤聲和拍擊聲回蕩著,波濤擊碎大石,沖裂大山,紛紛揚揚,沖刷一切,吞沒了不少冤魂,并將峭拔的巖石、曲折的河岸一起淹沒。水勢洶涌浩大,漫過了堤岸,和坑洼不平的道路渾然一體,水流沖擊的聲音匯集起來,比雷神的轟鳴還響。水流滾滾不息,水流之聲響如雷,水流之速急如電。江水水勢兇猛,流向遠處,就像士兵從山上跑到山下一般,急流而下,幾條小河一起流進了大河,最后在江州這個地方匯攏。
鋪陳蜀地的各種樹草植物:
此地的樹木有楩、櫟、豫章、榜、檐、櫖、椫、柙、青稚、雕梓、枌、梧、橿、櫪、楢、木稷、椰等,這些樹木枝葉舒張,自然生長在一起,樹干高大挺拔,湊在一起。杫、擠、楬一棵緊挨一棵,無邊無際,相互摻雜推擠,枝葉隨風擺動。森林寬廣,樹密林深,向四野觀望,全是繁茂的林木。竹子有鐘龍、 以及繁茂的野生小竹子,這些竹子一窩一窩地生長,十分茂盛。竹林深廣茂密,枝葉隨風而動,竹海上下起伏,沿著江岸和山坡連綿叢生。竹子根與根相連,竹竿高大挺拔,竹子一直延展下去,長滿了遠處的原野。像這樣的情況,往往達到方圓數十乃至上百里。湖泊大水茫茫,人們堆起了土石,筑起了高高的大堤。在那些淺塘中長出了綠色的蘆葦、蔣、蒲、藿芧、蘋、野草、蓮藕、荷花、菱等。
以及各種動物:
在那里生活著翡翠、鴛鴦、裊鸕、鹢、鷺、鶴、鶤、鷓鴣等鳥。在深水處有猵、獺、潛伏的鼉、水豹、蛟、蛇、黿、蟺、鱉、龜等動物,這里的水生動物種類繁多,數量龐大。
介紹成都這座城市的布局和物產:
成都的城門有十八個,城內有四百多個閭里,兩條江河從城的旁邊流過,河流上橫跨著九座橋梁。武儋山是成都城邊上的主山,山勢陡峭,草木叢生。蜀侯始于蠶叢,他創立的王者基業已經陵夷。先民們用石頭壘成房屋,住在倚靠小山的石室當中。秦漢年間,開始有一批崤山以東的居民遷徙進來。從那時起開始開墾梯田,山中富饒的物產,比如收獲的麻和竹子,通過水路運輸,順流而下,像浮在水中的龜、淺水中的沙石一樣。像杜若和蝎子這類剛柔相濟的藥材,數量眾多,百姓也不去掩藏。像、 、鴝、 ,還有那些因風而孕的鳥,因雨而孵化的鳥,以及讓人見所未見、驚嘆不已的物產,都不知道數量有多少。
蜀都園圃中的各種果木:
蜀都的果類分布在各個果園之中,果園的四周都已經圍了起來。其中有黃柑、甘蔗、柿子、桃、杏、李、枇杷、杜梨、榛子、栗子、柰、棠梨、荔枝,還有高大的橙樹,同時還有櫻樹和梅樹以及木蘭樹,林檎果并生在樹枝頭,名叫般關的梨子結得亮晶晶,它們枝條婀娜,果木之花盛開林間。在春天,風吹動著榿樹、楊樹和柳樹的枝條,枝葉相連,隨風擺動,枝葉從彎彎的樹干生長舒展開來, 貕、螗蜩、子規鳥在樹上鳴叫。
各種農產品與鮮花:
蜀都的五谷非常豐盛,瓜瓠等蔬菜也十分繁多,到處都長著姜和梔子樹,出產附子、巨蒜,還有嫩艾、花椒、江蘺以及蒟子醬和酴醾,最多的是薯蕷和薺菜,在寒冷的冬天還生長著竹筍。除了以上的蔬菜,還有一種便是茄子。百花在春天競相綻放,盛開的花朵散發出濃郁的香味,遍地是茂密的茶樹,各種花朵翠紫青黃、五顏六色,那綿延不絕的鮮艷美麗的花朵就像舞動的錦緞,一眼望去無邊無際。
蜀地的織錦和商業盛況:
蜀都的百姓可以織出各種花色、品種的錦緞,有、 、 、 等品種,都是深紅色的邊,中間染成黑色,色彩艷麗亮目,這些品種從很久以前就流傳下來,至今不絕。這個地方出產布匹,有細都、弱折兩種,絲綿的衣服質地非常細膩,不管是晴天還是陰天都可以穿著。這些絲織品的經線和緯線都像蜘蛛絲一樣,仿佛經不起風吹。筩中和黃潤這兩種布帛,一端長的就值數金。還有那些刻鏤的鑲金嵌玉的器物,那是由無數工匠制作出來的。蜀地是天下商旅和貨物的匯集之地,商人從四面八方乘坐馬車趕到這里相聚,而后又散往各地,有時候他們并駕齊驅,同進同出,車聲隆隆,塵土飛揚。無數珍奇的物品以及大量的貨物在這里流通,在集市上周轉進出,齊、楚的商人在市門內外喧嘩爭售,嗓門都嘶啞了。隨著四季的變換,無數不同的商品被運到這兒;既無折價之貨,也無滯銷之物;財物豐饒,蓄積備具。
詳細記述了蜀地的祭祖儀式:
蜀都的孝子賢孫十分尊崇祖宗先輩。為了祭祀鬼神,選擇時日。祭祀之前需要先沐浴更衣,戒除葷、酒,表示誠敬。他們穿著明衣,獻上黑黍,選好吉日,分別拿著清酒與濁酒,根據人員的親疏遠近,安置好眾人的次序,讓善于烹飪的人調和五味,做出可口香甜的食物,以及酸甜辣兼備的肉湯。席上有江東的鮐魚、鮑魚,隴西的牛羊,關在滌宮以米喂養的豬,以及狩獵而得的小鹿。除此之外,還有大、乳、 、鸧鴰、爆炒的貓頭鷹、活剖取出來的豹胎、山獐的腦和髓、最好的水產品、大豬、肥雁、鶉、清晨捕獲的野鴨、剛下蛋的野鵝、 、正在交配的鶴、春天的羊羔、秋天的竹鼠、切得細細的魚、龜肉、田中的小錦雞。不費多大的力氣,就可以準備好眾多的肉食和蔬菜,那些除了腥臊之氣,可以提精凝神、補養血氣的食品,沒有一樣不陳列上來。
最后描繪蜀地的家族聚會:
說到蜀地的風俗,在立春有一個迎春送冬的儀式,那些富貴人家會抽干池塘水,排干河邊的地,去江邊觀賞人家捉魚。
蜀地百姓在美好吉祥的日子里會舉行盛大的聚會。春末夏初,侯、羅、司馬、郭、范、畾、楊等大戶人家就會在滎水畔的別墅大擺酒宴,在寬大華麗的廳堂擺好席位。豎起帷幕,帷幕一直延續到山崗邊上。各種器物都雕刻、繪制著華美的花紋,璀璨華美,繪畫用朱漆緣邊,色彩絢麗,光澤鮮艷。畫中有盤踞的龍蛇以及隱藏在山林之間的珍奇異獸,還畫著各種神話故事,有上天降生的治國安邦的蜀王杜宇,也有曾是江面浮尸、后來成為蜀國丞相的荊人鱉靈。宴席中間有女子起身唱歌,歌聲低沉悲痛,伴樂激切嘶啞。除了周代的大濩舞,該舞蹈中的音樂出現了六次變化,也有舒緩的夏樂,樂工的歌聲妙入幽冥。在望帝鱉靈的廟中,人們盡情地吟唱舊時樂曲。跳舞的人和著節拍跳動著,舞蹈隊伍中的美女一個接著一個,微風吹動著她們的衣衫,看上去十分愜意自在。她們跟著《凄秋曲》的節拍而歌,還唱著《陽春曲》。那位善歌的羅姓儒生引吭高歌,另一位姓吳的高手也跟著歌唱。那些美女含情脈脈地看著他們,也和著唱,她們的歌聲縹緲、悠揚。
喜歡游玩、漁獵的人,以及像郗公那樣的豪俠,一起去瀕臨大澤的平原曠野,大家約定集中住宿,上百輛車并排在一起。岸邊站滿了觀光的人,水中的行船相互追逐,水面上一片紛亂嘈雜,有些隱約不清。湖面上到處是漁網,密密麻麻,像蔓草一般。水下有許多張口的捕魚用的竹籠,水中還多處布置了用來抓魚的柴,百姓們撒出了漁網,射出了系著絲線的箭。弓箭射中了鳥兒,它們紛紛跌落下來,奔跑的野獸被人們用網子抓了起來。飛禽被剁成肉泥,魚兒被切成薄片。人們吃飽喝足之后,相互告別,四散離去。
這篇賦辭藻極為華麗,寫景狀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它開啟了都邑大賦這一類型。都邑賦可分為京都賦與地方都市賦兩類。在京都賦這一類型中,東漢的班固創作了《兩都賦》,張衡創作了《二京賦》,西晉有左思《三都賦》,都是京都大賦中的名作。再后來,唐朝李庾的《兩都》,宋代周邦彥的《汴都》,元代黃文仲的《大都》,明代金幼牧的《皇都大一統》、顧起元的《帝京》、陳敬宗的《北京》、桑悅的《兩都》,清代乾隆帝的《盛京》諸賦,都屬于京都大賦。論地方都市賦,則繼揚雄以后有魏徐幹的《齊都》、劉楨的《魯都》,晉庾闡的《揚都》,宋王十朋的《會稽風俗》,元趙孟頫的《吳興》,明黃佐的《粵會》,清褚邦慶的《常州》、程先甲的《金陵》,等等。都城題材浩大,特別適合大賦這種文體,是賦家最為喜歡的題材。清初陳元龍奉敕編纂《歷代賦匯》,“正編”載錄歷代都邑賦10卷計70篇,“補遺”又錄2卷計13篇,數量是比較大的。
但《蜀都賦》的作者同樣有爭議。在唐以前的文獻中,對《蜀都賦》并沒有明確的記述,直到《藝文類聚》和《文選》的注文中才有引錄;完整的文章最早見于《古文苑》。《古文苑》一書來歷不明,我們不知道誰是最初的編定者。據《書錄解題》說是“唐人所藏”,“世傳孫洙巨源于佛寺經龕中得之”,聽上去頗有些神秘色彩,后世的目錄學者認為此書真偽不明,因此,《古文苑》中收錄的文章真偽也莫得而明。此外,左思在創作《三都賦》時,曾廣泛搜求資料,卻未明言對《蜀都賦》有所參考。蕭統《文選》不曾收錄《蜀都賦》,明代張溥在編纂《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時,也沒有收錄《蜀都賦》。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認為,蜀地稱都從班固始,西漢時,蜀郡尚未稱都,因此,“此賦非楊(揚)雄作,不辨自明”(《論巴蜀文化》,第16、148頁)。著名文史專家鄭文先生也說:“此《賦》行文既乏條理,韻又不葉,以與《甘泉》《校獵》諸賦相較,又復不侔。縱非偽造,亦屬殘缺。”(《揚雄文集箋注》,第306~307頁)
但有更多的學者反駁說,東晉王羲之《蜀都帖》、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都曾提到揚雄的《蜀都賦》。此外,《北齊書·司馬子如傳》中,還提到司馬膺之曾為揚雄的《蜀都賦》作過注。《史記·司馬相如傳》中已經有“蜀都”之稱。此賦押韻的部分符合西漢四川地區的語音特點(見熊良智《揚雄〈蜀都賦〉釋疑》,《文獻》2010年第1期)。根據我們上述的梳理則可以知道,這首賦實際上是較有條理的。只是,此賦和揚雄后來的四大賦相比,沒有曲終奏雅的諷諫部分,但這和寫賦的目的有關。總之,懷疑者的理由并不充分,如果沒有更為有力的證據,我們姑且還是將其視作揚雄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