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十倍:散戶也可以學習的量化投資方法
- 金偉民
- 2418字
- 2020-05-08 10:27:55
第三節 價值平均策略
不滿足現狀永遠是人類前進的永久動力。既然定投能在股市跌的時候買更多的份額,漲的時候少買份額,那么我們是否能在跌的時候買的更多些,漲的時候買的更少些或者不買,甚至在更高點贖回部分份額呢?美國學者邁克爾·埃德爾森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價值平均策略,就更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標準價值平均策略
所謂價值平均策略,就是埃德爾森發現,因為股市的漲跌,導致了每月定額的投資,會在不同月出現不同的價值。那么,我們假定每次定投后固定其價值,不足的用更多的資金補足,超過的去除,會出現什么情況呢?相對價值平均策略,我們把每個月定投固定金額的方法叫“成本平均策略”。
傳統的成本平均策略,不管是熊市的底部還是牛市的頂部,買的金額都是一樣的。那么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在熊市的底部多買點,牛市的頂部少買點甚至賣出,效果是不是更好呢?回答是肯定的,價值平均策略就是每次定投的時候湊滿當月累計的價值,甚至還可以設定一個每月增幅,這個增幅主要是抵抗通脹用的。
例如,我們第一個月買了1000元的某個品種,假定每個月的增幅是1%(當然通脹不可能那么夸張,這里只是舉個例子),那么第二個月買完后累計價值要達到1000×2×(1+1%)=2020元。如果你第一次買的1000元到了第二個月跌到只有900元了,那么你第二個月要投入的資金就是1120元(2020-900)。到了第三個月,需要達到的累計價值是1000×3×(1+1%)=3030元,如果前兩個月的投資繼續受到下跌影響只有1500元了,那么到第三個月需要投入的資金1530元(3030-1500)。以此類推。
我們還是通過一個例子來對比一下成本平均策略和價值平均策略的結果。假定從2010年6月到2016年12月,每個月月底買入創業板指數,共79次,成本平均策略每個月1000元,價值平均策略起步也是1000元,每個月遞增1%。如表7-7所示。
表7-7 成本平均和價值平均策略對照

結果顯示,成本平均策略累計投資79000元,盈利55056元,總收益率是69.69%,年化收益率是16.42%。而價值平均策略因為創業板指數上漲導致投入小于1000元,甚至有幾個月不僅不投入還賣出了部分,所以累計投入才25565元。雖然累計盈利略少,但因為累計投入遠遠小于79000元,所以總收益率高達212.07%,年化收益率也高達26.71%,比成本平均策略多了整整10%。
但價值平均法也有缺陷,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按照成本平均法每個月投入才1000元,但在熊市底部價值平均法卻需要投入18959元,幾乎是平時的19倍資金,這是絕大部分人不能接受的,而且需要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般來說,剛工作的職業人士,有穩定的現金流但積蓄很少,可以采用成本平均策略定投。而有很多現金積累,或者股市里可以隨時抽出資金,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很高的,可以采用價值平均策略。但價值平均策略必須解決無節制的資金需求這個問題。
有限價值平均策略
為了解決無節制的資金需求這個問題,筆者設計了一個有限價值平均法,就是在價值平均法的基礎上設定投資資金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無底洞的情況。當然,收益率肯定要比標準的價值平均法低一些,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輸贏同源。
還是先拿上面的六大指數做個對照,表7-8為使用成本平均法和標準價值平均法定投六大指數對比。
表7-8 六大指數成本平均法和價值平均法對比

我們從表7-8可以看到,證券公司指數用了價值平均法后,年化收益率提升最快,從原來的4.57%提升到13.40%,提升了8.83%,即使效果最差的國證鋼鐵指數,也從0%提升到2.44%,效果非常明顯。
細心的讀者一定會問:市場越跌我定額金額越高,那最高會到多少呢?按照筆者的測算,成本平均策略每個月定投1000元的,以上六個指數如果采用價值平均策略,最高的國證鋼鐵需要定投120268元,最低的滬深300也需要21827元,分別是成本平均的120倍和22倍,這在實際操作上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為什么埃德爾森提出的價值平均策略會在中國A股市場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是中國股市的特色。在埃德爾森所在的美國,股市相對漲跌平穩,不會出現中國A股暴漲暴跌的情況,所以價值平均策略相對的問題不突出。但在中國不行,中國市場還是一個弱有效市場,暴漲暴跌是經常發生的。別說120倍,就是20倍的差額也不是一般的工薪階層所能接受的。
既然20倍不能接受,我們是否能事先給出一個限制,比如說,如果我們能接受5倍,即平時定投1000元,最高我們定投5000元,最低我們定投-5000元,所謂-5000元,就是從股市中贖回或者賣出5000元的標的。筆者把這種價值平均策略叫“有限價值平均策略”。使用有限價值平均法定投滬深300(定投上限5000元,定投下限-5000元),如果限制在5倍,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仍然拿上面的六大指數做對照,表7-9為使用成本平均法、價值平均法和有限價值平均法定投六大指數的對比。
表7-9 成本平均法、價值平均法和有限價值平均法對比

續表

從表7-9和圖7-3中我們看到,用了有限價值平均策略定投后,收益率和標準的價值平均策略定投相比,相差無幾,甚至還有個別的略有超過,但月最大資金少了很多,說明這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方法。

圖7-3 六大指數有限價值平均法定投比較
很可惜,目前基金公司還沒有這種有限價值平均策略,很多所謂的智能定投,本質上還是原版的價值平均策略或者是其他的變種,因為原理上都是跌得多時買得多,所以導致資金需求無限,效果欠佳。相信將來這種比較實用的有限價值平均策略定投,一定會為基金公司采納。現在如果要用這個策略,只能在場內自己操作。
另外,隨著貨幣貶值,原版的價值平均策略其實也不是真正的價值平均了。我們可以采用這樣的策略:即每個月的價值平均實際上是用原始金額乘上一個值,如0.1%,來抵抗貨幣貶值。大家可以根據這個思路自行計算。
量化定投周期
還有人提出,我定投除了每個月一次外,是不是可以每個月兩次,或者每周一次,甚至有人說每天一次是不是更好。筆者回算了滬深300從2007年10月到2016年10月,這九年里從每天一次到甚至每年一次,其對應的年化收益率相差無幾,甚至硬要找出一個最佳值,還是每月定投略高一些。這一結果也許僅針對這個個案有效,但卻說明了,加大定投頻次并不會增加年化收益率。表7-10為不同定投周期下定投滬深300指數收益率對比。
表7-10 不同定投周期下定投滬深300指數收益率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