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擁有影響力的前提,是建立合作思維
合作思維把合作當成前提:你真的知道別人的真實想法嗎?
影響力是用一種別人樂于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
這句話聽著簡單,但如果仔細推敲,你就會意識到其中有一個特別的關鍵詞,也是難點,叫作“樂于”。在我們傳統的理解中,要改變別人,就是要扭轉別人的想法,讓對方甘拜下風;而且,你要足夠強硬、主動出擊,還要能說會道、氣場強大。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我們還是會遇到不那么理想的情況。
比如,在職場上,你是一名管理者,表達能力不錯,你的下屬看上去都很配合,至少你說話的時候,他們都點頭表示認同。但奇怪的是,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各種很低級的問題——你提醒了很多次,講得口干舌燥,但他們好像沒什么主動性。奇怪了,為什么每次你像機關槍似的說半天,但是得出的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讓你忍不住感嘆:“真是千金難買溝通成本啊,我都說了多少遍,怎么還是不行!”
在生活中,你是一位妻子,下班回到家,又聽到丈夫一通抱怨——他在工作上也遇到了煩心事兒,新上任的老板并不那么看重他。你一下子著急了,立馬分析了幾點,把事情剖析得清清楚楚,指出他的問題在哪里。但奇怪的是,他臉色比進家門時還難看,他起身躲進衛生間,半天不肯出來。你問他怎么了,他也沒反應。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你發現他好像很少跟你聊工作了。
你還是一位媽媽,快到睡覺時間了,才發現孩子還有作業沒做完。你火冒三丈:“我都說了多少遍了,要自己主動學習!你學習不是為了爸爸媽媽啊!你知道有個理論叫‘一萬小時定律’嗎?就是要勤學苦練……”
就在這時,雖然你嘴上說著,心里也開始疑惑:說了這么多次,怎么一點兒用也沒有呢?
只要你稍加留心就會發現,這種情況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很多人都覺得自己過得很辛苦,但辛苦不是忙得團團轉——因為無論多忙,只要成就感爆棚,我們也不會覺得累——真正的辛苦是做了很多卻沒有成效。這會讓人非常失落、懷疑自我。這種時刻,我們往往會覺得:“想要達到目標,想要改變別人,我還得更加努力,得提升自己的表達力,把話說得更精準、更到位。”
但是等一等,我們在這里多停一會兒。
當你做得足夠多,但仍然事與愿違時,你不妨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你努力的方向錯了。再進一步說,是不是你的努力,正在“維持”著你的事與愿違。就像是一輛車開錯了方向,這時候你踩油門加速,不過是南轅北轍。
如果是這樣,你再怎么努力,恐怕也到不了終點。
我們來換一個視角:你說了很多話,不但沒用,而且絲毫沒有影響別人,這很有可能不是因為你不會說或說得不夠好,而是因為——你不會“聽”。
在傳統的觀念中,相比傾聽,人們更看中表達。市面上教大家溝通的圖書、課程,多數都在教我們怎么說話,而且不斷有精英人士告訴我們,“時代的紅利屬于表達者”。
表達當然很重要,但我想提醒你的是,或許你并沒有注意到,我們每天花在溝通上的時間為:傾聽占46%,表達占26%,其他時間則是閱讀和書寫。
傾聽的重要性被嚴重低估——如果沒有“良好的傾聽”,就很難有“良好的表達”。
是時候重新看待傾聽了,“當所有人都搶著說話的時候,時代的紅利屬于傾聽者”。
因為,渴望被關注,才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本質。
我有一次跟一個國外的合作方談合作條款。兩人爭了半天,眼看要談崩了,我發覺不太對勁兒,我好像并沒有真的理解他到底想要什么。于是我索性閉嘴,靜下來聽他說話。之后我才意識到,他的確是有道理的,而且比我想得更深入。最后,在他的思考基礎上,我修改了條款。
我跟我的團隊說:“我沒有贏得這次對話。”國外合作方聽到后,回了我一句:“但你贏得了我這個盟友。”
這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識到傾聽的意義:傾聽不會為我們贏得對話,卻會為我們贏得盟友。因為當對方知道,他的需求和感受對我而言是重要的,我們之間真正的溝通才會開始,他才會信任我,和我合作,好的溝通不是“贏得辯論”,而是“贏得合作,成就彼此”。
傾聽是一個典型的合作思維之下的行為習慣。
但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只表達,不傾聽”,因而丟失合作關系的例子,比如:
管理者批評下屬的時候,他滿腦子想的都是:“怎么才能讓下屬明確接收到我的意圖,做出業績啊!年輕人真是沒經驗、不靠譜啊。”
妻子一聽丈夫在職場中遇到的糟心事,第一個念頭就是:“我怎么才能讓老公成熟一點?”于是她會忍不住念叨:“你就是太單純,不適合復雜的職場!注意別在職場里栽跟頭啊!”
媽媽一旦發現孩子不好好做作業,馬上就進入戰備狀態:“這個孩子從小就沒有自控力,一定得幫他養成習慣啊!”
你發現了嗎?這里面有兩層信息。
第一層,“你是錯的”。大腦似乎有一種自動化反應,讓你第一時間就給對方貼上標簽。在這種意識下,我們接下來的對話,都會表達出一種姿態:“你是錯的”。
這會引起對方的防御、爭辯,這種爭辯不是為了推進事情,而是為了證明對錯。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為了一件事爭吵,吵著吵著,發現已經吵偏了——我們的爭吵純粹是為了證明對方是錯的、自己是對的,我們已不再關注事實本身;有時對方感覺到來自你的蔑視,干脆就閉嘴了,兩人之間的溝通也就被阻斷了。
第二層,“我是對的”。我們不停地說,有時候是出于好意。當前經濟的發展速度,導致每個人壓力都很大,每天的時間好像都不夠用。我們都太想達成某種結果,或者太想幫對方解決問題了。我們牢牢地盯著自己的目標,急得直跺腳:“對面這個人怎么就是不聽勸呢!”當我們這么做的時候,我們也在無意識中表現出了這樣的姿態:“我比你更正確,我知道你應該怎么辦!”我們不停地給出建議,但對方在這個過程中到底是什么狀態、他究竟是怎么想的,我們來不及關心。
這些時刻,反映出的就是典型的非合作思維——把合作當結果,認為“我只有改變了對方,才能達成合作,得到想要的結果。如果我改變不了他的想法,我們就無法合作”。在非合作思維下,我們把自己與合作方孤立對待,根本顧不上去“看見”對面坐著的這個人,也意識不到我們與對方已經是合作關系——既然是合作關系,為什么只有我們在著急跳腳呢?
就是這樣微妙的思維差異,造就了完全不同的行為。
“你覺得我說的不對是嗎,那一定是你還沒認清狀況。”于是,我們就要更努力地擺事實、講道理——“我的眼里只有我的目的和訴求,你如果不跟隨我,那我們就是對立狀態”。我們很容易被卷入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輸贏思維——“我要贏得這場對話”。
除非你是超級專家或者權威,否則,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于你的同事、朋友和伴侶而言,你的這種行為只會激發他們的防御姿態。
香奈兒集團前全球CEO莫琳·希凱在她的自傳《深度思考》里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她剛上任時,想在公司推出一個領導力計劃,試圖強行推動公司的企業文化變革,于是她舉辦了一場大型的宣講會,滔滔不絕地向所有員工講述了自己的宏偉計劃。但是她之后意識到,大家只是表面上認同這個計劃,內心實際是抵觸的。她還發現,在設計會議基調時,她沒有給過團隊成員任何表達的機會,而是聘請顧問設計了方案。后來她在自傳里寫道:“我的舉動嚴重破壞了整個團隊的氛圍。我站在舞臺中央,大談特談如何應付變化莫測的世界,沒有給團隊成員說話的機會。他們越抵觸我,我就表現得越賣力。”
之后,她迅速調整了自己的行動方式,跟團隊“一起”打造這個計劃。“想象一下,假設你有一個好主意,但周圍同事并不認同。你可以激烈辯護,但如果你失敗了,那么你只能揮揮手,放棄合作嗎?不,你可以邀請對方說出他的看法,你們可以探討,看看能否想出更好的主意。雖然你的想法有可能是正確的,但更有效的方式是傾聽并詢問對方的意見。”
你看,即使是莫琳這種擁有頂級影響力的女性,也踩過“忽視傾聽”這樣的“坑”。這個例子能讓我們理解為什么傾聽是溝通中的重要因素。
回顧
1.當你說了很多,但仍達不到目的時,很有可能不是因為你不會說,而是你不會聽。
2.一味表達的姿態里,包含了兩層意識:“你是錯的;我是對的。”這是典型的非合作思維。它認為,只有贏得對話,才能達成合作。它把合作當成了目的,實際上卻割裂了合作。
3.合作思維是把合作當前提——“我們已經是合作關系,我要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才能讓合作順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