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不需要變成誰,也能擁有自己的影響力
我常常問別人一個問題:“在這個時代,你覺得自己最想擁有的能力是什么?”
有人認為是會說話的能力,有人認為是協調資源的能力,也有人認為是看穿別人內心的能力。想來有趣,這些能力的背后似乎都包含一種期待,就是想通過自己的某些能力,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達成某種自己想要的結果。
如果要我說,這種期待指向的就是一種能力:影響力。
讓我們看看這些場景:
?坐在你面前的是一位出名難搞的客戶,你如何能在3小時談判后扭轉局勢,拿下這個單子?
?老板似乎總是一意孤行,你已經壓力巨大、夜不能寐,如何才能向上管理,影響老板的決策?
?你愛上了某個人,他才華橫溢、談吐有力,你期待自己能打動對方,卻遲遲不敢向前?
?你已經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你與他的溝通越來越困難,你們互相不理解。那么,你要怎么做才能得到期待中的愛,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在最親密的人面前,卻感到越來越孤獨?
這些時刻,如果你擁有這樣一種能力——用別人樂于接受的方式,改變對方的思維,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一切會不會不一樣?
你需要的,就是影響力。
沒錯,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專家吳軍先生在《見識》這本書里說過,我們對身邊人的影響力,決定了我們的幸福程度,因為生活中80%的問題都是關系問題。與榮格、弗洛伊德齊名的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也說過類似的觀點,“人的煩惱皆源自人際關系”。
通過影響力讓關系變好,你就解決了生活中80%的煩惱,自然也會更幸福。
這些,是從微小的層面來說影響力。
如果我們試著把影響力放到更大層面上去看,就會發現,它恰恰符合社會的發展。
社會在不斷新陳代謝中,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我們從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一路發展到現在的商業社會,越來越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成為社會的主力軍,相較而言,他們更能接受“被影響”,而不是“被告知”或者“被控制”。《哈佛商業評論》里有篇文章的描述很有趣:年輕一代對至高無上的權威沒有多大忍耐力,靠自上而下的權威早已無法管理好年輕人占多數的組織結構,因為他們會離開。這也是我常常聽到的說法:很多管理者聚在一起,他們會嘆口氣說:“唉,現在的年輕人不好管啊,一不高興就辭職。”
再看現在的商業社會:互聯網急速發展,造就了去中心化的互動結構。這意味著更多個體中心的崛起,而近期流行的私域流量,更是代表著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發聲途徑。流量面前人人平等,在這個時代,有人僅靠朋友圈就可以年入百萬。
回到家庭生活中,我們的家庭結構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如今再也不是父輩家長一發話,大家都“抖三抖”的家長制了。孩子們的想法越來越多,倡導平等尊重的新型養育方法,正在每一個新成立的家庭里盛行。
在這些變化面前,我們沒辦法再用集權、控制和高壓的方式與人相處。此時,用別人樂于接受的方式,似乎更迫切了。可以說,影響力是一種面向未來的能力。
其難點在于,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影響力。
“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被別人影響。”
“只有名人、最有權威的人,或者是有錢人,才有可能擁有影響力。”
“影響力代表著金錢、權力,代表著強硬和進攻。我不僅沒錢沒權,而且性格內向、口才不好。從小到大,我在人際關系中都是被動的,一直都是別人指揮我,我的心愿和訴求好像從來沒被看見過。”
“隔壁那個女生,不僅有老人幫她帶孩子,而且她丈夫還全力支持她創業,給她出謀劃策。我天天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家人還時不時地指責我。”
“同樣的話,為什么她說別人就聽,我吐沫星子飛半天,大家打個哈哈就過去了?”
“一起接觸的客戶,怎么她就和他們建立了那么好的關系,而我仍然只是他們的朋友圈好友?”
“影響力?我跟影響力的距離,大概也就一個光年吧。”
如果你留心觀察,這些對影響力的誤解,隨處可見。
沒錯,我說的是,誤解。
本書旨在打破這樣的誤解,重新建立我們對影響力的認識:人人都需要有影響力,人人都能有影響力。你沒有影響力,不是因為你金錢、權力、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你缺少了一種底層思維方式。什么思維方式呢?合作思維。
這就是本書的核心思路——影響力的本質就是合作思維。
舉個例子,比如加薪是職場常見的問題。但是10個人中有9個人,都不敢主動和老板談薪資。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老板不希望我加薪,因為會增加公司的成本,那么我只能降低自己的使用成本,才能讓老板繼續雇用我。”
你有沒有意識到,在這個過程中,你把自己當成了一種商品——只有商品才會有成本,所以你只能等著被挑選,而且只有犧牲一些東西,你才能被他人選擇。老板和員工之間是不平等的。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么你從一開始就輸了。你會恐懼談加薪,而這種恐懼會讓你變得憤怒。你幻想著血汗老板正在剝削你。哪怕你實在受不了了,坐到了老板面前,你也會因為底氣不足,講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完全說服不了對方。
但是,如果你有合作思維,那么你會這樣想加薪這個問題:“我能坐在這里,證明我跟老板已經是合作關系了,他需要和我一起實現公司發展,而我需要公司的平臺才能實現自我成長,所以才會有和老板共事的這個事實,我們是合作關系,是平等的。我有對老板的需求,老板也有對我的需求,雙方把各自需求拿出來,各自滿足了,才能讓合作變得更順暢。”你會意識到,老板只有滿足你的加薪需求,才能更好地激發你的底層動力,同時,你也要想明白,給你加薪能給老板帶來什么好處——比如你可以牽頭做一個公司的年度大項目,或者是保證完成今年的業績。在這種心態下,提加薪就變成了一種平等的交談。
有了合作思維之后,你的心態就變了,變得從容、平等,你會覺得自己是“值得”的。你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達成自己的目標,那么你就在老板及重要的客戶面前自然而然地發揮了自己的影響力。
再舉個例子。
你在職場挨過罵嗎?我從職場小白一路做到上市公司COO(首席運營官),再到基金公司投資合伙人,被罵的次數數不勝數。我跟隨10年的老板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完美主義者,他對錯誤的容忍度為零。更可怕的是,他的表達能力非常好,經常直指我最脆弱的部分,毫不留情。你由此可以想象我被罵時的慘狀。
任何一個職場人,越是風生水起、收獲滿滿,他經歷過的打擊和挫折也就越多。有多少次,我們的眼淚憋在心里,緊張得手腳發抖,試圖證明自己是對的,卻常常弄巧成拙,沮喪得不得了。我們會一方面陷入巨大的自我懷疑中,引發性格中的自卑;一方面又滿懷怨恨,覺得老板霸道無理、太過強硬。
我曾經也是這樣——這是非合作思維下的狀態。只要我被批評了,我就覺得“完了,我要失去這份信任了”。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想法,是因為我的非合作思維模式把合作當成了結果:“只有我做到了某事,我才能和對方合作。”相反,合作思維認為,合作是一切的前提,我和他人首先是合作關系,之后才會有日后的一切互動。當我擁有了合作思維后,我忽然意識到,老板跟我是合作關系,我們是因為某一個共同目標,才有了這樣一次次的沖突,否則,我們根本就是這個星球上毫不相干的兩個個體,不會有任何交集。
合作就是一切的前提。請記住這句話。如果我們的共同目標是為了實現公司的成功,那么老板對我做的事如此憤怒,一定是他從自己的經驗中,判斷出有些錯誤已經觸犯到了他的底線。我從關注自己的面子和感受,從反抗和對抗,轉化為好奇:我想要探究他到底想從這些言語中告訴我什么。
合作思維啟動后,我不再認為跟老板的互動只是被“裁決”,我開始認為這是有意義的對話,是學習的機會,我甚至開始享受他的質疑和挑戰,那是他特別給我而不是給別人的補課時間。我開始變得從容,不慌不忙地吸收、反饋,跟老板一起探討;老板也比從前更容易聽取我的意見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影響力。
這可不是我個人的“阿Q精神”,香奈兒前全球CEO莫琳·希凱,臉書COO謝麗爾·桑德伯格,都在自傳中寫到過這種思維轉變的過程。我也會在書中跟大家逐一分享。
合作思維就是本書的最底層思維,它是我們發揮影響力的核心。影響力不是指說話說得漂亮,不是謀略多端,不是氣場十足,不是壓倒對方——影響力意味著擁有合作思維。在這之上,一切互動都被看作共生的、成就彼此的,在這個轉化中,你將成為一個擁有影響力的人。不知不覺中,你會在與所有人的互動中,擁有一種讓人樂于改變的能力。
在本書中,我會通過分析對比,帶你拆解若干人際互動中最關鍵的能力,包括傾聽、共情、表達、應對沖突等等。你會發現,一旦把合作思維植入其中,那些原本看似普通和常見的問題,都會因為有了合作思維帶來的扭轉而擁有全新的力量。
同時,我挑選了國內外數位有影響力的女性,她們是女性影響力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國前總統夫人米歇爾·奧巴馬、臉書COO謝麗爾·桑德伯格、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香奈兒前全球CEO莫琳·希凱等。我將通過她們的親身經歷,鮮活地呈現出合作思維的巨大效能。
作為一個職場女性,我經歷過職場中很多艱難的時刻,并且努力在諸多男性高管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回應部分男性對女性不公平的眼光。
作為一個母親,在這個不進則退的時代里,我一邊忙于給孩子提供最好的陪伴和教育,關注孩子的人格發展;一邊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在工作中毫不松懈。
作為一個女人,我渴望溫柔的親密關系,希望被愛人理解,并愛護自己、保持運動、持續閱讀。在與這個世界的互動中,不斷達成與自己的和解。
你看,我們都有些貪心,但是我們值得擁有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們要學會滿足自己。
對女性來說,實現自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久遠的過去(也許現在也還有殘留),舊有的觀念認為女性若要發揮影響力,只有通過性別——更赤裸一點兒說,是通過“性”。似乎除了這個性別特質之外,女性別無他選。女性要通過依附男性才能發揮影響力,比如嫁一個好男人,最終得到男性權威的扶持。
隨著社會進步,女權運動開始萌芽、生長,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影響力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部分的女性似乎有一點兒矯枉過正——她們試圖通過證明自己“一切都可以做到而且比男性做得更好”,讓自己被他人重視;她們強調女性“要剛強、要堅硬”。在我的印象當中,很多美國大片里的女超人基本就是男超人的翻版,她們大都肌肉壯碩、行事兇悍。有時候,我會覺得這些表現形式似乎是以不承認女性特征,進而要求女性擁有非女性特質的方式來證明女性的力量。
時至今日,更加多元化的時代到來了,固有的觀念需要被顛覆。我希望通過本書讓大家看到,作為女性,你可以保持完整的女性氣質,同時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女性天生就適合合作,她們有團隊協作意識;女性天生有更強的傾聽能力、共情能力,以及表達需求的能力,等等。只要有合作思維的加持,這些天賦都能成為影響力的一部分。
身為女性不是一種障礙,而是一種優勢,是內在力量的源泉。
我精心挑選的這些頗具影響力的女性故事,也在不斷給我們這樣的信心。
我希望本書除了能幫你樹立合作思維的意識、獲得合作思維的能力之外,還能給你帶來某種信念:
我希望你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意義,不是讓你挑戰權威或是壓倒某人,相信自己的意義在于:你能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貢獻新的視角、新的愿景、充滿啟發性的觀點。雖然生活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更本質、更深刻、更美好的東西,它需要我們通過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去發掘、去實現。
不要輕易錯過那些重要的東西,愿影響力成為你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