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約翰·洛克:全面教育法(3)

后來,無論在朋友家里,在兒童游樂場,還是在公園散步,洛克看到大人們與小孩說話時,總是蹲下來,與孩子處在同一個水平上。往往還用雙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親切的目光對望著,和顏悅色,以商量的口氣與孩子說話。孩子們也似乎都很懂事,頻頻點頭。

一次偶然的機會,洛克與英國一位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專家談起這件事,專家解釋說:“與孩子說話當然要蹲下來呀!他們年齡太小,還沒有長高,只能是大人蹲下來,才能平視著說話,我們從小父母就是這樣跟我們說話,否則就不能平等地交流了!小孩也同我們一樣是獨立的人,應當得到尊重與平等對待。”

事實上,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權利主體,也應當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要過分看重自己的權利而忽視了孩子的權利。所以,父母不應該不斷地突然闖進孩子的環境之中,去打攪他,并且不跟他商量就操縱他的生活,不要置孩子自身的需要于不顧。這是父母自私的一種表現。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必然會導致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父母應該與孩子是建立起朋友式的平等的、親密融洽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共同生活的理想方式,而它的形成,要靠雙方的共同努力。所以,父母如果要作出一項與孩子有關的決定時,就應該盡量考慮到孩子的意見,充分與孩子討論和交流,聽取孩子的想法,然后謹慎地作出決定。

一位母親這樣說:“我讓女兒和我們一起吃飯,把她和大人同樣對待。吃飯時的談話也是選擇她能懂的話題,平等地與她交流。有的家庭,吃飯時不讓孩子說話,有的甚至不吃飯時,孩子也必須‘規矩著’。這樣做,孩子就不會有任何自尊心。”這位母親的做法很值得父母借鑒學習。

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時,一定要告訴孩子為什么。很多父母這樣斥責孩子:“難道你連我的話都敢不聽了?”可能這是父母氣得沒有辦法時才說出的氣話,但這卻是一句逼迫的話,而且還帶有威脅性。這話的背后就是父母所說的話具有絕對的權威,而且也是絕對正確的,孩子必須服從,不容討價還價。如果孩子很小,聽了可能會真的害怕,而且也會屈從。但是,這種強迫加威脅的話說得久了,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會造成消極影響。

另外,類似這樣的話顯示出了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的態度,實際上,這是強者對弱者的威逼,因而是不平等,不公正的。這類話會妨礙孩子完整人格的發展,影響他思考力的發育和成長,甚至會讓孩子變成毫無判斷能力和無法獨立生活能力的人。

父母與孩子的平等關系還表現在遇到意見分歧時,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一些適當的選擇,但更多的時候應該把孩子當成獨立的社會人,信任他們,允許他們有自己的選擇。如果認為孩子的觀點不正確,也要心平氣和地說明理由,采用商討方式,以理服人,而不是用命令式的說教進行批評。

孩子在不斷地成長,在與的孩子的交往中,父母一定要學會寬容,把孩子的視角置于和自己同樣的地位,努力公平公正地對待他。父母要知道,尊重孩子,就是尊重自己做父母的權利。

讓孩子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最佳境界,即使父母已經在孩子身上培養出了對某件事情的興趣,但是當他在沒有主動去做這件事時,父母也應該少催促他去做。

父母應該選擇適合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決不能讓學習成為孩子的負擔,也不應該把學習當作任務強加給孩子。否則,孩子一定會討厭學習。即使原來孩子喜歡學習,一旦他意識到學習成了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他就會感到厭惡。

孩子希望自己是自由的,他喜歡別人看到他良好的表現是自發做出來的,希望別人知道他是絕對獨立自主的。在這一點上,孩子的心理和自尊心最強的成年人是一致的,不管父母對此怎么認為,孩子的本性都是這樣。

洛克認為,自主學習是最佳境界,即使父母已經在孩子身上培養出了對某件事情的興趣,但是當他在沒有主動去做這件事時,父母也應該少催促他去做。有很多對讀書、寫作、畫畫感興趣的孩子,在某些時候也會感到乏味。如果這時候父母勉強讓孩子去做,只會自尋煩惱。

父母應該細心地去把握孩子興致的高低漲落,適時地給他灌輸一些適當的學習觀念,讓孩子愛好學習。采取這種方式,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和精力。要知道,孩子在興致高的時候,學習效率要比平時高出兩三倍,而如果是被迫去學就會事倍功半,孩子也會吃更多的苦。如果父母能夠注意到這個道理,他就可以從學習中解放了,就可以盡情地去游戲,玩到筋疲力盡、心滿意足,而同時又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

孩子學習最好的時機是當他興趣高,心里想做的時候。那時,他的精神既不懈怠,心思也不會到處游蕩,學習才不至于使他感到憎惡。但這時候,父母還需要注意兩點:第一,如果孩子興致高的時候你沒有利用這個時機,或者孩子就很少有興致勃勃的時候,那你就得另外想辦法去督促孩子學習,而不能任由他懶散,對學習心不在焉;第二,讓孩子能夠拿得起、放得下,這很重要。即使孩子心情不好,也應該教會他自制,讓他能夠主宰自己。

另外,父母可以有意挑選在孩子偷懶、不想做事的時候,或者興趣在別的地方的時候,指定一件事讓他去做。這樣多加訓練,讓他在心理上能夠做自己的主人,到了需要的時候,他才能放下原來的心思或手里的事情,去從事一件新的或者是趣味性比較小的事,而沒有勉強。

要給孩子樹立榜樣

無論給兒童什么教訓,無論每天給他什么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的行為能發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監護人的行動榜樣。

洛克主張,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與其讓孩子記住規則,還不如給孩子樹立榜樣。他非常重視孩子的年齡特點,強調示范和環境的教育作用,反對單純的說教。他說:“無論給兒童什么教訓,無論每天給他什么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的行為能發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監護人的行動榜樣。”

在各種教育孩子的方法中,最簡單明白又最容易見效的方法就是找出孩子應該學習和應該避免的榜樣,放在他面前。

一旦父母把孩子熟知的人所做出的正面的和負面的榜樣指出來給他看了,同時給他說明,為什么那樣是美好的或是丑惡的,這樣做對他所產生的吸引或阻止他去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說教都有效果。

孩子沒有基本的生活經驗,所以僅僅告訴他什么是美好的德行,什么是邪惡的行徑,絕對不如讓他直接去看別人的所作所為。所以父母要指導孩子去觀察,讓他看清某些行為的優劣之處。通過這樣的方法,能讓孩子對善惡美丑認識得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孩子如果和有教養的伙伴在一起玩,發現行為優美就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贊許,他就會樂于依照好的榜樣,讓自己舉止變得優雅。所以,父母應該盡量避免讓孩子去跟那種沒教養的人接觸,要讓孩子遠離壞的榜樣。因為在糟糕的成長環境中,孩子的品質也會變得糟糕。

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認同的對象,而其中78%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為認同的偶像。可見,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如果不好好地扮演這個神圣而重要的角色,怎么對得起孩子的崇拜呢?

孩子因為年齡小,因而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他總是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無論好壞,都會被孩子不自覺地效仿。好的行為被效仿,當然很好,但如果壞的被效仿了,改變起來就會很難。

漢森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到鎮上的酒館喝點小酒。雖然他知道這是個壞習慣,妻子也一直勸他戒掉,但是他想,反正只是自己的一個壞習慣而已,又不會影響別人。

一天早上,天降大雪,漢森穿好棉衣,戴上手套,告別妻子出門后,和往常一樣吹著口哨向酒館走去。沒走多遠,他覺得后面有人跟著他。回頭一看,竟是自己年幼的兒子。

兒子踩著他留在雪地上的腳印,一邊跑,一邊興奮地喊:“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腳印呢!”

兒子的話讓漢森心中一頓,他立即想到:“如果我去酒館,兒子踏著我的腳印,將來他也會去酒館的。”從那以后,這位父親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所以說,作為父母,一定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著你的腳印跟隨著你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在這個社會上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從父母那里學到的品質、人格、某種習慣和處世態度,對他一生的發展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一位父親這樣談及他的父親:“我記得我的父親,他每周有五天都要很辛苦地做他的本職工作,即使在星期六,他也還有另外的工作,經常也要做很長的時間。我還能記得,每天天還不亮的時候我醒了,就能聽見父親起床并悄悄地出去上班,而此時家里的其他人都還在睡覺。我從不記得他生過病,請過一天假。他唯一不工作的一天是星期天,他總是和我們一起做些事情來消磨這一天,比如到親戚家串門,和我們一起騎車等等。他的家庭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信念和他對家庭的全力投入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至今影響著我。”

一位母親在回憶她的父母時這樣說:“在我腦海中縈繞的是父母對家庭之外的其他人的真誠關心的那種氛圍。我的父親直到60歲時仍然是一位志愿消防員和救援工作者,而我的母親則一直做各種志愿工作,并時常幫助社區里的其他人。即使在自己并不富有的時候,父母對別人依然很慷慨。因為父母的友善,許多人在我和姐姐面前常常稱贊他們……”

不可否認,這是父母給孩子做出的好榜樣。但是,如果父母的榜樣出現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為就會出現偏差。在未來的生活中,他就會放松自律,做出有損社會公德的事情,從而也會讓他失去社會性人格的發展機會。

每一位父母都應該知道,我們的孩子在注視著我們的生活,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孩子。我們是什么樣的人要比我們說什么樣的話更有力量。做孩子的好榜樣吧,身教永遠勝于言傳。

做孩子的好朋友

父母應該把孩子視為可以信賴的朋友,進一步和他親切地談心,甚至可以在他所了解的范圍內,就一些事情征求征求他的意見,同他商量。

血緣關系決定了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這不表明父母就一定是孩子最貼心、最密切的人。事實上,孩子只是因為你是他的父母,所以才尊重你,但也會對你敬而遠之。孩子有話不向父母說,有事瞞著不告訴父母,這讓很多父母黯然傷心,卻不知道如何是好。

當孩子還小時,父母主要是靠正言厲色來教育孩子,讓他從小知道敬畏,但是,父母不應該把這種方法一成不變地實施下去。

洛克認為,如果孩子到了懂事的年齡,開始明白父母的苦心了,而一向又表現良好的話,這種管教就應該及時地放松;而且到了孩子年紀漸長,能夠和他比較平等地交談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把孩子視為可以信賴的朋友,進一步和他親切地談心,甚至可以在他所了解的范圍內,就一些事情征求征求他的意見,同他商量。這樣做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讓孩子開始獨立思考,這是任何規勸都不能達到的效果;二是越早把孩子當成一個成人看待,他就能越早變成一個成人。假如父母能利用適當的機會,與孩子認真地交談,就會在無形中提升他的心理素質,使他不再把精力耗費在一些幼稚的小事上。

要成為孩子親近的人,要成為孩子的朋友,父母就一定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感情、他的愿望、他的選擇。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喜歡你、信任你,把你當成知心朋友對待,也能把你的話孩子聽進去。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真正走進孩子內心世界,了解他的需要,了解他的心愿,了解他的情感。

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要培養與孩子一樣的興趣,如觀看球賽、聽音樂、游泳、下棋等。平時下班后,要盡量多地與孩子聊天,培養親情。父母只要與孩子親近,取得孩子的信任,他就能向父母傾吐自己內心的想法。

那么,怎樣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呢?首先要以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在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候,一定要輕松愉快,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談和游戲,可以開玩笑和打鬧,讓家庭充滿親切感和幽默感。

其次,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善于傾聽孩子的訴說,要以興趣盎然的姿態傾聽他的喜與憂,這樣才能了解他。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或疑問很幼稚,這時,父母一定不能輕視或者取笑他,因為他畢竟是孩子。而是要認真聽他訴說,與他一起討論或是一步步誘導他,讓他對事情的發展作出自己的分析。

最后,在聽孩子訴說時,父母既要抱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態度,又要充滿著家長的慈愛。這樣才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心、愛護與溫暖,從而加深他對父母的親近與尊敬感。

一旦父母真正把孩子當做了朋友、很重視他、很關心他、為他驕傲的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會形成朋友式的深層次交流,雙方就都會感到特別幸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口市| 阜阳市| 台山市| 陈巴尔虎旗| 镇坪县| 铅山县| 祁门县| 德兴市| 东阳市| 苏尼特右旗| 扬中市| 辽中县| 中阳县| 凤台县| 邯郸市| 南汇区| 尚义县| 白银市| 合作市| 桂平市| 定远县| 屏东县| 城口县| 汝州市| 临泉县| 长汀县| 从江县| 卢湾区| 巩留县| 诸城市| 台北县| 铜山县| 鄢陵县| 德格县| 桐乡市| 易门县| 黄大仙区| 扬中市| 栖霞市| 茂名市| 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