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第2種方式 靜下心來傾聽孩子(1)

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重要方法,因為父母的傾聽能夠讓孩子傾訴心聲,能夠把心中的郁悶、壓力等不良情緒發泄出來,從而變得心情舒暢、精神抖擻。學會悉心傾聽孩子就等于握住了一把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金鑰匙,就能順暢地打開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一個善于傾聽的父母,注定會贏來孩子的理解和配合。

引導孩子說出真心話

女兒:明天我不想上學了。

母親:不想去?有點奇怪,你一直喜歡上學的呀!媽媽很納悶,想知道你是不是擔心什么事情。

女兒:(眼含著淚水)是呀,可能是因為玲玲和嘉嘉吧!

母親:今天在學校與玲玲和嘉嘉發生了一些事吧?

女兒:是啊!今天在課間休息時,玲玲、嘉嘉都不理我。

母親:啊,你一定很難過吧!

女兒:是呀!

母親:看來,明天你不想上學是因為你擔心玲玲和嘉嘉在休息時又不理你。

女兒:嗯。我每次朝她們走去,她們就會走開忙其他的事。

母親:哎呀!要是我的朋友也這樣對我,我也一定會非常傷心的。

女兒:就是呀。我感覺自己好想哭。

母親:啊,我的寶貝兒,讓媽媽抱抱。對這件事我感到很難過,你的朋友這樣對你,我能夠感受到你的憤怒和悲傷。

女兒:就是這樣,明天我真的不知道該做什么。所以,我不想上學。

母親:因為你不希望她們再次傷害你。

女兒:嗯,而且她們一直是我的好朋友啊!

母親:你希望媽媽幫你想些好辦法嗎?

女兒:當然希望了。

母親:你也許可以跟玲玲和嘉嘉談談當她們不理你的感受。

女兒:我做不到,那多尷尬啊!

母親:對,我能了解你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感覺,那需要付出極大的勇氣。

女兒:讓我想想吧!

母親:你也可以等著,看看會發生什么事。你也知道,她們或許明天就會比較友善了。

女兒:但如果她們不呢?

母親:有沒有別的同學想跟你一起玩?

女兒:沒有。

母親:我曾看到你跟涵涵在一起,而且你跟她在一起還很快樂。你也許可以請她教你玩球。

女兒:也許吧。

母親:好,現在你就有另外一個辦法啦!

女兒:是呀,也許能行得通。但萬一不行呢?

母親:看來你還是很擔心呀,擔心到時候沒人跟你玩啊!

女兒:對呀。

母親:你可以想出自己一個人玩的有趣的事嗎?

女兒:是跳繩嗎?

母親:是呀,是跳繩。

女兒:嗯,我可以帶著跳繩去上學,以防萬一。

母親:好。

女兒:我可以這么做。

母親:那么現在還不把跳繩放進背包里,免得明天忘記了。

女兒:這個主意好極了。

這是一位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這位母親非常有智慧,她在傾聽孩子的同時,一步步引導女兒說出了自己的真心話。

所以,遇到類似的情形,父母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以同理心去傾聽孩子,并引導孩子說出心里的真實想法,引導他自己去解答問題。這樣,父母就能引導孩子作出可行的選擇。

在傾聽孩子訴說的時候,父母應該注意適當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以引導他來表述想法,從而把問題進一步說清楚。比如,可以這樣引導孩子:“是嗎?你認為這件事情他們做的對嗎?”“寶貝兒,我想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孩子,告訴爸爸你真實的想法,我想我是能夠幫助你的。”……

要知道,這種引導性的語言可以拉近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能夠讓孩子更容易、更樂意表達自己的思想。當然,如果孩子對問題闡述得不完整,父母也可以做一下適當補充,比如可以說:“孩子,你說得已經非常好了,現在媽媽還想再補充一點。”“媽媽和你的意見不太一樣,你可以聽一下媽媽的意見嗎?”……

如果孩子的表達思想有所偏差,父母也應該及時糾正。但給孩子的感覺一定要友善,千萬不要用過激的語言刺激孩子。否則,孩子就不再愿意與父母繼續溝通了。

親子溝通小貼士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應該鼓勵孩子或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也就是說出真心話。這樣,父母才能了解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同時,也能夠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并能夠及時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

心態平和地傾聽孩子訴說

父親:我兒子有什么事情都不會跟我說,可他跟同學朋友一下卻能聊上幾個小時。每天回家后,就進入自己的房門,然后就一鎖不出來了。無論你怎么敲門或站在門口跟他說話,他就把音樂開得很大聲,吵得你連自己的話都聽不見。

兒子:我爸爸從來都不認真聽我說話,哪怕他心平氣和地聽我說一句話,可他一點兒都做不到。他就簡直就像一個發布上級命令的喇叭。每次我說了我的意見后,他仍然按照他以前的想法去做,總是認為我的想法太幼稚,只有他的想法才是時的。在我的印象當中,我們的每次談話都是不歡而散。

這樣的父子關系確實比較糟糕,他們的想法就好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有交叉的一個點。實際上,這位父親與兒子間的矛盾并非因為什么大事,而只因為生活中一些細節,長期以來,使他們形成了不良的對話習慣。

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父母的教育。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責任就在父母,不能怨孩子。所謂“養不教,父母過”,關鍵是在教育孩子時,在與孩子說話時沒有做到“慎于始”。

作為父母,一定要能夠做到心態平和地去傾聽孩子的訴說。

第一,要讓孩子有發言的權利。

對孩子提出的意見與看法予以尊重,不能還一句都沒聽就把孩子的話一棍子打死。很多父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任何細節都替孩子打算好了,什么事都替孩子包辦好了;連問都不問孩子一聲,或者認為自己已經考慮得十分周全,甚至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最完美的了;認為孩子的話都是童言稚語,沒什么參考的價值,所以也沒有問的必要。于是,心平氣和地傾聽孩子的訴說自然也就成為十分罕見的事。

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父母千萬不能等發現孩子軟弱時才責怪他沒出息,問題并不在孩子,而在于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扼殺了他自主的能力。

第二,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看法。

孩子畢竟是孩子,其經驗、知識的積累遠不如父母,但父母也不能因此就堅持己見,獨斷專行,不認真對待孩子的看法。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會與孩子心平氣和地探討問題,聽他講清楚自己的意見與看法,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性子隨便打發孩子。

第三,不能忽視培養孩子的主見。

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在未來能獨當一面的人,就應該從細節入手,努力培養他的自主能力,讓孩子對事情有主見、有自信,能夠形成自己的判斷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所以,這就要求父母在平時要多靜下心來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給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

親子溝通小貼士

心理學研究表明,4歲的孩子就已經有自己的主張了,如果長期對父母唯命是從,他就會缺乏獨立思考、自主判斷問題的能力,就會喪失積極進取的精神。如果在任何生活細節上,父母都不能心平氣和地聽取孩子提出的看法,那么,孩子表面上沉默了,聽話了,事實卻并非如此。這不僅破壞了親子間的感情,而且也阻止了親子溝通的渠道。

這樣,一方面會影響孩子形成獨立的個性,使他從與眾不同逐漸走向平庸;另一方面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助長孩子的叛逆心理,可能促使他學一些敷衍父母的招術,對父母陽奉陰違,什么真心話也不說。無論哪一種結果對孩子的成長都非常不利,也都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要想有效避免這些問題,那就從現在開始真正靜心傾聽孩子的訴說吧!

不要打斷孩子的話

事例1:

星期天,一對夫妻帶著5歲的兒子去爬山。爬到山頂上時,他們非常口渴,年輕的媽媽對兒子說:“吳昊,把你背包里的蘋果拿出來給爸爸媽媽解渴,好不好啊?”

兒子理刻拿出了3個蘋果,然后竟然挨個咬了一小口。見到這種情形,年輕的媽媽很懊惱,正想劈頭蓋臉地訓斥兒子一通時,兒子突然開口了:“媽媽,我就是想先嘗嘗……”這時,年輕的爸爸耐著性子對兒子說:“好孩子應該是懂禮貌的孩子,你這樣做有禮貌嗎?”

“爸爸,我想先嘗嘗,然后把最甜的蘋果留給爸爸媽媽。”兒子奶聲奶氣地說。這對夫妻的心頭一震,為兒子的回答感到自豪,同時暗暗自責,原來自己冤枉了孩子。

事例2:

凱豐上小學四年級了。以前,他每天放學回家后,都會把學校里發生的事情告訴父母。但現在,那個開朗樂觀愛說愛笑的他突然變了一個樣,變得沉默寡言了。老師經過與凱豐的耐心談話,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原來,凱豐的父親沒有太高的文化,所以就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希望他能考上一所好大學。所以,他對凱豐的學習抓得特別緊。他認為凱豐說的很多話都沒有用,都是在浪費時間。所以,最近一段時間,凱豐一張口,父親就會打斷他:“別說了,光說廢話,你把這說廢話的心思用在學習上該多好啊,趕緊寫作業去。”

一次,凱豐說了班級發生的一件事情,正說得興高采烈時,父親突然說:“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別說這些廢話,你還說,你再記不住,看我不揍你!”結果,嚇得凱豐一個字也不敢說了,低著頭回到自己房間去了。

以前,凱豐還特別愛問個為什么,開始的時候,父親還回答他。可后來,父親就不耐煩了:“別問了,你怎么有那么多問題?去,趕緊學習去!”就這樣,凱豐越來越沒什么話說了,而且漸漸地,他的性格也改變了。

父母不要打斷孩子的話,這樣不利于孩子提高表達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自卑心理。對孩子來說,對父母訴說內心感受是他提高表達與交往能力的好機會。如果父母打斷孩子,就等于剝奪了孩子的這一機會,孩子就容易與他人產生溝通障礙,當然與父母的溝通也不會順暢,對孩子的成長也非常不利。

當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而打斷他時,往往出于這樣的心理:

第一,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這樣的父母比較頑固,不聽孩子的解釋,老是主觀地認為孩子是在找借口。長此以往,孩子就慢慢會習慣沉默,哪怕是面對委屈與誤解,仍舊會沉默不語。

第二,總是認為孩子有很多缺點。

父母總認為孩子有許多缺點,認為他會犯很多錯誤,對孩子的這種主觀心理促使自己不愿意去聽孩子的訴說與解釋。

第三,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

這樣認為的話,父母就不會有耐心聽孩子說下去。雖然孩子的思維比大人的要簡單很多,但他一般也能夠從復雜的事情中看到本質的東西。

第四,孩子讓父母沒面子。

因為孩子的話說到了自己的痛處,讓自己沒面子。正所謂“童言無忌”,孩子都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不會刻意去忌諱什么。所以,父母不妨以一種十分輕松的心態去聽孩子怎么說,說不定還會讓自己受到啟發。

實際上,要想做一位善于傾聽的父母,就不應該隨意打斷孩子的談話,也不應該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孩子的話進行過早的評論。一個還在上幼兒園的美國小姑娘這樣對爸爸說:“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傾聽我的話。請不要笑,這不是讓你笑的,而是讓你聽的,否則我不原諒你。”可見,孩子是多么希望父母做他忠實的傾聽者,而不是評論者。

一位中國母親也在兒子的一句話中也悟到了傾聽的真諦。一天,上小學的兒子放學回家,興致勃勃地對她說:“媽媽,學校今天發生了一件特別有趣的事。”媽媽正等著兒子接著往下說,可是兒子卻鄭重其事地說:“媽媽,這些事您聽著就是了,千萬可別打斷我啊!”

這句話讓這位媽媽突然意識到,原來她老是在那里自以為是地打斷兒子,使兒子根本無法完整地表達一件事。這位母親還進一步認識到,有時候,她對兒子說的事情的評價總是站在成人立場上,有些評價對他來說也許不太適合。從那以后,她知道,一定要認真聽完孩子的話,不打斷孩子,更不妄加評論他的話。

其實,這是非常明智的。父母一旦這樣做,就能更有效地傾聽孩子。

親子溝通小貼士

孩子就好像一塊無暇的璞玉,是否能夠成器,關鍵在于父母的雕琢。在生活上,幾乎所有的年輕父母都能做到十分關愛孩子,可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上,很多父母卻忽略了。所以,當孩子在向父母傾訴學習和生活中的有關問題時,父母一定要做孩子的忠實聽眾,不要打斷孩子的話,要讓孩子把話說完。只有這樣,親子間才能相互溝通順暢,彼此理解,進而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要有主動傾聽的意識

“知心姐姐”盧勤在她的著作中寫過這樣一件事:

我有一個孩子。我30歲時生下他,起名叫李悅。兒子出生時,我從下鄉插隊、工作的吉林白城地委調回北京,跨入了我從小向往的中國少年報社的大門。我非常珍惜這個工作的機會,因為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實現自己童年的夢想。

為了全身心地工作,我把1歲零8個月的兒子送進幼兒園全托,每周只接一次。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總是說:“媽媽,咱們談談話。”有一次,竟然哭著向我請求:“媽媽,我知道你很忙,沒時間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轉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兒園?”

我沒能滿足他的請求,我和我丈夫常常出差,沒有時間照顧他。

每次孩子回家,總是興致勃勃地給我講幼兒園里的事,不管我愛聽不愛聽。兒子需要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而媽媽是最合適的人選。遺憾的是,開始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這個需求,總覺得聽孩子說話,浪費了我寫稿子或思考的時間。所以,每次孩子和我講話,我總是做出很忙的樣子,眼睛左顧右盼,手里還不停地翻動著書報。

沒想到,我的“忙碌”給孩子的語言表達帶來了障礙。由于他是個思維能力很強的孩子,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把話說完,他就講得很快,慢慢地變得講起話來結結巴巴的。

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開始注意改變自己,盡量抽出空來,傾聽他講話。漸漸地,兒子竟成了我學習兒童語言的老師。是他把我領入了奇妙的兒童世界,使我后來對兒童教育工作達到入迷的程度,也使我學會怎樣用心去讀孩子這本書。這本書,竟然還成了我當“知心姐姐”的教科書。

與孩子溝通,有時候父母并不需要自己說,只需要讓自己做一個傾聽者,給予孩子以極大的關注與尊重,這是對孩子最有效、最大的幫助。傾聽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但作為父母,一定不要被動、無奈地去聽孩子說話,而應該是主動地、積極地去傾聽。

某市的一位記者曾經該市文化廣場對一些3~9歲孩子的父母進行過一次隨機采訪。在采訪中,記者詢問了家長這樣幾個問題:“寶寶最喜歡你穿什么樣的服裝?”“他今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訴你自己為什么喜歡和某個小朋友交往了嗎?”“他做的每件錯事你都聽他辯解過嗎?”“你每天有固定的時間聽寶寶講自己的事情嗎?”

實際上,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平常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注意到的。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對于這些問題,被采訪的那些父母都感覺非常驚奇。有些父母甚至表示,他們從來沒有注意過這些問題。對于這樣的結果,不能不說是為人父母者的失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新县| 海阳市| 宁阳县| 鄢陵县| 福贡县| 遂宁市| 剑阁县| 永定县| 福清市| 岱山县| 克什克腾旗| 沛县| 东辽县| 台前县| 宁德市| 彰武县| 泗水县| 田林县| 蓬莱市| 卓尼县| 鱼台县| 工布江达县| 渝北区| 宁国市| 江安县| 平泉县| 河津市| 浦县| 朝阳县| 两当县| 壶关县| 云梦县| 高尔夫| 青阳县| 泌阳县| 白水县| 香河县| 大丰市| 吉安县| 罗江县| 绥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