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巴林說:“那時,馬卡連柯就注意到了我的人格,可在當時我自己還不知道什么是人格。這是他對我的第一次溫暖、人道的接觸?!焙髞?,卡拉巴林終于成了他的老師馬卡連柯的得力助手和繼承者。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教師關心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池田大作也說:“即使是孩子,也有人格,也是一個獨立的人,這個前提必須明確。孩子絕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構成社會的組成部分之一,人格必須用充沛的愛來培育。”
作為父母,也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在4~6歲時就形成了自尊意識,這個時候,他已經能夠分辨得出“好的我”和“不好的我”。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分辨能力越來越強。如果父母還是把孩子當成襁褓中的嬰兒來對待,顯然是不合適的。
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才能學會尊重他人。一位已經退休的老師曾說:“我當老師時,很少在課堂上批評學生。當有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時,我就用眼神來暗示他。他如果改了更好,不改的話我也不會立即批評他,以免他在同學們面前難堪,而是下課以后找他談話。在指出問題之后,我會說:‘老師知道你可以自己改正過來,你不會辜負老師的期望,是吧!’下次如果他再犯,我一看他,他就會立即明白我的意思,一般都會馬上改正。我尊重他們,他們也尊重我。我的課堂紀律一直比較好,很少有學生故意找麻煩?!?
其實,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你說的事情能讓我內心滿足,我就會愿意聽你的,否則為什么要聽呢?孩子如果感覺到父母在尊重他,他就樂于聽父母的話;相反,如果他感覺不到父母的尊重,他就會很反感,當然也不會把父母的話聽進耳朵里去。
可見,父母在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師長和他人的同時,不應該忽略對孩子的尊重。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才有利于建立親子間積極溝通的融洽氛圍。
親子溝通小貼士
經驗證明,只有具有高度的自尊心,孩子才會自強不息,才能創造出奇跡。所以,父母一定要在生活中尊重孩子的人格,認真地對待他,用心去感受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愿意與父母溝通,才愿意在溝通中聽父母的話,從而努力上進,健康成長。
孩子為什么會“叛逆”
琳琳今年15歲,從小就非常聰明,也很聽爸爸媽媽的話??墒?,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她的變化很大,總愛與爸爸媽媽頂嘴,還擅自作主張,有時候,還偏偏要與父母“背道而馳”。
例如,初中畢業后,爸爸為琳琳選了離家比較近的一所重點高中作為報考志愿,而琳琳自己卻報考了一所離家較遠的高中。她并不是喜歡路遠,而是故意與爸爸鬧別扭。
琳琳患有鼻炎,媽媽給他配來了滴鼻藥水,可她卻故意把瓶子給摔了;媽媽問她的考試成績,她考得很好卻故意說不及格;爸爸平時工作比較忙,想找個機會跟琳琳聊聊天,可她卻把爸爸拒之在千里之外……
她的爸爸媽媽十分著急,不明白琳琳為什么突然變得這么不聽話了,難道以前在書上看到的“叛逆心理”竟然這么明顯地發生了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所謂叛逆心理,是指孩子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對某種事物或結論產生的一種反向反應情緒。那為什么孩子會產生叛逆心理呢?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孩子叛逆行為的產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在有意無意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一,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有偏差。
與孩子的相處也應該遵從“你尊重我,我尊垂你”的原則。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是叛逆的,當孩子說一句話,父母如果不滿意,就大聲呵斥,甚至把孩子臭罵一頓,孩子受到了刺激,也會變得大聲對抗,或者用沉默來抗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叛逆的習慣心態。
第二,父母對孩子管教專制與無原則讓步。
很多父母常以專制的方法來管教孩子,用命令的語氣對孩子說話,要孩子順從一切。實際上,專制管教不會對每個孩子都有效。如果孩子的個性比較溫和,他可能會順從父母的權威。但個性剛強的孩子則會反彈。反彈的結果就是叛逆行為。另外,管教孩子一定要早,不能因為他只有兩三歲,父母就以為他還小、不懂事,而不糾正他的錯誤。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形成叛逆心理。
第三,孩子受同齡人的影響。
一般來說,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被同齡人認同,也很容易受到同齡人的慫恿,甚至做一些不該做的事。例如,孩子在學校頂撞老師,同學們往往會認為他膽大、勇敢,甚至還會稱贊他;在家里反抗父母立下的規矩等,也常會受到一些行為不好的學生的認可。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反抗與叛逆才是“英雄”。
第四,家庭出現問題。
如果父母的感情不和,或經常吵架,孩子的心理就會受損,就會對父母產生厭惡感,對家庭感覺失望,也會以逃避或叛逆來讓自己解脫。
第五,孩子自以為是。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站在媽媽身邊比個子的高低。當他發現自己和媽媽一樣高,甚至高過媽媽時,就會產生明顯的成人感。這時,孩子就可能認為自己長大了,有能力管理自己了,于是,就會強調自我。這樣,他就會拒絕父母,不服從管教。
現在,如果孩子不聽話,或是蠻橫無理的話,很多父母就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會失望地放棄對孩子的教育。但是,孩子的叛逆反應,是孩子不滿情緒和自以為長大心理的一種發泄。對于這種觀點,很多教育家是贊同的。他們這樣認為:只要孩子不滿,就有可能產生叛逆心理。孩子之所以不滿,可能因為父母沒有同意他去看一次電影,也可能是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還有可能是孩子沒有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等等。孩子有了不滿理由時,不是在這件事上,就會在那件事上尋找發泄機會,如果找不到機會發泄時,就會叛逆。
親子溝通小貼士
叛逆心理是孩子思想發展變化中經歷的一個區域,是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的一種比較突出的心理現象。當孩子不適應某種法則和規范時,就會反抗約束或禁錮,在心理上形成叛逆。叛逆的孩子,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立性,為了告訴父母自己已經長大了,所以,他們總是頂撞父母,甚至和父母唱對臺戲。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導致親子溝通產生障礙。
怎樣對待“叛逆”孩子
母親:“不要再睡懶覺了,早晨一定要早起?!?
孩子:“睡懶覺有什么不好,名人都不愛早起床。”
母親:“起床后要把被子疊起來?!?
孩子:“晚上還要睡呢,何必多此一舉呢!”
母親:“晚上還要吃飯呢,早飯就別吃了!”
孩子:“老祖宗說,‘民以食為天’?。 ?
母親:“牛仔褲會影響身體發育,超短裙有傷社會風雅?!?
孩子:“這才能夠顯示出青春的活力呀,這才能顯示出人的美?!?
母親:“重要的段落一定要能背下來?!?
孩子:“死記硬背是書呆子才干的,我不干。”
母親:“對老師一定要有禮貌?!?
孩子:“哼,我才不喜歡拍老師的馬屁呢!”
……
相信很多父母對上面的對話似曾相識。不可否認,孩子有這樣的叛逆心態與行為的確實讓人頭痛。針對孩子的叛逆情況,兒童教育專家指出:總體來說,應該從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對孩子施以合理的教育規范。父母應在尊重和信任孩子的前提下,不茍求孩子做的小事,對大事不馬虎,要寬嚴有度。教育方法應該先動之以情,然后曉之以理。
那么,父母具體應該怎樣對待“叛逆”的孩子呢?
第一,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
孩子雖然叛逆,但有時候問題不在孩子身上。作為父母,有時必須超越自己的角色,放棄自己的執著,給孩子一定限度的遷就。所以,當意識到孩子叛逆時,就應該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哪里出了問題,對孩子的要求是否不當,自己沒有了解的情況是否傷害了孩子的自尊,等等。
第二,一定讓自己保持冷靜。
當孩子有叛逆的行為時,有智慧的父母會提醒自己冷靜,同時也會等待孩子冷靜,然后,才再去與孩子溝通。這種處理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孩子叛逆時,不懂得控制自己,言語和行為常會走入極端。但父母已經成熟,應懂得保持冷靜。事實證明,態度冷靜地去處理問題往往會有很好的結果。
第三,廣泛地尋求意見。
兒童教育專家建議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父母,可以主動去尋求他人的意見,看周圍的父母是怎樣處理類似問題的;或咨詢相關的輔導員、專家尋求協助,使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多樣,以得體地管教孩子;可以去聆聽教育孩子的講座或閱讀相關的家庭教育書籍。
第四,分析孩子的言行。
當遇到孩子叛逆時,父母可以試著分析孩子的言行,尋求他思維中的創造因素,然后有針對性地對孩子的錯誤言行施教。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父母一定要注意:具體說出孩子不好的某種行為,但不指責孩子的人格;以擔心的語氣交談,告訴孩子自己擔心的心情,不武斷,不帶批評的語氣;要堅持教育原則,不要一味遷就孩子。
第五,不對孩子抱有成見。
父母如果預想孩子會產生叛逆心理,實際上是在挑起這種心理。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獨立跡象就極力壓制他,擔心對他稍有讓步,就會導致他走上歧途。如果父母的反應越激烈,越過分,孩子可能就越會堅持己見。另外,不要根據自己的成見心理而盲目地責怪孩子。
最后,建立統一的教育“戰線”。
父母對孩子教育的不同態度可能會導致夫妻間的沖突。因此,在教育孩子時,夫妻應該多商量、多溝通,把對孩子的教育“戰線”統一起來。然后,一起針對孩子的某一問題進行教育。否則,對孩子的教育就沒有信服力,自然也就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親子溝通小貼士
對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經常改變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講、孩子聽;孩子十幾歲時,就應該與孩子嘗試雙向的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種方法暫時行不通時,就應該改變一下方法,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為止。實際上,孩子有了叛逆心理,只要父母指導得當,孩子完全能夠順利地度過這一時期。因為所謂的“叛逆”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過去幾千年來都是沒有的。所以,父母不用太過擔心,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