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建筑:毀滅建筑的絕版圖典
- (法)米歇爾·科恩
- 1082字
- 2020-04-22 23:31:19
3 刻在卡納克神廟上的編年史
雖然卡納克和盧克索都建有阿蒙神廟,但卡納克的阿蒙神廟更為宏大。它大約建于公元前2133年-前1786年古埃及的中王朝時期,并一直延用到公元前后希臘人統(tǒng)治的托勒密時代,時間長達(dá)2000年之久。在這2000年中,它最為興盛的時期是公元前1570年-前1085年古埃及的新王朝時期,并成為埃及新王朝時期文化成就的集中體現(xiàn)。
中王朝時期只是建造阿蒙神廟的開始,以后的每一位埃及統(tǒng)治者都曾對這座神廟進(jìn)行過擴(kuò)建,最終形成一片約25萬平方米的巨大的綜合建筑群。初期建造的神廟由于以后一浪接一浪的擴(kuò)建而被淹沒得難尋蹤跡,但可以肯定它的基本形式早在中王朝時期就已確立。在哈特謝普蘇特和圖特摩斯三世時,其建筑已是埃及諸神廟之冠。一再增修擴(kuò)建的阿蒙神廟到了新王朝時期終于成為可以和古王朝的金字塔相媲美的宏大建筑工程。
每位法老為了使自己的豐功偉績流芳百世,不斷地在神廟的墻面、大門、圓柱上精雕細(xì)鏤許多銘文、浮雕,幾乎每一個法老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印記,這使卡納克成為一個具有埃及諸王世系表、圖特摩斯三世遠(yuǎn)征編年史等重要?dú)v史文獻(xiàn)的巨大寶庫。

卡納克神廟最初的建筑很快被淹沒在后來一浪接一浪的擴(kuò)建工程中,結(jié)果,現(xiàn)在要穿越一條有6個樓門的神道才能到達(dá)最里面的圣殿。圖中為第二道門樓,穿過它便是聞名遐邇的百柱廳。

卡納克神廟的多柱大廳,這一恢宏的空間由122根柱子組成,其中走廊的12根柱子高達(dá)22米。在古埃及時代,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被人們看成是神之間的較量。一個神征服并替代另一個神,戰(zhàn)勝神和他的人民都會使自己更強(qiáng)壯。這就是為什么在阿蒙幫助圖特摩斯三世及其他新帝國的皇帝贏得戰(zhàn)爭之后,他成長為一名已知世界中無上之神的原因。在那之前,阿蒙的故事很少,他并不像其他的神那樣有很多傳奇,以顯示他的神力與他之所以為神特有的智慧。阿蒙神的追隨者來自于社會的各個階層,他被尊奉為“窮人的宰相”。

盧克索惟一保存下來的拉美西斯二世方尖碑。方尖碑用的是巨大的獨(dú)石,部分成方形,為了反射陽光而鍍金的頂部變細(xì)呈金字塔狀。方尖碑是為祭祀太陽神而建造的,大多建在埃及廟宇塔門通道的兩側(cè)。

19世紀(jì)弗朗克依斯·邁克爾·塞希爾所繪的盧克索神廟前兩座方尖碑,右邊一座現(xiàn)在在巴黎。雖然埃及是發(fā)明方尖碑的國家,但擁有方尖碑最多的卻是羅馬。今天,豎立在羅馬的埃及方尖碑就有13座之多,而埃及卻只剩下4座。奧古斯都是首先盜取方尖碑的人。19世紀(jì),又有三座方尖碑分別豎立在了巴黎、倫敦和紐約。
與這些流芳百世的法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建造神廟的奴隸。他們像牲口一樣被迫在鞭子下勞動,有的甚至戴著腳鐐。而建造神廟的建筑師,地位就高得多了。他們有優(yōu)厚的待遇,有權(quán)把名字鐫刻在建筑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