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建筑:毀滅建筑的絕版圖典
- (法)米歇爾·科恩
- 1304字
- 2020-04-22 23:31:19
2 迷失的卡納克:寺廟之城
卡納克神廟遺址是古埃及最大的神廟所在地。它是埃及中王國、新王國首都底比斯城的一部分,太陽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卡納克”是現代地名,直譯就是“城寨”的意思。卡納克遺址占據底比斯東城的北半部,通過“斯芬克斯大道”與南面盧克索神廟遺址相連。
卡納克是一座獻給阿蒙、幕特和肯蘇三位神靈的“城寨”,它以神的宮殿而著稱,是一座寺廟之城。但卡納克最為出名的是阿蒙神,它又被譽為阿蒙神的故鄉。阿蒙神起初一直是一個小角色,直到第十二王朝時期底比斯成為古埃及的首都,他才成為被廣泛信仰的主神、國神。阿蒙原先被尊奉為雄鵝,后來被奉為公羊。在人們最尊崇他的時候,他則以一個頭帶羽毛的人的形象出現。在將近4000年的歷史上,卡納克神廟是所有宗教神廟的鼻祖,它不但是它們當中最大的,而且還是一個朝圣的地方,盡管時至今日朝圣者大都是旅行者。

卡納克神廟九號塔門內發現的雕刻:圖坦卡蒙的戰車,表現國王狩獵的場面。
卡納克神廟占地100萬平方米,長1,500米,寬800米。為阿蒙神修建神廟的神圣土地就占約25萬平方米,能容納10個歐洲大教堂。這座巨大的神廟處于卡納克的中心,它的占地面積如此巨大,以至于很多現代宏偉的建筑都會迷失在它的街道上。神廟共有10座塔門,最外側的塔門朝向尼羅河。東西塔門分別象征東西地平線,連接二者的是天橋。每天太陽當空時,就意味著神乘坐太陽穿過天橋,此時祭祀活動進入高潮。
神廟前立有圖特摩斯一世方尖碑和哈特謝普蘇特方尖碑,它們是埃及成功豎立的最大的方尖碑。還有一座卡納克神廟的方尖碑——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在羅馬共和國統治時期,曾被羅馬皇帝康斯坦丁和康斯坦提斯圖遷到羅馬的馬可斯姆斯圓型競技場,于公元前357年舉行落成典禮。1588年,羅馬教皇斯克西斯圖五世又將該碑遷移到羅馬現在的位置。

卡納克神廟大柱廳側面全景(柱廳總面積約5500平方米)。

尼羅河沿岸著名遺跡。盧克索現代城鎮就坐落在古埃及西部著名的底比斯古城之上,它擁有100多個大門,從十八至二十五王朝就是埃及的首都,直到在新帝國建成之時達到它的頂峰。古城面積約為15.5平方公里,位于尼羅河東西兩岸。按照古埃及厚葬習俗,死后的墓葬要比生前的居室華麗。所以西岸的底比斯冥城要比東岸的都城雄偉壯觀,如今留下來的遺跡也比東岸多。當時的埃及,從面積和富裕程度上只有孟斐斯才能與之媲美。
第二塔門后面是圓柱殿,始建于西提一世,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神殿的多柱大廳是世界宗教建筑中最大的大廳,面積大約5,000平方米,有134根立柱,分成16排,中央兩排柱子高達21米,每根柱子的直徑約3.5米,堪稱世界之最。柱子上面架設的石梁有9.21米長,65噸重。能把這么大的石梁架到21米高的石柱上,這不僅反映了當時建筑技術水平的提高,也體現了埃及人觀念的轉變。在此之前,埃及人熱衷于修建大型的金字塔和崖窟墓,而且追求的是外部表現力,從這時候開始便把注意力轉向了內部。越往里走,光線越暗。到了祭祀殿,這里僅憑從圓柱殿通道透過來的微弱光線采光,因此底端立有神像的地方一片漆黑。古代埃及能到這里來的只有國王和高級祭司,地位卑微的人只能在庭院中禮拜。

卡納克神廟前的兩根方尖碑。一座是圖特摩斯一世方尖碑和哈普特謝蘇特方尖碑,還有一座是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