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年號與廟號
- 爐邊話清史:從朝堂到市井
- 金性堯
- 1068字
- 2020-04-16 13:47:08
建元始于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在這之前,只用高帝幾年、惠帝幾年,或前元、后元等字號記錄。所以,這在史學(xué)上也是一種創(chuàng)建。但武帝建元后,先是六年改一次元,后是四年改一次元,年號多至十一個。
年號的第一年叫元年,就像夏歷的第一月叫正月。元是吉詞,有善之長、大之始的意思。由于年號都取吉祥字眼,所以歷代重復(fù)的很多。宋太祖的年號是乾德,以為自古所未有,后于宮中見一鏡,上有“乾德四年”字樣,便問竇儀,儀答曰:“蜀少主(王衍)之號。”經(jīng)查問,這鏡子果自蜀中來,乃嘆曰:“宰相須用讀書人。”[1]
宋徽宗改元宣和,有人說宣字是一家有二日,后來徽欽同帝。欽宗改元靖康,有人說只能立十二月,后來一年即失國,也有人說是十二月立康王之兆。這當(dāng)然是附會之談。明萬歷四十八年神宗卒,不想光宗立一月而卒,乃立熹宗,便以是年八月以前仍為萬歷八月,以后為泰昌,明年為天啟,于是一年而有二三年號。
以年號代替廟號,如稱明成祖為永樂,清世宗為雍正,只對明清兩代才適用。從史學(xué)體例上說,是不夠規(guī)范的,但現(xiàn)在已成習(xí)慣,用成祖、世宗,人家反而覺得陌生了。
為什么對明清才有這種稱謂?這與明清各帝年號的固定而不改元有關(guān)(明代唯一例外是英宗復(fù)辟后改元天順)。以宋代而論,太宗的年號就有五個,真宗也有五個,這就難以用一固定的年號來稱呼。唐玄宗在位四十余年,年號算少了,也有三個,民間雖有“開元天子”之稱,只是俗稱。清代自道光至光緒時,外患內(nèi)亂接踵而來,如按過去例子,就得改元幾次。反過來,同治時太平天國被消滅后,號稱中興,倒也可改元。
文宗出奔熱河病歿,穆宗即位,起先想用“祺祥”的年號,后因兩字重復(fù)而改為“同治”,即慈安、慈禧兩太后垂簾而治之意。王闿運(yùn)還寫了一篇《祺祥故事》(據(jù)說印上“祺祥”的銅元也已鑄成)。所以,同治并不能說是改元。
清人在關(guān)外時,太祖努爾哈赤以“天命”作年號,太宗皇太極先用“天聰”,后改“崇德”,但開始時只是作尊號以自娛,如“天聰皇帝”。他們的正式年號,應(yīng)自太宗崇德開始。因這時才改國號為清。后來演義小說所謂清宮十三朝,以皇帝名額來說,自太祖至溥儀,實際只有十二帝,由于崇德改元,便成十三朝了。
用年號代廟號,還有一個缺點(diǎn),如“康熙十年康熙下諭”,就易使人混淆,因而只好寫作“康熙十年康熙帝下諭”。
現(xiàn)在寫到中國歷史時,有的只寫年號,如明洪武元年;有的只寫公元1368年。前者不能使人明了,這時是幾世紀(jì),如逢到并立的南北朝、(南)宋金之交,更需用公元來連貫;但如只寫公元,又不能使人明了,究竟是哪個朝代以及具體的年份。如1644年,既是明崇禎十七年,又是清順治元年,所以必要時應(yīng)將兩者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