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明太祖御容

帝王異相,常成為后世好奇者的談助。項羽重瞳,這固然是少見的,但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卻不好說。隆準即高鼻,這是很尋常的,但杜甫《哀王孫》說:“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隆準便成為龍種的特征了。龍顏究竟是什么樣子?如果像圖畫上所畫的龍,實在是很可怕的,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也會使人駭怪,呂后倒不害怕?王充《論衡·骨相篇》所舉的“十二圣”形狀,如黃帝龍顏、顓頊戴午[3]、帝嚳駢齒、堯眉八采之類,沒有一個不是奇形怪狀。

民間傳說,明太祖的相貌是五岳朝天,一種可以成話柄的怪相,《太祖實錄》只說“姿貌雄杰,志意廓然”,《明史》卻說成“姿貌雄杰,奇骨貫頂”,后一句究竟算是美詞還是惡詞?

吳晗《朱元璋傳》是這樣描寫的:“他長得軀干魁偉,黑黑的臉,下巴比上顎長出一寸多,高高的顴骨,卻又大鼻子,大耳朵,就整個臉盤看,恰像一個橫擺著立體形的山字,腦蓋上奇骨隆起,像一個小山丘。粗眉毛,大眼睛。樣子雖看著叫人不喜歡,卻怪勻稱,怪威嚴而沉著。”一半根據史料,一半出于想象。

再看看明人是怎樣記載的。

丁國鈞《荷香館瑣言》卷上云:“明張翰《松窗夢語》云:‘余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巨,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之像大不類。相傳圖太祖像時殺數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間所傳即后一人像,未可知也。’”后半段的意思不大明確,因為民間所傳之像是不好看的,太祖為什么反而免后一人之死呢?豈因其未失御容之真?

《瑣言》又引范介儒《曲洧新聞》云:“在武英殿見太祖真容有二:壯年者,黑須,長寸余,面微長而豐,色甚皙,眉目有異。暮年者,須鬢若銀,面益豐而圓矣,色更皙。乃知外間所傳龍頷虬須,面有瘢志者妄也。”這是否符合太祖原貌,已不可知。

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十四云:“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有筆意逼真者,自以為必見賞,及進覽,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上覽之,甚喜,仍命傳數本以賜諸王,蓋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又聞蘇州天王堂一土地神像,洪武中國工所塑。永樂初,有百戶者,除至蘇州衛,偶見之,拜且泣,人問故,云在高皇左右日久,稔識天顏,此像蓋逼真已。”那么,太祖似又不喜歡將像畫得太逼真,而要“加穆穆之容”,即慈和些。又據談遷《國榷》卷一:太祖生時,其母“陳嫗夢羽人(道士)授藥丸一,燁然有光,吞之,覺而口香,明日蓐于土地祠”,這與上述土地神像云云,或許有關。

張萱《疑耀》卷一云:“先大父令滇時,從黔國邸中摹高皇御容,龍形虬髯,左臉有十二黑子,其壯甚奇(雄壯得很奇特),與世俗所傳相同,似為真矣;及余直西省,始得內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須髯皆如銀絲,可數,不甚修,無所謂龍形虬髯十二黑子也。”所謂龍形虬髯十二黑子,恐是襲用漢高本紀中語。

世皆知曹操死后有疑冢,而太祖生前也有疑像,談遷《棗林雜俎·逸典》云:“太祖好微行察外事,恐人識其貌,所賜諸侯王御容,蓋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廟。”

《朱元璋傳》附有太祖像二幅,一為早期,一為晚年,前者彈眼落睛,望之森然,后者就像一位慈和的老人,即所謂“穆穆”。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第十三章:“太祖雄才大略,萬幾之暇,游心繪事,嘗繪江心大勢,援筆立成……更有沈希遠寫御容稱旨,授中書舍人。陳遇、陳遠兄弟亦善寫御容,遠為文淵閣待詔。王仲玉、相禮皆召入京師,盛著亦為內府供奉,一時名匠輩出。唯太祖繼元末放縱之后,御下極嚴,趙原以應對失旨坐法,周位以讒死,盛著于天界寺影壁畫水母乘龍不稱旨而死。”每讀記載明太祖故事的史籍,總有不祥之感,便是殺氣太重,畫御容不滿意,或尚有可殺之理,畫水母乘龍不稱旨,何至于非殺不可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安市| 务川| 浪卡子县| 涟源市| 保康县| 凤翔县| 渝中区| 图木舒克市| 成安县| 当阳市| 馆陶县| 马尔康县| 灵宝市| 法库县| 宝丰县| 扬州市| 大理市| 克东县| 江山市| 芜湖县| 寻乌县| 木兰县| 尚志市| 绥芬河市| 内黄县| 南丰县| 泽州县| 大方县| 湘潭县| 梁平县| 吉安市| 新竹县| 许昌市| 怀来县| 射洪县| 于都县| 清远市| 高邑县| 上犹县| 淮安市| 嘉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