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培養勇敢堅強的男孩:經歷挫折洗禮的男孩最有出息

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迎來美麗的彩虹;只有經受挫折的洗禮,男孩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作為父母,要把男孩培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首先就要讓他變得勇敢,變得堅強,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不畏懼,不退縮,有韌性,有毅力。

再重新走一遍

每一位父母都曾看著自己的孩子蹣跚學步。一些家長在看護孩子的時候,碰到孩子被地上的石頭絆倒的情況,家長則立馬跑過去扶起孩子,揀起石頭扔得老遠,嘴里還念叨:“該死的石頭!”轉身對孩子說:“寶寶不哭了,都是石頭不好。”孩子止住哭聲,跟著叫起來:“石頭不好,壞石頭!”孩子心安理得,大人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孩子跌倒了,就趴在地上哇哇大哭,而不是努力地自己爬起來。那些絆倒孩子的石頭,則被斥責為“壞蛋”。在我們身邊,很多家長對自己的這套手法頗為得意。

在日本,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卻不會這么做。

一個3歲的孩子在客廳走動時不小心撞到了茶幾,頓時大哭起來。

媽媽聽到孩子的哭聲,過去把他扶起來,但沒有拍打茶幾,而是鄭重其事地對孩子說:“兒子,你再重新走一遍!”

于是,那個哭泣的孩子真的再走了一遍。

接下來母親繼續啟發孩子說道:“一個小孩走路不小心被茶幾碰倒,一般有三種情況: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時候沒有看前方,第三是走路時你在想什么事情,你想想看,自己屬于哪一種情況呢?”

其實,小孩子剛學會走路,跌跤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因為父母的過分表現,讓原本很小的一件事變得嚴重起來。結果,有些孩子跌倒后就不再爬起來,委屈萬分地等著大人來抱或是來安慰。學步是人生的第一課,孩子在人生之初跌倒時,父母不必過于驚慌,要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磕磕碰碰,長大后還會遭遇挫折和失敗,而我們要做的應是教會孩子從摔倒中吸取教訓的同時并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扔石頭”、“打茶幾”其實就是推卸責任,這種教育方法,不僅讓孩子始終感覺不到自己有錯,還誤認為有錯的是石頭、茶幾。這種不認錯、不反省的慣性思維一旦養成,長大后被人生路上的“石頭”絆倒后,不僅不主動尋找自身原因,自責自省,反而將責任全部歸咎于他人,長此下去,孩子未來的人生肯定陰影重重。

看過一篇小學生作文,篇幅很短小,語言也很稚嫩,不過看得出,這個男孩很堅強。我們不妨一起讀一下:

“一天,我在運動場的草地上,參加收拾小木棍的勞動。我找呀找,撿呀撿;我跑呀跑,運呀運。不一會就撿到了一大堆各種各樣的小棍棍。

不知是我太累,還是天太冷。突然,撲通一聲,我被一塊磚頭絆倒啦。這一跤,摔得很悶,也很疼。傷心和委屈的眼淚,一下子從心頭涌上了鼻子。眼看風云突變,就要多云轉雨。突然,耳邊記起了爸爸的聲音:在生活中,會遇到好多好多的困難和挫折,你是一個小小男子漢,要堅強,要勇敢。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

我晃了晃頭,清新了一下頭腦。對自己說,對,我不哭,我要頑強地站起來……”

這孩子能寫出這些,著實不易。不知你看了之后感覺如何。作為父母,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看得出,這位小男孩的父親對他的教育和引導,對他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父親的話,已經成了他的行為準則。“在生活中,會遇到好多好多的困難和挫折,你是一個小小男子漢,要堅強,要勇敢。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父母應該多對孩子說這樣的話,而不要因為一時的心疼,就讓孩子形成了軟弱的性格,養成了推卸責任的習慣。

人生的旅程中,絕對不會永遠是平坦大道,坎坷、荊棘、困難都會與人為伴。要生存,要發展,就要同困難交鋒,與挫折抗爭。一個從小嬌生慣養,溺愛過度的孩子,永遠無法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敢于交鋒和抗爭者,即便跌倒也會爬起來,最終成為命運的主人和事業上的成功者。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鼓勵孩子“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絕不等于是對孩子漠不關心。家長可以在他站起來以后,摟著他夸獎他的勇敢,讓他能感受到來自親人的關懷和愛。小孩子的心田是一片尚待開墾的沃土,播下愛的種子肯定會收獲豐碩的果實。

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

“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的一生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漫漫人生路,苦樂相摻,悲喜相伴,往往挫折坎坷比平坦之路更多。或學習中遇到困難,或生活上遭到不幸,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事業上遭到失敗,這些都有可能發生。挫折會伴隨每個男孩的一生,成為他們人生的一部分。從小不讓男孩經歷一些挫折,他們長大后可能就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從小讓男孩學會抵抗挫折,他們就會成為一個在人生路上不斷前行的勇者。所以,家長應該引導男孩認識挫折,正確對待挫折,從而戰勝挫折。教育男孩正確認識挫折和痛苦,可以幫助他們在不幸降臨時,堅定意志,沖開重重困難,走向通往勝利之路,成為征服困難的英雄、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

很多父母的錯誤就在于,他們忽視了這一點。他們自以為是地認為,他們有能力為孩子解決一切困難,讓孩子免受一切挫折。只能說,他們的愛子之心,可以理解。但是,他們這種做法,卻是坑了自己的孩子!

6歲的豆豆活潑可愛,由于他的媽媽是他所在幼兒園的教師,所以他在上幼兒園期間一直被老師“特殊照顧”,沒有經歷一點點挫折。可是當他結束幼兒園的生活進入學前班以后,因為沒有了以往的“特殊照顧”,他便產生了一種失落感。

這天,因為他在課堂上和別人說話,老師就批評了他幾句,誰知他竟當場大哭了起來,竟鬧著不再上學了……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父母希望兒子未來的人生少一些悲哀氣氛,多一些壯麗色彩,就要讓孩子早點懂得挫折是人生的常態。這樣,當挫折到來時,孩子才會從容面對,而不是無奈逃避。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可以讓孩子學會獨立面對困難,激發孩子主動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克服困難的對策。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強忍住內心的悲痛,對他進行鼓勵和幫助。她拉著巴雷尼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

從那以后,母親只要一有空,就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母子兩個常常累得滿頭大汗。體育鍛煉彌補了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他在母親的影響下,終于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殘酷打擊。通過刻苦學習,巴雷尼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后,他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后,他終于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由此可見,人生正是因為經歷了無數的挫折,才變得繽紛多彩,豐富充實。挫折從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喜歡不喜歡,樂意不樂意,挫折都會不期而至。讓孩子明白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學會正確地看待挫折,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長、成熟,將來才會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視挫折。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和孩子一起怨天尤人,而是讓孩子意識到,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對挫折,我們除了迎戰,別無選擇。當然,有些自然災害給人們造成的挫折仍然難以預測和防范,如地震、臺風等,但一些人為因素造成的挫折是可以避免的。如接連出現的大學生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人際關系不良等產生的厭學,甚至跳樓自殺現象,就是因為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挫折。

有些家長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于是他們就故意讓孩子去完成一些超越其能力范圍的事,以為這就是讓孩子體驗挫折。其實,這是挫折教育的一個誤區。的確,人生難免有挫折,但是,如果一些事真的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那它便超出了這里所說的挫折的范圍。比如,如果你讓一個身高一米五的孩子去和一米八的人打籃球,除非奇跡出現,否則他一定會輸。你打算如何讓他面對挫折并戰勝挫折呢?

所以,直面挫折是一回事,保持清醒的頭腦又是另一回事。不恰當的挫折教育不但達不到讓孩子正視挫折的目的,反而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產生一種消極逃避的心態。孩子一旦無法找到解決辦法,很可能會覺得自己就是不如別人,從而變得自卑。我們的結論是,正視挫折,首先要正視自己。在挫折面前,要從容應對,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最大的努力去戰勝它。這是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時,應當始終遵循的原則。

沒有任何借口

喋喋不休的說教是最蒼白無力的,所以,咱們先來看一個故事,費拉爾·凱普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

“在西點,我作為新生學到的第一課,是來自一位高年級學員沖著我大聲訓導。他告訴我,不管什么時候遇到學長或軍官問話,只能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報告長官,我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

他曾問我:“你為什么不把鞋擦亮?”,我說:“哦,鞋臟了,我沒時間擦。”這樣的回答得到的只能是一頓訓斥。因為軍官要的只是結果,而不是喋喋不休、長篇大論的辯解!

你對此作何感想呢?

“沒有任何借口”看起來似乎很絕對、很不公平,但是人生本來就充滿著不公平。當你的孩子遇到了困難和挫折,或者,就像本章的第一節所說的,走路摔了一跤,你有沒有為了安慰他而幫他找一些看似合理的借口呢?

再說個故事吧:

周末深夜,一個男孩在燈下寫作業。正是深冬,母親捧著一杯牛奶,送到兒子面前:“還沒寫完啊?這么冷的天,快喝杯牛奶暖和暖和。”

“快要考試了,所以功課有點多。媽,你先去休息吧。”

“這老師也真是的,星期天還不讓孩子休息。別寫了,這都大半夜了,明天媽送你去學校,跟你們老師說說,你學會了就行,作業不用寫了。”母親頓了頓,繼續說:“不然我跟老師說你發熱了,快上床睡覺。”

你看這位媽媽,可真是愛子心切。不過,這種方法,實在是不可取。孩子沒完成作業,就把責任推到老師的頭上。也許,從此以后這個男孩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做功課。如果照此下去,那么他以后考試成績不好,可以怪試卷太難;工作找不到,可以怪考官太苛刻;情場失意,可以怪女友太挑剔;一事無成,還可以怪老天爺呢!

那么,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作為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比如,如果孩子沒有完成作業,那么父母應該首先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孩子是不是白天貪玩,到了晚上才急著趕工;

孩子的學習方法是不是存在問題,導致學習效率低。

原因如果是前者,父母應督促孩子克服惰性,靜下心來學習;如果是后者,父母就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的學習方法,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一點學習方法上的建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這僅僅是一個學習方面的例子而已,其他方面也是一樣,“不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放諸四海皆準。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借口和抱怨:“如果不是……我本可以早點到的……”“我太忙了,沒時間去做……”“要不是上道工序延遲的話,我們早就……”“我們以前不是這樣的……”時間久了,這所有的借口都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成為推諉與遲延的理由,人們總是在思量自己的得失,挑剔別人的差錯,能不負責盡量不負責,為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找出種種借口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

小孩子承受能力本就不強,為了保全面子或者免受懲罰,可能會找各種借口,把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推卸給別人或找客觀原因。這個時候,作為父母,不可以隨聲附和,要善于根據孩子借口的種類,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和不足,從而戰勝挫折,一步步走向成功。

其實,在每一個借口的背后,都隱藏著豐富的潛臺詞。猶太人歸納了經常聽到的借口主要有四種表現形式,抄在這里,僅供各位讀者參考:

第一,我開始就沒答應做這件事情,所以出了問題不是我的責任(不愿承擔責任)。

第二,近段時間我很忙,我盡量吧(拖延)。

第三,我以前沒有這么做過,或這不是我的做事方式(缺乏創新精神)。

第四,我從沒受過適當的培訓來干這項工作(不稱職、缺少責任感)。

怎么樣,現在知道這些看似合理的借口有多可怕了吧?

借口就是敷衍別人、原諒自己的“擋箭牌”,就是掩飾弱點、推卸責任的“萬能器”。尋找借口唯一的好處,就是把屬于自己的過失掩飾掉,把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轉嫁給社會或他人。各位父母在孩子提出類似借口的時候,可千萬要保持警惕噢。

保持你的微笑

人的常態心理往往會認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努力就應該有成功,有勞動就應該有收獲,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沒有一個人喜歡挫折失敗,可是事情往往不會如自己所愿,不會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不會見彩虹。挫折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打擊,對于孩子,同樣也不例外。蕓蕓眾生,不論是誰,都會在人生路上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阻礙前進的步伐。面對挫折,有的人望洋興嘆,放棄理想,消沉頹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是經常遇到挫折。我們甚至可以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在挫折中成長起來的。

然而,自強者知道,挫折是必須搬開的絆腳石。于是,他們微笑著面對挫折,毅然去體驗戰勝困難、超越自我的快樂,從而化挫折為動力。作為父母,要讓孩子變成這樣的強者,就必須培養他的一種品格,那就是,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迎戰挫折,在挫折面前,保持自己的微笑。

要讓孩子具備這種品格,父母應該怎么做呢?我的建議是以下幾點:

第一,父母自己首先應該能夠微笑著面對挫折。曾子曰:“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也,聽父母之教。”孩子嘛,價值觀還不健全,什么都是跟著父母學,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父母說什么,他就聽什么。父母自己都做不到,你怎么讓孩子做到?所謂“身教勝于言傳”,如果父母平時一向樂觀,什么困難都能解決,孩子就會以此為榜樣,遇到一點挫折也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如果父母平時遇到一點小事就垂頭喪氣,做出一副哭喪臉,還要讓孩子微笑面對挫折,那孩子就是嘴上不說,心里八成也會想:要不你笑一個給我看看?

第二,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不要表現得太夸張。本來不大的事情,孩子就是郁悶了,跟父母訴訴苦而已,結果父母表現得就像天要塌了地要陷了似的,孩子一看這架勢,還以為世界末日要來臨了呢,就算他本來能微笑的這會兒也笑不出來了。

第三,要讓孩子明白,一次兩次的挫折沒什么可怕的。這里舉一個例子:老師發給孩子們每人拿一張白紙,告訴他們遇到一次挫折,就在白紙上撕去一角。有的人一張紙上撕掉了兩三塊兒。然后又教他們用這張殘缺的紙折成一個飛機,投向天空,紙飛機仍然可以飛翔。這是讓他們明白,雖然遇到挫折但生活仍可以繼續。這種教育方法,值得各位父母借鑒。

第四,要積極幫助孩子尋求戰勝挫折的辦法,要讓孩子覺得,雖然遇到了挫折,但只要肯努力,戰勝挫折并不是那么困難。這樣也就極大地增強了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和信心。

第五,讓孩子發現挫折的意義。挫折也有它的意義,它是成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不可或缺的。沒有挫折,就沒有成功。愛迪生曾經使用過1200種不同的材料作白熾燈泡的燈絲,都沒有成功,有人批評他:“你已經失敗了1200次。”可是愛迪生卻充滿自信地說:“我的成功就在于發現了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換一種心態,換一種角度,挫折原來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美國哲學家曾經說過:“遭遇挫折,放大痛苦,只會讓生命暗淡。而微笑的人善于把挫折錘煉成壯美的詩行;善于把挫折化作心靈的燈盞;善于把生命的絆腳石轉變為人生的墊腳石。遭遇挫折,讓微笑去代替痛苦,讓進取去代替沉淪,讓振作去代替失意。微笑對于一切痛苦都有著超然的力量,甚至能改變人的一生。”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但是微笑的人善于把生命的絆腳石轉變為人生的墊腳石,用陽光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說到心態,我們不妨再說一個故事:

祖孫兩人去河邊釣魚。兩個人在河邊坐了整整一個下午,才釣上一條小魚來。

太陽下山的時候,爺爺一邊收拾漁具一邊說:“唉,今天又白干了。”

孫子聽了,對爺爺說:“沒有啊,咱們釣到魚了啊。”

雖然一個下午只釣到一條小魚,但是釣魚的目的不在于魚的大小,而在于釣魚這件事本身所帶來的樂趣。雖然沒釣到大魚,但是孫子享受釣魚的樂趣,他只要釣到了魚就是快樂的。爺爺是為了釣大魚來的,面對僅有的一條小魚,自然高興不起來。這就是因為心態不同。

當你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別忘了提醒他:“保持你的微笑。”

相信你,可以的

一些自認為懂得挫折教育的父母認為,挫折教育就是批評、罰站、不給吃飯,與孩子對著干,讓孩子服輸等。還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為家庭溺愛造成的,所以只要讓他們吃點苦就能解決問題。

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

挫折教育,其實應該是“抗挫折教育”。挫折會讓孩子受到打擊,而挫折教育的目的,絕不是讓孩子受打擊。恰恰相反,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孩子“抗打擊”。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呢?讓孩子正視挫折和接受挫折固然重要,但是,還有一點,千萬不可以忽視。

這一點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看了這一節的標題還沒猜到的話,那請先容我賣個關子:孩子受到了挫折,向父母傾訴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孩子的心里,家是永遠的避風港。孩子受了委屈或者遇到了挫折,自然想向父母說說,尋求一點安慰和鼓勵。不是有句歌詞這么說嗎:“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在這個時候,父母除了傾聽之外,不要忘了,給孩子一點安慰和鼓勵。

都說男孩堅強,其實男孩堅強的外表下,往往有一顆脆弱的心。也正因如此,男孩比女孩更加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鼓勵。男孩子在外面總是習慣性地假裝堅強,如果回到家里也不能得到一點慰藉,他們會覺得不堪重負。所以,男孩遇到了挫折,就算是由于自己的失誤,父母也不能一味奚落和嘲笑。用安慰、鼓勵取代嘲笑,你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成長,你和孩子的關系也會獲得良性發展。換個態度、換個說法,你可能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孩子。

有一個男孩,他媽媽經常對他說:“你怎么總是沒有長進呢?我看你這輩子就這么點出息了……”而另一個男孩的媽媽卻這樣和兒子說話:“孩子,你應該能做得更好的,媽媽相信你。”同樣的意思,以責罵的方式和鼓勵的方式說出來,效果就是不一樣。可能第一個孩子,默默無聞,始終沒有大的起色,而第二個孩子長大后在社會上做出了很大成績。

有些家長因為兒子考試成績不好,就對他產生失望的心理,甚至把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使孩子對自己也喪失信心。其實,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消極地看待自己,久而久之,還會變得思維僵化,反應遲鈍。當孩子因為受挫而恐懼、難過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更不能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受挫沒有什么大不了,這次不行,下次再來,只要堅持,總會取得成功的。孩子從小到大,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很多挫折。如果孩子在受挫后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引導,就會失去自信,變得軟弱和退縮。相反,如果得到適當的引導,孩子就會坦然面對挫折,漸漸培養出應對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

有個孩子說,他的數學成績很不理想,一般都是處在將及格狀態。

但是有一次,經過他的努力,他的數學成績考到了班里前幾名,雖然只有80多分。

他將這個消息告訴了爸爸,本來認為爸爸會夸自己的。可是,爸爸卻說:“80分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不想著考滿分呢!瞧你這點出息!”

聽了爸爸的話,他覺得很受打擊,覺得自己的辛苦努力換回的不但不是表揚,反而是冷嘲熱諷,這讓他覺得自己的辛苦白費了,也就沒有心思好好學習了。

挫折教育雖然很有必要,但是,父母絕不能以此為借口而吝嗇自己對孩子的鼓勵。對男孩的教育,不能直接進行批評和奚落,應該采用期望、信任和鼓勵的態度。“數子一過不如獎子一長”,經常鼓勵孩子進行積極的設想,“失敗離成功不遠了,只要繼續努力一定成功”。家長對孩子熱切的期望、適當的鼓勵和無私的幫助,將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證。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到了四歲還不會說話,大家都懷疑他是低能兒。但是,擔任電機工程師的父親對他沒有失去信心,他想方設法地發展愛因斯坦的智力。他給兒子買來積木,教他搭房子,兒子每搭一層,父親就表揚和鼓勵一次,就這樣,愛因斯坦一直搭到十四層。

上學后,愛因斯坦仍然表現平庸,由于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老師甚至對父親說他將一事無成。面對大家的諷刺和譏笑,愛因斯坦十分灰心喪氣,甚至不想去學校,不愿見到老師和同學。父親卻鼓勵他:“我覺得你并不笨,別人會做的,你雖然做得一般,卻并不比他們差多少,但是你會做的事情,他們卻一點都不會做。你表現的沒有他們好,是因為你的思維和他們不一樣,我相信你一定會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親的鼓勵讓愛因斯坦振作起來。

母親對于愛因斯坦,除去百般疼愛和呵護,更多的也是鼓勵。有一次母親帶他和親友們一起郊游,別的孩子都在游泳或爬山,只有愛因斯坦一人默默地坐在河邊,靜靜地注視著水面。親友忐忑不安地問愛因斯坦的母親,他是不是神經有毛病,一定要趁早帶他去醫院做檢查。母親卻十分自信地說:“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父母的鼓勵和愛促使愛因斯坦的智力迅速發展,后來他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物理學領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說一句“沒事的,再來一次”;在孩子不敢迎難而上的時候,告訴他“相信你,可以的”。這對于任何一位家長來說,應該都不是一件難事。

唯一的對手是你自己

人生之路布滿荊棘。每個人都注定要不斷披荊斬棘,辟路前進。但對人們來說,也許更難的,是生活中常常要戰勝自己。我們常常以為最大的威脅來自敵人,但其實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比如自己的知識面不廣,影響對事情的判斷;自己內心的偏見,影響了對人對事的正確評價;自己缺乏自省反思的心理,妨礙了對自己的正確認識,阻礙了不斷的自我完善等等。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將影響著人的一切,有時會給自己帶來壓力、阻礙,而自己都一點不知道。最難于克服的,不是困難,而是弱點;最難于戰勝的,不是挫折,而是自己。

孩子雖小,同樣也有成長的煩惱和學習的壓力,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挑戰。要讓孩子孩子具備迎接挑戰的能力,首先,就要教孩子如何戰勝自我。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戰勝自我呢?相信下面的故事,會給我們答案的:

一個七歲的男孩在跳水隊搞訓練。跳水訓練分兩項:跳板跳水和跳臺跳水。

跳板訓練只有一米板一項。而跳臺訓練則有3米臺、5米臺、7米臺、10米臺四項。因為跳臺比較高的原因,膽子小的隊員剛開始根本不敢跳,只敢跳1米跳板。

一天,父親去看兒子訓練,正趕上所有隊員們在進行跳水訓練。高年級隊員們正在進行各種高難度的跳臺訓練。一年級的隊員們剛剛訓練完一米跳板,教練正帶著一年級隊員們進行第一次跳臺訓練。男孩和其他隊員一樣,怎么也不敢上去跳。

男孩天生膽小,兩歲時坐童車都害怕得直哭。三歲時,看體育頻道,看見跳水運動員跳下去不見了,也嚇得大哭。父親今天看了兒子的跳水訓練,感到鍛煉兒子膽量的機會來了,就打算鼓勵兒子爭取第二天第一個跳3米臺。

走在回家的路上,父親對男孩說:“教練今天喊你跳,你怎么躲到隊友身后去了,是不是特別害怕呀。”

男孩不好意思地說:“又不是我一個人害怕,他們都不敢跳呀!”

“沒有呀!我怎么看到高年級的隊員們都跳得挺好的。不但是跳3米、5米的跳臺,許多隊員還在跳10米的跳臺,況且都是頭朝下跳的那種。”

“那又不是我們這隊的,他們都是高年級隊的。”男孩繼續找借口。

“我知道,但你想過沒有,他們第一次跳的時候還不是和你們一樣,心中很害怕,但是跳下去后,就不害怕了。”

男孩沉默了。

“爸爸來猜一猜,你真正害怕的是什么。你害怕的并不是因為3米臺好高好高,真正的原因是因為這是第一次跳,心里緊張。你內心的恐懼戰勝了你自己。”

男孩認同地點點頭。

父親繼續說:“兒子,你想過沒有,爸爸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沒有哪個人會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教練也是一樣。如果這件事真的有危險,教練也不會讓你們去做的。你真正要挑戰的不是危險,而是要戰勝你自己內心的恐懼感。”

“我可以想象,當時你們那一隊的隊員心里都很矛盾,為什么會矛盾呢?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兩個小孩,一個小孩代表勇敢,一個小孩代表膽小。這兩個小孩當時正在內心打戰。勇敢的小孩在心里說:‘這點高度有什么好怕的,你看那些大哥哥大姐姐都是這么跳過來的,不但跳3米跳臺,還跳10米跳臺呢,也沒看出什么事。’膽小的小孩說:‘不要跳呀,跳下去可能會很疼的。’只不過,到了關鍵時刻,最終是膽小的小孩打贏了。難道你明天還想讓勇敢的小孩繼續打輸嗎?”父親拿出了講故事的“看家本領”。

“不想,明天我要讓內心勇敢的小孩打贏。”

“好的,爸爸明天一定去給你助威,堅決站在你心中勇敢的小孩一邊,陪著你一起去打敗心中的壞孩子。明天你什么都不要想,先站到臺上去,然后心里想著好孩子一定要打贏。”

第二天,父親早早地來到游泳池旁邊看兒子訓練,又輪到3米跳臺訓練了。終于有三個孩子鼓起勇氣站到了3米跳臺上,男孩就是其中一個。在教練和父親的鼓勵下,男孩終于第一個跳下去了。

事后,男孩深有感觸地說:“跳下去的時候,一點都不疼,就這么回事。純粹是我自己嚇自己呀。”

故事到這里就講完了,拖拖拉拉寫了這么長,道理只有一個:一個孩子,不論他多么有才學,多么聰明過人,但如果是一個怯弱的人,如果沒有勇敢的精神,最終依然是個無能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重這方面的教育,讓孩子有勇氣戰勝自己。古人云:勝人者力,勝己者強。孩子戰勝了自己,這便是“強”。只要孩子能夠戰勝自己,那么一切困難和挫折,對他來說,都將是前進的動力。

吃一塹,長一智

當今有一些詞似乎很“摩登”,諸如“后PC時代”、“后現代化時代”。我們或許可以借一借“摩登”的光,把挫折之后的時間稱為“后挫折階段”。

作為父母,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積極戰勝挫折,然后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當然不是!如果孩子戰勝了一個挫折就把它拋諸腦后,那他勢必會遇到第二個、第三個,甚至更多類似的挫折。挫折的意義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挫折帶來的教益。父母教孩子如何戰勝挫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挫折中接受教訓。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吃一塹,長一智”。

曾任明朝宰相的張居正,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十三歲赴武昌鄉試,湖北按察會事陳東看了他的試卷,拍案叫絕。這時,恰好湖廣巡撫顧玉麟到武昌巡游,他也認為張居正是個非常難得的人才,但他卻說:“最好這次讓張居正落第。”理由是,“居正是個將相之才,如過早發達易使他自滿,斷送了上進心。讓他落第,能夠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促其奮發圖強。”

在他看來,挫折與教訓對一個人的成長很有益處,它可以磨煉人的意志、催人奮進、使人清醒,可以使人感悟到平常情況下難以得到的人生真諦。一個具有雄心壯志和遠見卓識的人,應該能夠接受教訓,經受住失敗與挫折的考驗。張居正后來成為中興明朝杰出的政治家,這同他少年“落第”、經受挫折和接受教訓的磨煉不能說沒有關系。

現如今許多獨生子女的家長缺乏讓孩子“接受教訓”的意識。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為孩子遮風擋雨,從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求學、就業,各方面都關懷備至,生怕孩子遇到半點麻煩和挫折。殊不知這樣等于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挖了一個溫柔的陷阱,掉進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遭遇失敗和“接受教訓”的機會,沒有機會犯錯誤也不懂得改正錯誤,自然也得不到經驗和教訓,因而永遠不會長大成人。

馬克思說得好:“人要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才能學會走路。”如果當一個母親看到孩子第一次系鞋帶時打了個死結,以后便不再給他買帶鞋帶的鞋子;當孩子第一次洗碗時打碎了碗或弄濕了衣服,以后便不再讓他洗碗;當孩子第一次疊被子時花費了一個小時,便嫌他笨手笨腳,以后統統由母親自己代勞——那孩子能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嗎?

有一個男孩,學習成績很好,也正是因此,父母放松了對他的教育,于是在男孩上二年級的時候,發生了這么一件事。

上英語課時,男孩不遵守課堂紀律,被老師叫到辦公室。但是,他對于老師的批評不以為然,也不認錯;班主任老師為了改正他和全班同學不良風氣,和他的父母商量可否停他一天課,為了給他一個教訓,父母同意了老師的做法。

晚上回到家,父親問他為什么上課不遵守紀律,他說:“因為我是英語科代表,有同學上課講話,我跑過去提醒他,可是英語老師卻說我上課隨便走動,把我叫到了辦公室。”

父親說:“老師在上面講課,你隨便走動,影響老師的情緒,既然老師叫你去辦公室,你為什么不向老師認錯和解釋呢?現在老師要把你除名了,你就在家自學吧。”

第二天,父母把他關在家里,到了上課時間,讓他自己在家學習老師要教的課。

男孩反思了一整天,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父母保證,上課時絕不會再隨意走動,而且一定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有人說:生活中最有用的東西是自己的經驗,而經驗是從教訓和比較中產生的。由此說來,給孩子“接受教訓”的機會,就是為孩子開掘幸福生活的源泉。筆者建議諸位家長,在現實生活中,給孩子們創造點“接受教訓”的機會,讓他們在挫折中健康成長。

歷史上有許多教子有方的名人都十分重視給孩子創造“接受教訓”的機會,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就是其中一位。平時,他對孩子們的要求很嚴格,從不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欲望。當孩子蹣跚學步時,他就買一箱皮球給他們玩,孩子摔倒了,他不但不去扶,反而笑著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他還經常帶孩子們到野外徒步旅行,遇上狂風暴雨,他就有意和孩子們在一起經受雨淋。有時,他還和孩子一起禁食,讓他們學會忍饑挨餓。他要讓孩子們學會自制、忍耐,培養孩子堅韌的品質,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像海燕一樣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高爾基的《海燕之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懼艱難險阻,奮起拼搏。

要把男孩培養成為英勇無畏、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就要讓他像海燕一樣,知難而進、迎難而上。

那么,如何能夠讓男孩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呢?其實,答案就在這首《海燕之歌》里。我們知道,海燕象征著無產階級革命者,那么,革命者的大無畏精神來自何處呢?顯而易見,當然來源于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堅定的革命信念。至此,我們的問題迎刃而解:要讓男孩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就要讓他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簡單地說,就是要讓男孩有明確的目標。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曾于1979~1989年對畢業生作過一個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

1979年,哈佛大學MBA專業的畢業生被問及這樣的問題:

“你是否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并把它寫下來了?你是否已經制定好了計劃去實現它?”

調查對象的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調查結果發現,只有3%的畢業生有清晰的目標并把它寫了下來,13%的畢業生有目標卻沒有寫下來;其余84%的人除了打算離開學校后好好過個暑假以外,什么目標也沒有。

十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研究人員又找到了當年那些被調查的學生。他們驚奇地發現:當初那13%制定了目標但沒有寫下來的畢業生掙的錢,是那些沒有目標的84%畢業生的兩倍。而最令人驚奇的是,當初那些目標明確,而且把目標寫下來的3%的畢業生,他們掙的錢平均是其余97%的畢業生的十倍。十年來,他們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十年后,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這就是目標的力量!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個成功的人生,有一個美好的前途,過上幸福的生活。什么是成功呢?可以說,成功就是實現既定的目標。如果不知道我們要去往哪里,那么怎么過都無關緊要;隨便到哪兒都行,那就哪兒都到不了。沒有目標,就沒有夢想,就沒有期待。因此,想讓男孩有一個快樂的、成功的人生,父母就必須幫助他成為一個目標清晰的人,幫助他養成目標管理的習慣。這樣,他才不會在生命的航程中徘徊不前,才不致迷失方向和自我。

現在,我們明確了,父母應該幫男孩成為一個目標清晰的人。那么,我們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是,到底如何幫呢?

正如父母無法代替孩子成長一樣,父母不能用自己的目標代替孩子的目標。父母的期望只是孩子前進的動力,而不應成為孩子前進的既定方向。孩子自己確定的目標最有動力、最有鞭策力,因為是自己制訂的,就不會有任何不去為之奮斗的借口。父母不能剝奪孩子參與決策的權力,更不應該擁有替代孩子制訂目標的權力。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自己確定自己的目標。列出目標清單。分析實現目標的收益和代價。

與此同時,孩子還需要一個個通往目標的里程碑,這樣他才能夠不斷地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加以對照,進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進速度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這樣,孩子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并繼續努力達到目標。父母可以指導孩子在通往目標的路上設置一些近距離的里程標志,使目標更進一步具體化,這樣能夠激勵孩子的行動。

設定一個合適的目標。“跳一跳,夠得著”是很好的形容,如果孩子不需要跳起來就夠得著,那就失去了目標的意義。如果跳起來也夠不著,那就不能讓孩子獲得成功和自信,反而可能讓孩子感覺沮喪。那么,這個目標如何設定,如何鼓勵孩子執行?

第一,父母應該對孩子的能力和現實條件有一個正確認識,切忌急于求成。在設定目標時,應該和孩子一起決定,這樣不僅能聽取孩子的意見,也能讓孩子更有積極性。

第二,強化孩子的目標意識,讓這個目標在孩子心中扎根。比如可以把目標寫在墻上懸掛的黑板上,或者,寫在彩色紙上貼在墻上。如果目標有一定的時間限度,那么再給孩子一本“目標日歷”,顯著標明目標應該完成的那一天。讓孩子養成一個習慣,在晚上睡覺前問自己一個問題:“今天,我為我的目標做了些什么?”不要求孩子記日記,但鼓勵孩子在“目標日歷”上寫點或畫點什么,比如畫上一張笑臉。

第三,給孩子找個競爭者。有個競爭者能極大地鼓舞孩子,且如何選擇競爭者很重要。讓孩子把某個同學當做競爭者是可以的,不要目標太高,每次都盯著第一名,可以讓孩子選擇一個比較熟悉、成績略好于自己的同學作為競爭對象。同時,要多與孩子交談,告訴孩子“友誼第一”,不要讓孩子滋生對競爭對象的敵意。讓孩子自己和自己競爭也是很好的辦法。這樣,孩子的自信心會越來越強。

第四,在小目標達成后給予適當獎勵。獎勵最好是非物質的。比如,讓孩子選擇一件他自己喜歡做的事,看電影,多玩一會兒電腦游戲,或者去吃肯德基。

總之,只有讓男孩有明確的目標,才能使其像海燕一樣,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成長為一個英勇無畏、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宁远县| 景宁| 阳新县| 宣恩县| 佛山市| 尉犁县| 广东省| 万载县| 郎溪县| 绥江县| 阜城县| 南和县| 繁峙县| 东安县| 开平市| 常德市| 古田县| 博野县| 石嘴山市| 安福县| 东莞市| 石狮市| 会同县| 滨海县| 大安市| 邹平县| 奈曼旗| 莱阳市| 浑源县| 鞍山市| 新邵县| 蓝田县| 星子县| 淅川县| 张家口市| 沈阳市| 蚌埠市| 弥渡县| 凌海市| 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