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進男孩的世界:不管遭遇什么,總可以從中找到快樂
書名: 優秀男孩是這樣教出來的作者名: 張云紅 趙玉梅 趙立明主編本章字數: 14584字更新時間: 2020-04-17 19:07:17
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溝通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徑。溝通不是讓我們去約束孩子,而是讓我們放下家長的架子,用朋友的身份跟孩子交流,讓孩子消除對“家長”身份的畏懼,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真心實意地與你交流。要教出一個優秀的男孩,首先要做的,就是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
學著“做回孩子”
忘記了是哪年的春節晚會,里面有個小品,叫做《我和爸爸換角色》,說的是有一個老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做了這樣一個試驗,要求她的學生寫一篇作文,題目是我和爸爸換角色,要求父子溝通寫出感受。但是班里有一位學生不知為什么作文老是交不上,于是這位老師就去學生家里做家訪,并且讓這父子倆當場換一回角色。換角色的過程其實也很簡單,就只有一個場景:兒子拿到期中考試成績單回家之后。
接下來的一幕相信大家都還記得:
“考試考得怎么樣???”
“不怎么樣?!?
“不怎么樣是怎么樣???”
“考了倒數第一?!?
“倒數第一,你平時不都考倒數第二的嗎?”
……
這位父親說著就要動手打孩子,幸虧老師在場,不然這孩子挨頓揍是難免的。緊接著,父子開始互換角色,還是一樣的場景。結果呢,當孩子用自己的語氣對自己說話的時候,這位父親幾乎暴跳如雷,拿起兒子書包就往地上抖摟。當然,后面的情節大出意料之外:父親從兒子的書包里抖摟出一封自己當年寫給妻子的情書,從而開始反思自己對孩子、對妻子,以及對整個家庭的忽視。這樣的情節安排是小品劇情的需要,而現實生活中,恐怕沒有多少父母愿意這樣和孩子換角色,也沒有多少父母能夠真正“做一回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
父母也都是從孩子過來的,為什么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呢?有時候,做父母的是應該再“做回孩子”,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了解一下孩子的需求。
一位女士的孩子是住校生,在學校學了一周,回到家是星期六的晚上。第二天是星期日,孩子還要參加學校一個英語測試,英語測試從上午九點開始,她家離學校并不遠。星期日早晨還不到七點,這位女士就把孩子叫醒了。孩子沒睡夠,起床以后就不樂意。當媽的就數落開了:“你看看你,學習不用功,考試成績那么差,馬上就要高考了,你還在那兒睡懶覺,你真不要臉!”
這個孩子本來就不樂意,一聽媽媽這么說,就說了:“我在學校從星期一學到星期六,我一天睡幾個小時你知道嗎?我每天被作業壓的,晚上睡得很少,好不容易利用周末的時間來補一補覺,星期天多睡一會兒,有什么罪過?再說上午是九點考試,你為什么罵我不要臉?”
這個孩子說的完全是內心的一種痛苦、一種呼喊。結果這個當媽的一聽孩子那樣說,更惱火了,說:“你考不好你還有理了,有本事你下一次把成績考上來,你怎么睡我都不管!”
這個孩子聽了這些話,痛不欲生,恨不得跳樓。
這位母親督促孩子的動機是好的,但方法卻近乎殘忍。試想一下,孩子從周一到周五累成那個樣子,好不容易利用周末回家多睡一會,這是多么難得的機會呀!他睡足了這一覺,這一周他都會輕松的。你看著熟睡的孩子,怎么忍心把他叫醒?再說離考試還有兩個小時,你就不能讓孩子多睡一會兒?你把孩子叫醒不說,還罵他不要臉。你想,他還對你有什么感情?他以后還愿意跟你溝通嗎?
換位思考,就是指一方在做涉及另一方的決策時,不但要考慮到己方的情況,而且還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大多數的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喜歡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如何做,但是卻不告訴孩子為什么這樣做,而只是把我們成年人認為的一些想當然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結果呢,事情往往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去了,讓做的沒有做,不讓做的倒是都做了。所以在我們抱怨孩子不能體恤家長良苦用心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在除了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學習外,也試著去了解一下他們的內心呢?
有一位爸爸在孩子5歲的時候就要求孩子練習書法,孩子不停地練,但是一直沒有成效??赡苁且驗檫@位父親自己的書法好,所以自己孩子的書法也一定不能差,還是因為父親的書法不好,自己的理想想在孩子的身上實現,但是這樣的計劃明顯是不合乎最基本規律的。5歲的孩子連筆都握不牢,何談練習書法。這樣明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事情,真不該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
換位思考對于家長而言,是拉近與孩子之間距離的必要思考方法。父母學會了換位思考,不僅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智慧和理智。魯迅先生說:“小孩總有小孩的道理。”也許,為人父母者,只有讓自己再“做一回孩子”,才能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吧!
做寶貝的朋友
天下的父母,都想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給自己的孩子,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衣食無憂,盼著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其實,對孩子來說,父母在精神上的陪伴與理解遠比物質上的富足更能讓孩子感到滿足。孩子不需要金山銀山,也不需要父母安排他的未來。孩子是很單純的,只要父母在他悲傷難過、遭遇挫折失敗時,給他一點安慰、一點鼓勵,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父母多把自己擺在“高孩子一等”的位置上,因為幾千年來,國人都對“父為子綱”的道理深以為然。父親打了孩子,還要指著孩子的鼻子說“因為我是你爹”,這種事情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近年來,終于有人提出對孩子要用“愛的教育”,讓父母成為孩子的朋友,而不僅僅是家長。但是,對相當一部分家長來說,做孩子的朋友,似乎并非易事。
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理解我們、欣賞我們,可以站在我們的立場,與我們一同分享快樂,悲傷時聽我們傾訴,失意時給我們安慰與鼓勵的人。父母能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呢?
現在城市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沒有同齡的朋友,這使得大多數孩子的成長變得單調而孤獨,父母們要充當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朋友。但是,孩子并不需要一個大自己二三十歲的玩伴,而是需要一個能和他想到一起去、欣賞他的創意與花招兒的“大朋友”。孩子渴望父母能像兄弟姐妹和朋友一樣與他們相處,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其實,不僅要愛孩子,還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像個朋友一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事情,少一些父母的威嚴,會讓孩子愿意把心事向父母傾訴。
回想一下,在你小時候,父母是否這樣跟你說過:
“小孩子不需要問這么多!”
“聽話就對了,不要問為什么!”
“別廢話,是我大還是你大?”
“再頂嘴,晚飯就別吃了!去門外罰站!”
“閉嘴,誰是媽媽!我說了算,你是欠揍了嗎?”
……
那時候,你是否被這樣的話傷了心?那么,現在,你是否用同樣的話傷了你的孩子?簡單而粗暴的家長式教育已經過時了,新時代的父母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多和孩子相處,陪孩子一同成長,而不是簡單的“管教”。父母應該放下自己的架子,把孩子當成朋友來對待,當你與孩子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產生矛盾時,應該堅持以理服人,而不要以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孩子,那么你就更容易成為孩子的朋友了。
有一位著名的節目主持人在一個談話節目中設置了這樣一個情景:一架飛機滿載乘客,飛行途中沒油了,可飛機上只有一個降落傘。他問參與節目的孩子:“你看這降落傘給誰用?”
孩子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給我自己用?!?
這時,臺下一片騷動,很多觀眾想:多么自私的孩子??!
可是主持人沒有急于下定義,而是蹲下來,耐心地問孩子:“為什么呢?”
孩子滿臉淚水,清晰地說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來救飛機上所有的人?!?
這位主持人是一個善于傾聽者,由于他的耐心,讓大家聽到了一個孩子高尚靈魂的獨白,也讓那些當初急于評定孩子的人感到慚愧。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成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們還不能進入他們的世界的時候,至少要給他們描繪世界的機會,一一傾聽他們的想法,而不是揠苗助長般牽引,急于把孩子引向成人的世界。
樂樂每天放學回家后,媽媽總是問他“今天學得怎么樣”、“老師講的你都聽懂了嗎”、“作業都做完了嗎”之類的問題。終于有一天,在媽媽又問樂樂同樣的問題時,樂樂一句話沒說就進了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媽媽氣憤而又傷心地質問他:“媽媽這么關心你,你這是什么態度?”
樂樂卻更加生氣地回答媽媽:“你就只關心我的學習成績,怕我考不好丟你的臉,你還關心過我什么啊?你知道不知道每天被你這樣問,我都會很不開心!”
父母要主動去了解孩子、接近孩子,做他們的朋友,不要只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學習成績,也要知道孩子有哪些愛好、有哪些朋友、喜歡些什么、討厭些什么。孩子喜歡的書,有空時你也讀一讀;孩子喜歡聽的歌,你也聽聽。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不要打斷他,讓他天馬行空地說個痛快,這樣孩子自然會把父母當成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和孩子做朋友,不僅要學會傾聽,還要學會傾訴。父母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所以自然也有失意的時候。跟孩子分享父母成長中的小故事,也跟孩子說說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失意之事,孩子就會覺得,你和他一樣有煩惱,也需要他的理解。不要以為在孩子面前“吐苦水”是一件丟人的事,你的傾訴會讓孩子感覺到,你是把他當朋友的,是需要他理解的。如此一來,孩子自然就會設身處地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就更容易明白父母的艱辛和做人的道理。
“寶貝,你真棒!”
現今的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是非常吝嗇的。先別急著反駁,請想一下,你是批評孩子的時候多,還是表揚孩子的時候多?如果你的答案是前者,那么很不幸,你也是眾多吝嗇父母中的一員。
也許你會說:“我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批評他幾句就算吝嗇嗎?”那你是否知道,對孩子來說,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呢?其實,有時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最好的物質享受,而僅僅只是你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這就是他們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的原動力。
并不是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具備了天才所有的特質。那么,為什么有的孩子成了莎士比亞,成了愛迪生,成了達爾文,給人類的歷史盡添輝煌?這僅僅是因為賞識賦予了他們成為天才的機會和可能性。而為什么有的孩子卻在生活的海洋中隨波逐流,最終被平凡征服?這也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賞識的青睞,從而錯失了成為天才的一切可能和機會。
生活在非洲的一對貧窮而缺少文化的父母,卻用他們賞識的目光,“賞識”出了一顆科學巨星:他們的兒子離開非洲到了美國以后,成了一個杰出的科學家。
一次,記者去采訪這位黑人科學家,首先提出的第一問題是:“你是如何從如此貧困的國家,經過努力進入美國社會,又是如何在那么多的競爭下擁有現在的職位和榮耀的?”
這位科學家回答:“因為我的爸爸媽媽不認識字。”
記者問:“他們不認識字對你有什么影響?”
他回答說:“我的父母認為,認識字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為我識字,他們就總是對我帶著尊敬的眼光和賞識的口吻,這給我的生活不斷地帶來無窮的動力。當我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怕挫折,只是當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已。從上幼兒園開始,所有的問題,父母都來問我,他們尊重我的看法,開發出了我最大的內在潛能。我認為,自己沒有什么了不起,而天下的人都應該和我一樣受到人們的尊重,這就可以使天下很多人都成功。”
宇宙的巨大潛能都蘊藏在每一個孩子幼小的生命中,只要你用賞識的態度去對待他,潛能便會如火山噴發,勢不可擋。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是美國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中獲得了一千多項發明專利權,他的發明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然而他的成功離不開他的母親——南茜·伊麗奧特。
南茜出身于蘇格蘭的牧師家庭,是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位善于啟發孩子智慧的好媽媽。
愛迪生進學校讀書的時候,就很愛幻想,非常喜歡看書和動手做實驗,但他總是沉默寡言。愛迪生的老師曾見他老愛提問題很不高興,常常批評指責他。
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愛迪生突然向老師發問:“老師,2+2為什么等于4?”老師覺得愛迪生又笨又調皮,他反問道:“不等于4,難道等于5?”愛迪生很想弄明白數字的奧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問老師:“2+2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師恩格爾大為惱火,他厲聲訓斥道:“愛迪生,你故意搗亂,給我滾出去!”愛迪生遭到責罵,委屈地奔出教室。
愛迪生回家后告訴媽媽:“媽媽,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師卻罵我?!眿寢屄犃藘鹤拥臄⑹龊苁巧鷼?,她找到學校:“恩格爾先生,你作為一個教師太不了解學生的心理。”恩格爾說:“我只管教書,不管什么學生的心理”。愛迪生母親說:“你這樣教孩子,孩子怎么學得會?”
于是這位老師帶著愛迪生到一位有名的醫生那里,請他檢查一下愛迪生的頭腦,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扁的。這位醫生檢查后說:“里面的腦子壞了?!?
就因為這個,學校老師竟然說他是“低能兒”“很笨”。南茜聽了以后,心里很難過也很氣憤,她認為愛迪生并不笨,完全可以培養成材。于是她毅然決定把孩子領回家由她自己負責教育工作。南茜認為愛迪生的好奇心是他的一個優點,是他汲取知識的動力,不但不該批評反而加以保護和誘導。所以,南茜對愛迪生提出的大小問題都不厭其煩地加以回答和解釋,還經常買些書給他閱讀答疑,促使愛迪生作深入的思考。
比如,南茜曾給愛迪生買了一本《自然讀本》,不滿10歲的愛迪生愛不釋手,并且著了迷似的照著書上介紹的實驗做了又做,進一步提高了他的動手能力。小愛迪生在家里搞了個小實驗室,也受到了媽媽的青睞和保護。
有一次,愛迪生異想天開地想讓一個孩子飛上天空,竟給他吃發酵粉好使他身體變輕,結果害得那孩子被送醫院急救。南茜知道以后,非常生氣,她決定關閉實驗室以懲罰愛迪生;但轉而一想,愛迪生做實驗就像著了迷似的,這種勁頭值得保護,他一定能創造奇跡,決不能因他的一次過失而毀了他的前程。想到這里,她改變了主意。于是在狠狠批評了愛迪生以后,她還是保留了他的實驗室。
這小小的實驗室最后終于變成了愛迪生未來的巨大的工業實驗室。母親的愛給了愛迪生無限的溫暖,母親的賞識和理解給了愛迪生無窮的智慧。如果沒有母親的培育,“笨小孩”怎能成為大發明家?人們在感激愛迪生為人類帶來光明的時候,同樣不會忘記愛迪生母親的崇高品質!
無論是誰,在出生時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但是賞識卻可以讓你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點,從而正確引導孩子發揮潛力,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所以,如果你要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請不要吝嗇你的賞識,在孩子取得了哪怕一丁點成績的時候,也要記得對他說:“寶貝,你真棒!”
保障孩子的知情權
許多父母都有一種想法,就是孩子還小,有很多事情不必知道。自己的決定,孩子只要照著做就好,不用問為什么。其實,很多事情,父母以為孩子不懂或者無法理解,實際上,孩子懂的未必比父母少。一味對孩子強調服從而不對孩子解釋“為什么要這么做”,這種做法未免有點自以為是。
一對夫妻帶著三歲的孩子去看醫生,需要做腦部CT,也就是X光掃描,由于整個過程耗時較長,醫生怕孩子亂動,就建議給孩子口服鎮靜劑。
孩子本來就怕吃藥,當他看到醫生手里的藥瓶和藥匙的時候,便如臨大敵。
這位母親似乎很有辦法,跟孩子說:“寶寶把藥喝了,媽媽給你吃糖?!?
孩子不愿意,只要盛著藥水的勺子一靠近他,就把頭扭到一邊。
父親在旁邊看著著急了:“快喝了,不喝就打屁股了啊?!?
孩子雖然也怕挨打,不過藥的苦味對他來說和挨打的痛一樣可怕,所以還是不喝。
后來,夫妻倆連哄帶嚇,孩子也沒把鎮靜劑喝下去。醫生也不耐煩了,讓他們把孩子的嘴掰開,自己拿勺子往里灌鎮靜劑。孩子被灌得喘不過氣,哇哇大哭,一邊哭一邊掙扎,哭得聲嘶力竭,幾乎整棟樓里都聽得到。結果,還是孩子取得了勝利,藥水沒喂進去,全灑在了臉上、身上,還有地上。
醫生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孩子哪來這么大的力氣???
試想一下,如果是你被拖進醫院,然后被一個身穿白大褂的醫生捏住鼻子,灌“不明液體”,你是不是也會拼死反抗呢?
孩子并不知道他為什么要喝藥,更不知道喝了藥以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究竟會是什么,這種情況下他要是還能乖乖把藥喝了,那才是傻瓜呢。
后來,等孩子平靜下來,一直委屈地說:“藥苦,我不喝?!蹦赣H看著孩子一臉兒的可憐,就嘗試著跟孩子解釋:“待會兒,你得到那張床上躺一會兒,時間長了,怕你亂動。藥水是讓你睡覺的。”
孩子懷疑地看著媽媽:“躺一會?那疼嗎?”
“不疼,一點都不疼?!?
“不疼???那我不動。”孩子說著,像是看到了希望一樣,“我不亂動,不喝藥行嗎?”
母親雖然有點不信,但是藥水喂不進去,她也只好答應。
CT做得很順利,而在整個過程中,孩子躺在CT機上,閉著眼睛,一動沒動。
孩子雖小,但是,有很多事,做父母的也應該讓孩子知道。不僅僅是告訴他,這件事他必須怎么做,還要告訴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為人父母者沒把該讓孩子懂的事講明白。父母“不解釋”,那孩子為什么要聽?有些父母說:“我是家長?!蹦闶羌议L又怎么了?家長就可以不講理了?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對于即將發生的和他有關的事情,他應該知道,也有權利知道,這就是孩子的知情權。家長總是對孩子說,“父母不會害你”,那孩子也可以說,家長雖然不會害我,那也只是良好的動機而已,有沒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呢?這還真說不準。
男孩子尤其喜歡在規則和條理性之內生活。當男孩子感到有安全感并能預見到將要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時,他們會茁壯成長。預料之外的事情令人不安。有時候,事情出人意料地發展,連牽涉其中的成年人也會大吃一驚。不過,更經常的情況是:成年人提前知悉了相關情況,卻沒有以適當的方式告知孩子。
孩子們需要理解他們自己的世界,否則,他們就會處于社交和情緒紊亂之中。當孩子們的生活井井有條并且每日都有明確的預期,以及當生活發生變化人們給予他們解釋時,孩子們得以理解他們的個人生活。構建有意義的模式,有助于孩子們的心智發展。所以,每一個孩子都必須理解相關知識和發生的各種事件,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把握它們。
當你向你的兒子做出解釋,你即是在向他表明,你尊重他的知情權,體念他理解其個人世界的需要,尊重他的理解能力,并放心把信息告訴他。
所以,父母應該做的,不是一味對孩子發號施令,而是拋棄“不解釋”的作風,把和他相關的決定解釋清楚,讓他知道你做出這種決定的原因,或者說,他執行這個決定的必要性。當然,“我是你老子”不能算是原因,加了“之一”也不行。只有把本來屬于孩子的知情權還給他,他才會真的對你“心悅誠服”,而不是迫于家長的“淫威”而不得不乖乖就范。
放下家長的架子
古語中,自己的母親,稱為“家慈”,而自己的父親,則稱為“家嚴”。這樣的稱呼,讓我們產生了一種思維定勢,母親總是慈愛的,而父親,一向都是嚴肅的、嚴厲的。誠然,父親和母親的這種差別,和男女性格差異有關。但是,對于孩子,過于嚴肅或者嚴厲并不是什么好事。
還有一些人的想法很簡單很暴力,“兒子就是要聽老子的”,這種想法未免太過武斷。從某種程度上說,身為父母,想要保持在子女面前的權威,這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畏懼和尊敬,哪一個更能讓父母保持權威呢?孩子雖說年齡不大,但他也是有自尊心的。作為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并讓他感覺到,父母是和他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說話,沒有“看扁他”。
約翰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去觀看橄欖球比賽。約翰是個老球迷,他來到柜臺前,對售票員問道:“今天的門票有什么變化嗎?”
售票員說:“您好,約翰先生,沒有什么變化,還是和以前一樣,成人30美元,7歲以下的孩子免費,7歲和7歲以上的孩子20美元。您的兩個孩子多大了?”
約翰回答道:“小的4歲,大的7歲,加上我,總共50美元?!闭f著掏出了錢。
售票員接過錢,對約翰先生說:“先生,其實您只要告訴我您的大孩子今年6歲,沒到7歲,就可以省下20美元的。”約翰回頭看了看兩個孩子,微笑著對售票員說:“謝謝你的好意??墒俏冶仨氉尯⒆又浪麄円呀洸皇切『⒆?,已經長大了。來,孩子,告訴阿姨你今年多大了?”
“我今天的真實年齡是7歲零50天,我應該買票?!焙⒆右皂懥恋穆曇艋卮鹗燮眴T。爸爸和售票員看著稚氣的孩子,都笑了。
約翰的做法,不僅表達了對孩子的尊重,還以實際行動讓孩子意識到“我已經長大了”,體現了父親平等對待孩子的思想,這是很可貴的。中國由于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形成了嚴格的等級觀念,這種等級觀念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擁有至高權威,可以對孩子頤指氣使,指揮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這樣的教育態度,非但不會獲得孩子的認可,還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應該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只有這樣,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自己的心聲,從和父母對著干,變為愉快合作,良好的親子關系也會隨之形成。
良好的親子關系,一定不是要讓孩子懼怕你,而是要讓孩子相信你、尊敬你。只有相信你,他才能像朋友一樣對你傾訴。遇到問題,他才會在第一時間,毫無畏懼、非常坦然地向你求助。而只有尊重你,你的話才在他的心中具有權威性,占有分量。
楊錦峰的爸爸很少管他,他性格嚴肅,好像不太喜歡孩子。
楊錦峰的印象中,爸爸很少替他開家長會。偶爾媽媽沒時間需要爸爸出席家長會,爸爸都會在回來后很嚴厲地指出楊錦峰的毛病。他從來沒有夸獎過兒子。
楊錦峰在中學時,他最好的朋友有一次受到體育老師的侵擾。朋友不敢告訴父母,自己內心又很恐懼。這種恐懼折磨得朋友寢食難安,于是吞吞吐吐地向楊錦峰求助。楊錦峰同樣不知道該怎么做,兩個大男孩害怕得要命,想辦法逃學,離開學校。他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敢對父母透露一點自己的秘密。父母在他們心中就像嚴肅的警察,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到了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爸爸說男孩子要學理科,為了表示自己的抗議,楊錦峰執意要學文科。他不顧爸爸的反對,強行遞交了自己的申請??墒菞铄\峰自己并不喜歡文科,他討厭歷史地理,然而,有對抗封建家長這個充分的理由,楊錦峰從來沒有后悔過自己的決定。轉眼間就高考了,對父母和孩子來說,填報志愿是個大事,這甚至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楊錦峰不知道到底該選什么樣的學校什么樣的專業,但是,他秉承自己一貫的原則:只要爸爸堅持的,自己就一定要反對。他希望能離爸爸越遠越好。
若干年后,楊錦峰自己也做了父親,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他發現自己是很渴望父愛的,而爸爸也并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樣不愛自己??墒?,他內心里依然同父親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父親的嚴肅,永遠在楊錦峰的生命中定格了。這成了楊錦峰的遺憾。
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不需要人為地塑造嚴厲或慈祥的角色。為人父母,更需要放下家長的架子,去做孩子的朋友。只有這樣,你才能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而孩子也能了解和理解你。然而,要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是要放棄父母的威嚴。關鍵是,要明白,威嚴不是來自你身為父母的角色,而是來自孩子對你平時一言一行的欽佩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你的尊重。
教育孩子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掌握分寸,以孩子能夠接受并樂于接受的方式,讓孩子明白應該怎么做而不是不得不怎么做。只有這樣,才能在保持自己的威嚴時,讓孩子靠近你。
父母也會犯錯
我們從小就知道,要知錯就改?!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毕嘈盘煜碌母改敢捕紩@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讓孩子“知錯就改”的同時,父母是不是應該“以身作則”一下,勇敢地向孩子認錯呢?
看到這個問題,相信不少父母會說:自己是長輩,要在孩子面前低頭認錯,還真是怪難為情的。其實,說淺了,家長認錯的最大障礙就是面子問題。往深處說,家長為什么覺得向孩子道歉丟面子?因為自己是長輩,孩子是晚輩。那為什么晚輩向長輩道歉就被說成是理所當然,長輩向晚輩道歉就被說成是顏面掃地呢?估計有些父母看到這都會“搶答”了:因為“長者為尊”。好了,“長者為尊”的觀念是哪里來的呢?那是傳統文化留下來的。說到底,還是個傳統觀念的問題。
不可否認,從尊老敬老的層面上說,長者為尊的傳統是我們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墒蔷退闶莾炐銈鹘y,當它和另一個“善莫大焉”的傳統相沖突的時候,我們也要權衡一下孰輕孰重的問題。既然知錯認錯改錯是“善莫大焉”的事,那這個“長者為尊”的傳統自然也該為它讓路。孩子的確還小,也正因為孩子還小,他的是非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他會以父母的是非為是非。孩子犯了錯,必須知錯就改;父母犯了錯,就要遮遮掩掩,藏著掖著?身為父母,如果你對孩子犯了錯,不認錯,保全的是你的面子;認了錯,保全的是孩子的是非觀。自己的面子和孩子的是非觀之間,孰輕孰重,就不用我再多說了吧?
更何況,身教勝于言傳。你向孩子認個錯,這比說一百遍讓他知錯就改都來得更有效。
其實,勇于向孩子認錯的父母還是有的,而且還對孩子起到了不錯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有一個14歲的男孩,常常干一些出格的,讓人始料不及的事情。那天,因為對班級里的一個同學的不滿,他悄悄地拿了那個同學的錢——五十塊錢,是那個同學一周的飯錢。人證物證俱在,他仍然死不承認。老師決定給他父親打電話。
那天晚上放學后,他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中。心中做好了承受一切的準備,他甚至想好,不管父親怎樣,他都以不變應萬變——死也不認賬。不就是惡作劇拿了同學點錢嗎?有什么大不了的。飯桌上父親一如往常,看不出特別的表情。只是很平常的問了他最近的考試情況和學習情況,他以為父親不會追究這件事情了,終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誰知,吃完飯后,父親說:“一會你到我書房來一下?!彼男亩溉挥志o張起來,看來父親是鐵定了要教訓自己了。講一些耳朵都聽出繭子的大道理,或者干脆武力解決,動板子,更痛快些。他把剛才的柔軟和溫情一并收拾起來。身上的小刺又長了出來,梗著脖子,昂著頭,一副不在乎的模樣。
可是,邁進父親的書房,他就傻了眼——父親沏了兩杯茶放在了茶幾上,尚且飄著香氣。這是第一次把一個十四歲的孩子當成成人,以成人的方式品茶,聊理想,聊人生。他有些措手不及,也有些感動。
父親動情地說:“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三十年前,一個少年,也像你這么大,一個同學問他:‘我今天偷偷地從媽媽的錢包里拿了五塊錢,你敢嗎?’同學的不屑激怒了他,他說:‘那有什么不敢的?!瑢W嘲笑他說:‘你是咱們班有名的膽小鬼,誰不知道?’說完,同學就跑出去玩了。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膽小鬼,那個少年想方設法,把父親的抽屜撬開,拿走了父親全部的積蓄。一個月的工資,四十三塊錢。然后他拿了那些錢去學校里炫耀,請大家吃飯、逛公園、買小人書。將所有的錢揮霍殆盡,回到家里,看到父親發瘋似的到處找錢,他縮在角落里不敢出聲。原來,那筆錢是父親節衣縮食積攢下來留給妹妹看病的。妹妹得了急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療,臉蛋燒得像晚霞,紅彤彤的,模樣很可憐。那天父親把抽屜翻了個底朝天,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那筆錢,急得都快哭出來了。他自言自語地說:‘那錢怎么就長了腿了呢?’后來,少年的父親滿世界跑,到處借錢。見了人就點頭哈腰的,好不容易湊了幾十塊錢,帶妹妹去醫院治病??墒墙K究因為治療不及時而留下了后遺癥,每年冬天都會喘得很厲害。”
故事講完之后,他和父親都陷入了沉默的境地。半天,父親說:“那個少年就是我。我悄悄地偷了父親的錢,耽誤了妹妹治病的最好時機,我的妹妹就是你的姑姑,每年冬天你姑姑發病的樣子你也看到了,這是我少年時犯下的錯誤。你姑姑很大度,從來沒有怨恨過我。”他顯然是受到了震撼,他看著父親,父親點了點頭,稍后又點了點頭。他猶豫了一下,起身從書包里掏出那五十塊錢。放在了茶幾上。父親笑了,在他的肩上拍了兩下說:“快去把錢還給同學,說不定這錢也是人家等著急用的。”
這位父親向兒子認了錯,不但沒有損害他的光輝形象,而且還使兒子受到了感召,最終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所以說,為人父母的,不但可以向子女認錯,而且這種認錯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孩子又怎么會心服呢?
“騙人是小狗”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請先回答我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覺得小孩子應該說謊嗎?
我想你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吧。
那么,請繼續回答第二個問題:你對孩子說過謊嗎?
這次,你的答案恐怕是肯定的了。
那么,你一定也猜到了我接下來要說什么。沒錯,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說謊。可是,為什么大多數父母都會用謊話來欺騙自己的孩子呢?
好吧,你有你的道理,孩子還小,需要哄著。的確,這種“善意的謊言”可以讓孩子暫時按照你的期望去做,可是,還有一個問題,長久下去,孩子還會信任你嗎?孩子年紀尚小,還沒有很強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是非觀還不健全,什么都是學著父母的樣子來做。那么,你對孩子說謊和教孩子說謊又有什么分別呢?
《韓非子》里頭有個“曾子殺豬”的故事,是這么說的: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逼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痹釉唬骸皨雰悍桥c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彼炫脲橐?。
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曾子的老婆去趕集,他的兒子哭著鬧著也要跟著去。孩子的媽媽對他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結果呢,她剛趕集回來,曾子就要殺豬。她一看趕緊拉?。骸拔夷鞘呛逍『⒛?,你還真殺豬啊?”曾子說:“當然要殺啊,小孩不能哄啊。小孩沒你那么多心眼,爹媽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爹媽說什么,他就聽什么。這會兒你哄他,那就等于教他哄別人啊。你這當媽的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你了,孩子可不能這么教啊?!庇谑悄?,曾子就把豬殺了燉了。
教育兒童言行一致,家長不能信口開河,要有言必信。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曾子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去教育后代、影響后代。當然,這不見得是韓非子此則寓言的原意,韓非子的原意不過是宣揚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統治者制定嚴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不過這不是我們該討論的事,隨他怎么想去。
也許有人覺得,曾子這個人是不是太笨了,跟小孩說話也當真。曾子的確是笨,連孔老夫子也這么說。不過從孔子傳到孟子,中間這一段,最主要的就是曾子,你看他是真笨還是假笨?
還有一個與之類似的故事,叫做《孟母買肉》,說的是孟子小的時候,有一天,看到東邊鄰居家殺豬,就問媽媽:“他家殺豬干什么?”媽媽隨口說:“殺豬請你吃肉呀?!焙⒆赢敃r沒在意,媽媽說完很后悔,她想:這不是欺騙孩子嗎?懷這孩子時還注意胎教,席子沒擺正就不坐,食物不干凈不吃?,F在孩子出生了,開竅了,我怎么能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以后不要相信大人的話嗎?于是,就到鄰居家買了一斤豬肉燒給孩子吃。這是給孩子表示,大人說話是算數的。
以前孩子的需求還很簡單,有肉吃就不錯了?,F在的孩子更加不能哄,家長許諾之前就得掂量掂量,這話說出去之后能不能兌現。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孩子發熱了,但是又不愿意打針。這時候,家長為了讓孩子乖乖跟自己去醫院,往往會哄孩子說,就讓醫生看看,不打針。等真的要打針了吧,又說打針一點都不疼,簡直是信口開河。等孩子打完針了,知道疼了,想起來就委屈,家長也跟著郁悶好多天,這是何苦來哉。
再如,現在的孩子學習考試壓力大,有些家長為了激勵孩子,許諾說只要孩子這次考進前多少名,就可以得到各種物質獎勵。這獎勵要是個書包什么的也有罷了,可是有些家長一張嘴就是手機啊電腦啊之類的東西,等孩子拿著成績單要獎賞的時候卻又拿不出來。這種教育方法是否有問題,咱們暫且不論。單單是欺騙孩子這一條,便是“錯莫大焉”。
還是那句話,孩子雖小,父母也不能說話不算數。也正因為孩子還小,才不能隨便哄騙。小孩子怕別人騙他,時常會說“騙人是小狗”。做父母的,在對孩子許諾的時候,不妨也學一學孩子的方式。反正,只要你不騙他,就永遠不用擔心這句話會說到自己頭上。
尊重孩子的秘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藏在內心,不愿說出,也看不見的神秘的空間或想法。對于成人而言,守護秘密更多意味著責任和負擔;但對于孩子們來說,擁有秘密則意味著自我意識的成長。能夠擁有并保守秘密是兒童走向成熟和獨立的一個標志,而能夠與自己最親近的人分享秘密更是兒童成長和成熟的表現。秘密是說與不說的游戲,當孩子發現自己有了秘密,意味著他誕生了內心世界;當孩子擁有了自己的秘密時,表明他已將自己同他人與外界分離開了;當孩子考慮要不要把秘密說出來的時候,說明他已經具有了追求獨立的愿望;當孩子意識到要為他們保守秘密的時候,表明孩子已具備初步的責任感。
那么,作為父母,應該怎么對待孩子的秘密呢?
也許這個問題不太容易回答,咱們先看一個故事吧。
一位中國的簡老師,在日本教一個孩子大島俊學中文。
周六,她照常去給大島俊上課。
“老師,我讓你看一下我的秘密!”上完課,她正準備回家的時候,大島俊表情極其神秘地把簡老師拉進他的房間,然后把門關得緊緊的。而此時,家里只有三個人:簡老師、大島俊和他的媽媽。
“老師,請看一下我的理想可以嗎?”
“你的理想?!當然可以了!不過,不用搞得這么神秘吧?”
“我的理想要保密的?!?
大島俊遞給簡老師一頁作文紙。紙上寫著:“我叫大島俊,今年上小學三年級?,F在,我向大家談談我的理想。我第一個理想是中學畢業后考上大學,我要報考北京最好的大學,要報考計算機系。那樣,我就可以天天玩電腦了。大學畢業后,我要在北京找一份好工作,一年要掙20萬元。我要在28歲時結婚,然后,生3個小孩子。我要在北京三環外買一套180平方米的房子,然后買一輛豐田車,我們全家人周末時就可以乘車去旅行了。 ”
“大島俊,有小朋友找你來玩了?!眿寢屧陂T外喊。
大島俊把他的“理想”向桌子上隨意一放,就跑出去跟小朋友玩了。
簡老師走出大島俊的房間,在沙發上坐定,大島夫人早就沖好一杯咖啡。
“夫人,你怎么不問問,大島俊為什么把我神秘地拉進他的房間,難道你不好奇嗎?”
“當然好奇,可那是你與孩子之間的秘密,孩子不主動告訴我,我是不會問他的。”
“呵呵,現在大島俊不在,而他的秘密就在他房間的小桌上,你進去一看不就知道了?”
“不可以的!”大島夫人遠遠地瞟了幾眼,很快就把目光收了回來。像所有的媽媽一樣,她對兒子的內心充滿了好奇,但又努力控制住自己的好奇。
正在此時,大島俊又跑了回來。
“媽媽,我回來了,我的房間門可沒關喲!”言外之意,你沒偷看我的秘密吧?
“回來啦,沒有你的允許,媽媽是不會看的,放心吧,兒子!現在就請你把你的房間門關好吧?!?
“媽媽,我不關門了,我相信你。因為你與爸爸一直很尊重我。剛才我實在是太冒失了,請原諒!”
“媽媽不會在意的,你出去玩吧!”
看著孩子遠去的背影,大島夫人一臉的憐愛與疼惜,舐犢之情由然而生。
而簡老師則一直在想大島俊剛才的那句話,“我相信你,因為你與爸爸一直很尊重我!”
“大島夫人,大島為什么說‘我相信你,因為你與爸爸一直很尊重我’呢?為什么要尊重孩子呢?”
“尊重孩子,是因為孩子與你我一樣是一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現在是小,可是會慢慢長大的。而像我們大島俊這么大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的意識。就像剛才,擔心我進他房間,擔心我看到他的秘密,說明他正在長大呢。還有呢,做父母的如果從小就尊重孩子,這樣的孩子不僅幸福感強,而且自信心也強?!?
“我原來只知道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原來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父母,被尊重的孩子自信心也強,這是我第一次聽說!”
“是啊!小孩子也有自尊心,如果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那又怎么能讓孩子樹立自信呢?當然了,要想尊重孩子,就得先了解孩子的想法。比如,如果大島俊讓我看一下他的秘密,我會更高興的,因為我會了解他的想法?,F在呢,他不想與我分享他的秘密,我只能好奇!”
故事就講到這,那么,作為父母,到底應該怎么對待孩子的秘密,現在,你心中有自己的答案了嗎?
擁有秘密是一種成長。秘密可以讓孩子體驗到獨立與依賴,疏離與親近,反抗與順從,在秘密的制造、體驗、保守與傾訴中,孩子也在一天天的成長,學會關心與尊重,懂得責任與信任,變得懂事與成熟。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尊重孩子的秘密。
對于孩子而言,與成人分享自己的秘密不是義務,而是他對成人一種額外的信任,一份特別的回報。被告知一個秘密,就是被贈予了一份禮物。請守護好孩子的秘密,千萬不要為了獲取孩子的小秘密,而失去孩子對你的信任。
和成人一樣,孩子希望被他人承認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他需要在自己的內心保留一塊屬于自己的空間。只要不涉及道德品質等原則問題,對于孩子的秘密,父母不必探究。父母應該壓制自己的好奇心,保護孩子的秘密。當發現孩子藏有秘密而心神不寧時,成人可利用交換秘密的方式,先與孩子講述自己的一個小秘密,再慢慢引導孩子說出他的秘密。
尊重孩子的秘密,讓他們保有自己的秘密,這就是對成長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對兒童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