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C

(cái)

《說文·才部》:“才,艸木之初也。從 | 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p>

“才”是個象形字。從甲骨文的字形來看,像草木初生,穿一(地)而上形,表示植物破土而出。金文填實。篆文始分離出成一畫。隸變后楷書寫作“才”。

“才”的本義就是草木初生?!安拧笔恰安摹钡耐僮?,意為才資、本能?,F在這個字一般解釋為才能、本領。王力在《同源字典》中指出:“木有用叫作‘材’,物有用叫作‘財’,人有用叫作‘才’。故‘材’、’財’、‘才’三字同源?!?/p>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一部。凡從才取義的字皆與物初始存在等義有關。

(cǎi)

《說文·木部》:“采,捋取也。從木,從爪?!?/p>

“采”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上部是一只手(爪),下部是一棵樹,樹上的圓圈表示果實累累,手在果上表示采摘。金文形體基本上與甲骨文相似,只是果形省掉了。小篆的字形線條化了??瑫膶懛ㄖ苯佑尚∽葑兌鴣?。

“采”的本義就是“采摘”,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由采摘之義又可以引申為搜集,如“采風”。

“采”又由本義引申為風度、神采,如李白《白馬篇》中有“酒后竟風采,三杯弄寶刀”。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釆部。凡從采取義的字皆與摘取等義有關。

(cán)

《說文·蟲部》:“蠶,任絲也。從s-pic,朁聲?!?/p>

“蠶”本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就像一條蠶的形象。小篆改為從,朁聲。隸變后楷書寫作“蠶”?!靶Q”,可算作從蟲、從天會意字,“天”也兼表聲。如今規范化,以“蠶”為正體。

“蠶”本義為蠶蛾科和大蠶蛾科昆蟲的幼蟲的統稱。用作動詞時,指養蠶。

有“蠶食”一詞,就是說像蠶吃桑葉時一樣,一點一點地前進,多比喻逐漸侵占。

唐代的李商隱有《無題》一詩,其中有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兩句詩成為表達堅貞不渝的愛情的千古名句。

(cāng)

《說文·倉部》:“倉,谷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從食省,口像倉形。凡倉之屬皆從倉?!?/p>

“倉”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像糧倉之形,其上是倉頂,中為倉門,下為倉體。金文與甲骨文相類似。小篆與甲骨文的形體相接近,倉門的門樞在左邊。隸變后楷書寫作“倉”。

“倉”本義是糧倉。在古書中,這個字還被假借為“艙”、“蒼”、“滄”等?,F在,“倉”字泛指用來儲藏物資的建筑,如工廠的“倉庫”。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人部。凡從倉取義的字皆與儲藏等義有關。

(cáo)

《說文·曰部》:“曹,獄之兩曹也。在廷東。從s-pic,治事者;從曰?!?/p>

“曹”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曹”字,上方是兩個“東”,下方是個“口”字,代表大口袋,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大口袋里裝了很多東西。金文的“曹”,將“口”字替換為“日”字,字義沒有變化。小篆中“曹”的字形,和金文的寫法相近。隸變后楷書寫作“曹”。

“曹”的本義為雙、偶。引申指等、輩、類,如“哀鳴獨叫求其曹”。

由群又可引申為科、類。古時分科辦事的官署也稱為“曹”,如“曹干”(官署中的干事人員),“曹掾”(泛指一般官員),“曹務”(古代官署中分類所管理的事務),“法曹”(唐、宋地方司法機關)。

現在,“曹”則主要被用為姓。

(cǎo)

《說文·艸部》:“草,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從艸,早聲。”

“草”是個會意兼形聲字,古時寫作“帥”。甲骨文的“草”字,就像是兩株小草的形狀,這也是“草”的本字。金文和小篆的“草”,字形和甲骨文相近。

現在所使用的“草”字,實際是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草”假借為“草木”的“草”之后,又另造了“皂”字來代替?,F在,“草”字除了本義之外,還可用作形容詞,意為粗糙的、粗略的,如某個人的字跡很“潦草”。

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艸(艸)部。凡從草取義的字皆與植物等義有關。

(cè)

《說文·冊部》:“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像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從冊?!?/p>

“冊”是個象形字。甲骨文由幾條豎線和橫向曲線構成的,像編簡成冊形。金文大同。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冊。

“冊”的本義為古代編串在一起用來書寫的竹簡,如“簡冊”。

由簡冊又引申指裝訂好的本子,如“裝訂成冊”、“畫冊”、“典冊”、“手冊”等。到了后來,“冊”又引申特指皇帝的詔書,進而引申指冊封、冊立。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門部。凡從冊取義的字皆與書簡、編排之物等義有關。

(zēng,céng)

《說文·八部》:“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曰,s-pic聲?!?/p>

“曾”本為象形字。甲骨文的形體像古代蒸食的炊器。金文的形體更像炊器,上為蓋,中為腹,下面還有底。小篆承接金文而來,形體與金文相似。隸變后楷書寫作“曾”。

“曾”的本義指一種蒸熟食物的器具?!霸睘椤瓣担▃ènɡ)”的本字,是一種炊器。當“曾”字被借作虛詞之后,其炊器之義另寫作“甑”來表示。

“曾”又借作副詞,表示乃、竟,讀cénɡ。如《列子·湯問》:“曾不若孀妻弱子?!?/p>

“曾”也有曾經義。如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現在,“曾”(ceng)常表示從前經歷過,如曾經。此外,讀“曾”(zeng),用來表示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系,如曾祖父。

(chán)

《說文·蟲部》:“蟬,以s-pic鳴者。從蟲單聲?!?/p>

“蟬”是個象形字,。甲骨文的“蟬”,字形上就像是一只知了的形狀,上面是頭部,下面是身體,兩側還有一對翅膀。小篆的“蟬”,變成了形聲字,左邊的“蟲”表示形旁,表明“知了”是一種昆蟲,右邊的“單”代表聲旁。隸變后寫作“蟬”。

“蟬”字的本義就是指“知了”這種動物,一直沿用至今。現在人們常常用“金蟬脫殼”這個詞語來形容一個人巧妙地脫身逃遁,而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cháng,zhǎng)

《說文·長部》:“長,久遠也。從兀,從匕。兀者,高遠也。久則變化。亾聲?!?/p>

“長”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像長發老人拄杖形。金文突出了長發。篆文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長。如今簡化作長。

“長”的本義為兩點間的距離大,也就是長短的長。為了方便刻寫,人的頭部都用短橫來替代,“天”、“元”等字也是這樣的。“長”字還可表示時間久,還有路途遙遠之義。此外,它用作名詞,意思是長處、優點?!伴L”還讀作zhǎng,意思是長大、成長。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F今仍設長部。凡從長取義的字皆與頭發長、增大等義有關。

(chǎng)

《說文·廠部》:“廠,山石之涯巖,人可居。象形。凡廠之屬皆從廠?!?/p>

“廠”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像向外突的山崖形。金文大同略簡;或另加義符干(防護)以突出山崖的遮蔽作用,干也兼表聲。篆文承接甲骨文并簡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廠”。

“廠”與“廣”在上古文字中常常混用。如“廈”、“廚”等字也可以寫作“廈”、“廚”。不過現在漢字規范化后就不能通用了?!皬B”、“廚”必須寫作“廈”、“廚”。

“廠”在現代簡化漢字后,又用作“廠”的簡化字。“廠”從廣,表示與房屋有關,敞聲。本義為沒有墻壁的簡易房舍。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廠部。凡從廠取義的字皆與山石或像山崖似的高敞棚屋等義有關。

(cháo)

《說文·木部》:“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從木,象形。凡巢之屬皆從巢。”

“巢”是個象形字。金文的“巢”字,下方是“木”字,代表樹木,上方是個鳥巢的形狀,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一棵樹上面搭著個鳥巢。小篆的“巢”,字形上方加了三個彎折線,好像是三只鳥兒的形狀。

“巢”本義是鳥窩?,F在,泛指各種動物的窩,也常用來指敵人的藏身之處。但人們也常常親昵地將自己的小家稱為“小巢”,營造出溫馨、浪漫的氛圍。

(chē)

《說文·車部》:“車,輿輪之總名。夏后時奚仲所造。象形。凡車之屬皆從車?!?/p>

“車”是個象形字。甲骨文是從上面俯視的一輛車子的樣子,轅(駕牲口的直木)、衡(車轅前端的橫木)、軸、輪都有,車廂被省略了。金文簡化,只留下車廂和兩輪的俯視形。篆文承接金文,又畫出了軸端。隸變后楷書寫作“車”。簡化漢字后寫作“車”。

“車”的本義指陸地上有輪子的交通工具,諸如“火車”、“汽車”等。

車子是通過輪子的轉動帶動整個車身向前運動的,因此,人們也將依靠輪軸轉動而工作的工具稱為“車”。由此引申,“車”又泛指機器。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F今仍設車部。凡從車(車)取義的字皆與車輛等義有關。

(chè)

《說文·支部》:“徹,通也。從才,從支,從育。”

“徹”是個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的“徹”字,左半部分是“兩”,表示吃飯用的器具,右半部的手形,表示吃完后將食具撤去之意。金文改為從支(表示手持)古文又另加義符彳(表示走路)以突出拿走之意。篆文將“鬲”誤為“育”。隸變后楷書寫作“徹”。如今簡化作“徹”。

“徹”本義是撤離、撤出。在古代也有“拆除”的意思。后來,“徹”還引申為通達、清明之義,如“徹朗”。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如今歸入彳部。凡從徹取義的字皆與撤除等義有關。

(chén)

《說文·麤部》:“s-pic,鹿行揚土也。從麤,從土?!?/p>

“塵”是個會意字。籀文形體是三只鹿在奔跑,腳下揚起了塵土。小篆承接籀文,下部又另加義符“土”字,表明群鹿奔跑,塵土飛揚。隸變后楷書寫作“塵”。簡化漢字后作“塵”。

“塵”的本義為塵土。由飛揚的塵土,又可以引申出蹤跡之義。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土(或小)部。凡從塵(麈)取義的字皆與塵土等義有關。

(chén)

《說文·臣部》:“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臣”,象形字。甲骨文像豎著的眼睛形,人低頭屈服時才有豎目而視的樣子。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臣”。

人在低頭的時候,眼睛恰巧是豎立著,這個字就代表了俯首屈從的意思,所以它的本義就是奴隸。在封建社會,這個字就代表了國君統治下的官吏、眾民。這個字做動詞用時,是役使、臣服的意思。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F今仍設臣部。凡從臣取義的字皆與眼睛、臣虜、俯首等義有關。

(chéng)

《說文·戊部》:“成,就也。從戊,丁聲?!?/p>

“成”本為會意字。甲骨文的左下角像一塊木狀物,其右邊是一把長柄板斧,以斧劈物,表示斬物為誓以定盟之意(猶如折箭為誓、歃血定盟一樣,是古代發誓的一種風俗)。金文的形體,其右邊的彎柄大斧實在形象。到了小篆變化較大,從原來的會意字變成了形聲字,也就是外形(戊)內聲(?。┑男温曌帧?瑫窃谛∽幕A上形成的。

“成”的本義是成盟、和解,從這個意義引申為完成、實現。從完成又能引申為成功。從成功之義又能引申為成為。

“成”還引申為成全、促成的意思。如“成人之美”。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戈部。凡從成取義的字皆與定盟、完成等義有關。

(chéng)

《說文·収部》:“丞,翊也。從収,從卩,從山。山高,奉承之義?!?/p>

“丞”是個會意字。甲骨文會雙手從坑中救人之意。金文簡化。小篆承接金文并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丞”。

“丞”的本義是拯救。又引申為輔助。由輔助進一步引申為古代官名,指輔佐帝王的最高官吏,也指各級長官的輔助官吏,如“丞相”、“府丞”、“縣丞”等。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一部。凡從丞取義的字皆與救助、上舉等義有關。

(chéng)

《說文·土部》:“城,以盛民也。從土,從成,成亦聲?!?/p>

“城”是個會意字。金文左邊中間的圓圈是表示城圍,上下兩端是兩座城樓對峙。右邊是像戈一樣的武器,表示用武器保衛城池。在小篆的形體中,金文左邊的城郭簡化為“土”字,右邊是“成”表聲,變成了形聲字。隸變后楷書寫作“城”。

“城”的本義為城墻。古時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墻一般分兩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俺恰弊謫斡脮r,多包含城與郭;城郭對舉時,只指城。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p>

由城墻,引申擴大指城市。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

如今可單用,一般不作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土部。

(chǐ)

《說文·齒部》:“齒,口龂骨也。像口齒之形,止聲。凡齒之屬皆從齒。”

“齒”本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口,上下各露出了兩顆牙齒。金文又另外加上了“止”聲,成為形聲字。小篆承接金文并整齊化。繁體楷書的寫法與小篆基本一致,后簡化為“齒”。

“齒”的本義是門牙,泛指牙齒。如“明眸皓齒”形容女子的容貌美麗,“唇亡齒寒”比喻雙方休戚相關、榮辱與共。

牙齒不僅用以咀嚼食物,它還是吐字發音的重要器官。因此“齒”又引申表示說起、提及。如我們說“為……所不齒”、“齒及”、“不足齒數”,其中的“齒”都用作“提及”之義。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F今仍設齒(齒)部。凡從齒(齒)取義的字皆與牙齒等義有關。

(chì)

《說文·赤部》:“赤,南方色也。從大,從火。凡赤之屬皆從赤?!?/p>

“赤”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上部是個“大”,下部是“火”,大火的顏色為紅色。金文與甲骨文的形體結構一致,只是筆畫變得更為粗壯。小篆的寫法與金文基本相同??瑫l生了訛變,上部變成了“土”,下部的“火”也不像“火”了。隸變后寫作“赤”。

“赤”是指比朱紅稍淺的顏色,泛指紅色,如“赤紅臉”、“赤日炎炎似火燒”等。

“赤”進而引申表示純凈不雜、專誠不二,如“赤誠”、“赤膽”、“赤金”等。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F今仍設赤部。凡從赤取義的字皆與火盛、火紅等義有關。

(chóng)

《說文·蟲部》:“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從三蟲。凡蟲之屬皆從蟲?!?/p>

“蟲”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蟲”,都像一條三角形頭,身體彎曲而翹尾巴的蛇的形象。小篆由一條“蟲”變成了三條“蟲”。隸變楷書后寫作“蟲”。漢字簡化后,去掉了兩條“蟲”,寫作“蟲”。

“蟲”的本義為毒蛇。三個“蟲”字疊在一起,像是許多小蟲子聚在一起蠕動的樣子,因此,“蟲”字在古代是一切動物的通稱。

在古代,沒有腿的蟲子叫作“豸”,有腿的蟲子叫作“蟲”。后來“蟲”所涵蓋的范圍不斷擴大,它甚至被用來指一切昆蟲或動物。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蟲則只作偏旁,不單用。都是《說文》部首?,F今只設蟲部,蟲歸入蟲部。凡從蟲(蟲)取義的皆與動物等義有關。

(chòu, xiù)

《說文·犬部》:“臭,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從犬,從自?!?/p>

“臭”是個會意字。從甲骨文的形體來看,上部是個鼻子的形狀,下邊是一只犬。表示一只站立著的狗,因為狗的嗅覺非常靈敏,所以古人用“犬”字來表示聞氣味。小篆的形體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也是由“自”與“犬”組合而成。隸變楷書后寫作“臭”。

“臭”的本義為犬用鼻子辨別氣味,即嗅。凡“聞”就要先有個氣味,故“臭”可用作名詞,引申泛指一切氣味。

以上所說的當動詞和名詞用的“臭”都應讀為xiù。后“臭”專用以表示難聞的氣味,即臭味,此時的“臭”讀為chòu。

(chū)

《說文·出部》:“出,進也。像草木益滋,上出達也。凡出之屬皆從出?!?/p>

“出”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下部是一條上彎的曲線,表示這是一個門口或土坑口,上部是一只腳趾朝上的腳,表示一只腳從門口或土坑口走出的樣子。金文也是這個意思,只不過那個門口或土坑口偏到右邊了。小篆發生了偽變,腳像個“山”字形,下面的門口或土坑口則仍能看出個大概??瑫鴦t變成了兩個“山”字的重疊形。

“出”的本義是出去、外出。由“出”的本義引申為發出的意義。又能引申為產生之義。由產生的意思又可以進一步引申為出現、顯露的意思。由出現、顯露的意思還可以引申為到、臨的意義。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凵部。凡從出取義的字皆與外出等義有關。

(chū)

《說文·刀部》:“初,始也。從刀,從衣。裁衣之始也。”

“初”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左邊是“衣”,右邊為刀,會意裁衣開始之意。制作衣服的第一道工序是裁剪,裁衣為制衣之始。

“初”的本義為裁衣之始,引申泛指開始、第一個。如“年初”、“初夏”、“初來乍到”、“初出茅廬”等。

“初”用作副詞時表示往昔、當初,如《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于申。”

又表示時間、頻率,相當于才、剛剛。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刀部。凡從初取義的字皆與起始等義有關。

(chú)

《說文·阜部》:“除,殿陛也。從阜,余聲。”

“除”是個形聲字。從小篆的形體來看,從阜(左阝),余聲。隸變后楷書寫作“除”。

“除”的本義是宮殿的臺階。如明代朱柏廬《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p>

臺階是讓人走的。人在拾級而上時,意味著舊的一級過去,迎來新的一級。所以“除”又有除舊更新的意思,如“除舊布新”。

“除”還表示過去、盡。如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

“除”又引申指去掉、清除。如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上說:“興利除弊。”

(chù)

《說文·幾部》:“処,止也,得幾而止。從幾,從夂。處,処或從慮聲。”

“處”是個會意字。古代寫為“處”甲骨文的“處”,字形上方就像是一只蹲坐著的老虎,下方的“幾”字,代表虎爪。金文“處”的宇形,將上方的老虎形狀去掉了。小篆的“處”,字形中又加入了虎形。隸變后楷書分別寫作“處”與“処”。如今簡化作“處”。

“處”本義是居住,后來引申為靠著坐具休息,常常作為隱身世外高人的住所。現在“處”,早已沒有了古人的那種高雅和閑適,平常百姓“蝸居”的地方,也可以稱為住處。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今処歸入幾部,處歸入夂部。凡從処取義的字皆與止息等義有關。

(chuān)

《說文·川部》:“川,貫穿通流水也?!队輹吩唬骸疄F畎澮,距川?!陨铑皾抑畷榇ㄒ病7泊ㄖ畬俳詮拇?。”

“川”是個象形字。從它的甲骨文形體來看,像大河流水形,兩邊為岸。金文與篆文線條化,并使大水中連。隸變后楷書寫作“川”。

“川”的本義為河流。河流流經之地,往往容易形成廣闊平坦之地,故引申為平野、平地,如成語有“一馬平川”。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丿部。凡從川(巛)取義的字皆與河流、隨順、通暢等義有關。

(chuán)

《說文·人部》:“傳,遽也。從人,專聲。”

“傳”是個形聲字,甲骨文的“傳”是一個人形,表示字義。右邊是一個“專”字,代表聲旁。字形就像古人送信所使用的馬車。

“傳”本義是驛車,現引申為傳遞、傳送等義。有時也特指古代注解闡釋儒家經典的著作。

如今可單用,一般不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人部。

(chuáng)

《說文·木部》:“牀(床),安身之坐者。從木,爿聲?!?/p>

“床”本是個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就像豎起來的一張床,床腿朝左,床面朝右。在小篆的形體中,右邊增加了義符“木”,表示床是由木所制的,變成了木為形旁,爿為聲旁的形聲字了。隸變后楷書寫作“牀”。簡化漢字后寫作“床”。

“床”的本義為供人坐臥的用具。由人睡臥的用具,可以引申為安放器物的架子,如“琴床”、“筆床”等。

(chuāng, chuàng)

《說文·刃部》:“創,刅,傷也。從刃,或從刀,倉聲。”

“創”是個指事字。在金文中,“創”的字形就像是一個受了傷躺在地上的人。兩條小豎代表手上和腳上的傷口。小篆的寫法基本上同于金文。隸變后楷書寫作“創”。簡化漢字后寫作“創”。

“創”的本義應為割,傷只能算是其引申義。如《后漢書·華佗傳》:“四五日創愈?!边@是說,四五天傷口就好了。“創”有突破義,所以凡事有所突破也可以稱為“創”,如“創舉”、“開創”、“創造”等。不過這些詞中的“創”字必須讀為chuànɡ,而不應讀作chuānɡ。

如今可單用,一般不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刀部。

(chuī)

《說文·口部》:“吹,噓也。從口,從欠?!?/p>

“吹”是個會意字。甲骨文這個字是由“口”和“欠”兩部分組成的,“欠”的意思就是“打哈欠”,吹字的意思就是合攏嘴唇使勁呼氣。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吹”。

“吹”的本義是用口吹氣。又引申為大自然界的吹風。如馮延巳《謁金門》里的名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p>

“吹”又引申為關系破裂、失敗。例如說:“他們合作的計劃吹了。”

“吹”還可以表示說大話、自夸。例如說:“瞧他吹得天花亂墜的,其實信不過?!?/p>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口部。凡從吹取義的字皆與吹風等義有關。

(chuí)

《說文·土部》“垂,遠邊也。從土,s-pic聲?!?/p>

“垂”是個象形字,本義是懸掛。甲骨文的“垂”,字形就像是樹葉下垂的形狀。小篆的“垂”字,下方加了個“土”字,表示樹木是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金文將下邊的土線條化并加義符阜(左阝)。古文不加阜。文承之并整齊化,分為簡繁二體。隸變后楷書分別寫作“垂”與“陲”。

“垂”本義為國境邊遠地區,邊疆,邊際?!按埂币彩菍ι衔坏木捶Q,如“垂訓”,就是接受上級的指示教訓。“垂”還表示流傳后世。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土部。凡從垂取義的字皆與垂下等義有關。

(chūn)

《說文·日部》:“春,推也。從艸,從日。艸(草),春時生也。屯聲?!?/p>

“春”是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從日,從艸(草),從屯(草木萌發)。右邊的屯像草木鉆出地面之形,屯亦表聲。左邊的上、下兩部分都是草,中間是“日”。整個字可謂是一小幅陽光煦暖、綠草萌發的春光圖。金文把聲符“屯”移到了中間,位置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小篆基本上同于金文,只是“屯”的曲筆朝右拐。楷書的寫法,“草”和“屯”發生了較大的訛變,已經看不出原本的構字了。

“春”的本義就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季,一般是農歷的正月到三月,稱為春季。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日部。凡從春取義的字皆與春天萬物萌動等義有關。

(cí)

《說文·司部》:“詞,意內而言外也。從司,從言?!?/p>

“詞”是個會意字。小篆從司(主管),從言,表示意主于內而言發于外之意。隸變后楷書寫作“詞”。如今簡化作“詞”。是“辭”的分化字。

“詞”的本義是發語、吐辭。由此引申為名詞話語。如杜甫《石壕吏》:“聽婦前致詞。”

“詞”還可以表示借口、理由。如龔自珍《明良論一》:“誅之甚有詞矣?!?/p>

“詞”后來又特指古代詩歌的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

如今可單用,一般不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言部。

(cǐ)

《說文·此部》:“此,止也。從止,從匕。匕,相比次也。”

“此“是個會意字。從甲骨文字形上來看,“此”這個字的左邊是“止”,代表腳;右邊是一個人形。整個字形表示的是人站立的處所——“這”、“這里”、“此地”。

“此”本義當為腳踩。是“跳”的本字。這個字還有“如此、這般”的意思。除了作為代詞,還可以做副詞來用,意為這里、這兒。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止部。凡從此取義的字皆與腳踩等義有關。

(cóng)

《說文·從部》:“從,相聽也。從二人。凡從之屬皆從從。”

“從”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像兩個面朝左面站立的人,一個跟隨一個,會前后相隨之意。金文大同,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從”。

“從”的本義是跟隨。由跟隨之義又可引申表示順從、依從。后來又引申為自或由的意思。如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p>

“從”又指次要的、追隨的人或物。如“從車”(次于主車的副車),“從犯”(次于主犯的犯罪之人)。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F今歸入人部。凡從從取義的字皆與跟隨等義有關。

(cùn)

《說文·寸部》:“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從又,從一。凡寸之屬皆從寸?!?/p>

“寸”是個指事字。從它的甲骨文、金文的形體來看,就像手形。在小篆的形體中,在手下之左側有一小橫,指下手腕一寸之處。在手腕下側一寸的部位加上一小橫的指示符號,表示距離手掌一寸的手腕上,脈搏跳動的地方,即中醫切脈,稱距離手腕一寸長的經脈部位為“寸口”。隸變楷書后寫作“寸”。

《說文》中這段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寸是十分,正如自人的手掌向后退一寸的地方叫作“寸口”。引申為長度單位,尺的十分之一為一寸,約等于33.3毫米。這個長度單位是相當微小的,因此“寸”又用來形容極小或極短。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寸部。凡從寸取義的字皆與手的動作或尺寸標準等義有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勒泰市| 石狮市| 祥云县| 万山特区| 宁武县| 舞钢市| 建湖县| 涞源县| 休宁县| 灵石县| 榆林市| 旺苍县| 浮梁县| 长治县| 东城区| 永登县| 中卫市| 和政县| 柳江县| 涡阳县| 清流县| 陇西县| 涟水县| 绍兴县| 塔城市| 周宁县| 五台县| 沙洋县| 大安市| 工布江达县| 临夏市| 峡江县| 晋宁县| 兰州市| 花莲县| 昌黎县| 大安市| 清镇市| 晴隆县| 赤峰市|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