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大
(dà)

《說文·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像人形。古文大也。凡大之屬皆從大。”
“大”是個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體都像一個正面站立、張開雙手雙腳的大人的形象。隸變后楷書寫作“大”,把人的兩臂伸平變成了一橫,這樣“大”字就不像“人”形了。
“大”的本義是人。人為“萬物之靈”,上古以人為大。引申為“大小”之“大”。由于后來人們常用“大”的引申義,如“老大”、“真相大白”、“大吃一驚”等。其本義人反而逐漸沒人知道了。
由大,又引申表示重要、重大。由重要,又進而引申表示尊敬。如“大王”,“大作”等。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大部。凡從大取義的字皆與大人、長大等義有關。如“夫”、“夭”、“夾”、“奔”、“奚”、“爽”等。

帶
(dài)

《說文·巾部》:“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像系佩之形。佩必有巾,從巾。”
“帶”本為象形字。從它的金文的形體來看,上像系結,下像垂巾,很像一條兩頭下垂的長帶子,中間呈彎曲形。在小篆的形體中,下部變為“巾”形。隸變楷書后寫作“帶”,漢字簡化后寫作“帶”。
“帶”的本義為系在腰間的帶子,用皮、布等制成的長條狀飾物,束在腰間衣外。引申泛指各種窄長條的帶子。如“領帶”、“鞋帶”。腰帶是隨身帶著的,故又引申指隨身攜著、拿著。又引申指佩戴、披掛。
因為帶是長條的,所以能引申為圍繞義。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巾部。凡從帶(帶)取義的字皆與衣帶、聯結等義有關。

丹
(dān)

《說文·丹部》:“丹,巴越之赤石也。像采丹井,一像丹形。凡丹之屬皆從丹。”
“丹”是個指事字。從甲骨文的字形來看,總體像一口礦井的樣子,井中一小橫像礦井中的礦石丹砂。金文中,一小橫變為一點。小篆線條化,隸變后楷書寫作“丹”。
“丹”的本義為丹砂、朱砂。是一種含汞的紅色礦物。引申指顏色像丹砂的,即紅色。“丹”字就當“紅”講。后世凡是由“丹”所組成的詞,往往與紅、朱的顏色有關。如“丹誠”就是紅心,“丹干”就是朱砂,“丹唇”就是紅唇,“丹色”就是紅色。
丹還有赤誠之義。白居易詩有“但見丹誠赤如血”這樣的名句。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或丿)部。凡從丹取義的字皆與紅色等義有關。

單
(dān)

《說文·足部》:“單,大也。從吅,吅亦聲。闕。”
“單”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其主干為“Y”形,像帶杈的木棍形,在丫杈兩端和分叉處各捆上石頭,以增加襲擊的力量,用以攻取野獸,是原始狩獵和戰斗的工具。金文大同。小篆的形體也與甲骨文、金文基本相同,只是其下部多了一橫。隸變后楷書寫作“單”,簡化漢字后寫作“單”。
“單”(dān)的本義指一種狩獵或戰斗的工具。引申指單獨、單一,如“單兵”、“單色”、“單干”、“孤單”等。從單獨又可以引申為單薄,如“家貧衣單”。
“單”表示單層的意思。可以覆蓋東西的又單又薄的單子和記載事物的紙片,也用單表示。前者如“床單”、“被單”、“褥單”、“布單”、“定單”、“清單”,等等。
“單”用作副詞時指僅、只、唯獨,如“單不讓我去”、“辦事不能單靠熱情”,等等。

旦
(dàn)


《說文·旦部》:“旦,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凡旦之屬皆從旦。”
“旦”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上面是“日”,下像日影,是海上日出的景象,表示日出天亮之意。金文像太陽剛躍出海面,正與水相連。小篆的字形,“日”下部分變成了地平線。楷書形體直接從小篆演變過來。
“旦”的本義為日出天亮。由太陽初升的時間,引申指早晨。
“旦”又引申指一天,“旦旦”,是“天天”的意思。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日部。凡從旦取義的字皆與早晨日出等義有關。
彈
(dàn, tán)

《說文·弓部》:“彈,行丸也。從弓,單聲。”
“彈”是個形聲字。甲骨文的“彈”字,形態上就像是一把弓箭,中間還有一個圓圈,代表弓箭上系縛著的彈丸。小篆變成了筆畫繁多的左形(弓)右聲(單)的形聲字“彈”。隸變后楷書寫作“彈”。簡化漢字后寫作“彈”。
“彈”的本義是彈弓,如“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這個“彈”本為名詞,讀作dàn。可是當它用作動詞時,就應讀為tán,表示用彈弓發射彈丸。
由發射,又可以引申指彈擊。由彈擊,又可以引申指用手指撥動而演奏。
現在,人們常用“對牛彈琴”來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刀
(dāo)

《說文·刀部》:“刀,兵也。象形。凡刀之屬皆從刀。”
“刀”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刀”字的字形很像一把刀的樣子。表現的都是刀柄在上、刀刃向左的一把刀。小篆的刀尖彎曲得夸張。隸變后楷書寫作“刀”。
“刀”字本來是根據古代的武器青銅刀而創造的,刀背厚,刀尖上翹。“刀槍”、“刀兵”中的“刀”字,表示的都是“刀”的本義。后來引申泛指用于切割砍削的有鋒刃的工具。“刀”是個部首字,作為部首用時,寫作“刀”、“刂”。凡由“刀”組成的字大都與刀的作用有關,如“刃”、“刑”、“剁”、“利”、“割”、“剖”等字。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刀部。凡從刀(刂)取義的字皆與刀具等義有關。

導
(dǎo)

《說文·辵部》:“導,導引也。從寸,道聲。”
“導”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導”字,上方是“首”字,表示人,下方是“止”字,表示腳,外部是“行”字,表示路口,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人走到十字路口時,需要得到引導。小篆的“導”,“行”變成了“辵(讀音chuò)”。隸變后楷書寫作“導”。如今簡化作“導”。
“導”,本義是引導,也作為引路人的代稱。“導”還引申為教導。
如今可單用,一般不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寸部。

島
(dǎo)

《說文·山部》:“島,海中往往有山可依止曰島。從山,鳥聲。”
“島”是一個會意字。其字形上部分為一只鳥的形狀,下部分是一座立在水中的山頭。整個字形的意思是,水中有山,鳥站立在山頭上棲息。同時,這里的“鳥”也表示字音。隸變后楷書寫作島。如今皆簡化作島。
“島”字本義為海島,即海洋中四面環水的陸地,現在泛指海洋、湖泊里四面被水圍著的陸地,如島嶼。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凡從島取義的字皆與海島等義有關。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山部。凡從島取義的字皆與海島等義有關。

道
(dào)

《說文·辵部》:“道,所行道也。從辵從首。一達謂之道。”
“道”是個會意字。金文的“道”,字形外部是“行”字,“行”的本義是十字路口,內部上方是“首”,下方是“止”,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個人正在通過十字路口的情形。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道”。
“道”的本義為道路。引申指路程、行程。如《孫子·軍爭》:“日夜不處,倍道兼程。”
用作動詞,指取道、經過。如《史記·項羽本紀》:“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道”又能引申為主張、學說等。如《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道……”
“道”還指代道家,先秦時期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思想流派。

到
(dào)

《說文·至部》:“到,至也。從至,刀聲。”
“到”是個形聲字,其中,“刀”為聲旁,“至”為意旁。金文的“到”,字形左半邊是一個“至”,右半邊是一個人形,意思是“人至為到”。從小篆開始,右邊的“人”字,訛變為了“刀”,形成后來楷書中的寫法。
到的本義為抵達于某一地點。在古文中,“到”常與“倒”相互通用。另外,“到”還引申為虛詞使用,如現在人們經常用到的“說到做到”、“辦得到”。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刀部。凡從到取義的字皆與達到等義有關。

得
(dé)

《說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從彳聲。
,古文省彳。”
“得”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寫作貝下有一手,是得到、獲得之意。金文加“行”(四通八達的道路)字的一半,表示在路上拾到“貝”。小篆發生了訛變。隸變后楷書寫作“得”。
“得”的本義是得到、獲得,如“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
“得”又引申為具備,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得”還可以引申為對、正確,如“歷古今之得失”。
“得”用作名詞,表示收獲、心得。
“得”用作助動詞,表示能夠、可以。
“得”又念děi,表示必須、需要的意思,如《紅樓夢》:“這件事還得你去才弄得明白。”

德
(dé)

《說文·彳部》:“德,升也。從彳聲。”
“德”本是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德字左邊是“彳”,含義是道路或者方向,右邊是一條向下垂落的直線,垂直線的下方是一只眼睛,合起來表示目光向前直視。在金文中,將“心”字增添在“目”的下方,意思是不光要目正、心正,還要行動正直才算有德。小篆承接金文。隸變后楷書寫作“德”。
“德”的本義是登高、攀登。如《易·剝》:“君子德車。”意思是:君子登上馬車。
“德”又引申指感激、報答。如《左傳·成公三年》:“然則德我乎。”
德用作名詞,是指道德、品行。如《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

登
(dēng)

《說文·癶部》:“登,上車也。從癶、豆,像登車形。”
“登”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形體最上端是兩只腳,表示上升之意;中間是表示祭祀器皿的“豆”;最下面是一雙手。金文的形體將兩只腳形省掉了。小篆的形體保留了雙腳,下部的雙手被省掉了。隸變后楷書寫作“登”。
“登”的本義不單指上車,由低處到高處均可以稱為“登”。
由上車引申指上路、登上路程。由登上之義可以引申為記載。
古時科考中選也要登記,所以又引申指科舉考試中選。又引申指加封、升任。進而引申指進用、選拔。
又引申指踩、踏。成語“登鋒履刃”的意思是踩踏刀劍的鋒刃,比喻沖鋒陷陣在最前頭。進而引申指蹲、呆。如“登東”(解手)、“登坑”(蹲茅坑)。

帝
(dì)

《說文·丄部》:“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從丄,朿聲。”
“帝”是個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形體像橫七豎八地架在一起的木柴,準備點燃。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形體基本上相同。小篆的形體復雜化,其下部變成了“巾”,所以將“帝”字放在“巾”部。隸變楷書后寫作“帝”。
“帝”的甲骨文、金文形體像準備點燃的木柴之形。點燃木柴是為了祭天,木柴燃燒,火光熊熊,象征天神之威靈。所以“帝”字的本義就是天神、天帝。
由天帝,引申指帝王、君主。在古代典籍中常見“帝室”一詞。有人認為是指皇帝的住處。其實,“帝室”是皇家的意思。

典
(diǎn)

《說文·丌部》:“典,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典”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上部是“冊”,下部是左右兩只手,上下兩部分結合在一起就是用手小心地捧著書冊。金文則發生了訛變,把手變為“丌”形之物,類似現在的書架。小篆承接金文而來,形體與金文基本相同。隸變后楷書寫作“典”。
“典”的本義指重要的文獻、書籍,如“經典”、“法典”、“引經據典”。進而引申為儀典,如“開工盛典”“開國大典”等。
“典故”一詞初指典制和掌故,后來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做動詞時表示主持、掌管,如“典獄”、“典軍校尉”。由放置典冊,又引申指抵押物品,如“典當”。

電
(diàn)

《說文·雨部》:“電,陰陽激燿也。從雨,從申。”
“電”本是個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形體是閃電發光的形象,中間的三個小點表示雨點。金文上從雨,下從申,表示下雨時的閃電,成為會意兼形聲的字了。小篆承接金文,并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電。簡化漢字后寫作電。
“電”的本義為閃電。成語有“電閃雷鳴”、“雷電交加”。
閃電的速度是很快的,故引申比喻像閃電樣迅速。如成語“風馳電掣”,形容非常迅速。
“電”如今又表示有電荷存在和電荷變化的現象,是物質的一種屬性。電是重要的能源,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各方面,如“發電”、“電流”、“電機”。又特指電報,利用電報設備傳遞的文字信息,如“致電”、“函電”。
如今可單用,一般不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田(或乛)部。

甸
(kū,佃 diàn)

《說文·田部》:“甸,天子五百里地。從田,包省。”
“甸”是個會意兼形聲字。金文從田,從人,表示人耕治之田,田也兼表聲。小篆承接金文并分化出一個從勹(包)從田的甸字,表示圍繞都城五百里內的天子之田。隸變后楷書分別寫作“佃”與“甸”。如今二字表義有了分工。
“甸”的本義為圍繞王城五百里內的王田。引申泛指郊外的地方。古時都城的郭(外城)外曰郊,郊外曰甸。又引申泛指田野、放牧的草地。現在人們常說的“草甸子”,就取此義。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田部。凡從甸取義的字皆與郊野等義有關。

奠
(diàn)

《說文·丌部》:“奠,置祭也。從酋,酋,酒也。下其丌也。《禮》有奠祭者。”
“奠”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字“奠”字上部分為“酋”,表示精心釀制的美酒;下部分是放東西的平臺,意思是“雙手捧著美酒來祭祀”。金文與甲骨文大同。小篆繁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奠”。
“奠”的本義為置酒進行祭祀。如“祭奠”、“奠酒”、“奠儀”等。時至今日,我們給死者所獻的花圈的中間,往往寫上一個大大的“奠”字寄托哀思,也正是我們祖先風俗習慣的沿襲。
可引申為穩定、放置。如《禮記·內則》:“奠之而后取之。”《尚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又如“奠都”、“奠基”、“奠定”。

殿
(diàn)

《說文·殳部》:“殿,擊聲也。從殳,聲。”
“殿”是個會意字。從小篆的形體來看,由“”和“殳”兩部分組成,殳為形旁表示敲擊,為聲旁。隸變后楷書寫作“殿”。
“殿”的本義為敲擊的聲音。引申指高大的房屋,后專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廳。古代科舉中最高級別的考試稱為“殿試”,考試的第一名稱為“殿元”也就是“狀元”的別稱。現代人們用“宮殿”泛指帝王之家居住的高大華麗的房屋。還用“殿下”表示對親王或太子的敬稱。
“殿”還引申指定、評定。如白居易《江州司馬廳記》:“蒞之者進不能課其能,退不能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

丁
(dīng)

《說文·丁部》:“丁,夏時萬物皆丁實。象形。丁承丙,像人心。凡丁之屬皆從丁。”
“丁”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形體像俯視所見的釘頭之形。篆文文字化。隸變后楷書寫作丁。
“丁”字的本義就是今天所說的釘子,后來被假借為天干的第四位。而原作釘子講的“丁”則另加了個“钅”,表明釘子是用金屬做的,寫作“釘”了,金為形旁,丁為聲旁,就成了形聲字。
“丁”只有兩個筆畫,是個簡單的漢字。成語“目不識丁”,形容沒有一點文化知識。
釘子由堅硬金屬做成,故可引申指強健、健壯。又進而引申,把成年男子稱為“丁”。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一部。凡從丁取義的字皆與釘子的特點和作用等義有關。

鼎
(dǐng)

《說文·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魑魅魍魎,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為鼎,像析木以炊也。籀文以鼎為貞字。凡鼎之屬皆從鼎。”
“鼎”是個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這個字上邊有圓形兩耳,下邊有三足,十分形象地表達出這個字的本義。楷書由小篆演變而來。
“鼎”的本義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后來逐漸演變為統治者制定的等級制度和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貴重的禮器。
因為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稱定都為“定鼎”,國滅則稱為“鼎遷”。
凡由“鼎”組成的字都與鼎器有關,如“鼐”等字。

定
(dìng)

《說文·宀部》:“定,安也。從宀,從正。”
“定”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定”,字形的上面是一個房屋的形狀。字形內部的上方是“口”字,下方是“止”字,合在一起就是“正”字,意思是房屋內部端正,沒有偏斜,人才能安居其中。金文的字形,將內部的“口”字變成了實心,字義沒有改變。篆文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定。
“定”,本義是當為止息,安居。引申為約定、確立之義。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宀部。凡從定取義的字皆與停止不動等義有關。

東
(dōng)

《說文·東部》:“東,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凡東之屬皆從東。”
“東”象形字。甲骨文像兩頭扎起來裝了貨物的一個大口袋。金文多了許多線條,就更像口袋裝滿了東西。小篆規范化了。楷書直接從小篆演變過來。如今以“東”為規范化正體。
“東”作為東方講,是假借的用法,即假借“東西”(物)的“東”代表“東方”的“東”。東方,與西方相對,都是指方向的。
“東”作為方位是很重要的,古時主人之位在東,賓客之位在西,所以主人稱為“東家”。而“東道主”也是指主人。如果宴請別人,做宴會者就稱為“做東”。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東歸入木部,東歸入一部。凡從東(東)取義的字皆與竹籠等義有關。

冬
(dōng)

《說文·仌部》:“冬,四時盡也。從仌,從夂。夂,古文終字。”
“冬”會意字,是“終”的本字。甲骨文的“冬”字是一段絲或者一根繩索,兩頭都打上結,表示兩個頂端,也就是終結、結束的意思。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個季節,后來就借用這個“冬”字來表示。而結束之義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義的“絲”表示。到了金文,形體有所變化,把一個“日”字包在繩索當中,表示太陽光不太溫暖了,也就是冬天的意思。小篆的形體改變較大,把金文當中的“日”去掉了,又在其下增加了一個“仌”(冰)字,足見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了。楷書的形體,為了書寫方便,把小篆下部的冰塊改為兩個點了。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夂部。凡從冬取義的字皆與終結等義有關。

斗
(dǒu)

《說文·斗部》:“斗,十升也。象形,有柄。凡斗之屬皆從斗。”
“斗”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就像帶把的舀酒的勺子形。金文的形象與甲骨文大同。小篆線條化,變得看不出原形了。隸變后楷書寫作“斗”。
“斗”(dǒu)字像一把大勺的形狀,可見它并不是后世所說的量糧食的“升斗”之“斗”,而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后引申指形如斗狀的器物。如“煙斗”、“漏斗”。
“斗”字從能盛東西引申為量具: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dàn)。“斗”用作形容詞引申指微小、狹小。比喻事物的微小,如“斗筲之器”、“斗祿”、“斗船”、“斗鑼”。比喻事物之大,如“斗碗”、“斗大”、“斗目”。
斗,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斗部。凡從斗取義的字皆與酒斗、斗形、容器等義有關。如“料”、“斟”、“斛”等。

豆
(dòu)

《說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從口,象形。凡豆之屬皆從豆。”
“豆”是個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豆”字形非常形象地表現出器皿的形狀。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相似,其上部多了一橫,表示器中裝有東西。小篆承接金文。隸變后楷書寫作“豆”。
“豆”的本義是一種盛肉的容器。《國語·吳語》:“觴酒,豆肉,簞食。”
大約在戰國以后,豆從盛肉的器具逐漸轉變成為祭祀的器具。漢代以后,“豆”就用來表示農作物的大豆了。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豆部。凡從豆取義的字皆與食器、豆類植物或豆形之物等義有關。

渡
(dù)

《說文·水部》:“渡,濟也。從水,度聲。”
“渡”是個會意兼形聲字。從小篆的形體來看,由“水”(氵)和“度”兩部分組成,會意表示渡河,“度”也兼作聲符表音。隸變后楷書寫作“渡”。
“渡”的本義為通過水面,由此岸到彼岸。用作名詞,表示擺渡處、渡口。
中國各地地名帶“渡”字的比較多,較著名的有河南省的官渡、山西省的風陵渡等。河南省中牟縣的官渡本來是一個小小的渡口,因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發生在這里而聞名古今。
由渡水,又引申指通過,由此地此時移到彼地彼時。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短
(duǎn)

《說文·矢部》:“短,有所長短,以矢為正。從矢,豆聲。”
“短”是個會意字。小篆從矢,從豆;古人度量長短常以矢為尺度,高腳食器“豆”短于矢,以此會不長之意。隸變后楷書寫作“短”。
“短”的本義為兩點之間的距離小,如“短兵相接”、“短波”、“短途”、“短刀”、“短笛”,等等。
引申指時間不長。白居易《長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又如“短期”、“短命”、“夜長夢短”。
又引申指不足、缺少、欠,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缺斤短兩”,等等。進而引申指缺點、過失,如“取長補短”、“護短”等。又引申指不擅長。

隊
(duì)

《說文·阜部》:“隊,從高隊(墜)也。從阜,聲。”
“隊”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從阜(左阝,墻上供上下的腳窩),從倒人,它的字形很像一個人從山崖上掉下來的樣子。金文將人改為一頭捆縛的豬,并且下邊另加土,表示豬從高處墜落到地上。小篆承接金文,將捆縛的豬改為(豬墜落),或省去土,只從阜、從,含義相同。如今簡化作“墜”與“隊”。
“隊”的本義是墜落,念zhuì。由墜落又引申為喪失。如“俾隊其師。”
當隊伍講的“隊”念duì。用作名詞,借用以表示具有某種性質的集體編制單位或群體。如詞語“連隊”、“車隊”、“樂隊”、“艦隊”等。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阜(左阝〉部。凡從隊取義的字皆與墜落等義有關。

對
(duì)

《說文·丵部》:“,應無方也。從丵,從口,從寸。對,或從土。”
“對”字是個會意字。其甲骨文字形右邊是一只手,而左邊是一支正在燃燒的蠟燭,蠟燭的下邊還帶有燭座,很好地表現出了向著的含義。金文左下變為從土,右變為從寸(也是手)。篆文承接金文并整齊化,分為二體,其一另加義符口,專用以表示對答。隸變后楷書分別寫作“”與“對”。如今皆簡化作“對”。
有向著、朝著的含義。這個字引申為“應答”。現在,“對”意為正確,與“錯”相對。但其相對、對面的含義仍然沿用。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寸(或又)部。凡從對取義的字皆與對應等義有關。

盾
(dùn)

《說文·盾部》:“盾,瞂也。所以捍身蔽目。象形。凡盾之屬皆從盾。”
“盾”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像方塊形的“盾牌”,中間的豎線表示手執的把手,這是古代作戰時擋御刀箭的武器。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大致相似。小篆字形中,“盾”字上面部分呈盾形,下面是“目”,意思是用盾牌遮擋身體。楷書的寫作“盾”,是由小篆直接演變而來的。
“盾”的本義就是盾牌。因為盾牌有木頭的成分,所以“盾”字到了后世又可以寫為左形(木)右聲(盾)的形聲字“楯”。成語有“自相矛盾”,用來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目(或丿)部。凡從盾取義的字皆與盾牌、遮蔽等義有關。

多
(duō)

《說文·夕部》:“多,重也。從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為多。重夕為多,重日為疊。”
“多”字是個會意字。甲骨文是疊放的兩塊肉。古代祭祀分賜胙肉,能分兩塊,自然比別人的多。金文訛為二夕。篆文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多”。
在最初的寫法上,“多”字并不是由上下兩個“夕”構成,而是由像兩塊并排擺放的肉的形狀構成。兩三個同樣的事物放在一起就有眾多的含義,類似的漢字還有“林”、“森”、“眾”等。這個字還有推崇、贊許之義,如多有氣質、多漂亮。此外,它還有只、僅僅的意思,如至多。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夕部。凡從多取義的字皆與祭肉、眾多等義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