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八
(bā)

《說文·八部》:“八,別也。像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從八。”
“八”是個會意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都是表示一個東西被分成兩半的樣子。隸變后楷書寫作“八”。
“八”的本義是分,后借作數詞。如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八音”,是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不同的質材所制成的樂器。民間常用天干和地支相配合的年、月、日、時推算一個人的命運,俗稱“生辰八字”。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八部。凡從八取義的字皆與分開等義有關。

拔
(bá)

《說文·手部》:“拔,擢也。從手,犮聲。”
“拔”是個形聲兼會意字。甲骨文的“拔”,字形上方是兩只“手”的形狀,中間是個“木”字,代表樹木,連起來意思是人用雙手將樹木連根拔起。小篆中的“拔”字,變成了形聲字,左邊的“手”代表形旁,右邊的“犮”代表聲旁。隸變后楷書寫作“拔”。如今規范化寫作“拔”。
“拔”本義為拽,連根拉出。如“拔草”、“拔牙”。現在“拔”字還有選取、提升之義,如“選拔人才”。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手部。凡從拔取義的字皆與拽出等義有關。

把
(bǎ)

《說文·手部》:“把,握也。從手,巴聲。”
“把”字是個會意兼形聲字。該字篆書左邊為“扌”(手),其古文字形像手,代表字義;右邊為“巴”,代表字音。同時“巴”字形很像一條巨頭大蛇。這里是說捕蛇一定要緊緊抓住蛇頭。隸變后楷書寫作“把”。
“把”字本義為雙手握著、抓住,引申為“掌、控制”的意思。“把”字也可用作量詞,如“一把扇子”。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手部。凡從把取義的字皆與手抓持的動作等義有關。

白
(bái)

《說文·白部》:“白,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從入合二;二,陰數。凡白之屬皆從白。”
“白”是個象形字。甲骨文“白”就像是燃燒的蠟燭,中間是燭心,周圍是火焰。古文中,太陽的光就叫“白”,現在這個意義多體現在以“白”字為偏旁的字中。金文稍簡。篆文訛變較大并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白”。
“白”的本義是指白米粒,引申泛指白色,如成語“白頭偕老”。
“白”進而引申為陳述、表明之義,如“表白”、“自白”。
“白”又泛指空空的、一無所有。引申為徒然、沒有效果、沒有原因,如“白手起家”、“白費功夫”。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白部。凡從白取義的字皆與頭等、米粒、白色等義有關。

百
(bǎi)

《說文·白部》:“百,十十也。從一白。數:十百為一貫。相章也。”
“百”是個指事字。在甲骨文中,“百”字上邊為一橫畫,下邊是“白”字。這里,一橫畫為指事符號,也好與“白”區別開來。金文的寫法,與甲骨文大同。小篆的形體整齊化,符號化。隸變后楷書寫作“百”。
“百”的本義指十個十,如成語“百步穿楊”。現在引申指眾多,如“百姓”。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白(或一)部。凡從百取義的字皆與眾多等義有關。

敗
(bài)

《說文·攴部》:“毀也。從攴貝。敗賊皆從貝,會意。”
“敗”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左邊是鼎或貝形,右邊是手持棍,會以棍敲擊鼎或貝使之毀壞之意。金文疊為二貝,小篆承接金文而來,省去一貝并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敗”,簡化漢字后寫作“敗”。
“敗”的本義指毀壞。引申為衰落或凋殘,如“衰敗”、“敗柳”。
也引申泛指失敗,如“一敗涂地”、“功敗垂成”等。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支部。凡從敗取義的字皆與毀壞等義有關。

拜
(bài)

《說文》:“拜,首至地也。”
“拜”是會意字。三體石經文像雙手捧禾麥奉獻給神祖之形,會向神祖拜祭祈禱之意。小篆的“拜”,左右兩邊都是“手”形,表示拱手向前拜。隸變后楷書寫作“拜”。
“拜”本義當是拔起禾麥奉獻給神祖。又表示拜揖、行禮,表示敬意。古時的拜揖為拱手彎腰,后來變為屈膝跪地低頭與腰平,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
“拜”還表示授予官職,如“拜相”。
做敬詞時,用在自己的動作前,表示對對方的恭敬。如“大作我已經拜讀”。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手部。凡從拜取義的字皆與上下拜揖的動作等義有關。

班
(bān)

《說文·玨部》:“班,分瑞玉也。從玨,從刀。”
“班”是個會意字。金文的“班”,字形左右兩側各是一個“玉”字,中間是“刀”字,整個字形就像是用刀具將整個玉石從中間分成了兩塊。小篆的形體與金文的形體基本相同。隸變后楷書寫作“班”。
“班”的本義就是分剖瑞玉,后來引申為分發。做名詞,引申指分開人群而形成的組織,如“輔導班”、“炊事班”等。
“班”還有返回的意思,如“班師回朝”。
“班”通“斑”,指“雜色、雜色的斑點或斑紋”,如“頭發班白”。

般
(bān)

《說文·舟部》:“舟,辟也。象舟之旋,從舟。從殳,殳,所以旋也。”
“般”原為“盤”的本字。甲骨卜辭中的“盤庚”也寫作“般庚”。看字形,就像一只手拿著勺子從盤子里取食。隸變后楷書寫作“般”。
“般”的本義為旋轉制盤,現在多用于表示相似、似的、一樣,用于比喻句中。
在古文中,“般”還是“搬”的通假字,意思是搬運;有時也作為“斑”的通假字,意思是斑點。現在該字一般意義為“樣、種、類”,如“百般刁難”。

半
(bàn)

《說文·半部》:“半,物中分也。從八;從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凡半之屬皆從半。”
“半”是個會意字。金文的上部是個“八”字,是“分”的意思;下部是個“牛”字,會把一條牛分成兩部分之意。小篆的形體基本上同于金文。隸變后楷書寫作“半”。
“半”的本義指一半、二分之一,如“半壁江山”、“半信半疑”。
“半”由一半,又引申指在中間。如古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成語“半途而廢”。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八(或丷或、)部。凡從半族義的字皆與中分、大片等義有關。

邦
(bāng)

《說文·邑部》:“邦,國也。從邑,豐聲。”
“邦”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字形由“田”和“木”兩部分組成,“田”指的是人們的聚居之地,而“木”則是分割聚居地的樹木。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另加義符“邑”(右阝,城邑),以突出封國之義。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邦”。
“邦”的本義是古代諸侯封國,由此引申泛指國家,如“禮儀之邦”。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邑(右阝)部。凡從邦取義的字皆與封國等義有關。

薄
(báo, bó)

《說文·艸部》:“薄,林薄也。一曰:蠶薄。從艸,溥聲。”
“薄”是個形聲兼會意字。小篆從艸(艸),溥聲,溥也兼表散布之意,表示草木密集叢生之處。隸變后楷書寫作“薄”。
“薄”(bó)的本義是草木密集叢生之處,現在又通“迫”,指迫近、接近,如成語“日薄西山”。
“薄”還表示弱、不強健,如“勢單力薄”、“單薄”、“薄弱”等。由弱又引申為分量輕、少、小,如“微薄”、“厚古薄今”。
“薄”是個多音字,除了念bó,還念báo和bò。念báo時,基本義是指扁平物上下兩面之間距離小,如“薄餅”、“薄片”、“板子薄”,等等。念bò時,和“荷”合在一起,組成“薄荷”一詞。

包
(bāo)

《說文·包部》:“包,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
“包”字是一個會意字,本義為裹。在甲骨文象腹中有子形。小篆文中,“包”字看上去很像婦女懷孕的樣子,中間為“巳”,很像是還沒有成形的嬰兒。隸變后寫作“包”。
“包”本義為胎胞,即胎衣。是“胞”的本字。用作動詞,引申泛指把東西裹起來,裹扎;又引申指“包圍”、“包含”等。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勹部。凡從包取義的字皆與容含或像包的東西等義有關。

寶
(bǎo)

《說文·宀部》:“寶,珍也。從宀,從王,從貝,缶聲。”
“寶”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外部是一座房屋,屋內有“貝”(貨幣),有“王”(“王”是大斧頭,代表政權),會“權”有“貝”是最可寶貴之意。金文又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加了缶(器皿,亦為古人所重)。小篆承接金文并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寳”,簡化漢字后寫作“寶”,從宀從玉會意,表示室中有玉。
“寶”的本義指珍貴的東西,如“珠寶”、“珍寶”、“財寶”。又引申表示珍愛、珍視、珍藏等意思。
舊時“寶”也用于稱別人的家眷、鋪子等的敬辭,如“寶眷”、“寶號”等。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宀部。凡從寶取義的字皆與珍寶等義有關。

保
(bǎo)

《說文·人部》:“保,養也。從人,從省。
,古文孚。”
“保”是個會意字。甲骨文是面朝左的一個大人,手臂向后背抱著一個小孩兒形象。金文的形象同于甲骨文。小篆變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見義了。隸變后楷書寫作“保”。
“保”的本義為負子于背,即把孩子背在背上。引申指養育、撫育、撫養。現在,“保”字引申為“保佑”、“保證”、“保持”等義。此外,該字還有“保護”、“愛護”的意思。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人部。凡從保取義的字皆與養育、保護等義有關。

報
(bào)

《說文·部》:“報,當罪人也。從
,從
。
,服罪也。”
“報”是個會意字,本義是審判罪犯。甲骨文的“報”,字形左邊是古代所使用的刑具,中間是個跪在地上的人,右上方有一只大“手”,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用手按著這個帶著刑具的人,表示正在押解罪犯。金文的字形和甲骨文大體相同。隸變后楷書寫作報。簡化字作“報”。
“報”本義為按律判決罪人。“報”字還引申為“傳達”、“告知”等義,如“報告”。有時還引申報答之義,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手部。凡從報取義的字皆與定罪等義有關。

暴
(bào)

《說文》:“暴,晞也。”
“暴”是個會意字。小篆的“暴”,字形上部是“日”,中間是“出”,表示太陽正在從東方升起,下方的左右兩側各是一個“手”形,“手”形的中間是“米”,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用雙手將谷物捧到太陽底下進行晾曬。隸變后楷書寫作“暴”。
“暴”字是“曝”的古字,其本義為曬。現在,在曬的意義上均寫作“曝”,應讀作pù。
凡是曬就必須露于外,所以可以引申為顯露。又引申為兇狠、殘酷,如“不畏強暴”、“暴虐無道”。猛烈而又緊急也可稱“暴”,如“暴風驟雨”。又引申指突然,如“暴卒”、“暴崩”、“暴富”、“暴發戶”,等等。

卑
(bēi)

《說文·部》:“卑,賤也。執事也。從
、甲。”
“卑”是個會意字。金文上方是個酒器的形狀,下方是一只“手”的形狀,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手里捧著酒,有給人敬酒之義。小篆中“卑”的字形,上方的酒器形狀變成了一個“甲”字,下方還是一個“手”形。隸變后楷書寫作“卑”。
“卑”的本義當是手執酒器。因為執酒器為尊者酌酒的人是低下之人,所以就引申為“卑”,指低賤。如今“卑鄙”作為一個詞,通常用來指品德、言行惡劣下流。
由人的地位低賤,引申為地勢低、謙恭。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十部。凡從卑取義的字皆與酒器、低下等義有關。

北
(běi)

《說文·北部》:“北,乖也。從二人相背。凡北之屬皆從北。”
“北”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像是兩個人背靠背的樣子。金文和小篆的形體與甲骨文一致。隸變后楷書寫作“北”。
“北”的本義是背或相背,是“背”的本字。由此引申指敗、敗逃,如“敗北”。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匕部。凡從北取義的字皆與脊背、北方等義有關。

貝
(bèi)

《說文·貝部》:“貝,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凡貝之屬皆從貝。”
甲骨文從字形上來看,這個字就像一個被打開了殼且殼間由韌帶連接的貝。金文大同。小篆對金文加以改造,下面長出的兩筆使整個字看起來并不像貝殼。楷書繁體形體類似小篆。簡體為了書寫方便再加以簡化。
“貝”的本義就是指海里的貝類生物,這些軟體動物的殼就是貝殼。貝殼如今在人們看來司空見慣,沒有什么可珍貴的,但是在上古卻是一寶。求之不易,所以顯得尤為珍貴,人們這樣稱呼貝——“寶貝”。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貝部。凡從貝取義的字皆與錢財、寶貨等義有關。

備
(bèi)

《說文·人部》:“備,慎也。從人,聲。”
“備”是個象形兼會意字。甲骨文像箭插入盛矢器中形,表示盛箭的器具。金文上矢、下器皆訛變;或另加義符人,用人預先置辦下箭會謹慎之意。小篆的寫法已發生了訛變。隸變后楷書寫作“備”,簡化漢字后寫作“備”。
“備”的本義應為盛矢器,引申為預備、準備。如“籌備”、“備課”等。
由準備之意又可引申為完備、齊備、具有,如“德才兼備”、“求全責備”。
“備”用作名詞,指設施、設備,如“裝備”、“武備”、“軍備”,等等。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凡從備取義的字皆與預備等義有關。

奔
(bēn)

《說文·夭部》:“奔,走也。從夭,賁省聲。與走同意,俱從夭。”
“奔”是個會意字。它的金文形體上部是一個擺動兩臂奔跑的人,下部是三個“止”(腳),表示人跑得很快,所以足跡多。在小篆的形體中,上部的人形還在,只是下部的“止”發生了偽變,變成了三棵草形,好像是人在草地上奔跑。隸書的“奔”,下方則變成了三個“十”,并沒有實際意義。隸變后楷書寫作“奔”。
“奔”的本義為疾跑、快跑。由快跑、疾跑,可引申為戰敗逃跑。
從逃跑又可以引申為私奔,這是指古代女子不依照禮教的規定而與男子私自結合。
由跑得快,又引申指疾速。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大部。凡從奔取義的字皆與朝確定的目標急跑等義有關。

本
(běn)

《說文·本部》:“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
“本”是個指事字。甲骨文的上部是“木”(樹)的枝干,下面是根部,而且有三個小圓圈是指事符號,表示這里是樹木的根部所在。金文基本延續了甲骨文的寫法。小篆則把根部的三個點連成了一條線,同樣是指事符號,表明根部所在。楷書形體在“木”下加一橫作為指事符號。
“本”的本義是指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莖干。引申指事物的根本、基礎,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終”。
又引申表示原來、本來,如“本心”、“本事”(原本的事情)。又表示自己方面的,如“本國”、“本省”、“本人”。又引申指本錢,如“小本生意”、“一本萬利”等。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木(或一)部。凡從本取義的字皆與樹根等義有關。

匕
(bǐ)

《說文·匕部》:“匕,相與比敘也。從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柶。凡匕之屬皆從匕。”
“匕”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個跪拜的柔順婦女的形象。金文的寫法與甲骨文相似,也是一個人形。小篆中“匕”的字形,像是一個低頭彎腰的人形,類似“比”字的半邊。隸變后楷書寫作“匕”。
“匕”是“妣”的初文。是雌性的標志,構字如“牝”,“妣”等,但后世本義消失,借指湯匙。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匕部。凡從匕取義的字皆與人、雌性、比并、食器等義有關。

比
(bǐ)

“比”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兩人步調一致,前后并靠而行。金文和小篆都是兩個人靠在一塊兒的形象。它與“從”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隸變后楷書寫作“比”。
《說文·比部》:“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凡比之屬皆從比。”
“比”的本義是靠近、并列或挨著。也只有互相挨得很近才有比較的可能,所以這就產生了比較之意。
另外,“比比”連用,一般是說處處之意,如“比比皆是”就是處處都如此的意思。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比部。凡從比取義的字皆與并列、接近等義有關。

筆
(bǐ)

《說文·聿部》:“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
“筆”本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右上側是一只手,其左是一枝筆形,豎者為筆桿,下部的三叉形為筆頭。金文的形體同于甲骨文。小篆的上部是手指伸過了筆桿,表示把筆握住了,下部的筆頭中間又誤增了一橫,毫無意義。楷書的形體又在其上部增加了一個“竹”,變成了上形(竹)下聲(聿)的形聲字。但因筆畫太繁,所以在簡化漢字的時候簡化為“筆”,由原來的形聲字變成了新的會意字:毛筆是由“竹”與“毛”做成的。
“筆”的本義就是寫字用的筆。本為名詞,又可以引申為動詞,當書寫或記載講。

鄙
(bǐ)

《說文·邑部》:“鄙,五為鄙。從邑,啚聲。”
“鄙”是個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上面的部分象征著人們聚居的地方,下面的部分象征著放糧食的倉庫。金文大同。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鄙”。
“鄙”的本義是郊野收藏谷物的地方。引申指邊邑、邊遠的地方。
“鄙”還表示庸俗、粗陋、見識淺,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人賤物亦鄙”。
“鄙”又引申指輕蔑、看不起。常用的詞語如“鄙棄”、“鄙夷”、“鄙薄”等,其中的“鄙”都是此義。
“鄙”還用作謙辭,如詞語“鄙文”、“鄙見”、“鄙人”、“鄙意”等。

畢
(bì)

《說文·部》:“畢,田網也。從田,從蘋,象形。”此為引申義。
“畢”是象形兼會意字。甲骨文象田獵時用的一種長柄網形;或另加田,以突出田獵之意。金文綜合兩種甲骨文為一體并線條化。篆文承接甲骨文和金文并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分別寫作“”與“畢”。簡化字為“畢”。
“畢”本義當為田獵,即用網捕捉禽獸。《說文·支部》:“數,敎盡也。從支,畢聲。”
“畢”在古代還是一個星宿的名字,即“畢宿”,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屬于西方白虎星宿。“畢”做動詞用時,多表示完畢、結束、全部使出等,如“畢業”。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畢歸入田部,畢歸入比部。凡從畢取義的字皆與網等義有關。

閉
(bì)

《說文·門部》:“閉,闔門也。從門;才,所以歫門也。”
“閉”是個會意字。它的金文形體的上部左右是兩扇門,下部的“十”字就是門閂。門戶緊關,插上門閂,表示關閉。小篆的字形,在“門”里面又加上了一個門閂,更形象地顯現出這是一扇緊閉的門。隸變楷書后寫作“閉”,漢字簡化后寫作“閉”。
“閉”的本義為關門。引申泛指閉上、閉合。由閉上,又引申指堵塞、壅塞不通。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門部。凡從閉取義的字皆與關閉等義有關。

敝
(bì)

《說文·部》:“敝,帗也。一曰:敗衣。從攴從,亦聲。”
“敝”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左邊的中間是“巾”,其右是手持木棍之形,意思是手持木棍抽打一塊布;左邊的四個點兒,就是“巾”被打破后掉下來的布屑。小篆的形體與甲骨文的基本相同。楷書的寫法,是直接從小篆演變而來的。
“敝”的本義是破舊。由破舊之義又可以引申為疲憊、衰敗,如“吳日敝于兵”。因為“敝”有衰敗之義,就引申出被拋棄之義,如“棄之如敝履”。
古代對自己或自己一方也常用“敝”字表示謙稱。如“敝邑之眾”。后世又有“敝人”、“敝舍”、“敝處”等謙詞。

避
(bì)

《說文·彳部》:“避,回也。從辵辟聲。”
“避”是個形聲兼會意的字。甲骨文的“避”字,左邊是“彳”(chi),表示行走,中間是“人”,右邊是“辛”,代表刑具,合起來就表示罪犯逃跑以躲避刑罰。小篆的“避”,字形左邊的“彳”變成了“辵”(chuò),是形旁,為行進之義,右邊變成了“辟”,作為聲旁。隸變楷書后寫作“避”。
“避”字的本義是躲避,現在還一直沿用,如一些犯罪分子為避免法律的制裁而“逃避”。

鞭
(biān)

《說文·革部》:“鞭,驅也。從革,便聲。”
“鞭”本是會意字。從金文的形體來看,左邊是人,右邊是手持長條形有節的鞭子的樣子,會意表示鞭打使人服從,即“便”字。小篆的形體,另加了表示皮制的義符革,革為形,便為聲旁,成為形聲字。隸變楷書后寫作“鞭”。
“鞭”的本義為手持鞭驅趕。由本義,可以引申泛指鞭打、錘打。用作名詞,又可以引申指鞭子。
由鞭子,引申泛指形狀和功能像鞭子的東西,如“竹鞭”、“教鞭”、“鞭炮”等。又引申特指古代的一種長條形無刃有節的兵器。還引申特指古代的官刑之一。

彪
(biāo)

《說文·虎部》:“彪,虎文也。從虎,彡像其文也。”
“彪”是個會意字。從它的金文形體來看,“彪”字儼然是一只老虎的形狀。老虎頭部朝上,尾巴朝下,雙腿朝左,背部朝右。右邊背部有三道撇,就用來指代虎背上的三道花紋。小篆的形體,老虎的形狀是難以看出了,但是虎背上的花紋還是清晰的。隸變楷書后寫作“彪”。
“彪”的本義是虎身上的斑紋。從斑紋可以引申比喻文采煥發,如“弸中彪外”、“文體相輝,彪炳可玩”。
由文采煥發,又可以引申指身體魁偉健壯,如“彪形大漢。”
另外,從“彪”字的本義又可引申出小老虎的意思。如庾信《枯樹賦》:“熊彪顧盼,魚龍起伏。”

表
(biǎo)

《說文·衣部》:“表,上(加在外面的)衣也。從衣,從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
“表”是個象形字。古人所穿的上衣,里面一層都帶有裘毛,出門時外面還要套上禮服,這件外面穿的衣服就稱為“表”。古陶文的“表”字,上部是“毛”,下部是“衣”,表示將衣服套在裘毛之上。小篆的“表”將“毛”字放到了“衣”的中間,字義沒有變化。后來,“表”字引申為表面、外部,與“里”相對,如最虛偽的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的人。
“表”本義是在外面穿的衣服。后來,“表”字引申為表面、外部,與“里”相對。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衣部。凡從表取義的字皆與外面、標志等義有關。

賓
(bīn)

《說文·貝部》:“賓,所敬也。從貝聲。”
“賓”是個象形字。從字形上來看,甲骨文的“賓”是一個人從外向屋內走去,后來又加上了“貝”或“鼎”,這就意味著帶有禮物者為“賓”。隸變后楷書寫作“賓”,如今簡化這“賓”。
該字的本義就是地位高貴尊崇、受人尊敬的貴客。當賓做動詞用時,是“濱”的通假字,意思是用賓客的禮節接待客人。現在,“賓”也用來指客人,但不像古代那樣帶上身份地位高低的標簽。

冰
(bīng)

《說文·仌部》:“冰,水堅也。從仌,從水。凝,俗冰從疑。”
“冰”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都像初凝的突起的冰塊的樣子。小篆在“仌”(冰)旁邊又加了個“水”字,由仌為水凝會意。隸變后楷書寫作“冰”。
“冰”的本義就是指水凍結而成的固體。“冰”又引申指使人感到寒冷,如“冰手”。
用以形容人的性情品格,一是指高潔純凈,如說某人“冰清玉潔”,是在贊許其人人品高潔,做事光明磊落,像冰一樣清明,玉一樣純潔;一是指為人冷淡、不熱情,如說某人“冷若冰霜”、“冷冰冰的”。
“冰”也經常被用來形容人的外貌,主要是形容女子皮膚的晶瑩無瑕和形體的高潔脫俗。如“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冰”字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做偏旁時寫作“冫”,凡從“冰”取義的字皆與寒冷等義有關。

秉
(bǐng)

《說文·又部》:“秉,禾束也。從又持禾。”
“秉”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像手拿一把禾稻之形。金文中禾在右邊手在左邊。小篆承接金文,手滿把攥住禾稻。隸變后楷書寫作“秉”。
“秉”的本義是禾把、禾束。禾把是用手來拿的,所以又引申指手拿著、手持,如“秉燭夜談”
“秉”還可以表示堅持、擁有,如“君子秉心,維其忍之?”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禾部。凡從秉取義的字皆與拿、持等義有關。

病
(bìng)

《說文·疒部》:“病,疾加也。從疒,丙聲。”
“病”是個形聲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很像一個人正躺在床上(人和床都是豎著寫),渾身冒汗,看上去身體十分不舒服。后來,古人在下邊加上“丙”,作為聲旁。這樣,“病”就成了一個形聲字。隸變楷書后寫作“病”。
“病”的本義為重病,病加重了。后來泛指疾病。由疾病又引申指缺點、毛病。有了疾病,自然就會擔心,故又引申指擔心、憂慮。

駁
(bó)

《說文:馬部》:“駁,馬色不純。從馬,爻聲。”
“駁”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的“駁”字,右邊是一匹仰頭向上的“馬”形,左邊的兩個叉形,代表馬身上的花紋,顯示出彼此之間相互交錯的樣子。小篆的“駁”字,將左邊的叉形移到了右邊,字義沒有改變。隸變后楷書寫作“駁”,如今簡化為“駁”。
“駁”本義是馬匹身體上的花紋。還引申為駁雜、龐雜。該字用作動詞,意思是否定他人的意見,如“反駁”、“駁斥”等。

卜
(bǔ)

《說文·卜部》:“卜,灼剝龜也,像炙龜之形。一曰:像龜兆之從橫也。凡卜之屬皆從卜。”
“卜”是個象形字。甲骨文象龜甲灼燒后出現的縱橫裂紋形,是兆象的簡形,古人觀此以判斷吉兇禍福。金文大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卜”。
“卜”的本義就是占卜。占卜是預測,由此“卜”又引申為預料。“卜”又引申出選擇的意義,如“卜居”就是選擇定居,“卜鄰”就是選擇鄰居。
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仍設卜部。凡從卜取義的字皆與占卜活動等義有關。

不
(bù)

《說文·不部》:“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從不。”
“不”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像朝下的花萼之拊(萼托)形。金文和篆文大同并整齊化、符號化,隸變后楷書寫作“不”。
“不”的本義為花萼。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棠梨樹)之華,鄂(萼)不(wěi,鮮明的樣子)。”但“不”的這個本義已經消失,后世多用其假借義,用作副詞,表示否定、相反。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一部。凡從不取義的字皆與花朵或否定等義有關。

步
(bù)

《說文·步部》:“步,行也。從止相背。凡步之屬皆從步。”
“步”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從一前一后的左右兩只腳(止),會行進之意。金文將腳印填實。篆文承接甲骨文加以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步”。
“步”的本義是行走。由其本義還可以引申出按照、跟著、跟隨的意思。還可以引申指推算、測算的意思。
“步”作為名詞是一種長度單位,指的是行走時兩足之間的距離。如“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里”。
“步”通“埠”,作為“埠”的假借字,還指水邊停船的碼頭。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做偏旁。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止部。凡從步取義的字皆與行走、行動等義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