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政事第三
- 世說新語
- (南朝宋)劉義慶
- 5941字
- 2020-04-17 19:07:17
統(tǒng)治者為了穩(wěn)定政局,必然要維護(hù)法制,強(qiáng)化管理,重視制度的建立和官吏的任免考核,晉代士族階層也不例外。
這往往首先涉及到德治還是法治的問題,從政者對此也一向都很關(guān)注。然而,封建社會的政治舉措很少能寬厚待民,給百姓以實(shí)惠,所謂德政,常常只是表面功夫。本篇所記大多是講述處理政務(wù)的才能和值得效法的手段。
(1)陳仲弓為太丘長,時吏有詐稱母病求假,事覺,收之,令吏殺焉。主簿請付獄考眾奸,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眾奸,豈復(fù)過此!”
注釋
主簿:官名。考:查究。
譯文
陳仲弓任太丘縣長,有個小官吏詐稱母病請假,被發(fā)覺,陳仲弓逮捕了他,并令獄吏處死。主簿請求交給訴訟機(jī)關(guān)查究其他犯罪事實(shí),陳仲弓說:“欺騙君主是不忠,詛咒母親生病是不孝。不忠不孝,沒有比這個罪狀更大的了。查究其他罪狀,難道還能超過這些嗎!”
(2)陳仲弓為太丘長,有劫賊殺財主,主者捕之。未至發(fā)所,道聞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車往治之。主簿曰:“賊大,宜先按討。”仲弓曰:“盜殺財主,何如骨肉相殘!”
注釋
財主:財貨的主人。發(fā)所:出事地點(diǎn)。
在草:生孩子。當(dāng)時分娩多用草墊。
譯文
陳仲弓任太丘縣長,有強(qiáng)盜劫財害命,主管官吏捕獲了強(qiáng)盜。陳仲弓前去處理,還沒到出事地點(diǎn),聽說有人生了孩子不肯養(yǎng)育,便掉頭去處理這事。主簿說:“殺人事大,應(yīng)該先查辦。”仲弓說:“強(qiáng)盜殺物主,怎么比得上骨肉相殘。”
(3)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yuǎn)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qiáng)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注釋
陳元方:陳仲弓的兒子。
譯文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問候袁公。袁公問他:“令尊在太丘任職時,遠(yuǎn)近稱頌,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說:“老父在太丘時,對強(qiáng)者用恩德來安撫,對弱者用仁愛來撫慰,讓他們安居樂業(yè),時間久了,就受到敬重。”袁公說:“我曾做過鄴縣令,用的也是這種辦法。不知是你父親效法我呢,還是我效法你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禮儀舉止,雖然相隔很遠(yuǎn),卻也如出一轍。周公沒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沒有效法周公。”
(4)賀太傅作吳郡,初不出門,吳中諸強(qiáng)族輕之,乃題府門云:“會稽雞,不能啼。”賀聞,故出行,至門反顧,索筆足之曰:“不可啼,殺吳兒。”于是至諸屯邸,檢校諸顧、陸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眾。陸抗時為江陵都督,故下請孫皓,然后得釋。
注釋
賀太傅:賀邵,字興伯。
吳中:吳郡的政府機(jī)關(guān)在吳,即今江蘇吳縣,也稱吳中。
譯文
太傅賀邵任吳郡太守,到任之初,足不出門。吳中豪門士族輕視他,在官府大門寫上“會稽雞,不能啼”。賀邵聽說,故意外出,走出門口,回頭來看,用筆補(bǔ)上一句:“不可啼,殺吳兒。”于是到各大莊園,嚴(yán)查顧、陸兩姓家族奴役官兵和窩藏逃亡的事,全部報告朝廷,獲罪的人非常多。當(dāng)時陸抗任江陵都督,也受牽連,特意往建業(yè)請求孫皓幫助,才得以了結(jié)。
(5)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猶知管時任。貴勝年少若和、裴、王之徒,并共言詠。有署閣柱曰:“閣東有大牛,和嶠鞅,裴楷鞦,王濟(jì)剔嬲不得休。”或云潘尼作之。
注釋
山公:山濤。知管:主管。時任:當(dāng)時的重任。
嬲:挑逗糾纏。潘尼:字正叔,潘岳之侄。
譯文
山濤受到朝廷器重,很有威望,年過七十,仍然擔(dān)當(dāng)重任。一些權(quán)貴子弟,如和嶠、裴楷、王濟(jì)等人都向他歌功頌德。有人在閣道的柱子上寫道:“閣道東邊有大牛,和嶠在牛前,裴楷在牛后,王濟(jì)在中間,挑逗糾纏不得休。”有人說是潘尼所寫。
(6)賈充初定律令,與羊祜共咨太傅鄭沖,沖曰:“皋陶嚴(yán)明之旨,非仆暗懦所探。”羊曰:“上意欲令小加弘潤。”沖乃粗下意。
注釋
賈充:字公閭,在魏朝任廷尉,主管訴訟刑獄。
皋陶:舜時的法官,制定了法令。
譯文
賈充剛定出法令,就和羊祜去征求太傅鄭沖的意見,鄭沖說:“皋陶制定的法令,嚴(yán)肅而公正,不是愚昧軟弱的人所能探測。”羊祜說:“圣上想叫你稍加補(bǔ)充潤色。”鄭沖才概略說出他的意見。
(7)山司徒前后選,殆周遍百官,舉無失才,凡所題目,皆如其言。唯用陸亮,是詔所用,與公意異,爭之,不從。亮亦尋為賄敗。
注釋
“山司”句:山濤曾兩次擔(dān)任選拔任免的官吏。
譯文
山濤擔(dān)任吏部官職,考察遍了朝廷內(nèi)外百官,一個人才也沒遺漏,凡是他品評的人物,都像他所說的那樣。只有陸亮是皇帝所用,和山濤的意見不同,他為這事力爭,皇帝沒有聽從。不久陸亮因為受賄而被撤職。
(8)嵇康被誅后,山公舉康于紹為秘書丞。紹咨公出處,公曰:“為君思之久矣。大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人乎!”
注釋
秘書丞:掌管圖書典籍的一種屬官。
譯文
嵇康被殺后,山濤推薦嵇康的兒子嵇紹做秘書丞,嵇紹去和山濤商量,山濤說:“我替你考慮很久了。一年四季,也有交替變化的時候,何況是人呢!”
(9)王安期為東海郡,小吏盜池中魚,綱紀(jì)推之。王曰:“文王之囿,與眾共之,池魚復(fù)何足惜!”
注釋
王安期:王承,字安期,累遷東海內(nèi)史。
綱紀(jì):主簿,主管府中事務(wù)的官。
譯文
王安期任東海郡內(nèi)史時,有個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魚,主簿追查這件事。王安期說:“周文王的獵場,和百姓共同使用,池中的幾條魚有什么值得吝惜的呢!”
(10)王安期作東海郡,吏錄一犯夜人來。王問:“何處來?”云:“從師家受書還,不覺日晚。”王曰:“鞭撻寧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令歸家。
注釋
錄:拘捕。犯夜:觸犯夜行禁令。當(dāng)時禁止夜行。
寧越:人名,指讀書人。
譯文
王安期任東海郡內(nèi)史時,一次,差役抓了一個犯宵禁的人。王安期審問他:“從哪里來?”那人回答:“從老師家學(xué)完功課回來,沒想到時間太晚了。”王安期聽后說:“處分讀書人樹立威名,不是獲得政績的辦法。”便派差役送他回家。
(11)成帝在石頭,任讓在帝前戮侍中鐘雅、右衛(wèi)將軍劉超。帝泣曰:“還我侍中!”讓不奉詔,遂斬超、雅。事平之后,陶公與讓有舊,欲有之。許柳兒思妣者至佳,諸公欲全之。若全思妣,則不得不為陶全讓,于是欲并有之。事奏,帝曰:“讓是殺我侍中者,不可宥!”諸公以少主不可違,并斬二人。
注釋
少主:指晉成帝司馬衍。即位時,僅四歲,這時也只七八歲。
譯文
晉成帝被遷到石頭城,叛軍任讓要?dú)⑹讨戌娧藕陀倚l(wèi)將軍劉超。成帝哭道:“把侍中還給我!”任讓不聽,斬了劉超和鐘雅。叛亂平定以后,陶侃因為和任讓有交情,想赦免他。叛軍許柳有個兒子叫思妣,很有才德,大臣也想保全他。可是要想保全思妣,就不得不為陶侃保全任讓,于是就想兩人一起赦罪。于是上奏成帝,成帝說:“任讓是殺我侍中的人,不能赦罪!”大臣認(rèn)為不能違抗成帝命令,就把兩人都?xì)⒘恕?
(12)王丞相拜揚(yáng)州,賓客數(shù)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說色。唯有臨海一客姓任及數(shù)胡人為未洽。公因便還到過任邊,云:“君出臨海便無復(fù)人。”任大喜說。因過胡人前,彈指云:“蘭闍,蘭闍!”群胡同笑,四坐并歡。
注釋
彈指:搓手指出聲。用來表示歡喜、許諾等意。
蘭闍:梵語的音譯,為褒譽(yù)之辭。
譯文
丞相王導(dǎo)出任揚(yáng)州刺史,來道賀的賓客都得到款待,人人喜悅。只有臨海郡一位任姓客人和幾位外國和尚沒有接談過。王導(dǎo)便找機(jī)會轉(zhuǎn)身走過任氏身邊,對他說:“您來了,臨海就沒人才了。”任氏聽了,非常高興。王導(dǎo)又走到胡僧面前,彈著手指說:“蘭闍,蘭闍!”胡僧都笑了,大家也都大笑起來。
(13)陸太尉詣王丞相咨事,過后輒翻異。王公怪其如此,后以問陸,陸曰:“公長民短,臨時不知所言,既后覺其不可耳。”
注釋
陸太尉:陸玩,字上瑤,吳郡吳人,曾任尚書左仆射、司空。
譯文
太尉陸玩到丞相王導(dǎo)那里去請示,商量好了的事,過后常改主意。王導(dǎo)感覺奇怪,拿這事問陸玩,陸玩回答說:“公名高位尊,我職位卑微,當(dāng)時不知該說什么,過后覺得那樣不行。”
(14)丞相嘗夏月至石頭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簡之。”庾公曰:“公之遺事,天下亦未以為允!”
注釋
庾公:庾亮。
譯文
一年夏天,丞相王導(dǎo)到石頭城探望庚亮。庾亮正在處理公事,王導(dǎo)說:“天氣熱,可以稍為簡略一些。”庾亮說:“如果您留些公事不辦,百姓未必認(rèn)為妥當(dāng)!”
(15)丞相末年,略不復(fù)省事,正封篆諾之。自嘆曰:“人言我憒憒,后人當(dāng)思此憒憒。”
注釋
“丞相”句:王導(dǎo)輔佐晉元帝、明帝、成帝三世,為政寬和得眾,事從簡易,晚年更是如此。
譯文
王導(dǎo)晚年,很少處理政事,只在文件上簽字同意。自嘆道:“人家說我昏聵,后人應(yīng)會懷念我這樣子。”
(16)陶公性檢厲,勤干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后猶濕,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又云,嘗發(fā)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dāng)足,乃超兩階用之。
注釋
正會:正月初一皇帝朝會群臣,接受朝賀。聽事:處理政事的大堂。
譯文
陶侃生性檢點(diǎn),勤于做事。擔(dān)任荊州刺史時,讓負(fù)責(zé)造船的官員把木屑全都收藏起來,多少不限,大家不明用意。正月初一賀年時,碰上積雪轉(zhuǎn)晴,正堂前的臺階濕漉漉的,于是用木屑鋪上,就不妨礙出入了。官府用的竹子,把竹頭收集起來,堆積如山。后來桓溫討代后蜀,要組裝戰(zhàn)船,這些竹頭就用來做釘子。有人說,陶侃曾征調(diào)竹篙,主管官員把竹子連根砍下,用根部當(dāng)足,陶侃把他連升兩級來任用。
(17)何驃騎作會稽,虞存弟謇作郡主簿,以何見客勞損,欲白斷常客,使家人節(jié)量擇可通者。作白事成,以見存。存時為何上佐,正與謇共食,語云:“白事甚好,待我食畢作教。”食竟,取筆題白事后云:“若得門庭長如郭林宗者,當(dāng)如所白。汝何處得此人!”謇于是止。
注釋
何驃騎:何充,字次道,曾任會稽內(nèi)史、驃騎將軍、揚(yáng)州刺史。
白事:陳述意見的呈文,報告。
上佐:高級佐宮的通稱,如別駕、治中、長史等。
譯文
驃騎將軍何充任會稽內(nèi)史時,虞存的弟弟虞春任郡主簿,認(rèn)為何充見客太多,勞累傷神,想建議何充謝絕常客,酌量選擇通報。他擬好呈文,拿來給虞存看。虞存這時擔(dān)任何充的上佐,正和虞春一起吃飯,告訴他說:“這個呈文很好,等我吃完再作批示。”吃過飯,拿起筆在呈文后面簽上意見:“如果能找到像郭林宗那樣有眼力的人做門亭長,一定照所陳述的意見辦。可是到哪里去找這樣的人!”虞謇于是作罷。
(18)王劉與林公共看何驃騎,驃騎看文書,不顧之。王謂何曰:“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望卿擺撥常務(wù),應(yīng)對玄言,那得方低頭看此邪!”何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諸人以為佳。
注釋
王、劉:王濛、劉惔。林公:支道林和尚,善談老莊。
玄言:也稱玄談或清談,崇尚虛無,專談玄理。
譯文
王濛、劉惔和支道林去看驃騎將軍何充,何充在看公文,沒理會他們。王漾便對何充說:“我們今天特意和林公來看你,希望你放下日常事務(wù),和我們談?wù)撔W(xué),哪能低頭看公文呢!”何充說:“我不看公文,你們這些清談家怎能生存呢!”大家認(rèn)為說得很好。
(19)桓公在荊州,全欲以德被江、漢,恥以威刑肅物。令史受杖,正從朱衣上過。桓式年少,從外來,云:“向從閣下過,見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譏不著,桓公云:“我猶患其重。”
注釋
桓公:桓溫,晉穆帝永和元年都督荊、雍等六州軍事,兼任荊州刺史。
令史:官名,掌管文書。朱衣:紅色官服。
譯文
桓溫兼任荊州刺史時,想用道德治理江漢地區(qū)的百姓,恥于用威勢嚴(yán)刑。有一次,一位令史受杖刑,木棒只從令史的紅衣上擦過。這時桓溫的兒子桓式年紀(jì)還小,從外面進(jìn)來,對桓溫說:“我剛從官署門前走過,看見令史受杖刑,舉起來高拂云腳,落下時低擦地面。”譏諷沒碰到令史身上,桓溫說:“我還擔(dān)心這也太重了呢。”
(20)簡文為相,事動經(jīng)年,然后得過。桓公甚患其遲,常加勸勉。太宗曰:“一日萬機(jī),那得速!”
注釋
太宗:晉簡文帝的廟號。
譯文
簡文帝擔(dān)任丞相時,一件政務(wù),動不動就要整年的時間才能批復(fù)。桓溫?fù)?dān)心這太慢了,常加以勸說鼓勵。簡文帝說:“一天有成千上萬件事,哪里快得了呢!”
(21)山遐去東陽,王長史就簡文索東陽,云:“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靜致治。”
注釋
山遐:字彥林,任東陽郡太守,處事嚴(yán)厲,多用刑殺,郡境肅然。
王長史:王濛,簡文帝輔政時任司徒左長史。
譯文
山遐離開東陽太守職位后,左長史王濛到簡文帝那里要求出任東陽太守,說:“憑借前任嚴(yán)厲的措施,我可以用寬和的、清靜無為的辦法使社會安定。”
(22)殷浩始作揚(yáng)州,劉尹行,日小欲晚,便使左右取袝。人問其故,答曰:“刺史嚴(yán),不敢夜行。”
注釋
殷浩:字淵源,永和二年出任揚(yáng)州刺史。因父死,去職。除服后,再任揚(yáng)州刺史。祔:包袱;行李。
譯文
殷浩任揚(yáng)州刺史時,丹陽尹劉惔到外地,太陽將要下山,便叫隨從拿出被褥,要住下。人家問他為何,他回答說:“刺史嚴(yán)厲,我不敢夜間趕路。”(23)謝公時,兵廝逋亡,多近竄南塘下諸船中。或欲求一時搜索,謝公不許,云:“若不容置此輩,何以為京都!”
注釋
廝:服雜役的人,差役。南塘:南岸,指秦淮河南岸。
譯文
謝安輔政時,兵員差役時常逃亡,大多躲藏在南岸的船里。有人請求謝安搜索所有船只,謝安不答應(yīng)。他說:“如果不能寬恕這種人,怎能治理好京都!”
(24)王大為吏部郎,嘗作選草。臨當(dāng)奏,王僧彌來,聊出示之。僧彌得便以己意改易所選者近半,王大甚以為佳,更寫即奏。
注釋
吏部郎:官名,尚書省內(nèi)分科主事的長官。
選草:擬舉薦授官的人員的名單初稿。
王僧彌:王珉,小名僧彌,曾任散騎郎、黃門侍郎。
譯文
王大任吏部郎時,曾起草一份舉薦人員的名單,上奏時,王僧彌來了,王大就拿出來給他看。王僧彌按自己的意見改了將近半數(shù),王大認(rèn)為非常恰當(dāng),就另外謄清一份,隨即上奏。
(25)王東亭與張冠軍善。王既作吳郡,人問小今曰:“東亭作郡,風(fēng)政何似?”答曰:“不知治化何如,唯與張祖希情好日隆耳。”
注釋
張冠軍:張玄,字祖希,任吏部尚書,后任冠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張玄很有才學(xué),名望很高,僅次于謝玄,當(dāng)時稱兩人為南北二玄。
小令:王珉,字僧彌,王珣的弟弟。
譯文
東亭侯王珣和將軍張玄關(guān)系很好。王珣擔(dān)任吳郡太守后,有人問中書令王珉說:“東亭任郡太守,民風(fēng)和政績怎么樣?”王珉回答說:“不了解政績怎樣,只是看他和張祖希的交情越來越深厚了。”
(26)殷仲堪當(dāng)之荊州,王東亭問曰:“德以居全為稱,仁以下害物為名。方今宰牧華夏,處殺戮之職,與本操將不乖乎?”殷答曰:“皋陶造刑辟之制,不為不賢。孔丘居司寇之任,未為不仁。”
注釋
居全:處于完善的情況,指具有全德。全德,指完美無缺的德行。刑辟:刑法;法律。司寇:掌管刑獄的官。孔子曾任魯國司寇。
譯文
殷仲堪要到荊州就任刺史之職,東亭侯王珣問他:“德行完備稱為德,不害人叫做仁。現(xiàn)在你去治理中部地區(qū),有生殺大權(quán),這和你原來的操守恐怕違背了吧?”殷仲堪回答說:“帝舜時的法官皋陶制訂刑法,不算不賢德。孔子擔(dān)任司寇的職責(zé),也不算不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