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代,士大夫階層不僅喜談老莊玄學,還留心佛教經義,他們認為善談名理就是博學多能。本篇所記,大多是以清談形式進行的文學活動。
在清談中,除了對某一類或某一個人的評論,也有對一些文章、書籍的評論,甚至對古詩文中的某一兩句,討論其是非得失,發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1)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蜓孕苷撸谡倭钏?,一轉便決,眾咸駭服。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融果轉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彼炝T追,玄竟以得免。
注釋
鄭玄:字康成,山東高密人,經學家,遍注群經,精通歷算。
馬融:字季長,東漢經學家。
轉式:旋轉式盤推演吉兇,一種占卜的方法。
譯文
鄭玄在馬融門下求學,過了三年也沒見著馬融,只能聽到高足弟子的講授。馬融曾用渾天算法演算,結果不符,沒誰能解釋原因。有人說鄭玄能算,馬融便叫他來,鄭玄一算就解決了,大家都很驚嘆佩服。鄭玄學成回家,馬融遂感嘆禮樂的中心要隨之東移,擔心鄭玄會獨享盛名,內心嫉恨。鄭玄也猜測馬融會來追趕,便走到橋底,在水里墊著木板鞋坐著。馬融旋轉式盤占卜鄭玄蹤跡,然后告訴左右說:“鄭玄在土下、水上,靠著木頭,一定是死了?!北悴辉偃プ汾s,鄭玄因此得免一死。
(2)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注釋
服子慎:服虔,字子慎,任九江太守,作《春秋左氏傳解誼》。
譯文
鄭玄想為《左傳》作注,還沒完成。有事到外地去,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個客店,兩人并不相識。服子慎在店外的車上,和別人談到自己注《左傳》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聽他的見解多和自己相同,就走到車前說道:“我早就想注《左傳》,還沒完成。聽了您的談論,大多和我相同,現在把我作的注全送您。”終于成了服氏注。
(3)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訴,逢彼之奴?!?
注釋
“胡為”句:引自《詩經》,意思是為何會在泥水中。
“薄言”句:引自《詩經》,意思是我去訴說,反而惹他發火。
譯文
鄭玄家里奴婢都讀書。一次使喚一個婢女,不稱心,鄭玄要打她。她要分辯,鄭玄生氣了,叫人把她拉到泥里。一會,又有一個婢女走來,問她:“為什么會在泥水中?”她回答說:“如果我去訴說,反而會惹他發火?!?
(4)服虔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每當至講時,輒竊聽戶壁間。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諸生敘其短長。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注釋
崔烈:字成考,漢靈帝時官至司徒、太尉,封陽平亭侯。
譯文
服虔對《左傳》有研究,將給它做注釋,想參考各家異同。聽說崔烈召集學生講授《左傳》,便隱姓埋名,給崔烈的學生當傭人做飯。講授的時候,就躲在門外偷聽。等他了解崔烈超不過自己后,才和那些學生談論崔烈的得失。崔烈聽說后,猜不出是什么人,可是聽到過服虔的名聲,猜想是他。一大早去拜訪,趁服虔還沒睡醒時,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覺驚醒答應,從此兩人結為好友。
(5)鐘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注釋
定:指完成。
譯文
鐘會撰《四本論》剛完成,想讓嵇康看看,便揣在懷里,揣好后,又怕嵇康質疑問難,不敢拿出,走到門外遠遠扔了進去,轉身急忙跑了。
(6)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于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注釋
何晏:好玄學,擅長清談,喜歡談名理。
王弼:字輔嗣,能言善辯,魏晉玄學的主要開創者,有《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等書。
譯文
何晏任吏部尚書時,很有聲望,當時清談的賓客常常滿座,王弼年齡不到二十,去拜會他。何晏聽過王弼的名聲,便分條列出精妙的玄理來告訴王弼:“這些道理我談得最透徹的了,還能再反駁嗎?”王弼提出反駁,滿座的人都覺得何晏理屈。于是王弼反復自問自答,所談玄理沒有誰能趕得上。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注釋
精奇:精微獨到。
譯文
何平叔注釋《老子》才完成,就去拜會王輔嗣??吹酵醯摹独献幼ⅰ芬娊饩ⅹ毜?,非常佩服,說:“像這個人,可以和他討論天人的關系!”于是把自己所注的改寫成《道論》、《德論》兩篇。
(8)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注釋
無:“無”和”有”,道家的哲學范疇。無就是道,沒有任何物質的內容和屬性,從無生出始初的物質,這就是有。
譯文
王弼年輕時去拜訪裴徽,裴徽問:“無,為萬物之源,圣人不肯發表意見,老子卻反復陳述,這是為何?”王弼說:“圣人認為無是本體,可是又不能解釋清楚,所以言談間必定涉及有。老莊不能去掉有,所以經常去解釋那個還掌握得不充分的無。”
(9)傅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每至共語,有爭而不相喻。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
注釋
虛勝、玄遠:虛勝指虛無的境界。
譯文
傅嘏擅談玄虛,荀粲崇尚玄遠。兩人談論的時候,發生爭論,卻又互不理解。冀州刺史裴徽能夠解釋兩人的道理,溝通彼此的心意,使雙方都感滿意,彼此都能通曉。
(10)何晏注《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復得作聲,但應諾諾。遂不復注,因作《道德論》。
注釋
諾諾:連聲答應,表示同意。
譯文
何晏注釋《老子》還沒完成,聽王弼談起注釋《老子》的意旨,對比之下,何晏的見解很多地方有欠缺,不敢再開口,只是連聲答應“是是”。于是不再注釋,另寫《道德論》。
(11)中朝時有懷道之流,有詣王夷甫咨疑者,值王昨已語多,小極,不復相酬答,乃謂客曰:“身今少惡,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問?!?
注釋
懷道之流:指傾慕道家學說的一類人。
譯文
西晉時,有一些傾慕道家學說的人,登門向王夷甫請教疑難,碰上王夷甫前一天談了很久,有點疲乏,不再和客人應對,便對客人說:“我有點不舒服,裴逸民也在附近住,您可以去問他?!?
(12)裴成公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唯王夷甫來,如小屈。時人即以王理難裴,理還復申。
注釋
裴成公:裴逸民,謚號成。
譯文
裴逸民作《崇有論》,時人責難他,可沒誰能駁倒他。只有王夷甫和他辯論,他才有點理虧。時人就用王夷甫的理論來駁他,可這時他說起來又頭頭是道了。
(13)諸葛厷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王嘆曰:“卿天才卓出,若復小加研尋,一無所愧。”厷后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注釋
諸葛厷:字茂遠,一作諸葛宏,仕至司空主簿。
譯文
諸葛厷少年時不肯學習,一開始和王夷甫清談,便顯示出他的造詣很深。王夷甫感嘆說:“你才智出眾,如果稍加研討,就不比當代名流差了?!敝T葛厷后來閱讀了《莊子》《老子》,再和王夷甫清談,可以和他旗鼓相當。
(14)衛玠總角時,問樂令夢,樂云是想。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云:“因也。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虀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毙l思因,經日不得,遂成病。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衛既小差,樂嘆曰:“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
注釋
搗虀:把蔥、蒜、姜等搗碎腌咸菜。
膏肓: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肓。
譯文
衛玠幼時,問尚書令樂廣為何會做夢,樂廣說是因為心有所想。衛玠說:“身體和精神都不曾接觸過的卻在夢里出現,這是心有所想嗎?”樂廣說:“是沿襲做過的事。人們不曾夢見坐車進老鼠洞,或者搗碎姜蒜喂鐵杵,這都是因為沒有這些想法,沒有可模仿的先例。”衛玠思索這個問題,得不出答案,終于生了病。樂廣聽說,特意坐車去給他分析這個問題。衛玠的病才有了起色,樂廣感慨說:“這孩子一定不會得無法醫治的??!”
(15)庾子嵩讀《莊子》,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注釋
一尺許:一尺左右。
譯文
庾子嵩讀《莊子》,打開書讀了一尺左右就放下了,說:“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16)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
注釋
旨不至:出自《莊子·天下篇》,指不能達到事物的實質,就算達到了也不能窮盡。
確幾:敲著小桌子。約:簡約;簡要。
譯文
有人問尚書令樂廣,“旨不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樂廣也不分析這句話的詞,用拂塵柄敲著小桌子說:“達到了沒有?”客人回答說:“達到了?!睒窂V于是舉起拂塵說:“如果達到了,怎么能離開呢?”這時客人才醒悟過來,表示信服。樂廣解釋問題言辭簡明扼要,意思很透徹,都像上面這個例子一樣。
(17)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競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者,為人薄行,有俊才。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余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后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注釋
郭象:字子玄,西晉時唯心主義哲學家。
譯文
起初,注《莊子》的有幾十家,可沒有一家能探索到要旨。向秀翻開舊注,另求新解,分析精到,意趣美妙,使意旨大為暢達。只有《秋水》《至樂》兩篇還沒完成,向秀就死了。向秀的兒子很小,不能完成父業,這兩篇的注釋便四散零落了,可是還留有一個副本。郭象這個人,品行不好,卻才智出眾。他看到向秀所釋新義還沒流傳,便當做自己的注。于是注釋了《秋水》《至樂》兩篇,又改換了《馬蹄》一篇的注,其余各篇,只是改正一下文句罷了。后來向秀釋義的副本出現,所以向秀、郭象的《莊子注》,內容一樣。
(18)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碧旧破溲?,辟之為椽。世謂“三語椽”。衛懿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茍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復何假一!”遂相與為友。
注釋
阮宣子:阮脩,字宣子,喜歡《老子》、《周易》,能談玄理。
譯文
阮宣子很有名望,太尉王夷甫問他:“老子、莊子和儒家有什么異同?”阮宣子回答說:“那就同吧?!碧举澷p他的回答,調他來做下屬。世人稱他為“三語椽”。衛玠嘲諷說:“只說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何必要借助三個字!”宣子說:“如果是天下所仰望,也可以不說話就能調用,又何必要借助一個字呢!”于是兩人結為朋友。
(19)裴散騎娶王太尉女?;楹笕眨T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注釋
裴散騎:裴遐,字叔道,任散騎郎。善談名理,談吐風雅。
譯文
散騎郎裴遐娶太尉王夷甫的女兒為妻?;楹笕?,王家邀請諸女婿聚會,當時的名士和王、裴兩家子弟齊集王家。郭子玄也在座,他領頭和裴遐談玄。子玄才識很淵博,剛交鋒幾個回合,還覺得不痛快。郭子玄鋪陳玄理,裴遐回復前言,理趣都很精微,滿座贊嘆不已,表示痛快。王夷甫也以為新奇,于是對大家說:“不要再辯論了,不然就要被我女婿困住了?!?
(20)衛玠始度江,見王大將軍。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玠見謝,甚說之,都不復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玠體素羸,恒為母所禁。爾夕忽極,于此病篤,遂不起。
注釋
王大將軍:王敦,字處仲,善談名理,歷任侍中、大將軍、揚州牧。
謝幼輿:謝鯤,字幼輿,在王敦手下任長史,好玄學,擅音樂。
譯文
衛玠避亂渡江,去拜見大將軍王敦。夜坐清談,大將軍邀來謝幼輿。衛玠見到謝幼輿,非常喜歡,再也不理王敦,兩人一直談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插不上嘴。衛玠向來體弱,常被母親管束,不讓多談論。這一夜更加疲累,從此病情加重,終于去世。
(21)舊云,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
注釋
聲無哀樂:嵇康著有《聲無哀樂論》,認為音聲無常,隨人的感情而變化,本身并不具有哀樂之情。
譯文
過去有種說法,說丞相王導到江南后,只是談論聲無哀樂、養生和言盡意這三方面的道理而已,其中關系到人的一生,能滲透到每一個方面。
(22)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奔裙睬逖裕爝_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余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于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復造心。顧看兩王椽,輒翣如生母狗馨?!?
注釋
庾公:庾亮,曾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鎮守武昌。
正始之音:正始年間談玄的風尚。造心:進到心里,指有所得。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任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溫、左長史王濛、藍田侯王述、鎮西將軍謝尚都在座。丞相親自去解下掛在帳帶上的拂塵,對殷浩說:“我今天和您一起辨析玄理?!眱扇饲逭勍旰螅训饺鼤r分。丞相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人牽涉不進去,彼此盡情辯論,丞相嘆道:“一向談玄論理,竟然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么地方。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正是這樣的呀!”第二天早上,桓溫告訴別人說:“昨夜聽殷、王兩人清談,非常美妙。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心有所得。回頭看兩位王屬官,就像插著羽毛扇的母狗一樣。”
(23)殷中軍見佛經,云:“理亦應阿堵上?!?
注釋
阿堵:這。指佛經和玄學義理相符。東晉以后,玄學和佛學趨于合流。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看了佛經,說:“玄理也應在其中?!?
(24)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注釋
《白馬論》:戰國公孫龍子所著,提出白馬非馬這一命題,認為“馬”是指形體,“白”是指顏色,因此白馬非馬。
譯文
謝安年輕時,請光祿大夫阮裕講《白馬論》,阮裕寫了一篇論給謝安看。當時謝安不能理解阮裕的話,就反復請教以求理解。阮裕于是贊嘆道:“不但能夠解釋明白的人難得,就是尋求透徹了解的人也難得!”
(25)褚季野語孫安國云:“北人學問,淵綜廣博?!睂O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敝У懒致勚?,曰:“圣賢固所忘言。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注釋
淵綜:深厚而且融通。清通:清新通達。
譯文
褚季野對孫安國說:“北方人做學問,深廣而融通?!睂O安國回答說:“南方人做學問,清通而簡要?!敝У懒致牭胶?,說:“對圣賢,自然不用說了,從中等才質的人來說,北方人讀書,像是在敞亮處看月亮;南方人做學問,像是從窗戶里看太陽。”
(26)劉真長與殷淵源談,劉理如小屈,殷曰:“惡卿不欲作將善云梯仰攻?”
注釋
作將:做。云梯:長梯。
譯文
劉真長和殷淵源談玄,劉真長有點理虧,殷淵源便說:“怎么你沒想著造一架好的云梯來仰攻呢?”
(27)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注釋
康伯:韓康伯,殷浩的外甥。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說:“康伯還沒學到我牙縫里的一點聰明?!?
(28)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榜諸義,作數百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注釋
佳致:風致,指談吐舉止風雅。辭條:指辭藻。
駭聽:讓人聽起來感覺驚駭。
譯文
鎮西將軍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擅長清談,于是前去拜訪。殷浩未做過多的闡發,只是給謝尚標榜諸家義理,說了數百句。不但談吐舉止有風致,而且辭藻豐富,動人心弦,使人震驚。謝尚全神貫注,傾心向往,不覺汗流滿面。殷浩從容地吩咐下人:“拿手巾給謝郎擦臉?!?
(29)宣武集諸名勝講《易》,日說一卦。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
注釋
名勝:名流。
譯文
桓溫聚集名士講解《周易》,每天講一卦。簡文帝本想去聽,一聽說是這樣就回來了,說:“卦的內容自然有難有易,怎么能限定每天講一卦呢!”
(30)有北來道人好才理,與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講《小品》。于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答清析,辭氣俱爽,此道人每輒摧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鳳!”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
注釋
才理:才氣和文思?!缎∑贰罚褐阜鸾探浀洹缎∑钒闳舨_密經》。
白旃檀:白檀香樹。這一句說,這種樹只能順風聞香味,指深公也不是自己的對手。
譯文
有位北來的和尚有才思,與支道林和尚在瓦官寺相遇,兩人研討《小品》。當時竺法深和尚、孫興公等人都去聽。這位和尚的談論,屢次設難,支道林的答辯透徹,言辭清爽,這和尚被駁倒。孫興公就問竺法深說:“上人應是逆風的人,剛才為何一句話也不說?”竺法深笑笑,沒有回答。支道林接口說:“白檀香并不是不香,但逆風怎能聞到香呢!”竺法深體會這話的含義,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31)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
注釋
許:處所。精苦:精心竭力。無間:沒有空隙。
譯文
孫安國到中軍將軍殷浩處清談,兩人來回辯駁,精心竭力,賓主都無懈可擊。左右端上飯菜也顧不得吃,涼了又熱,熱了又涼,來回四次。兩人奮力甩動拂塵,以致拂塵的毛全部脫落,落在飯菜上。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殷浩對孫安國說:“你不要做強嘴馬,我應穿你的鼻子了!”孫安國接口說:“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會有人穿你的腮幫子!”
(32)《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鉆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注釋
逍遙:《逍遙游》,《莊子》第一篇。
譯文
《莊子·逍遙游》歷來是個難點,名流鉆研、玩味,對它的義理闡述仍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一次,支道林在白馬寺里,和太常馮懷談到《逍遙游》。支道林在郭、向兩家的見解之外,揭示出新穎的義理,提出特異的見解,這都是諸名流探求、玩味時沒能得到的。后來解釋《逍遙游》,便采用支道林闡明的義理。
(33)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辭不已,劉亦不復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注釋
游辭:不切實際,游移閃爍的言語。
爾馨:這樣。這一句是譏笑殷浩強學談玄。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到丹陽尹劉惔那里去清談,談了很久,殷浩有點理虧,就不住地用些浮辭來應對,劉淡也不再答辯。殷浩走了以后,劉惔就說:“鄉巴佬,還學別人那樣談玄!”
(34)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注釋
才性:才能和本性,指才、性的含義及其關系。
《四本》:涉及才性的異同離合四種關系。
湯池鐵城:流著沸水的護城河,鐵造的城墻,喻非常堅固。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才思精深廣闊,獨對才性問題最為精到。他談到《四本論》,便像湯池鐵城,使人找不到可以進攻的機會。
(35)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中郎都無言。支曰:“默而識之乎?”王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注釋
默而識之:把它默記在心,語出《論語·述而》。
譯文
支道林和尚寫了《即色論》,寫成之后,拿給中郎將王坦之看。王坦之一句話也沒說,支道林說:“你是默記在心吧?”王坦之說:“既然文殊菩薩不在這里,誰能賞識我的用意呢!”
(36)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王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后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須臾支退。后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因論《莊子·逍遙游》。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注釋
拔新領異:標新立異。拔,提出。領,領會。
往雋氣:指一向有超人的氣質。雋,通“俊”。
譯文
王逸少出任會稽內史,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郡里。孫興公對王逸少說:“支道林見解新穎,對問題體會獨到,所思所慮很美妙,你想見見他嗎?”王逸少本就氣質超人,輕視支道林,后來孫興公和支道林坐車到王逸少那里,王總是著意矜持,不和他交談。不一會兒,支道林就告退了。一次,正碰上王逸少外出,車子已在門外,支道林對王逸少說:“您還不能走,我想和您稍微談論一下。”于是談到《莊子·逍遙游》,支道林談起來,洋洋數千言,才氣不凡,辭藻新奇,像繁花燦爛,交映生輝。王逸少脫下外衣不再出門,留連不能自已。
(37)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諸人在下坐聽,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說,正當得兩,入策便亂。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注釋
三乘:佛教用語。滯義:不易解釋的內容。
譯文
三乘的教義佛教中很難講解,支道林登座宣講,詳加辨析,使三乘內容顯豁。大家聽講,都說能夠理解。支道林離開后,人互相說解,只能解通兩乘,進入三乘便混亂了?,F在的三乘教義,弟子雖然傳習,仍然不能全部理解。
(38)許掾年少時,人以比王茍子,許大不平。時諸人士及放法師并在會稽西寺講,王亦在焉。許意甚忿,便往西寺與王論理,共決優劣??嘞嗾鄞?,王遂大屈。許復執王理,王執許理,更相覆疏,王復屈。許謂支法師曰:“弟子向語何似?”支從容曰:“君語佳則佳矣,何至相苦邪?豈是求理中之談哉!”
注釋
許掾:許詢,曾被召為司徒掾。王茍子:王脩,字敬仁,小名茍子。
譯文
司徒掾許詢年輕時,人們拿他和王茍子并列,許詢非常不服氣。當時許多名士和支道林法師一起在會稽西寺論玄,王茍子也在那里。許詢心里不平,便到西寺去和王茍子辯論玄理,一決優劣。許詢極力要挫敗對方,結果王茍子被徹底駁倒。接著許詢又反過來用王茍子的義理,王茍子用許詢的義理,再度反復陳說,王茍子又被駁倒。許詢就問支法師說:“弟子剛才的談論怎樣?”支道林從容回答:“你的談論是好,但何至于要苦纏不休呢?這豈是探求真理的談法!”
(39)林道人詣謝公。東陽時始總角,新病起,體未堪勞,與林公講論,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聽之,再遣信令還,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因流涕抱兒以歸。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
注釋
林道人:即支道林。
東陽:謝朗,官至東陽郡太守,謝安的侄兒。
譯文
支道林拜訪謝安。東陽太守謝朗年幼,病剛好,身體還禁不起勞累,和支道林辯論玄理,終于弄到苦纏不休的地步。他母親王夫人在隔壁聽說這樣,就一再派人叫他進去,可是太傅謝安卻把他留住。王夫人只好出來,說:“我早年寡居,一輩子的寄托,都在這孩子身上。”流著淚把兒子抱回去了。謝安告訴同座的人說:“家嫂情意和言語都很慷慨,實在值得稱頌,可惜沒讓朝官聽見!”
(40)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抃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
注釋
會稽王:晉簡文帝司馬昱。齋頭:書房。
厭心:滿足。抃舞:鼓掌跳躍,比喻非常高興。
譯文
支道林和司徒椽許詢等人在會稽王的書房里講解佛經,支道林為主講法師,許詢做都講。支道林每闡明一個義理,滿座沒有不滿意的;許詢每提出一個疑難,大家也都高興得手舞足蹈。他們只是詠嘆兩家辭采的精妙,并不去辨別清楚義理所在。
(41)謝車騎在安西艱中,林道人往就語,將夕乃退。有人道上見者,問云:“公何處來?”答云:“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
注釋
謝車騎:謝玄,謝奕的兒子。安西:謝奕。艱:父喪。
謝孝:謝玄在服喪期間的代稱,等于稱謝孝子。
譯文
車騎將軍謝玄服父喪期間,支道林去他家和他談玄,太陽快下山了才告辭。有人在路上碰見支道林,問:“林公從哪里來?”支道林回答:“今天和謝孝子暢談了一番。”
(42)支道林初從東出,住東安寺中。王長史宿構精理,并撰其才藻,往與支語,不大當對。王敘致作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別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蓖醮髴M而退。
注釋
宿構:事先構思。敘致:陳述道理。
譯文
支道林從會稽來到建康,住在東安寺里。左長史王濛預先準備好精妙的義理,富有才情的言辭,去和支道林清談,可和支道林的談論不大相稱。王濛長篇大論,自以為講的是至理名言,辭藻奇麗。支道林聽后,卻徐徐說道:“和您分別多年,看來您在義理、言辭方面都沒長進?!蓖鯘鞣浅M愧,告辭走了。
(43)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世之幽滯。嘗欲與支道林辯之,竟不得。今《小品》猶存。
注釋
簽:簽注。讀書有疑難處,夾上字條做標記。幽滯:深奧難解。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讀佛經《小品》,加了二百張字條標明,都是精深奧妙之處,也是隱晦難明的。殷浩曾想和支道林辯明這些問題,終究不能如愿?,F在《小品》還保存下來。
(44)佛經以為祛練神明,則圣人可致。簡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然陶練之功,尚不可誣?!?
注釋
祛練:佛教用語,指擺脫煩惱、修習智慧。
圣人:佛家指德智慈悲的人,即佛。
譯文
佛經認為擺脫煩惱、修習智慧,就可成佛。簡文帝說:“不知是否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然而,道家陶冶性情的功效,還是不可以抹殺的?!?
(45)于法開始與支公爭名,后情漸歸支,意甚不分,遂遁跡剡下。遣弟子出都,語使過會稽,于時支公正講《小品》。開戒弟子:“道林講,比汝至,當在某品中。”因示語攻難數十番,云:“舊此中不可復通。”弟子如言詣支公,正值講,因謹述開意。往反多時,林公遂屈。厲聲曰:“君何足復受人寄載來!”
注釋
剡下:剡縣,屬會稽郡。
譯文
于法開和尚初和支道林爭名,大家都傾向于支道林,他很不服氣,便到剡縣隱居起來。有一次,于法開派弟子到京都,吩咐弟子經過會稽山陰縣,那時支道林正在宣講佛經《小品》,于法開告訴弟子說:“道林開講《小品》,等你到時,就該講某品了。”還給弟子示范,告訴他來回數十次的攻詰辯難,并說:“這里面的問題他不可能比我講的更明白?!钡茏诱账膰诟腊菰L支道林,正好碰上支道林宣講,便謹慎陳述于法開的見解,兩人辯論了很久,支道林終于理屈。于是厲聲說:“你何苦給人托運呢!”
(46)殷中軍問:“自然無心于稟受,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諸人莫有言者。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币粫r絕嘆,以為名通。
注釋
稟受:指人的先天稟性。名通:精妙通達的解釋。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問:“大自然賦予人的天性,本是無心的,為何世上好人少,壞人多?”在座的人沒誰回答得了。只有丹陽尹劉遵祖回答說:“這好比水在地上流淌,只是四處縱橫,沒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圓形的?!睗M座贊嘆,均認為是精妙之言。
(47)康僧淵初過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營。忽往殷淵源許,值盛有賓客,殷使坐,粗與寒溫,遂及義理。語言辭旨,曾無愧色,領略粗舉,一往參詣。由是知之。
注釋
康僧淵:西域僧人。義理:經義和名理。
譯文
康僧淵剛到江南,還沒人了解,常在街市徘徊,靠乞討為生。一次,突然到殷淵源家去,碰上很多賓客在座,殷淵源讓他坐下,和他寒暄了幾句,談及義理。康僧淵談起義理,毫無愧色,不管是深刻領會的,還是粗略提出的,都曾深入鉆研過。通過這次清談,大家知道了他。
(48)殷、謝諸人共集。謝因問殷:“眼往屬萬形,萬形來入眼不?”
注釋
屬:通“矚”,看。
譯文
殷浩、謝安等人聚會。謝安問殷浩:“眼睛能看一切物象,一切物象能進入眼睛嗎?”
(49)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而夢棺器,將得財而夢矢穢?”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尸。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污?!睍r人以為名通。
注釋
位:官位,爵位。矢:通“屎”。
譯文
有人問中軍將軍殷浩:“為何夢見棺材就能得到官爵,夢到糞土就能得到錢財?”殷浩回答道:“官爵本是腐臭之物,因此將要得到官位會夢見棺材尸體。錢財本是糞土,因此將要得到錢財會夢見骯臟的東西?!北徽J為是至理名言。
(50)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后見《小品》,恨此語少。
注釋
“殷中軍”句:晉穆帝永和九年,殷浩以中軍將軍率師北伐,失敗而回。次年,桓溫廢殷浩為庶人,殷浩便遷往東陽郡。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被免職,遷到東陽郡,才看佛經。始看《維摩詰經》,懷疑“般若波羅密”這句話太多了。后來看《小品》,了解了這句話的意旨,又恨這樣的話太少了。
(51)支道林、殷淵源俱在相王許。相王謂二人:“可試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轍遠之;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其勝場,安可爭鋒!”
注釋
相王:指晉簡文帝,未登帝位時,任丞相,所以稱相王。
崤、函:崤山和函谷關,今陜西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縣境一帶。
譯文
支道林、殷淵源都在相王府,相王對他們說道:“你們試著辯論一下,才性恐怕有淵源之深,兼有關河之固,可要謹慎啊!”支道林論述問題時,便改變方向,遠遠避開;可論辯了幾個回合,便不覺進入玄理之中。相王拍著肩膀笑道:“這本是他的特長,你怎可以和他爭勝呢!”
(52)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惫唬骸坝捴兌h猷辰告?!敝^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注釋
毛詩:即毛亨作傳的《詩經》,又稱毛詩。
譯文
謝安趁著子侄聚會,問大家:“《詩經》哪句最好?”謝玄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敝x安說:““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認為這一句最有雅士的深遠意趣。
(53)張憑舉孝廉,出都,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尹,鄉里及同舉者共笑之。張遂詣劉,劉洗謬料事,處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未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真長延之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張退,劉曰:“卿且去,正當取卿共詣撫軍?!睆堖€船,同侶問何處宿,張笑而不答。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即同載詣撫軍。至門,劉前進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奔惹埃瑩彳娕c之話言,咨嗟稱善曰:“張憑勃窣為理窟?!奔从脼樘2┦?。
注釋
孝廉:指孝順父母,品行端莊的人。
撫軍:指簡文帝司馬昱。
譯文
張憑察舉為孝廉后,到京都去,仗著自己有才氣,認為必能躋身名流。想去拜訪丹陽尹劉真長,同去的人都笑話他。張憑還是去了,這時劉真長正在處理一些事務,把他安排到下座,和他寒暄了一下,也沒怎么在意。張憑想開個頭談談,又找不到話題。不久,長史王濛等名流來清談,主客間有不能溝通的地方,張憑便在末座上分析評判,言辭精煉而內容深刻,把彼此的心意都表述清楚,滿座驚奇。劉真長請他到上座,和他清談了一整天,并留他住了一夜。第二天,張憑告辭,劉真長說:“你先回去,我將邀你同去謁見撫軍?!睆垜{回到船上,同伴問他在哪里過夜,張憑笑笑,沒有回答。不一會兒,劉真長派郡吏來找張孝廉坐的船,同伴都很驚愕。劉真長當即和他坐車謁見撫軍。到了門口,劉真長先進去對撫軍說:“下官給您找到一個太常博士的最佳人選。”張憑進見后,撫軍和他談話,不住贊嘆,連聲說好,并說:“張憑才華橫溢,是義理匯集之所?!庇谑侨嗡鎏2┦?。
(54)汰法師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
注釋
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身通、它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三明:指心得到解脫,能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譯文
汰法師說:“六通和三明同一指歸,只是名稱不同罷了?!?
(55)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謝顧謂諸人:“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當共言詠,以寫其懷。”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一篇。謝看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于是四坐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敝x后粗難,因自敘其意,作萬余語,才峰秀逸,既自難干,加意氣擬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支謂謝曰:“君一往奔詣,故復自佳耳!”
注釋
才峰:才能突出。秀逸:特異超俗。干:觸犯,這里指趕上。
擬托:比擬寄托。一往奔詣:一向抓緊鉆研。
譯文
支道林、許詢、謝安諸位高德,到王濛家聚會。謝安環顧左右說:“今天是賢士雅會,時光既不可留,這樣的聚會也難常有,我們應談論吟詠,來抒發情懷?!痹S詢便問主人有《莊子》沒有,找到《漁父》這一篇。謝安看了題目,令大家講其義理。支道林先講,說了七百來句,義理精妙優美,辭藻新奇拔俗,引來一致贊嘆。在座各人談完了自己的體會。謝安問:“你們說完了沒有?”都說:“今天的談論,很少有保留,沒有不盡意的了。”謝安然后提出一些疑問,暢談自己的意見,洋洋萬余言,才思敏銳高妙,特異超俗,這是很難企及的,加上情意有所比擬、寄托,瀟灑自如,滿座無不心悅誠服。支道林對謝安說:“您一向抓緊鉆研,自然如此優異!”
(56)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稽王許。殷與孫共論《易象妙于見形》:孫語道合,意氣干云。一坐咸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會稽王慨然嘆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制彼?!奔从骈L,孫意己不如。真長既至,先令孫自敘本理。孫粗說己語,亦覺殊不及向。劉便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一坐同時拊掌而笑,稱美良久。
注釋
道:道家思想體系的核心,物質世界的根源。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孫安國、王濛、謝尚等擅長清談的名士,在會稽王官邸聚會。殷浩和孫安國兩人辯論《易象妙于見形論》一文,孫安國把它和道家思想結合起來談論,意氣高昂。滿座都覺得孫安國的道理不妥,可又不能駁倒。會稽王深有感慨,嘆息道:“如果劉真長來了,自然會有辦法說服他。”派人去接劉真長,這時孫安國料到自己會辯不過。劉真長來后,先叫孫安國談剛才的道理。孫安國大致復述了一下,也覺得不如剛才所講的。劉真長便發表了二百來句話,論述和質疑都很簡明、貼切,孫安國的道理被駁倒。滿座拍手歡笑,贊美不已。
(57)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茍子來,與共語,便使其唱理。意謂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無?!敝貑栐唬骸笆ト巳缰??”王曰:“如籌算,雖無情,運之者有情。”僧意云:“誰運圣人邪?”茍子不得答而去。
注釋
唱理:領頭提出義理。籌算:籌碼,計算的用具。
譯文
僧意住在瓦官寺,王茍子來,和他談玄理,讓他先開個頭。僧意問王茍子:“佛有感情沒有?”王說:“沒有。”僧意又問:“那么佛像柱子一樣嗎?”王說:“像籌碼,雖然沒有感情,可是使用它的人有感情。”僧意又問:“誰來使用佛呢?”王茍子回答不了就走了。
(58)司馬太傅問謝車騎:“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玄?”謝曰:“故當是其妙處不傳?!?
注釋
“惠子”句:《莊子·天下》說,惠施所著的書可以裝滿五車,可是講的道理很雜亂,言辭也不當。
譯文
太傅司馬道子問車騎將軍謝玄:“惠子所著的書有五車之多,為何沒有一句涉及玄言?”謝玄回答說:“這大概是因為玄言的精妙之處難以言傳。”
(59)殷中軍被廢,徙東陽,大讀佛經,皆精解,唯至事數處不解。遇見一道人,問所簽,便釋然。
注釋
事數:佛教用語,指一切事物的名相。
譯文
中軍將軍殷浩被罷官后,遷居東陽,大讀佛經,能精通義理,只有讀到事數處理解不了。碰見一個和尚,把標出的問題拿來請教,便都解決了。
(60)殷仲堪精核玄論,人謂莫不研究。殷乃嘆曰:“使我解《四本》,談不翅爾!”
注釋
玄論:指道家學說。不翅:同“不啻”,不只。
譯文
殷仲堪精研道家學說,沒有哪方面他不研究的。殷仲堪卻嘆息說:“如果我能解說《四本論》,言談就不只是現在這樣了!”
(61)殷荊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币笤唬骸般~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遠公笑而不答。
注釋
“銅山”二句:漢武帝時,未央宮前殿的銅鐘無故而鳴,東方朔說會有山崩。他說,銅是山之子,山是銅之母,母子相感,所以鐘鳴。后來南郡太守上書說山崩。
譯文
荊州刺史殷仲堪問惠遠和尚:“《周易》以何為本?”惠遠回答說:“《周易》用感應做本體?!币笥謫枺骸拔鬟叺你~山崩塌了,東邊的靈鐘就有感應,就是《周易》嗎?”惠遠笑著沒有回答。
(62)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見婿,孚送弟俱往。時永言父東陽尚在,殷仲堪是東陽女婿,亦在坐。孚雅善理義,乃與仲堪道《齊物》。殷難之,羊云:“君四番后當得見同?!币笮υ唬骸澳丝傻帽M,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后一通,殷咨嗟曰:“仆便無以相異!”嘆為新拔者久之。
注釋
東陽:指王臨之,曾任東陽太守?!洱R物》:出自《莊子》。
譯文
羊孚的弟弟羊輔娶王永言的女兒為妻,王家接待女婿時,羊孚送弟弟到王家。這時王永言的父親王臨之還活著,殷仲堪是王臨之的女婿,也在座。羊孚擅談義理,便和殷仲堪談《莊子·齊物論》。殷仲堪反駁了羊孚的見解,羊孚說:“經過四個回合才能看到彼此的見解相同。”殷仲堪笑道:“只要把道理說清楚就好,為何一定會相同!”四個回合后兩人見解竟然相通了,殷仲堪感嘆說:“這樣,我沒什么跟你不同了!”很長時間都贊嘆羊孚是后起之秀。
(63)殷仲堪云:“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間強。”
注釋
間強:生硬。
譯文
殷仲堪說:“三天不讀《道德經》,就覺得舌根發硬?!?
(64)提婆初至,為東亭第講《阿毗曇》。始發講,坐裁半,僧彌便云:“都已曉?!奔从谧謹邓挠幸獾廊?,更就余屋自講。提婆講竟,東亭問法岡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彌那得已解?所得云何?”曰:“大略全是,故當小未精核耳?!?
注釋
提婆:外國和尚的名字?!栋⑴摇罚悍鸾浢?
僧彌:王珣的弟弟王珉,小名僧彌。
譯文
提婆剛到京都,就被請到東亭侯王家講《阿毗曇經)。第一次開講,僧彌坐到中途說:“我已經全懂了?!痹谧蟹殖鰩讉€有見解的和尚,到別的房間里講解。提婆講完,王珣問法岡和尚:“弟子都還沒有理解,阿彌哪能已經理解了呢?他的心得怎樣?”法岡說:“大體上都領會得對,只是稍為不夠精密翔實。”
(65)桓南郡與殷荊州共談,每相攻難,年余后,但一兩番?;缸試@才思轉退,殷云:“此乃是君轉解?!?
注釋
“此乃”句:言桓玄更加了解殷氏所談玄理,所以攻難就少了。
譯文
南郡公桓玄和荊州刺史殷仲堪談玄,每每互相辯駁,一年多后,辯駁少了,只有一兩次?;感畤@才思越來越倒退了,殷仲堪說:“這是你領悟得更透徹了?!?
(66)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注釋
東阿王: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后封東阿王。
大法:大刑,重刑,這里指死刑。
譯文
魏文帝曹丕曾命東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作不出的話,就要動死刑。曹植應聲而成:“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诟氯?,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聽后,深感愧疚。
(67)魏朝封晉文王為公,備禮九錫。文王固讓不受。公卿將校當詣府敦喻,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時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書札為之,無所點定,乃寫付使。時人以為神筆。
注釋
晉文王:司馬昭,三國時魏國人,任大將軍。
九錫:古代天子對有功的諸侯大臣加以九錫,即賞賜車馬、衣物等九種禮物。王莽篡漢,也是先加九錫,這是篡位前的一種做法。
公卿將校:指朝廷中的文武官吏。
譯文
魏封晉文王司馬昭為晉公,準備好了加九錫的禮物,司馬昭堅決推辭,不肯受命。朝中文武官員前往司馬昭府恭請接受,司空鄭沖派人到阮籍那里寫勸進文。阮籍在袁孝尼家,酒醉未醒,被扶起來,在書札上打草稿,寫完,一字不改,抄好交給來人。被稱為神筆。
(68)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皆,思意不愜。后示張公,張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經高名之士?!彼寄嗽兦笥诨矢σ?。謐見之嗟嘆,遂為作敘。于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贊述焉。
注釋
左太沖:左思,字太沖,晉代詩人,曾用十年寫成《三都賦》。
譯文
左恩寫《三都賦》,剛寫完,被人譏笑非難,左思不高興。后來把文章給張華看,張說:“這可以和《兩都》《二京》鼎足而三??墒悄愕奈恼逻€沒受到世人重視,應讓名士推薦?!弊笏急闳┣蠡矢χk。皇甫謐看了之后,很是贊賞,給賦寫了一篇敘文。于是先前非難、懷疑這篇賦的人,都懷著敬意贊揚它了。
(69)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
注釋
劉伶:字伯倫,竹林七賢之一,放蕩不羈,嗜酒,主張無為。
譯文
劉伶寫了一篇《酒德頌》,這是他心意情趣的寄托。
(70)樂令善于清言,而不長于手筆。將讓河南尹,請潘岳為表。潘云:“可作耳,要當得君意?!睒窞槭黾核詾樽?,標位二百許語。潘直取錯綜,便成名筆。時人咸云:“若樂不假潘之文,潘不取樂之旨,則無以成斯矣?!?
注釋
“將讓”句:樂廣時任河南尹,想辭去官位,便請潘岳寫表。
譯文
尚書令樂廣擅長清談,卻不擅寫文章。他想辭去河南尹職務,便請潘岳替他寫奏章。潘岳說:“我可以寫,不過要知道您的意圖?!睒窂V便說了自己讓位的原因,說了二百來句話。潘岳把他的話徑直拿來重新編排一番,便成了一篇名作。當時的人都說:“如果樂廣不借重潘岳的文辭,潘岳不借樂廣的意思,無法寫成這樣優美的文章?!?
(71)夏侯湛作《周詩》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溫雅,乃別見孝悌之性?!迸艘虼怂熳鳌都绎L詩》。
注釋
周詩:《詩經》有《南陔》《白華》等六篇,失傳,只存篇名。
譯文
夏侯湛寫成《周詩》,拿去給潘安仁看,潘安仁說:“這些詩不但溫煦高雅,也能看出孝悌之本性?!迸税踩室虼藢懥恕都绎L詩》。
(72)孫子荊除婦服,作詩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覽之凄然,增伉儷之重?!?
注釋
除婦服:按照禮俗為妻子服喪期滿,脫去喪服。
譯文
孫子荊為妻子服喪期滿,作了一首悼亡詩,拿給王武子看。王武子看后說:“真不知是文由情生,還是情由文生!看了你的詩感到悲傷,也增加了我對夫妻情意的珍重?!?
(73)太叔廣甚辯給,而摯仲治長于翰墨,俱為列卿。每至公坐,廣談,仲治不能對。退著筆難廣,廣又不能答。
注釋
列卿:諸卿,眾御。卿是古代高級官名。
著筆:寫文章。筆指散文,即不講究韻律的文章。
譯文
太叔廣很有口才,摯仲治卻擅長寫作,兩人都擔任卿的官職。每當官府聚會,太叔廣談論,仲治不能對。仲治回去寫文章來反駁,太叔廣也不能答。
(74)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辯訥之異。揚州口談至劇。太常輒云:“汝更思吾論?!?
注釋
江左:江南,這里指東晉。
父子:叔侄。六朝時叔侄通稱為父子。
譯文
東晉太常殷融和侄兒殷浩都擅長談玄,但兩人也有能言善辯和不善辯論之別。殷浩的口頭辯論最厲害,殷融辯不過的時候總說:“你再想想我的道理。”
(75)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注釋
從子:侄兒。文康:庾亮,謚號是文康。
譯文
庾子嵩寫成《意賦》。侄兒庾亮看到,問:“如果有意,那不是賦體能說盡的。如果無意,又寫賦做什么?”庾子嵩回答:“正在有意和無意之間。”
(76)郭景純詩云:“林無靜樹,川無停流?!比铈谠疲骸般鼚樖捝瑢嵅豢裳浴C孔x此文,輒覺神超形越。”
注釋
“林無”兩句:山林中沒有靜止不動的樹,江河中沒有停滯不前的水。
泓崢:喧鬧,形容流水聲。蕭瑟:形容風吹落葉聲。
譯文
郭景純有詩:“林無靜樹,川無停流?!比铈谠u說:“水流喧喧,秋風蕭瑟,的確不可言傳。每讀此文,總覺超塵脫俗。”
(77)庾闡始作《揚都賦》,道溫、庾云:“溫挺義之標,庾作民之望。方響則金聲,比德則玉亮?!扁坠勝x成,求看,兼贈貺之。闡更改“望”為“俊”,以“亮”為“潤”云。
注釋
揚都:建康,揚州的首府,晉元帝建都于此。
譯文
庾闡寫《揚都賦》,稱贊溫嶠和庾亮說:“溫氏是道義的標桿,庾氏是人們仰慕的對象。比擬其聲,就像銅鐘的音響那樣鏗鏘;比擬其品,就像寶玉一樣晶瑩發亮?!扁琢谅犝f賦寫好了,要求看看,同時希望送給自己。于是庾闡把其中的“望”字改為“俊”字,把“亮”字改為“潤”字等等。
(78)孫興公作《庾公誅》,袁羊曰:“見此張緩?!庇跁r以為名賞。
注釋
庾公誄:敘述庾亮生平并表示哀悼之文。誄是哀悼死者的一種文體。
譯文
孫興公寫了《庾公誄》,袁羊看了以后說:“從文章中能看出一張一弛的治國之道?!痹诋敃r,人們認為這是鑒賞妙論。
(79)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謝太傅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
注釋
“庾仲”句:庾仲初是庾闡,字仲初,和太尉庾亮同宗族。
屋下架屋:比喻結構、內容重復。指與《二京》、《三都》重復。
譯文
庾仲初寫完《揚都賦》,把它呈送給庾亮,庾亮出于同宗的情分,盡力為這篇賦宣傳,說它可以和《兩都賦》《二京賦》并列為三,和《三都賦》等并列為四。人人爭著傳抄,京都的紙張也因此漲價。太傅謝安說:“這樣不好,不過屋上架屋,處處模仿別人,不免內容貧乏,視野狹窄?!?
(80)習鑿齒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荊州治中。鑿齒謝箋亦云:“不遇明公,荊州老從事耳!”后至都見簡文,返命,宣武問:“見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見此人?!睆拇蒜柚迹鰹楹怅柨?,性理遂錯。于病中猶作《漢晉春秋》,品評卓逸。
注釋
史才:編撰史書的才學。宣武:桓溫的謚號。
治中:官名,州郡的佐官,主管文書。
明公:對尊貴者的敬稱,這里指桓溫。
譯文
習鑿齒有史學之才,很不尋常,桓溫很看重他,還沒到三十,就任他為荊州治中。鑿齒在給桓溫的信里說:“如果不是受到您的賞識,我只是荊州的一個老從事罷了!”后來桓溫派他到京都去見丞相,返回之后,桓溫問:“你見了相王,覺得怎么樣?”鑿齒回答說:“這輩子沒見過這樣的人?!庇纱擞|犯了桓溫,被降職任衡陽郡太守,從此神志錯亂。在病中堅持寫《漢晉春秋》,品評人物,見解卓越。
(81)孫興公云:“《三都》《二京》,五經鼓吹?!?
注釋
鼓吹:指鼓蕭等樂器的合奏,這里指宣揚、吹捧。
譯文
孫興公說:“《三都賦》和《二京賦》是五經的附帶。”
(82)謝太博問主簿陸退:“張憑何以作母誄,而不作父誄?”退答曰:“故當是丈夫之德,表于事行。婦人之美,非誄不顯。”
注釋
陸退:張憑的女婿。
譯文
太傅謝安問主簿陸退:“張憑為何作悼念母親的誄文,而不作悼念父親的?”陸返回答說:“這是因為男子的品德已在他的事跡中表現出來。而婦女的美德,那就非誄文不能顯揚了?!?
(83)王敬仁年十三作《賢人論》,長史送示真長,真長答云:“見敬仁所作論,便足參微言?!?
注釋
王敬仁:王脩,字敬仁,王濛的兒子。長史:官名,這里指王濛。
譯文
王敬仁十三歲寫了《賢人論》,父親王濛送去給劉真長看,劉真長看后答復:“看了敬仁所寫之文,就知道他能參悟玄言。”
(84)孫興公云:“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注釋
陸:指陸機,字士衡,西晉文學家,詩文都很有名。曾任平原內史、河北大都督。
排沙簡金:披沙揀金,比喻從大量的事物中挑選精華。簡,選擇。
譯文
孫興公說:“潘岳的文章好比攤開錦繡一樣文采斑斕,沒有一處不好。陸機的文章好像披沙揀金,常常能發現瑰寶。”
(85)簡文稱許掾云:“玄度五言詩,可謂妙絕時人?!?
注釋
許掾:許玄度。他模仿郭璞,以玄言入詩,又雜入佛家語,詩作不問世情,成為一時風尚。
譯文
簡文帝稱贊司徒掾許玄度:“玄度的五言詩,可謂精妙過人?!?
(86)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
注釋
金石:指金屬和玉石制成的鐘磬之類樂器。
宮商:五音(宮、商、角、微、羽)中的兩音,指音樂、音律。
譯文
孫興公寫成《天臺賦》,給范榮期看,說:“你把它扔到地上,也會發出金石之聲?!狈稑s期說:“恐怕您的金石聲,不是宮商那樣的曲調。”每看到優美的句子,總說:“這正是我輩所言?!?
(87)桓公見謝安石作簡文謚議,看竟,擲與坐上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
注釋
碎金:零碎的金子,這里比喻文學的緒余,優美的短文。
譯文
桓溫看見謝安石所作的給簡文帝謚號的奏議,看完,扔給座上的賓客說:“這是安石的零碎金子?!?
(88)袁虎少貧,嘗為人傭載運租。謝鎮西經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間估客船上有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誦五言,又其所未嘗聞,嘆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因此相要,大相賞得。
注釋
袁虎:袁宏,字彥伯,小名叫虎。謝鎮西:謝尚。
委曲:詳盡。要:邀請。賞得:贊賞并談得來。
譯文
袁虎年輕時家窮,曾替人運送租糧。這時,鎮西將軍謝尚坐船出游,是夜風清月明,忽聽江邊商船上有人吟詩,很有情致。所吟五言詩,又是聞所未聞,贊嘆不絕。派人去打聽,原來是袁虎吟詠自作的《詠史詩》,因此邀袁虎過來,對他非常贊賞。
(89)孫興公云:“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
譯文
孫興公說:“潘岳的文章淺顯,可是純凈,陸機的文章深刻,可是蕪雜?!?
(90)裴郎作《語林》,始出,大為遠近所傳。時流年少,無不傳寫,各有一通。載王東亭作《經王公酒護下賦》,甚有才情。
注釋
裴郎:裴啟,字榮期,撰漢魏以來言語應對之可稱述者為《語林》。
譯文
裴啟寫了《語林》一書,剛出來,遠近廣為傳看。當時名流和后生年少,沒有誰不傳抄,人手一卷。其中記載東亭侯王珣作《經王公酒護下賦》一事,很有才情。
(91)謝萬作《八賢論》,與孫興公往反,小有利鈍。謝后出以示顧君齊,顧曰:“我亦作,知卿當無所名?!?
注釋
“謝萬”句:《八賢論》評述屈原、賈誼等八人,認為隱處者較優,出仕者為劣。孫興公反駁此論,認為不能以此分出優劣。
譯文
謝萬寫《八賢論》,和孫興公來回辯論,稍有勝負。謝萬后來把文章給顧君齊看,顧君齊說:“如果我也寫這幾個人,你一定沒有辦法命名。”
(92)桓宣武命袁彥伯作《北征賦》,既成,公與時賢共看,咸嗟嘆之。時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當佳?!痹从谧鴶埞P益云:“感不絕于余心,溯流風而獨寫?!惫^王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注釋
足韻:賦體是韻文,敘述完一件事轉敘另一件事時會換韻。如果某一韻中所敘之事未盡,就加幾句來補足,叫足韻。
譯文
桓溫叫袁彥伯作一篇《北征賦》,寫好以后,桓溫和在座的賢士一起閱讀,都贊嘆寫得好。當時王珣也在座,說:“遺憾的是少了一句。如果用“寫”字足韻,就會更好。”袁彥伯立刻拿筆增加了一句:“感不絕于余心,溯流風而獨寫?!被笢貙ν醌懻f:“從這件事看,當今不能不推重袁氏?!?
(93)孫興公道曹輔佐:“才如白地明光錦,裁為負版绔,非無文采,酷無裁制?!?
注釋
曹輔佐:曹毗,字輔佐,累遷太學博士、光祿勛,喜典籍,擅文辭。
負版:背著國家圖籍的人,指差役、勞役之類的苦工。
譯文
孫興公談論曹輔佐時說:“其才就像白底子的明光錦,裁成了差役穿的褲子,不是沒有文采,只是剪裁的不得法?!?
(94)袁彥伯作《名士傳》成,見謝公,公笑曰:“我嘗與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獪耳,彥伯遂以著書!”
注釋
《名士傳》:收錄的多為三國、西晉時的一些名人。
江北事:指晉室南渡以前的事。南渡以前,國都在江北。
譯文
袁彥伯寫成了《名士傳》,帶去見謝安,謝安笑著說:“我曾和大家講過江北時的事,不過是說著好玩罷了,彥伯竟拿來寫書!”
(95)王東亭到桓公吏,既伏閣下,桓令人竊取其白事。東亭即于閣下更作,無復向一字。
注釋
王東亭:王珣,封為東亭侯,曾在大司馬桓溫手下任主簿。
伏閣下:在官署里。白事:報告,是文書的一種。
譯文
東亭侯王珣就任桓溫的屬官,到了官署,桓溫叫人偷偷拿走他的報告。王珣立即在官署重寫,沒有一個字和前一報告重復。
(96)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袁虎云:“當令齒舌間得利?!?
注釋
露布文:軍中不封口的文書,多指征討的檄文或捷報。
“當令”句:意思是說有才而官不利,文才得到東亭口頭贊賞。
譯文
桓溫率師北伐,袁虎也隨從出征,因事受到責備,被罷了官。正好需寫一份告捷公文,桓溫便叫袁虎起草,袁虎靠在馬旁,手不停揮,一會兒就寫了七張,寫得很好。當時東亭侯在旁邊,極力贊賞他的才華。袁虎說:“也該讓我從齒舌中得點好處?!?
(97)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胡奴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曰:“先公勛業如是,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宏窘蹙無計,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無?”因誦曰:“精金百煉,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長沙之勛,為史所贊。
注釋
陶公:陶侃,封長沙郡公。胡奴:陶侃的兒子陶范。
譯文
袁宏起初寫《東征賦》的時候,沒有一句話說到陶侃。陶侃的兒子胡奴把他騙到密室,拔刀指著他,問:“先父的功勛這樣大,您寫《東征賦》,為何忽略了他?”袁宏窘急,無計可施,便說:“我大大地稱道了陶公一番,怎說沒寫呢?”于是朗誦道:“精金百煉,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長沙之勛,為史所贊。”
(98)或問顧長康:“君《箏賦》何如嵇康《琴賦》?”顧曰:“不賞者作后出相遺,深識者亦以高奇見貴?!?
注釋
相遺:拋棄。見貴:推崇。
譯文
有人問顧長康:“您的《箏賦》和嵇康的《琴賦》相比,哪一篇更好?”顧長康回答:“不會鑒賞的人認為我的后出就遺棄它,鑒賞力強的人就會因為高妙新奇而推許我?!?
(99)殷仲文天才宏贍,而讀書不甚廣博。亮嘆曰:“若使殷仲文讀書半袁豹,才不減班固?!?
注釋
宏贍:宏大而充裕。亮:傅亮,曾任尚書令、左光祿大夫。
袁豹:字士蔚,曾任著作佐郎,主要職責是修撰國史。
譯文
殷仲文天賦甚高,可是讀書不甚廣博。傅亮感嘆說:“如果殷仲文讀的書能有袁豹的一半,才華就不次于班固?!?
(100)羊孚作《雪贊》云:“資清以化,乘氣以靠。遇象能鮮,即潔成輝。”桓胤遂以書扇。
注釋
桓胤:字茂遠,官至中書令,德行高潔,以恬淡見稱。
譯文
羊孚寫了一篇《雪贊》,說:“資清以比,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桓胤把這兩句寫在扇子上。
(101)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問古詩中何句為最。睹思未答。孝伯詠“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為佳?!?
注釋
王睹:王爽,字季明,小名睹,官至侍中,贈太常。
譯文
王孝伯在京時,一次行散到其弟王睹門前,問王睹古詩里哪一句最好。王睹考慮了一下,還沒回答。孝伯就吟道:“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并說,“這句最好?!?
(102)桓玄嘗登江陵城南樓,云:“我今欲為王孝伯作誄?!币蛞鲊[良久,隨而下筆。一坐之間,誄以之成。
注釋
吟嘯:吟詠和吹口哨。一坐:坐一下,表示時間短暫。
譯文
桓玄有次登上江陵城城墻的南樓,說:“我現在想給王孝伯寫一篇誄文。”于是吟詠歌嘯,接著動筆。只坐一會兒,誄文便寫成了。
(103)桓玄初并西夏,領荊、江二州,二府,一國。于時始雪,五處俱賀,五版并入。玄在聽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雜。
注釋
粲然:綺麗華美的樣子。
譯文
桓玄剛管轄西部一帶,兼任荊、江兩州刺史,任兩府長官,還襲封了一個侯國。這年初次下雪,五處官府都來祝賀,五封賀信一起送到。桓玄在官廳上,賀信一到,就在信后起草復信,每封信都下筆成章,文采斑斕,而且不相混同。
(104)桓玄下都,羊孚時為兗州別駕,從京來詣門,箋云:“自頃世故睽離,心事淪蕰。明公啟晨光于積晦,澄百流以一源。”桓見箋,馳喚前,云:“子道,子道,來何遲!”即用為記室參軍。孟昶為劉牢之主簿,詣門謝,見云:“羊侯,羊侯,百口賴卿?!?
注釋
淪蕰:消沉郁結。羊侯:對羊孚的敬稱。
譯文
桓玄東下京都,當時羊孚任兗州別駕,從京都來登門拜訪,他給桓玄的求見信上說:“不久前因為戰亂分別,我意志消沉,心情郁結,明公給漫漫長夜帶來晨光,澄清百流?!被感姷叫牛s緊把他請上前來,對他說:“子道,子道,你怎么來得這么晚啊!”立即任他做記室參軍。當時孟昶在劉牢之手下任主簿,登門向羊孚告辭,見面就說:“羊侯,羊侯,我一家百口就托付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