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刀不磨不鋒利,人不磨不成器,感謝折磨你的人和事
- 人生三法:活法 干法 做法
- 張宏彬編著
- 11152字
- 2020-04-16 16:10:24
給挫折一個微笑,坦然面對逆境
逆境當前,相迎已經(jīng)夠費解的了,為什么我們反倒要提倡您坦然面對呢?
下面我們就一一道來。
首先,逆境難免,猶病魔之難逃,與其知“難”而退,倒不如迎難而上——這實在是無可奈何之策。
黃河尚有九曲十八彎,天氣也有風(fēng)云變幻,何況高等動物生涯!人生這條路上,你如果不愿吃“軟”飯,又“難得”糊涂,想“認真”一番,致力于做一個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人,就總會出現(xiàn)陰陰晴晴,風(fēng)風(fēng)雨雨,彎彎曲曲、坎坎坷坷。蘇東坡算是看透了這一點,曾做詩抒臆: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蘇老先生本來豁達大度,按理,這只能是憤世嫉俗的反話。如果他當真后悔“被聰明誤一生”,轉(zhuǎn)而懦弱起來,還告誡子孫學(xué)個謙謙君子,權(quán)當愚且魯型的混世奴才、庸才、歪才,那就不是原來的蘇東坡了。其實,“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做謙謙君子又豈能是無災(zāi)無難的避風(fēng)港!那個“林教頭”落草之前,為保烏紗,逆來順受,夠阿彌陀佛的了,結(jié)果禍不單行,還是被逼上梁山。所以逆境當前,積極的態(tài)度不如學(xué)個大禹治水,因勢利導(dǎo)。病魔難逃,“既來之,則安之”;逆境難免,“用坦然來迎接”。貝多芬說得好:在困厄顛沛的時候堅定不移,這就是真正令人欽佩的人的不平凡之處。
其次,逆境之于人,固然難受,但古人說得好,“禍兮,福所倚”——就只這一條,已是基于有所作為了。
逆境是一副催化劑,使人更加堅強地邁向成功。
逆境最能鍛煉人才,奇跡常在逆境中涌現(xiàn)。達爾文創(chuàng)立進化論時,連祖宗十八代都被罵遍了;安立林為求給人類提供香蕉梨,無端被人指控為“把上帝的果園變成了妓院”!列寧不也遭過流放?這些不同凡響的強者把逆境當作動力,奮然前行,終于攀上了理想的高峰,到達了勝利的彼岸。
逆境是一面透視鏡,使人心明。
古希臘哲人德謨克利特聲言:“能使愚蠢的人學(xué)會一點東西的并不是言辭,而是逆境。”文化界就有一條至理:文窮而后工。不少人官場失意而文壇留名。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行文如流水,一口氣數(shù)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可見人在逆境時,往往能拋開一切雜念,成就古今大業(yè)。
逆境是一方“良藥”,使人洞悉世事人性。
厚道人唯處逆境中,方能窺盡世態(tài)炎涼,透徹、自如地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豪門公子曹雪芹,若非落到“茅椽蓬牖,瓦灶繩床”之境地,何來輝煌巨著《紅樓夢》,把個封建醬缸揭露個淋漓盡致?魯迅如果終其一生做富門大少爺,或者委身蔣家王朝,又豈能寫出一手如投槍,似匕首的潑辣雜文?
拿破侖說過:“從偉大到可笑,只有一步遠。”有鑒于此,倒替那些平步青云卻十分稚嫩的幸運兒擔(dān)憂,如其自認為“天之驕子”,得意忘形,隨心所欲,難免有一天會從高處跌下,遭受慘重的失敗。
傷害過我們的人是我們的福星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快樂是一種幸運,痛苦也是一種幸運,傷害過我們的人何嘗不是我們生活中的福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我們記著去感謝那些直接給予我們關(guān)心、幫助與掌聲的人,這是我們很容易做到的,然而要我們?nèi)ジ兄x傷害、欺騙過我們的人,我們卻很難做到。
有一次美國著名作家阿瑟·米勒訪華時應(yīng)邀來曹禺家做客,午飯前的休息時間,曹禺小心翼翼地從書架中間取出一個裝幀極為講究的小冊子,上面裝裱著畫家黃永玉寫給他的一封信,曹禺逐字逐句地把信的內(nèi)容念給阿瑟·米勒聽,神情莊重而語氣激動。信中這樣寫道:“我不喜歡你解放后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的人不在戲里,你失去了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命題不鞏固、不縝密,演繹分析不透徹,過去數(shù)不盡的精妙的休止符、節(jié)拍,冷熱快慢的安排,那一籮一筐的雋語都消失了……”
事后,阿瑟·米勒撰文描述了他的迷茫:“這封信對曹禺的批評,用字不多卻相當激烈。還夾雜著明顯羞辱的味道,然而曹禺念信的時候卻神情激動。我真不明白曹禺恭恭敬敬地把這封信裱在專冊里,并且又一臉虔誠地念給我聽,他是怎么想的。”
阿瑟·米勒的茫然是理所當然的:畢竟,把別人羞辱自己的信件裱在專冊里,這樣的行為太過罕見,無法讓人理解和接受。然而,曹老之所以這樣做,正是因為他擁有無上的品格——感恩,才會“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心懷感恩,才會對別人的羞辱泰然處之;心懷感恩,才會把人家的批評作為賞賜,作為自己進步的階梯。
事實上,打擊與傷害我們的人,與關(guān)心和幫助我們的人一樣應(yīng)該受到我們的感謝。前者就像嚴冬,考驗我們的意志,消除我們的驕氣,扭轉(zhuǎn)我們膨脹的惡習(xí),讓我們更深刻地思考自己的行為,采取更科學(xué)的方式生活。前者與后者,就像我們?nèi)松飞献笥以O(shè)置的溝谷,他們共同組成人生夾道的輪廓,是我們成長之路上缺一不可的左右護佑神。
你能說我們只需要感謝慈母,不需要感謝嚴父嗎?你能說我們只要溫暖的春天,而不需要寒冷的冬日嗎?你能說我們只需要成功不需要一點挫折嗎?應(yīng)該說,所有理智、較為成熟的人,都會有一個明智的回答。
當然,要感謝傷害和批評過我們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需要有一定的胸懷和氣度,需要我們有全面辨證的眼光。
然而,一旦我們理解與肯定了我們不喜歡的人與傷害我們的人是多么重要,一旦認識到他們對于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是多么的必不可少,那么,我們懷抱感激的心態(tài)就很容易了,甚至是理所當然的了。
20世紀60年代,在《人民文學(xué)》《人民日報》等報刊登出郭沫若的白話詩之后,剛從大學(xué)畢業(yè)分配到科學(xué)院電子研究所從事語言聲學(xué)工作的陳明遠,給郭老寫了一封信,措辭尖銳嚴厲:“讀完那些連篇累牘的分行散文,人們能記住的只有三個字,就是您這位大詩人的名字。編輯同志大概對您的詩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載,但是廣大讀者卻對您的詩名寄托厚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導(dǎo)致嘲笑挖苦……”
郭沫若約見了陳明遠,笑著問他:“假若你當詩歌編輯,我的詩稿落到你手里,你怎么處置?”
陳明遠認真地想了一會,回答說:“對于您的來稿,我準備分三類處理。第一類,像《罪惡的金字塔》和《駱駝》這樣的好詩,還有少數(shù)合格的,予以發(fā)表。第二類,有可取之處但尚須推敲斟酌的,提出具體意見退還于您,等改好了再用。第三類,詩味索然的,不要分行,當做散文、雜文對待。或者,干脆扔到紙簍里。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愛護您的詩句,也才對得起廣大詩歌愛好者啊!”郭沫若聽完哈哈大笑,連聲說:“好!我要碰到你這樣的編輯同志就好辦了,真是求之不得哩!”
作為文化名人,曹禺、郭沫若對待他人的傷害與批評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感恩態(tài)度是一種智慧和胸襟。其實,感恩也是一種處世哲學(xué),它是生活中的一大智慧,它要我們懷著感恩之心從跌倒的地方爬起,更穩(wěn)定更自信地走下去。
快樂是一種幸運,痛苦也是一種幸運,有了痛苦才讓我們更加懂得快樂的內(nèi)涵,才會更加珍惜所擁有的快樂時光。成功讓我們欣慰,失敗也同樣讓我們感到慰藉,因為它擦亮了我們的眼睛,讓我們變得更加剛強堅毅。就如同我們應(yīng)該感謝失敗一樣,我們也應(yīng)該感恩于傷害過我們的人,因為他們像是一面照亮自己的鏡子一樣,照亮了我們?nèi)松斑M的道路。
懂得感恩,感謝傷害過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心志;感謝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見識;感謝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恐懼;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自強自立;感謝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謝斥責(zé)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智慧……
請感謝所有傷害過你的人,因為他們是使你堅定信念和取得成就的人。
面對反對意見要有辨別力和判斷力
世界上沒有人永遠掌握著所有真理,過去沒有,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沒有。自負甚至自戀的人們應(yīng)該去聽聽不同的意見和聲音,這絕對是有好處的,要知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箴言永遠不會過時。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意見和建議我們都要一一聽取,在這之間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辨別力和判斷力。
羅蘭德說:“弱者懼怕他人的意見,愚者抗拒他人的意見,智者研究他人的意見,巧者誘導(dǎo)他人的意見。”
對別人意見的態(tài)度,實際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胸和未來成就的大小。古往今來,有太多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剛愎自用的人以慘敗而告終,無論是政界、軍界,還是商界的例子比比皆是。
美國暢銷財經(jīng)小說《王安敗局》的作者威爾·杜蘭在該書中說道:“王安公司的失敗,是敗在了古老的東方傳統(tǒng)上;敗在了其創(chuàng)始人不聽董事成員的意見上;敗在了一種剛愎自用的用人機制上。”
美國王安公司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美籍華人王安創(chuàng)辦的享譽世界的知名電腦公司,在它鼎盛的八十年代初期,該公司在電腦界的影響力僅次于藍色巨人IBM,包括后來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都曾經(jīng)在王安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在事業(yè)的鼎盛時期,王安是當時的世界華人首富。
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希望、朝氣蓬勃的技術(shù)型公司,最后不是敗在了競爭對手的手里,而是敗在了公司的接班人——王安的兒子手中,也敗在了王安不聽眾人意見、剛愎自用的性格上。
按照東方人的邏輯,自己辛辛苦苦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當然要讓自己的兒子來繼承,事實上王安的兒子當時還沒有能力來管理如此龐大的公司。面對眾多創(chuàng)業(yè)元老和董事會成員的反對,王安堅持己見,硬是做出了不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人事交接。這樣便直接導(dǎo)致了公司其他骨干的離職和人心的離散,加上公司決策失誤,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王安公司在其兒子主政幾年后便開始陷入危機,等到王安覺察到危險并開始尋找補救措施時,一切都已經(jīng)太晚了,王安公司最終以倒閉而告終。盛極一時的王安電腦公司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聽意見,堅持己見,這并非是個別現(xiàn)象,歷史上因固執(zhí)己見而受到懲罰的并不在少數(shù),大意失荊州的關(guān)羽便是著名例子。
三國時代的大英雄關(guān)羽,過五關(guān),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具有何等的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zhí)偏激,聽不進他人的意見。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據(jù)曹操,南和孫權(quán)”,可是,當吳主孫權(quán)派人來見關(guān)羽,為兒子求婚,關(guān)羽一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由于他說話辦事不顧大局,不計后果,導(dǎo)致了吳蜀聯(lián)盟的破裂。
關(guān)羽的失敗可以說是一種必然,在東吳名將陸遜摸清關(guān)羽的性格缺陷后,運用計謀打敗關(guān)羽,最后導(dǎo)致一代名將敗走麥城。關(guān)羽聽不進意見,剛愎自用,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人永遠掌握真理,過去沒有,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因此那種自負甚至自戀的人是可笑的,有時也是可悲的,當他們明白過來的時候或許就已經(jīng)晚了,但天下沒有后悔的藥可吃,“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大概是每個失敗者最想說的話了。
當然,并不說是所有的意見和建議都要我們一一聽取,在這之間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辨別力和判斷力,讓我們來看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兒,說:“我有個消息要告訴你……”
“等一等,”哲人打斷了他的話:“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用三個篩子篩過了嗎?”
“三個篩子?哪三個篩子?”那個人不解地問。
“三個篩子。第一個叫真實。你要告訴我的消息,是真的嗎?”
“不知道,我是從街上聽來的……”
“現(xiàn)在你再用第二個篩子去審查。你要告訴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實的,至少也應(yīng)該是善意的。”
那個人躊躇地說:“不,剛好相反……”
哲人又打斷了他的話:“那么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我要再問,使你如此激動的消息是重要的嗎?”
“并不重要。”那個人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人說:“既然你要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么就別說了吧!如此,那個消息便不會困擾你我了。”
可見世事紛繁復(fù)雜,并不見得每件事情都值得我們?nèi)フJ真聽取,很多時候需要我們自己去判斷和選擇,這當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便是一個人不斷成長的時刻。
把別人的嘲笑當成改正缺點的機會
受到了別人嘲笑,當然會讓你窘態(tài)畢露,無地自容,但事實上對你的嘲笑中往往含有真實的成分。如果立馬反戈相擊不但于事無補,有時反而會襯托出你心胸的狹隘,如果你不想老被人嘲笑下去,你不妨把別人對你的嘲笑當作是別人幫你認識缺點、改正缺點的機會。
被人嘲笑無非有以下幾點原因:其一是有身體缺陷,成為別人嘲笑的對象;其二是說話、行為舉止比較老土,或者不大合時宜;其三是水平不夠,知識和能力有限。
一般來說,被人嘲笑都是由于第二和第三種原因,如果是第一種原因的話就會涉及到人身攻擊了。而后面的兩種原因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得足夠好,別人也就失去了嘲笑你的機會了,或者你根本就不介意別人對你老土的評價,別人的嘲笑也就此失去了意義。
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康農(nóng),在他初任眾議院議員當眾講演時,言詞流利的新澤西代表斐普士說:“這位從伊里諾斯來的先生,口袋里恐怕還裝著雀麥呢。”
他的意思是諷刺康農(nóng)還未脫掉農(nóng)村氣息,而全會場的人都聽見了,哄堂大笑,這該是多么的窘迫,多么難堪的事。但是康農(nóng)坦然地、從容不迫地答道:“我不僅在口袋中有雀麥,而且頭發(fā)里還藏著草籽,我是西部人,難免有些鄉(xiāng)村氣,可是我們的雀麥和草籽卻能長出最好的苗來。”
康農(nóng)因為這雖似自貶身份的反駁,卻從此名聞全美,大家反而恭敬地稱呼他為“伊利諾伊最好的草籽議員。”
康農(nóng)知道:對付這種善意的嘲笑,不能躲閃,也不能害怕,只要你坦白地承認,大家就失去了再次嘲笑你的機會,如果你總是躲躲閃閃,矢口否認,別人可能就覺得你更加老土得可笑了。從此嘲笑恐怕再也難以脫身。
1860年,林肯作為共和黨的候選人,參加了總統(tǒng)競選。林肯的對手、民主黨人道格拉斯是個大富翁。他租用了漂亮的競選列車,在車后安上了幾尊大炮,每到一站便鳴炮32響,加上樂隊奏樂,聲勢之大超過了當時美國歷史上任何一次總統(tǒng)競選。道格拉斯洋洋得意地說:“我要讓林肯這個鄉(xiāng)下佬聞聞我的貴族氣味。”
林肯沒有專車,也沒有用來給他壯聲威的大炮。他只能買票乘車,每到一站,朋友們?yōu)樗麥蕚湟惠v耕田用的馬拉車。他發(fā)表競選演說時說:“有人寫信問我有多少財產(chǎn)。我有一位妻子和三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還租有一個辦公室,室內(nèi)有桌子一張,椅子三把,墻角還有大書架一個,架上的書值得每人一讀。我本人既窮又瘦,臉蛋很長,不會發(fā)福。我實在沒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
道格拉斯對林肯的嘲笑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美國的人民被這個寒酸而又直白的瘦高個子林肯感動了,當年的競選以林肯當選道格拉斯敗北而告終。假如當時的林肯面對道格拉斯的嘲笑而奮起反擊,結(jié)果恐怕就會大不一樣。
對待嘲笑的態(tài)度不但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度量,亦可以成為改進自己不足的一個機會。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tǒng)就曾大大受過朋友嘲笑的恩惠。那些朋友們對于他丑陋的長相和虛弱的體格常常調(diào)笑,因此激起了他的奮發(fā)心,到西部去把身體練好。
有一天,他在北德蘭德斯與許多同伴砍伐一塊空地上的樹木,以便在那里建造一棟屋子。當傍晚下工時,工頭問他們每人砍了幾株,有一個喜歡開玩笑的工人說:“皮爾砍了三十五株,我砍下四十九株,羅斯福則只有十七株,但他更辛苦,因為他是用牙齒咬下來的。”羅斯福在旁聽了,想想自己所砍下的樹,切口上確實是斧跡高低不齊,好像咬下來的一般,不禁連自己也好笑起來了。他老實承認自己的成績,比起別人的確實是相差很遠。
羅斯福喜歡經(jīng)常出外打獵,他為了知道射獵山羊的訣竅,打聽到某處有一位著名的獵手名叫威爾斯,便寫信去請他來做教師。那封信的末尾說:“你想如果我去獵一只白山羊,能夠如愿以償嗎?”
那位獵手原是個粗人,不懂禮貌,就在羅斯福那張信紙的背面,寫了一封回信說:“假使你的獵術(shù)沒有你的寫信技術(shù)高明,那你即使看見山羊從你面前奔過,你也休想碰掉它的一根毫毛。”
如果羅斯福是一個自高自大、不能忍受絲毫嘲弄的人,他接到這封回信后一定會勃然大怒,絕對不會再向那得罪他的獵手請教了。但他當然不會這樣做。他發(fā)了一個電報,請那位獵手立刻動身前來。
羅斯福深知那位粗魯?shù)珢壑v老實話的獵手,比一些只知百般諂媚奉承、對于自己的話言出必從的人好得多。
一個人受了別人的嘲笑,不要窘態(tài)畢露,無地自容,更不必去計較它,正因為嘲笑中有真實性,事實愈真確,剌激也更利害,因此,就像康農(nóng)一樣,立刻承認,而這些無關(guān)大體的小弱點,正表明了你自己誠實的性格,自己的缺點,本是想努力改進的事,哪里怕人家一語道破呢?
頭腦清醒的人,絕不以完人自居,他自知有許多缺點,須待改進。而別人的嘲笑,正可把那些自己可能還不甚了解的缺點揭露出來,我們的臉皮,不可太薄,別人善意的嘲笑言中了你的缺點,你便神經(jīng)過敏,暗自懷恨,這顯然是做人的一大失敗;但一個人也不能臉皮太厚,對別人的嘲笑漠然以待、無動于衷,從不去接受別人的指責(zé),改進自己的缺點,這對自己的前途和生活來說也是沒有什么好處的。
感謝羞辱你的人:知恥而后勇,用努力證明自身的價值
“知恥近乎勇”,被人輕視,為人所辱,固然讓人生氣,但是如果你只是生悶氣,自怨自哀,認為自己天生就不如人的話,那么你一輩子都將被恥辱拴牢;相反,只要認識到恥辱的根源,激起強烈的自尊心,把恥辱當做奮起的梯子,那么,你就是英雄。
一天上午,小李在樓梯上撞了一個人,那人只是生氣地說了一句:“你撞了人也不知道說聲對不起?”
小李就和那個人打了起來,后來鄰居出來勸架,可是誰勸他,他就罵誰,甚至連他爹媽的話也不聽,最后竟然對他爹媽說:“老東西,你們少管閑事。”
這時正好來了一位很普通民警,這位民警平時脾氣也是蠻好的,可這時他再也忍不住了,就干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這位老資格的民警一怒之下?lián)]手打了小李一個耳光,又掏出手銬把小李銬在了樓梯上的鐵欄桿上,這位民警也真會整人,他把小李銬得是站不能站,蹲不能蹲,那姿勢真的是很難受……
看到平時囂張跋扈的小李這個樣子大家都拍手叫好。后來大家?guī)缀跞吡耍挥袔讉€老爺爺、老太太仍在教育小李,他們談古說今,給小李講了許多為人要講孝道和其他做人的道理,并列舉出古往今來的許多孝子。平時小李聽到這些話就煩,可這時他聽著聽著竟然流下了眼淚。這時的小李只有十八歲,長得也算是一位很帥的小伙子,旁邊的一位女孩看他很可憐,就為他找了一個椅子。從不對人說謝謝的小李這時竟然含淚對那女孩說了一聲“謝謝”(后來他和那位女孩成了最好的朋友)。
天黑后那位民警才來要把小李放開,當時他對小李說:“這次是最輕的,就憑你平時犯的那些事,至少可以拘留的,以后再犯,可就要從重處罰了!”
從此以后小李就洗心革面變成了一個好人。他不僅孝敬父母,而且對鄰居也非常尊重,見了老頭就喊大爺,見了老太太就喊大媽。還經(jīng)常清掃樓梯,打掃院子,誰家有了難事他也肯幫忙……后來他成了學(xué)雷鋒的標兵、青年突擊手,還當上了廠長。再后來他領(lǐng)導(dǎo)的工廠成了全國有名的大廠……
他還被勞改農(nóng)場請去為犯人們作報告,并帶領(lǐng)許多即將被釋放的犯人上大街做好人好事,感受做好人好事的心情,許多罪犯在他的幫助下重新做人,變成了令人尊敬的活雷鋒……
干壞事的時候小李僅有一種刺激的感覺。可是每當他做了一件好事,受到大家的尊重時他的感覺就會更好,他終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很簡單,也很深奧……
當然,有一點我們必須指出,這位民警的做法從法律的角度講是極其錯誤的,屬于非法拘禁。但我們在這里重點說的是小李轉(zhuǎn)變的根本,正是在于知恥而后勇。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之中,總會有“寵”有“辱”。“辱”便是侮辱、恥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落魄的時候。對待“辱”,君子、小人的處境雖然相類似,但他們的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君子坦蕩蕩,泰然處之;小人常戚戚,懨然沉淪。一個人如有君子的胸懷——受辱心不驚,就能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保持正直的品行,遇到挫折、受到打擊也會心境開闊,沉著冷靜。
前幾年,在全國范圍內(nèi)曾掀起了宣傳和討論“八榮八恥”的熱潮。
就“榮”與“恥”這兩個方面說,編者認為:識“榮”易,知“恥”難。重榮、愛榮、慕榮、趨榮,是普通人的心理。若要做到以榮為榮,榮者自榮,就要讓“榮”名副其實,成為“真榮”。
相對比而言,知恥、改恥以至知恥而勇就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有一個講沈尹默習(xí)書法的故事。據(jù)說,沈尹默原先寫毛筆字并不怎么好,被陳獨秀狠狠“評價”了一番,使沈尹默頗為難堪。回家以后,他閉門苦下功夫,立志一“雪”書法欠佳之恥!后來卓然而成書法名家,這正是因為“恥辱”太大、太強。陳獨秀何許人也?僅“北大文科學(xué)長”這個頭銜就會將所有的文人鎮(zhèn)住,他的輕視對任何一個文人來說都會產(chǎn)生強烈羞恥感,但是,如果沒有“內(nèi)因”起了根本性的作用,恐怕沈尹默先生的書法早已“泯然眾人矣”。有“自知”,加上“自省”,還要“自力”去行,才會將恥辱丟進東洋大海去。
“知恥近乎勇”。“知恥”只是離勇敢近了一點而已,還算不上“勇敢”!從別人的輕蔑中,看出自己的不足,激起強烈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拿別人的“白眼”做梯子,一步步勇敢地攀登人生的高峰,這才是正確的對待恥辱的方法。
失意時莫失志,困境是升華人生的最好機會
失意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一次失意,如同品嘗一次人生的苦辣;一次失意,是對人生的一次考驗。嘗過一回苦辣,經(jīng)歷一次考驗,你便跨過人生的一個坡坎,你便超越一次自我。
人從記事開始,便在得意與失意間生活。得意時,如浸泡在蜜水之中,歡悅?cè)f分;失意時,如含黃連,苦不堪言。失意并非只是不得志,一切希翼未果,均屬失意范疇。求學(xué)時,一次敗北,是失意;工作上,事業(yè)無成,是失意;求愛的當兒,遭拒絕,是失意。
失意,并非你低人一等,也不是智商低下,而是因失意像得意一樣相隨相伴人生。失意是得意的反面,無失意也便無得意可言。
失意,會使你冷靜地反思自己,使你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弱項,努力克服不足,從而駕馭生命的帆船,乘風(fēng)破浪,以求一搏,從失意的廢墟上重新站起。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子文,擔(dān)任楚國的令尹。這個人3次做高官,任令尹之職,卻從不喜形于色,3次被免職,也從不怒形于色,這是因為他心里平靜,不計較得失。子文心胸寬廣,明白斤斤計較毫無用處。該失的,爭也不一定能夠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不如不去計較。
柳下惠姓展名禽,他是魯國的大夫,曾任士師,3次被國君免官,可他卻不走。有人對他說:你怎么不離開魯國呢?他回答說: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不會被多次罷黜?沒有正義感地做官,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的國家?孟子說: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沒有怨言,窮困了也不顯出可憐的樣子。
柳下惠在當時不被任用,遭免官卻沒有怨言,處于落魄境地,也沒有可憐的樣子。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如果論才智,柳下惠自然可以到其他國家弄個大官做,特別是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紛亂的年代,可他并沒有離開魯國。他明白要做一個清白正直的人,勢必會遭到邪惡勢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但即便是個人利益遭受損失,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主張,要能夠坦然對待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
對于人生的得失,古人還認識到:自然界中萬物的變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間的事情也同樣如此,總是有得便有失,何必斤斤計較呢?
人世間的許多事情是無法斤斤計較的,有所得必有所失。《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一副對聯(lián),寥寥數(shù)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yīng)有的態(tài)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外”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fēng)范。
李白曾經(jīng)在得意時引吭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也曾在官場失意時吟唱道:“開懷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得意與失意,僅僅是人生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而已,你又何必太計較呢?失意的時候,請君記住一句話: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
人生得失,轉(zhuǎn)眼即逝如浮云,淡看得失,才能活得更加舒心和瀟灑。
感謝失敗,失敗是人生的另一種財富
想要獲得成功人應(yīng)該具有很強的柔韌性,面對失敗不是逃避責(zé)任,而是吸取教訓(xùn),為下一次的成功作準備!
失敗、錯誤在成功路上是不可避免的,當它們降臨之后,我們要做的不是去逃避、推諉,而是要以百倍的勇氣去挑戰(zhàn)失敗。主動承擔(dān)責(zé)任,是一個人品格真誠的魅力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我們應(yīng)努力追根溯源,找出失敗的原因和錯誤的緣由:工作能力不足?準備不充分?客觀條件不成熟?等等,把類似的這些問題都搞清楚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就能對癥下藥,避免重蹈復(fù)轍。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失敗之時,也是最容易找到成功的切入點之際,因為這是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的絕佳機會。成功者往往把失敗與錯誤當作人生的另一種財富。美國的大發(fā)明家愛迪生曾說:“失敗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碼我知道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會作出第一千零一次努力……”許多人遇到錯誤與失敗,總是一味地逃避,不愿看到自己身上有傷口,失去了極早清理的機會,最后終為傷口所累而追悔莫及。
在現(xiàn)場直播過程中,主持人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有很多無法預(yù)料的事情發(fā)生。因此,就會出現(xiàn)各種束手無策的情況,那種尷尬、無奈真是令主持人難堪。
有一年倪萍專門為幾對金婚的老年朋友舉辦一期《綜藝大觀》,他們都是我國各行各業(yè)卓有成就的科學(xué)家。其中有一位是我國第一代氣象專家,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在直播現(xiàn)場,當倪萍把話筒遞到這位老科學(xué)家面前準備采訪時,老科學(xué)家順勢就將話筒接了過去。對于直播中的主持人來說,如果把話筒交給采訪對象,就意味著失職,因為你手中沒有了話筒,現(xiàn)場的局面你就無法掌握了。更嚴重的是,對方如果說了不應(yīng)該說的話,你就更被動!但那時眾目睽睽,倪萍根本無法把話筒再要回來。
“我首先感謝今天能來到你們中央氣象臺!”這位老專家第一句話就說錯了。全場觀眾大笑。倪萍伸出手去,想把話筒接回來,但老專家躲開了。后來倪萍又兩次伸出手去,但老專家還是沒將話筒還給她。舞臺上出現(xiàn)了倪萍和老專家來回奪話筒的情況。臺下的導(dǎo)演急得直打手勢,倪萍更是渾身出汗。
直播結(jié)束后,不少觀眾來信批評倪萍:“不應(yīng)該和老科學(xué)家搶話筒,要懂得尊重別人……”倪萍認真地反省了自己,她知道這是她作為節(jié)目主持人的失職。面對上億觀眾,她絕對不應(yīng)該搶話筒,更不應(yīng)該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更何況是年輕人對長者。但觀眾們又何嘗知道,直播節(jié)目的時間一分一秒都是事先周密安排的。如果這位長者占了太長的時間,后面的節(jié)目就沒法連接了。
問題發(fā)生后,倪萍沒有刻意去推脫責(zé)任,反而主動承擔(dān)了這次失誤的責(zé)任。接著,她仔細回憶了當時的情景,試圖從中找到失敗的原因。人不怕犯錯誤,就怕接連犯相同的錯誤。她經(jīng)過反復(fù)的思考和總結(jié),得出了這樣的體會:如果自己在直播前和這位長者多交流交流,了解她的個性,掌握她的說話方式,那天就不會出現(xiàn)這類尷尬的場面。
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人們對生活質(zhì)量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觀眾對主持人的要求和批評也隨之增多,倪萍對此都能一一正確地對待。她知道,只有接受批評、承擔(dān)責(zé)任,然后再豐富自己、勇于突破,她的藝術(shù)生命才會越來越長。相反,害怕批評,裹足不前,那么作為主持人,在失去觀眾的同時,最終也失去了自己。通過這次對“搶話筒事件”的總結(jié),倪萍逐漸養(yǎng)成一種習(xí)慣,無論是誰做嘉賓,只要在她的節(jié)目中出現(xiàn),她都會提前到他們的住處進行采訪,了解一些資料,體驗對方那一份感情。在她以后的主持生涯中,類似的情況再也沒有發(fā)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不可能永不犯錯誤、不遇到各種失敗,如果你真的錯了,那就要以高昂的斗志挑戰(zhàn)失敗,把失敗當作磨煉意志、增長才干的好機會。只有大膽地接受現(xiàn)實,才可能坦誠地分析、探究失敗的根源,重新贏得獲取成功的機會。倪萍當時如果只是一味地推脫責(zé)任,沒有勇氣挑戰(zhàn)失敗,不主動地從主觀上找出問題的根源,那她就不會從“搶話筒事件”中獲得啟示,下次碰到類似的問題同樣還會手足無措,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觀眾的信任與認可,也不可能在失敗中增長才干、逐漸走向成熟并獲得日后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