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的咖啡文化
咖啡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飲料,它雖然只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有種植,卻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飄香。清晨一杯咖啡,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想象一下,全世界每一秒鐘都有人在陽光中醒來,每一秒鐘都有一杯咖啡在不知什么地方被不知什么人握在手中,時間和空間的意義仿佛就在于保證咖啡的香氣在這個藍色星球的上空永遠飄動。

意大利的咖啡文化——熱情洋溢
歐洲的咖啡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其中又以意大利為盛,不過,這里所說的咖啡,可不是像雀巢、麥斯威爾等這些世界馳名的速溶咖啡。在他們的眼中,這些“快餐式”的粉末甚至連咖啡都算不上。

咖啡對于意大利人來說代表了一種簡單而美麗的情結。意大利人對咖啡可謂情有獨鐘,咖啡乃是他們生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部分。起床后,意大利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煮上一杯咖啡,從早到晚杯不離手。在意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就要像一杯好咖啡,既強勁又充滿熱情!”
喝意大利咖啡時,我們只需品嘗一小口,就會迅速被其濃郁的口味和香氣所折服,這正是意大利咖啡與其他咖啡的不同之處。香味和濃度是衡量意大利咖啡是否好喝的兩個重要標準。
在意大利,你永遠都不會因為嗜飲咖啡而受到責備。意大利人深深理解咖啡對生活的作用和影響,他們正是通過咖啡才品嘗到了生活的樂趣。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20杯(每杯50毫升的份量)咖啡,調至意大利咖啡的咖啡豆是世界上烘焙最深的一種咖啡豆,這是為了配合意大利式咖啡壺瞬間萃取咖啡的特殊功能研制的。
隨便走進一間意大利家庭的廚房,總能看見一個高30厘米左右的八角形、制作精致的小咖啡壺,這就是著名的摩卡壺。制作精良的摩卡壺,能將咖啡的芬芳和浪漫情調發揮到極致,同時也是一件精美的裝飾品。除了大眾型的咖啡壺,還有裝飾有各種圖案、設計獨具匠心的摩卡壺。不過,不管是什么種類,這些摩卡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用它們沖泡出來的咖啡味道格外的香濃。

真正的意大利咖啡不但在原料、研磨工藝和咖啡用具的選擇上有諸多講究,而且沖泡咖啡在意大利更是成了一門手藝。如此復雜和精細的過程,孕育了意大利獨特的咖啡文化和不勝枚舉的咖啡種類,在意大利,人們常喝的咖啡由蒸餾而成,味道極濃,類似于中國“功夫茶”的濃縮咖啡,也有點綴著牛奶泡沫,芬香濃郁的卡布奇諾。此外,加入了其他許多配料,如巧克力、奶油、葡萄酒甚至威士忌的咖啡在意大利更是十分普遍。
“espresso”這個詞出自意大利語“快速”,因為意大利咖啡的制作及送到消費者手里的速度都相當快,故得此名。意大利咖啡就像暖蜜似地從過濾器里緩緩滴落,深紅棕色的,奶油含量達到10%~30%。意大利咖啡的釀造可以用四個m來定義:macinazione代表一種正確的混合咖啡的研磨方法;miscela是咖啡混合物;macchina是制作意大利咖啡的機器;mano代表煮咖啡的師傅的熟練技術手法。只有這四個m中的每一個要素都被精確地掌握,煮出的意大利咖啡的味道才是最棒的。
在制作咖啡的眾多方法之中,或許只有意大利咖啡才可以表達真正的咖啡愛好者的最高要求。這種制作體系是化學和物理學上的一個小奇跡,它讓咖啡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和濃度。用這樣的方法來煮咖啡,不僅能讓咖啡釋放出其中的可溶解物質,而且能分解其他不可溶物質,這些物質能增強咖啡的品質和香味。
意大利有各式各樣、風格迥異的咖啡館,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十分熱鬧,總是聚滿了當地人和游客,你會驚訝地發現人們仿佛有太多的閑暇時間泡在咖啡館里。事實上,意大利的咖啡館和酒吧使用同樣的名稱,如果你見到掛著“Bar”招牌的地方,大可以走進去享用一杯咖啡。
走進咖啡館,通常都會有人大聲地向你打招呼。你會發現,咖啡館里的人們就像一個小小的社團,堆在一起的咖啡杯和盛滿了意大利面的盤子也是這個社團的一部分。在這里的人們自得其樂,忙里偷閑地說笑,高談闊論或是看看報紙……
意大利的酒吧是一個每一秒鐘都充滿無限活力的地方。招待嗓門很大,幾乎是在喊叫,收銀機噼里啪啦響個不停,本地人和游客大聲地談天說地,其中摻雜著意大利人特有的夸張的肢體語言。但是無論談得多么開懷,人們都不會忘記時不時地從杯中啜上一口濃縮咖啡或是卡布奇諾。

如果你是一位初到意大利的游客,可能會向侍者提出買一杯咖啡帶走的小小要求,這在別的地方并不是什么特別難辦的事情,但是在意大利,侍者是不會允許你這么做的,他們會擺出一張迷人的笑臉,然后勸說你留在咖啡館里喝完再走。其實,在意大利的酒吧喝一杯咖啡最多用不了5分鐘時間,但是你能體會到的卻是幾個世紀的文化沉淀。
土耳其的咖啡文化——攝人心魄
要說咖啡,不能不提土耳其咖啡,這是因為說起咖啡的起源,很多人都認為它的故鄉是在遙遠神秘的中東山上。
土耳其咖啡,又稱阿拉伯咖啡,是歐洲咖啡的始祖,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咖啡在十六世紀傳入土耳其,并開始商業化。由于橫跨歐亞的地理位置,土耳其迅速地將咖啡廣泛傳播到歐洲大陸。
傳統土耳其咖啡的做法是使用烘焙熱炒濃黑的咖啡豆磨成細粉,連糖和冷水一起放入紅銅質地像一個深勺一樣的咖啡煮具里,以小火慢煮,經反復攪拌和加水過程,大約20分鐘后,一小杯50毫升又香又濃的咖啡才算大功告成。由于當地人喝咖啡是不過濾的,這一杯濃稠似高湯的咖啡倒在杯子里,不但表面上有黏黏的泡沫,杯底還有殘渣。在中東,受邀到別人家里喝咖啡,代表了主人最誠摯的敬意,因此客人除了要稱贊咖啡的香醇外,還要切記即使喝得滿嘴渣,也不能喝水,因為那暗示了咖啡不好喝。阿拉伯人喝咖啡,喝得慢條斯理,他們甚至還有一套講究的“咖啡道”,就如同中國茶道一樣,喝咖啡時不但要焚香,還要撒香料、聞香,琳瑯滿目的咖啡壺具,更充滿著天方夜譚式的風情。一杯加了丁香、豆蔻、肉桂的中東咖啡,熱飲時滿室飄香,難怪阿拉伯人稱贊它:麝香一般攝人心魂。

土耳其咖啡是一種采用原始煮法的咖啡,在土耳其、希臘及巴爾干諸國,這些曾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國家,仍流行飲用土耳其咖啡。但是由于歷史的糾葛,希臘人一聽到土耳其咖啡便會一臉不悅,因此,在希臘最好能入境隨俗地改稱希臘咖啡。有許多土耳其人,尤其是女性,喜歡用土耳其咖啡所殘留的咖啡渣,來占卜推算當日運勢,這樣使我們在喝咖啡之余,更增添幾許異國情調的神秘。在希臘或是土耳其,經常能在咖啡店中看到一些專門為人答疑解惑的咖啡占卜師。以咖啡渣占卜的效果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可確定的是,咖啡渣具有相當的醫療效果,對除臭、殺菌、防腐的效果亦相當好,所以可以將咖啡渣放置于墻角下或冰箱內來消除異味、防蟲蟻。
法國的咖啡文化——浪漫雅典
“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是一句流傳甚廣的咖啡廣告用語,其實用它來形容法國人的咖啡情結也是最形象不過的。法國人嗜飲咖啡是非常著名的,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老百姓擔心戰爭影響日用品供應,紛紛跑到超級市場搶購。此事驚動了電視臺,當鏡頭對著滿抱“緊缺物資”的顧客時,卻發現他們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為當時的笑話。

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就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漫的態度和作派。大多數的法國人都不愿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里煮上一壺,他們也在所不惜。法國人喝咖啡的習慣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喝就是大半天。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著一種優雅的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寫意感。正因為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以說遍布大街小巷,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游船上,甚至埃菲爾鐵塔上。而形式、風格、大小則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館、廳、室。這些都依附著建筑物而存在,有屋頂蓋著。而最大眾化也最具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的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生活的寫照。很多露天咖啡座都占據不少公眾地方,如廣場圈了一角,街頭占點人行道,甚至在熙來攘往的香謝麗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綠綠的遮陽傘成了點綴巴黎的獨特街景。

除了那些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國千千萬萬的咖啡館中,不乏氣派堂皇或古樸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館本身就是頗富歷史傳奇的名勝。在中世紀舊王朝時代,法國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宮廷。而到了18世紀的啟蒙時代,文化重心開始轉移到各種沙龍、俱樂部和咖啡館。像拉丁區的普洛可甫咖啡館,就與兩百多年前影響整個世界的法國大革命聯系在一起。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以及大革命三雄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等,都是這里的常客。當年,伏爾泰的幾部著作、狄德羅的世界首部百科全書等都曾在這里撰寫,還有大革命時頗具象征意義的紅白藍三色帽也在這里第一次出現。革命爆發的前幾年,這里一直是熱血沸騰、孕育風暴之地。據說發跡前的拿破侖也曾來此,還因喝咖啡欠賬留下了軍帽。后來,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員、紳士淑女們聚會漫談的社交場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左拉等,以至后來還以這咖啡館的名字創立了文學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現在館內保存下來的傳統裝飾、古董擺設以及各種文物特別豐富,館內的格局與景物似乎都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煥然一新”,顧客仍舊是喜歡它的古典風格。

幾乎沒有哪個法國藝術家不和咖啡館發生關系,作家如此,音樂家、畫家也如此。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就常在咖啡館流連,一方面給人畫人像維生,另一方面在這里與志同道合之士漫談,探索藝術風格、主題、技巧和新方法。而不同的咖啡館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子,產生不同的藝術流派。作曲家夏布里埃曾經每晚都與詩人魏爾蘭、畫家莫奈一起泡咖啡館,藝術思想互相影響,作品自然與潮流相呼應,反映出19世紀末巴黎的精神面貌。而畫家凡·高曾住在法國一家咖啡館的閣樓,他的畫作就有一幅叫作《夜晚的咖啡館》。他對那家咖啡館很有感情,生前曾在信中寫道:“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在這咖啡館舉辦一次我的個人畫展。”直到今天,巴黎仍有不少咖啡館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位于蒙馬特的學院咖啡館,是19世紀巴黎大學時代的標志。這周圍長期聚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他們以咖啡館為中心,共同構筑了輝煌的巴黎大學時代。在圣日曼教堂對面,也有一家19世紀風格的德·馬格咖啡館,但其聲名鵲起是在本世紀20年代。一批超現實主義作家、畫家長期在這里雄論滔滔,燃燒藝術思想的烈焰,終于又開創了一個以這家咖啡館命名的“德·馬格文學獎”,并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過去海明威就常到這里飲咖啡以捕捉創作靈感。不過,別的地方賣4到6法郎一杯的咖啡,在這兒能賣到22法郎,這文學藝術的創作也真是有價了。有趣的是在隔壁的德·弗洛(DeFlore)咖啡館,也是一個著名的學術園地,在戰后以較多哲學家的光臨而興盛。當時薩特、西蒙·波娃等人常坐固定的座位,現在那里還特地標著銅牌。由于這兩家咖啡館的門檻總有文化精英進出,使得這一帶漸漸書店林立,文學咖啡店、餐廳越開越多,后來還成為法國美文學的誕生地。

可見,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本世紀以來,咖啡館已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乃至成了法國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志。
美國的咖啡文化——百無禁忌
如同中國人的茶,德國人的啤酒,法國人的葡萄酒,咖啡對于大多數美國人來說,不僅是每天飲食的必需,而且還是美國文化的精髓。超過一半的美國成年人每天都要喝咖啡,美國人每年在咖啡上的花費將近180億美元,所以咖啡成為了世界上僅次于石油的最有價值的商品之一。

1773年12月16日,因為北美殖民者不滿英國的《茶葉法案》,將45噸茶葉倒入波士頓港口。這就是美國獨立運動的導火索——波士頓茶葉事件。同時,美國人開始從品茶過渡到喝咖啡了。咖啡也從此成了美國人的文化象征,跟自由、獨立和民主聯系在了一起。
長久以來,美國人都是以滴濾式咖啡機或平底形過濾器來烹調咖啡。用這種方式制作的咖啡較清淡,但加上奶精、鮮奶和糖的調合,就變成一種極可口的飲料,使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習慣于這種口味。許多美國人早上起床可以不吃早點,但絕不能不喝杯咖啡提神。
美國人的生活能夠隨意自在,由喝咖啡就可以看出來。在購物中心里,常見到美國人人手一杯用紙杯盛裝的咖啡,隨意落座或邊走邊喝。這是在歐洲絕對見不到的,歐洲人喝咖啡一定用瓷杯盛裝,多數是悠閑地坐著喝,少數站在吧臺邊喝,但絕沒有人端著杯子邊逛邊喝。
美國是一個由多國移民組成的國家,雖然絕大多數美國人兩百多年來已習慣了喝淡淡的咖啡,但在舊金山中國城旁的北意大利人區,則一直維持著意大利人喝意式濃縮咖啡、卡布奇諾的習慣,至今也未改變。
有時候,舊金山看上去就像是歐洲的翻版,因為這里有太多的咖啡屋。舊金山人對咖啡的鐘愛近乎于瘋狂,他們至少有40種點咖啡的方法,250余種咖啡的配方值得品鑒。舊金山人習慣于把咖啡屋當作社區的中心,在那里交朋友、聽詩歌、閱讀書刊。
舊金山有3種特色咖啡,它們分別是:意式濃縮咖啡(純的黑咖啡)、卡布奇諾(黑咖啡加噴沫牛奶)和拿鐵(熱牛奶加黑咖啡)。另外,檸檬汁、香草等也很受舊金山人的喜愛,它們是喝咖啡時不錯的調料。
中國——時尚現代
在中國,咖啡逐漸與時尚、現代生活聯系在一起,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喝咖啡,隨之而來的“咖啡文化”充滿生活的每個時刻。無論在家里、辦公室還是其他各種社交場合,人們都喜歡品飲一杯咖啡。遍布各地的咖啡屋、咖啡館也逐漸成為人們聊天、聽音樂、放松休息的好地方。
無論是新鮮研磨的咖啡豆,還是剛剛沖好的熱咖啡,都散發著馥郁的香氣,令人沉醉。各種咖啡如意大利濃縮咖啡(espresso)、卡布奇諾咖啡(cappuccino)、拿鐵(latte)、風味咖啡為北京、上海等中國大城市經常光顧咖啡館的人們提供了各種選擇。
不僅如此,現在的中國人也逐漸喜歡自己在家里煮咖啡了,用烘焙過的咖啡豆和滲濾壺、濾紙做一杯新鮮的咖啡,也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