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茶文化萌芽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茶待客的傳統習慣。而以茶待客的風氣,最早可以追溯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東晉時期,茶飲已經成為三吳地區和建康(今江蘇南京)一帶常見的待客之物。
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為榮,多效膏粱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于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
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后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并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
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里,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和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經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的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
東晉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于青山秀水之間,清談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談家。清談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
由于酒能使人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于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里,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魏晉時期,飲茶的方式逐漸進入烹煮的階段,對烹煮的方法技巧也開始講究起來。飲茶的形態除了在種類上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之外,還開始具有一定的儀式、禮數和規矩,人們日益自發自覺地遵守和規范起來。
在這一時期,杜毓的《蘚賦》、左思的《嬌女詩》等從各個方面對種茶、煮茶、飲茶等茶事進行了描述。此外,茶作為一種健康的飲品,其清香雅致的特質被賦予高雅淳樸的精神力量,與儒、佛、道和神、鬼、怪等聯系起來,開始進入宗教領域。
從茶文化發展史的整體看來,雖然這一時期的中國茶文化還僅僅處于發展的萌芽階段,茶風還沒有普及到普通民間百姓,人們飲茶更多地關注于茶的物質屬性和藥性,而不是其文化功能,但是仍為后代茶文化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