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文化形成

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當時有個說法叫比屋之飲”,表明唐朝時期飲茶已經十分普遍,特別是在唐都長安幾乎走進家家戶戶的意思。唐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日趨繁盛,文化昌明,社會處處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這些有利條件為包括茶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茶圣陸羽就是生于這樣一個繁榮的朝代,正如《茶經》中所說的:“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
唐朝時期茶葉生產得到大發展,從事茶葉買賣的商人均可以迅速致富。但唐中期以后國家卻出現了財政危機,在這種形勢下,唐王朝開始制定關于茶葉的經濟法規,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法規包括稅茶、貢茶、榷茶、茶馬互市等,大多被后世歷代沿襲下去并成為定制。
稅茶:唐德宗建中元年,戶部侍郎趙贊提出朝廷對茶征收10%的稅。貞元九年,張滂據此創立了稅茶法。
榷茶:“榷”的本義為獨木橋,引申為專賣或壟斷。唐武宗時期,茶葉開始“禁民私賣”,榷茶制度正式確立。
貢茶:貢茶不是商品,而是專供朝廷使用的茶葉。由于其制作精致講究,大大推進了種茶和制茶技術的進步。但同時貢茶也加重了茶農的負擔,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茶葉貿易的發展。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佛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
有句俗話說“吃茶是和尚家風”,僧侶與品茶之風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舊時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也有說法稱茶由野生茶樹到人工培植也是始于僧人。
在唐代,已經有了煮茶法,并延至后世。所謂煮茶法,是指茶放在水中烹煮而飲。唐代以前沒有制茶法,從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初唐,人們主要是將茶樹的葉子采摘下來直接煮成羹湯來飲用,飲茶就像今天喝蔬茶湯,吳人稱此為“茗粥”。

唐代中后期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但煮茶的習慣并沒有完全摒棄,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較為流行。晚唐樊綽的《蠻書》記載:“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早法。蒙合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表明唐代少數民族煮茶,往往加入鹽、姜等各種佐料。
唐朝中期以后,飲茶之風已經開始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特別是得到了普通百姓的歡迎。史料記載,文成公主在641年入藏時,就曾把茶葉及茶籽隨身帶入吐蕃,飲茶使得以肉食為主的藏民獲益良多。很快,飲茶習俗在西藏地區逐漸形成,發展到今日“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程度。茶文化也隨之傳入西藏,并在當時的貴族間盛行,因此開始了兩地的茶馬交易。
唐代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唐朝以來流傳下來的茶文、茶詩、茶畫、茶歌等,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從形式還是內容,都大大超過了唐以前的任何朝代。飲茶過程既是品味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調節和修養的過程,靈魂的凈化過程。
上述情況表明,在唐代,中國茶道文化也已形成。千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