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鑒紀事本末(注譯本·卷十二)
- 袁樞
- 10615字
- 2020-04-14 16:17:01
【原文】
亮欲取悅眾心,論誅楊駿之功,督將侯者千八十一人。御史中丞傅咸遺亮書曰:“今封賞熏赫,震動天地,自古以來,未之有也[1]。無功而獲厚賞,則人莫不樂國之有禍,是禍原無窮也。凡作此者,由東安公。人謂殿下既至,當有以正之。正之以道,眾亦何怒?眾之所怒者,在于不平耳,而今皆更倍論,莫不失望!”亮頗專權勢,咸復諫曰:“楊駿有震主之威,委任親戚,此天下所以喧嘩[2]。今之處重,宜反此失,靜默頤神,有大得失,乃維持之,自非大事,一皆抑遣。比過尊門,冠蓋車馬,填塞街衢,此之翕習,既宜弭息[3]。又夏侯長容無功而暴擢為少府,論者謂長容,公之姻家,故至于此[4]。流聞四方,非所以為益也!”亮皆不從。
【注文】
[1]御史中丞:古代官名。西漢時設置,為御史大夫的佐職,掌管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西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御史中丞為事實上的御史臺統領,其權極重。北魏改御史中丞為御史中尉。 熏(xūn)赫(hè):形容氣勢顯盛。
[2]震主之威:震動君主的威勢,形容臣子的威勢極大。主,君主。 親戚:古代指父母兄弟和內外親屬。親,一般指族內;戚,一般指族外。 喧嘩:聲音大而雜亂。
[3]尊門:對人宅第的敬稱。 冠蓋:官員的冠服和車騎,常作為官員的代稱。蓋,車蓋。 街衢(qú):指城鎮中的道路。 翕(xī)習:聚集,會集。 弭息:停息,止息。
[4]擢(zhuó):提升,提拔。
【譯文】
司馬亮想取悅眾人,收買人心,按照鏟除楊駿的功勞,督將中有一千零八十一人被封為侯爵。御史中丞傅咸寫信給司馬亮說:“如今賞賜顯赫盛大,震天動地,是自古以來所未有的。沒有功勞卻可以得到豐厚獎賞,那么人人都希望國家有禍事,這樣禍源便沒有窮盡。開此端的人是東安公(司馬繇)。人們以為殿下您到來后,應當有所匡正整飭。按典章法規來匡正政務,眾人有何發怒的理由?眾人之所以動怒,原因在于不公正而已,而現在加倍論功行賞,更甚于東安公,大家都很失望。”司馬亮獨斷專行,傅咸又進諫說:“楊駿有震主之威,任用宗族親戚,這是天下不太平之由。您現在處于重位,應當糾正楊駿之誤,沉靜緘默,保養精神,有了大的利害得失就去維系、保持,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就不要去管。我經過貴府,看到權貴車馬堵塞道路,這種眾人爭相趨附的情況應當抑制。另外,夏侯長容沒有功勞卻突然被提拔為少府,人們議論說夏侯長容就是因為和您有婚姻關系,所以才能有今天的地位。流言傳播四方,這并非有益的事情。”司馬亮一概聽不進去。
【原文】
賈后族兄車騎司馬模、從舅右衛將軍郭彰、女弟之子賈謐與楚王瑋、東安王繇并預國政[1]。賈后暴戾日甚,繇密謀廢后,賈氏憚之。繇兄東武公澹素惡繇,屢譖之于太宰亮曰:“繇專行誅賞,欲擅朝政。”庚戌,詔免繇官,又坐有悖言,廢徙帶方[2]。
【注文】
[1]車騎:古代官名。車騎是“車騎將軍”的簡稱,為將軍名號的一種。地位相當于上卿,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權位極重。 模:即賈模(?—299年),西晉大臣。字思范,西晉權臣賈充族子,初仕為邵陵令。西晉惠帝時參與謀誅楊駿,以功封侯。賈后專權,賈模拜散騎常侍,擢侍中,與中書監張華、侍中裴(wěi)同心輔政,數年之中朝野平靜。后被賈氏猜忌,憂憤成疾而死。 右衛將軍:古代官名。三國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晉王司馬炎分中衛將軍而設置右衛將軍,西晉沿置,與左衛將軍共掌宮禁宿衛,統領佽飛虎賁及前驅、由基、強弩三部司馬,為禁軍主要將領之一。 郭彰(生卒年不詳):西晉權臣。太原(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叔武,賈后從舅,與賈充素相親遇。歷任散騎常侍、尚書、衛將軍,封冠軍縣侯。賈后專朝,郭彰與賈謐權勢愈盛,時稱“賈郭”。 女弟:舊時對“妹妹”的別稱。 賈謐(mì)(?—300年):西晉大臣。字長淵,唐為避唐高祖李淵諱,改為長深,西晉權臣賈充之女賈午之子,過繼為賈充之后,父韓壽為賈充司空掾。賈謐歷任散騎常侍、侍中。西晉惠帝初年賈后專權,委事于賈謐,權重于內外。大臣石崇、陸機、左思等二十四人皆相依附,號為“二十四友”。趙王司馬倫廢賈后時,賈謐被殺。
[2]坐:因……而犯罪,觸犯法律。 悖言:違逆之言。 帶方:古郡名。東漢獻帝建安時公孫康分樂浪郡南部而設置帶方郡。治所在帶方(今朝鮮黃海北道沙里院東南鳳山附近)。轄境大約相當于今朝鮮黃海南道、黃海北道一帶。西晉末年地屬高句驪。
【譯文】
賈后同族哥哥、車騎司馬賈模,皇后從舅、右衛將軍郭彰,皇后妹妹之子賈謐,與楚王司馬瑋、東安王司馬繇一起參與國政。賈后日益兇暴乖張,司馬繇密謀要廢掉賈后,賈后很害怕。司馬繇之兄、東武公司馬澹,平時就憎恨司馬繇,多次在太宰司馬亮面前誣陷司馬繇,說:“司馬繇擅自懲罰與賞賜,要獨攬朝政。”庚戌(二十七日),皇帝下詔免去司馬繇官職,司馬繇又因為悖逆言論而獲罪,被廢黜遷徙到帶方。
【原文】
于是賈謐、郭彰權勢愈盛,賓客盈門。謐雖驕奢而好學,喜延士大夫,郭彰、石崇、陸機、機弟云、和郁及滎陽潘岳、清河崔基、勃海歐陽建、蘭陵繆征、京兆杜斌、摯虞、瑯邪諸葛詮、弘農王粹、襄城杜育、南陽鄒捷、齊國左思、沛國劉環、周恢、安平牽秀、潁川陳眕、高陽許猛、彭城劉訥、中山劉輿、輿弟琨皆附于謐,號曰“二十四友”[1]。郁,嶠之弟也。崇與岳尤諂事謐,每候謐及廣城君郭槐出,皆降車路左,望塵而拜[2]。
【注文】
[1]陸機(261—303年):西晉文學家。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士族出身,三國吳大司馬陸抗之子。西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陸機與其弟陸云進入洛陽,由于二人少有異才、文章冠世而譽滿京華,被列入賈謐“二十四友”文人集團,仕至平原內史。“八王之亂”時,陸機為成都王司馬穎同黨,為后將軍、河北大都督,兵敗后為司馬穎所殺。 云:即陸云(262—303年)。陸機之弟,字士龍,少有文名,與陸機時稱“二陸”。歷任浚儀令、清河內史、大將軍右司馬等職,陸機為成都王司馬穎所殺,陸云亦同時被害。陸云善作詩文,文辭藻麗,旨意深雅。 和郁(生卒年不詳):西晉大臣。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西)人,字仲輿,西晉惠帝時附會后黨賈謐,為“二十四友”之一。歷尚書左右仆射、中書令、尚書令。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為征北將軍,鎮守鄴城。次年,石勒攻鄴,和郁奔逃衛國。永嘉五年(311年),洛陽失陷,赴告各地征召義兵。后奔于倉垣,依附征東將軍茍晞,奉豫章王司馬端為皇太子,不久即病死。 滎(xíng)陽:古郡名,又作熒陽。三國魏齊王正始三年(242年)分河南郡置。治滎陽(今河南鄭州市惠濟區西北)。轄今河南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滎陽市、南至新密市、尉氏及黃河以北的原陽地。不久廢,西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復置。 潘岳(247—300年):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河南中牟東)人。少為奇童,官至給事黃門侍郎。潘岳熱心功名,多事權貴,但仕途并不得意,終被趙王司馬倫及親信孫秀殺死。他擅長詩賦、駢文,尤長于哀誄,文辭綺麗,與陸機齊名,為“太康文學”的代表作家。有后人輯本《潘黃門集》。 清河:古郡、國名。西漢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西漢元帝時轄境相當于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部分地區,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部分地區。后屢次改為國,治所也屢有遷移。 歐陽建(?—300年):西晉思想家。字堅石,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人。出身于豪右大族之家,石崇為其舅,歷官尚書郎、馮翊太守,甚得時譽。石崇依附賈謐,歐陽建也追隨賈謐,是其“二十四友”文人集團的成員之一,他雅有思理,辭藻美贍,馳名北方。在趙王司馬倫專權時,歐陽建與石崇、潘岳等勸齊王司馬冏誅殺司馬倫,事泄被殺。 蘭陵:古縣名。戰國楚置,治所在今山東蘭陵縣西南蘭陵鎮。 京兆:漢代京畿的行政區劃名,為三輔之一。轄今陜西秦嶺以北,乾縣以東,銅川市以南,渭南市以西地。治所長安,在今陜西西安西北。京兆相當于郡,因地屬畿輔,故不稱郡。其長官也稱京兆尹。相當于郡太守。 摯虞(?—311年):西晉文學家。字仲洽,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人,才學博通,著述不倦。曾任太子舍人、光祿勛、太常卿等職。并出任聞喜縣令等地方官職。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京洛荒亂,盜竊縱橫,人饑相食。摯虞素來清貧,終被餓死。 瑯邪(yé):古郡名。秦置郡,治所在瑯邪(今山東膠南),西漢移治東武(今山東諸城),轄境相當于今山東半島東南部。東漢改為國,移治開陽(今山東臨沂北)。西南部轄境略有擴大。三國時轄境縮小。 諸葛詮(?—311年):西晉文學家。字德林,歷任兗州刺史、散騎常侍、廷尉等官。賈后專權期間,諸葛詮依附賈謐,經常在石崇別墅洛陽金谷園中聚集,談論文學,吟詩作賦,時稱為“二十四友”。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為石勒所殺。 弘農:古郡、縣名。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弘農縣,治所在今河南靈寶東北。東漢靈帝改為恒農縣,三國魏復名為弘農縣。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置弘農郡,治弘農(今河南靈寶北),轄境相當于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及陜西洛河、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襄城:古郡名。西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置。治襄城(今河南襄城)。轄今河南襄城、郟縣、舞陽、葉縣、寶豐、平頂山等市縣地。 杜育(?—311年):西晉文學家。字方叔,襄城(今河南襄城)人。早年與石崇等為賈謐“二十四友”,西晉惠帝永興中拜汝南太守。西晉懷帝永嘉中晉升右將軍,后為國子祭酒,死于洛陽。 南陽:古郡名。戰國秦置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漢轄境相當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廣水市、鄖縣間地。 鄒捷(生卒年不詳):西晉文學家。字太應,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魏晉大臣鄒湛之子,有文才,與潘岳、陸機等附會于賈謐,號為“二十四友”。西晉惠帝永康初年為散騎侍郎,永康二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不久敗死,鄒捷與陸機等被疑為司馬倫作禪位文,因下廷尉,遇赦免死。后為太傅東海王司馬越參軍。 齊國: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以齊郡為國。轄境相當于今山東淄博、青州、臨朐等市縣地。其后轄境多變,西晉時僅有今淄博市及廣饒縣地。東晉國除又改為郡。 左思(約250—約305年):西晉文學家,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北)人,為賈謐“二十四友”之一。因出身寒門,為官只到秘書郎。所作詩文借古諷今,憤世嫉俗。曾作《三都賦》轟動洛陽,士人爭相傳寫,一時紙貴。 沛國:東漢建武二十年(44年)改沛郡而置,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區)。轄境相當于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市及江蘇沛縣、豐縣等地。漢末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后復為郡。 牽秀(?—306年):西晉文學家,字成叔,武邑觀津(今河北武邑東)人。西晉武帝太康年間調補新安令,累遷司空從事中郎。成都王司馬穎攻伐長沙王司馬,以牽秀為冠軍將軍。西晉惠帝時牽秀至長安,任為尚書,河間王司馬颙以他為平北將軍,鎮守馮翊。后為河間王長史楊騰所殺。牽秀性情豪俠,博辯有文才。 潁川:古郡名。戰國秦置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轄境相當于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漯河以西,新密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后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晉移治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陳眕(生卒年不詳):西晉官吏。潁川(治今河南許昌東)人,西晉惠帝時為右衛將軍。賈后擅政,附會于后黨賈謐,為“二十四友”之一。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隨從東海王司馬越挾持晉惠帝北伐,與成都王司馬穎戰于蕩陰(今河南湯陰),大敗,晉惠帝被脅迫遷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奉司馬覃為太子,駐守洛陽。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陳眕遷升尚書,都督幽、平二州軍事,領幽州刺史,封廣陵公,后降于石勒。 高陽:古郡、國名。東漢置郡,治所在高陽縣(今河北高陽東)。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置高陽國,治博陸(今河北蠡縣南)。轄境相當于今河北博野、高陽、肅寧、蠡縣、清苑、保定、安新等市縣。 彭城:古郡、國名。西漢設置,治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于今江蘇徐州、銅山、沛縣東南部,邳州西北部,安徽濉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地。東晉改為徐州。 劉訥(生卒年不詳):東晉書法家,字行仁,瑯邪臨沂(今山東費縣東)人。歷任中書侍郎、下邳內史,至散騎常侍。工于書法,擅長正書,師從鐘繇。 中山:古郡、國名。西漢景帝改郡為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轄境相當于今河北保定、安國二市以西,狼牙山以南,唐縣、新樂市以東和滹沱河以北地區。 劉輿(生卒年不詳):西晉官吏。字慶孫,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司空劉琨之兄。初仕為尚書郎。趙王司馬倫專權時,妹嫁于司馬倫之子,得為散騎侍郎。司馬倫敗死后劉輿遇赦,后任中書侍郎、潁川太守、魏郡太守、東海王司馬越的左長史等。西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司馬越入京專政,劉輿勸司馬越悉誅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又勸說司馬越遣其弟劉琨鎮守并州。以病卒,謚“貞”。 琨:即劉琨(271—318年):西晉將領。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少年時與祖逖友善,以豪杰自命,但生活浮華放縱,喜好清談,諂事貴戚賈謐,為“二十四友”之一。歷任著作郎、尚書左丞、司徒左長史等職。西晉惠帝時封廣武侯。西晉懷帝時任并州刺史,招撫流亡,抗擊匈奴劉淵、劉聰。西晉愍帝時任大將軍,曾與幽州刺史鮮卑貴族段匹
(dī)商定共扶晉室,后被其殺害。
[2]廣城君:指西晉時大臣賈充之妻郭槐(237—296年),以善妒出名。長女賈南風為晉惠帝皇后,直接干預國政,導致“八王之亂”。
【譯文】
從這時開始,賈謐、郭彰的權勢日益興盛起來,賓客擠破了門。賈謐雖然驕橫奢侈,但卻愛好學問,喜歡接納士大夫。郭彰、石崇、陸機、陸機之弟陸云、和郁以及滎陽人潘岳,清河人崔基,勃海人歐陽建,蘭陵人繆征,京兆人杜斌、摯虞,瑯邪人諸葛詮,弘農人王粹,襄城人杜育,南陽人鄒捷,齊國人左思,沛國人劉環、周恢,安平人牽秀,潁川人陳眕,高陽人許猛,彭城人劉訥,中山人劉輿、劉輿之弟劉琨,皆依附于賈謐,號稱“二十四友”。和郁是和嶠的弟弟。石崇和潘岳尤其獻媚侍奉賈謐,每次候著賈謐以及廣城君郭槐出來,就趕緊從車子上下來,站在道路左邊,望著賈謐、郭槐車后揚起的塵土行禮跪拜。
【原文】
太宰亮、太保瓘以楚王瑋剛愎好殺,惡之,欲奪其兵權,以臨海侯裴楷代瑋為北軍中候[1]。瑋怒,楷聞之,不敢拜。亮復與瓘謀,遣瑋與諸王之國,瑋益忿怨。瑋長史公孫宏、舍人岐盛皆有寵于瑋,勸瑋自昵于賈后,后留瑋領太子少傅[2]。盛素善于楊駿,衛瓘惡其反復,將收之。盛乃與宏謀,因積弩將軍李肇矯稱瑋命,譖亮、瓘于賈后,云將謀廢立[3]。后素怨瓘,且患二公執政,己不得專恣,夏六月,后使帝作手詔賜瑋曰:“太宰、太保欲為伊、霍之事,王宜宣詔,令淮南、長沙、成都王屯諸宮門,免亮及瓘官[4]。”夜,使黃門赍以授瑋。瑋欲覆奏,黃門曰:“事恐漏泄,非密詔本意也。”瑋亦欲因此復私怨,遂勒本軍,復矯詔召三十六軍,告以“二公潛圖不軌,吾今受詔都督中外諸軍,諸在直衛者皆嚴加警備,其在外營,便相帥徑詣行府,助順討逆[5]”。又矯詔“亮、瓘官屬,一無所問,皆罷遣之;若不奉詔,便軍法從事”。遣公孫宏、李肇以兵圍亮府,侍中、清河王遐收瓘[6]。亮帳下督李龍白“外有變,請拒之”,亮不聽。俄而兵登墻大呼,亮驚曰:“吾無貳心,何故至此!詔書其可見乎?”宏等不許,趣兵攻之[7]。長史劉準謂亮曰:“觀此必是奸謀。府中俊如林,猶可力戰[8]。”又不聽。遂為肇所執,嘆曰:“我之赤心,可破示天下也!”與世子矩俱死[9]。
【注文】
[1]剛愎(bì):固執己見,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見。
[2]長史:古代官名。初為戰國秦置,秦漢沿置。西漢初年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府及大將軍、一車騎將軍等主要將軍幕府各設長史,秩千石,為眾吏之長,職無不監,號為三公輔佐。東漢太尉、司徒、司空府沿置不改。魏晉南北朝時諸公府、將軍府及諸王府沿置長史,主持府務。其中司徒府自西晉起設左、右長史,除府務外,掌全國民政戶籍、官吏選舉考課等事務。 舍人:古代官名。三國時魏國于丞相、太傅、太保、大將軍、太尉諸府均置舍人,秩第九品,主閣內事,中書省置通事舍人,晉改中書通事舍人,掌管傳宣詔命。
[3]積弩將軍:古代官名。雜號將軍之一。東漢始置,職掌征伐。三國魏國沿置,有左、右積弩將軍各一人,秩第四品。 廢立:帝王廢置后、太子、諸侯或大臣廢黜君主、另立新君的行為。
[4]手詔:原為君主給予臣下的私人信札、勸勉、慰諭等,后漸用于政事。又稱手敕、中詔、中旨、墨敕、墨詔、手令、手札御書、御札。和一般詔書不同,手詔多不經草擬及頒宣常制,而直接下達給受詔者,所言多為機密重要之事,行文也較隨便。
[5]行府:中央官署派出在外執行指定任務的官署。
[6]遐:即司馬遐(273—300年),晉宗室。字深度,晉武帝之子。封清河王,出繼叔父司馬兆。西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晉升撫軍將軍,加侍中。“八王之亂”時,楚王司馬瑋舉兵,派他逮捕錄尚書事衛瓘,而衛瓘故吏以私怨乘機盡殺衛瓘子孫,司馬遐竟不能禁止,為世所咎。
[7]帳下督:古代官名。三國時魏國王公領兵及任方面者與諸將軍,設置有帳下督(或稱帳下都督)一人,統帳下兵,為七品官。吳國有帳下左、右都督,掌宿衛兵。晉諸公及諸大將軍皆置帳下督。 俄而:不久,瞬間,一會兒。
[8]俊(yì):才德出眾的人。
,才德出眾。
[9]赤心:真誠的心,忠心。 矩:即司馬矩(?—291年)。字延明,汝南王司馬亮之子,歷屯騎校尉。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楚王司馬瑋殺司馬亮,同時被殺。
【譯文】
太宰司馬亮、太保衛瓘因為楚王司馬瑋傲慢固執,又好殺人,因而厭惡他,想奪取他的兵權,讓臨海侯裴楷代替司馬瑋任北軍中候。司馬瑋大怒,裴楷聽說后,不敢接受北軍中候的官職。司馬亮又和衛瓘密謀,派司馬瑋和各諸侯王去自己的封國,司馬瑋越發憤恨不滿。司馬瑋的長史公孫宏、舍人岐盛,都受到司馬瑋的寵愛,他們勸說司馬瑋去親近賈后,賈后就留司馬瑋兼任太子少傅。岐盛素來與楊駿交好,衛瓘厭惡他反復無常,要拘捕他。岐盛就和公孫宏謀劃,依靠積弩將軍李肇,詐稱司馬瑋之命,在賈后面前誣陷司馬亮和衛瓘,說他們謀劃廢立君王。賈后平時就怨恨衛瓘,而且擔心司馬亮、衛瓘執掌朝政,她自己就不能專斷恣睢。夏季六月,賈后指使晉惠帝撰寫手詔,賜予司馬瑋,說:“太宰、太保想效仿伊尹、霍光,你應當宣布詔命,命令淮南王、長沙王、成都王駐守宮門,免去司馬亮及衛瓘的官職。”夜里派黃門送詔書給司馬瑋。司馬瑋想重新上奏,黃門說:“事情恐怕會泄露出去,這可不是密詔的本意。”司馬瑋也想借此機會報私怨,于是統率部隊,又詐稱皇帝詔命召集三十六軍,向他們宣告“司馬亮與衛瓘二人,暗中圖謀不軌,我今天受皇帝詔命,統領朝廷內外各軍,各位正在擔負防守之責的,要嚴加警備。在外營的部隊,就一起直接去往行府,協助天道,討伐叛逆”。還詐稱皇帝之命說“司馬亮、衛瓘的下屬官吏,一概不問,全部罷免遣散。如果不服從詔令,按照軍法處置”。司馬瑋派遣公孫宏、李肇領兵包圍司馬亮的府第,讓侍中、清河王司馬遐去逮捕衛瓘。司馬亮的帳下督李龍,勸告司馬亮說“外面發生變亂,請求進行抵抗”。司馬亮沒有同意。過了一會兒士兵爬上墻頭大聲喊叫,司馬亮吃驚地說:“我沒有貳心,為何到了如此地步?我可以看看詔書嗎?”公孫宏等人不答應,催促士兵加緊進攻。長史劉準對司馬亮說:“看這樣肯定是陰謀。府里才德出眾的人很多,還可以盡力作戰。”司馬亮還是不同意。于是司馬亮被李肇抓住,他感嘆說:“我的赤心,可以剖開讓天下的人看一看。”司馬亮和他的世子司馬矩一起被處死。
【原文】
衛瓘左右亦疑遐矯詔,請拒之,須自表,得報就戮未晚[1]。瓘不聽。初,瓘為司空,帳下督榮晦有罪,斥遣之[2]。至是,晦從遐收瓘,輒殺瓘及子孫共九人,遐不能禁。
【注文】
[1]就戮:赴死,被殺。
[2]榮晦(?—291年):西晉官吏。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賈后假司馬瑋之手,除去太宰司馬亮、太保衛瓘。榮晦跟隨司馬遐收押衛瓘,并借機殺死衛瓘及其子孫九人。后賈后誣陷司馬瑋謀反,榮晦也被族誅。
【譯文】
衛瓘的左右隨從也懷疑司馬遐是假傳詔命,請求衛瓘抵抗,等候上表有了答復,再聽任懲處也不遲,但衛瓘不聽勸告。當初衛瓘任司空的時候,帳下督榮晦犯罪,衛瓘斥責并趕走了他。此時榮晦跟隨司馬遐拘捕衛瓘,自作主張殺死衛瓘及其子孫一共九人。司馬遐都無法制止。
【原文】
岐盛說瑋:“宜因兵勢,遂誅賈、郭,以正王室,安天下。”瑋猶豫未決。會天明,太子少傅張華使董猛說賈后曰:“楚王既誅二公,則天下威權盡歸之矣,人主何以自安?宜以瑋專殺之罪誅之。”賈后亦欲因此除瑋,深然之。是時內外擾亂,朝廷恟懼,不知所出[1]。張華白帝,遣殿中將軍王宮赍騶虞幡出麾眾曰:“楚王矯詔,勿聽也[2]!”眾皆釋杖而走。瑋左右無復一人,窘迫不知所為,遂執之下廷尉;乙丑,斬之。瑋出懷中青紙詔,流涕以示監刑尚書劉頌曰:“幸托體先帝,而受枉乃如此乎[3]!”公孫宏、岐盛并夷三族。
【注文】
[1]恟(xiōng)懼:震驚,恐懼。
[2]殿中將軍:古代官名。三國魏國始置(蜀國稱殿中督),秩六品,掌督守殿內。其屬有殿中中郎將、殿中校尉、殿中都尉、司馬、羽林郎。晉朝沿置,秩六品,分隸左、右二衛,掌管殿內警衛。 赍(jī):攜帶。 騶(zōu)虞幡:繪有騶虞圖像的旗幟。晉制有白虎幡、騶虞幡,以白虎威猛,主殺,故用于督戰;騶虞乃仁獸之名,每于危急時,用以傳旨解兵罷戰。
[3]青紙詔:晉代皇帝的詔書用青紙書寫,稱為青紙詔,后代即將青紙作為皇帝詔命的通稱。
【譯文】
岐盛勸說司馬瑋:“應當乘著軍隊的氣勢,順便除掉賈氏、郭氏宗族,以扶正王室,安定天下。”司馬瑋猶豫不決。這時天亮了,太子少傅張華游說董猛勸告賈后說:“楚王已經殺了司馬亮和衛瓘,天下的威勢權力全都歸他了,人主還依賴什么安穩呢?應當以司馬瑋專權擅殺懲處他。”賈后也想乘機除掉司馬瑋,所以非常贊同這一主張。這時內外混亂,朝臣恐懼,不知如何是好。張華稟告晉惠帝,派遣殿中將軍王宮手持騶虞幡指揮眾人說:“楚王詐稱皇帝的命令,不要聽他的話。”眾人都放下兵器逃走,司馬瑋身邊空無一人,窘迫不知所措,于是有人逮捕了他,押到廷尉那里審判,乙丑(十三日)處決。司馬瑋臨死前,從懷里掏出青紙詔書,流著淚給監刑尚書劉頌看,說:“我有幸是先帝之子,但卻遭受了如此的冤枉!”公孫宏、岐盛都被誅滅三族。
【原文】
瑋之起兵也,隴西王泰嚴兵將助瑋,祭酒丁綏諫曰:“公為宰相,不可輕動[1]。且夜中倉猝,宜遣人參審定問[2]。”泰乃止。
【注文】
[1]泰:即司馬泰(?—299年),西晉宗室。字子舒,司馬懿從子,官至扶風太守,入晉封為隴西王,西晉惠帝永熙初年為司空。楊駿被誅,司馬泰領楊駿營,加侍中。楚王司馬瑋被誅,遷太尉,守尚書令,改封高密王。司馬泰不近聲色,身為宰輔而衣食如同寒士,不識者不知他為王公。 祭酒:古代官名。古代貴族大夫饗宴,以長者舉酒祭神,故祭酒為尊稱。后漸演為官名。漢代多用以稱主管長官,如博士祭酒、侍中祭酒、軍師祭酒等。三國魏加散騎常侍高功者,為祭酒散騎常侍。此后又有別駕祭酒、祭酒從事等名目。西晉又在王府、公府設置屬官,稱東閣祭酒、西閣祭酒。西晉還始置國子監祭酒,為國子監長官,歷代沿置。
[2]參審:參加審訊或審理。 定問:確切的音信消息。
【譯文】
司馬瑋起兵的時候,隴西王司馬泰整肅部隊,準備協助司馬瑋,祭酒丁綏進諫說:“您身為宰相,不可以輕舉妄動。而且夜里倉促,應當派人去驗證核實確切的消息。”司馬泰于是沒有行動。
【原文】
衛瓘女與國臣書曰:“先公名謚未顯,每怪一國蔑然無言,《春秋》之失,其咎安在[1]?”于是太保主簿劉繇等執黃幡,撾登聞鼓,上言曰:“初,矯詔者至,公即奉送章綬,單車從命[2]。如矯詔之文唯免公官,而故給使榮晦輒收公父子及孫,一時斬戮。乞驗盡情偽,加以明刑。”乃詔族誅榮晦,追復亮爵位,謚曰文成。封瓘蘭陵郡公,謚曰成。
【注文】
[1]國臣:君王的臣子,也指諸侯王的臣子。 先公:指先父,已去世的父親。 蔑然:猶默然。 《春秋》:儒家經典之一。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書中記載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史實。此書文辭極短,每篇至多四十余字,最少僅一字。相傳寓有褒貶之意,后世稱為“春秋筆法”。
[2]撾(wō)登聞鼓:中國古代允許百姓申冤告狀的一種制度形式。登聞鼓是古代帝王設于朝堂門外供人申冤擊打的鼓;撾,擊打。撾登聞鼓意為擊鼓告狀。這種制度源于西晉,以后歷代均有此制,宋代還設有登聞鼓院。 章綬:印章與綬帶合稱。
【譯文】
衛瓘之女寫信給朝中大臣說:“我的先父名位謚號沒有顯揚,我每每奇怪,一國之內都對此默然無言,這種做法不合于《春秋》,其罪過何在?”于是,太保主簿劉繇等人手執黃幡,敲響登聞鼓,向晉惠帝稟告說:“當初,詐稱皇帝命令的人到了,衛瓘即刻奉送印章綬帶,單獨乘車接受詔命。依照假造詔書,只是免去衛瓘的官職,但從前的隨從榮晦,擅自拘捕衛瓘及其子孫,并一起殺戮。請求朝廷考察事情真偽,公開給榮晦施以刑罰。”于是皇帝下詔,誅滅榮晦家族,恢復、追認司馬亮的爵位,謚號為“文成”。封衛瓘為蘭陵郡公,謚號為“成”。
【原文】
于是賈后專朝,委任親黨,以賈模為散騎常侍,加侍中。賈謐與后謀,以張華庶姓,無逼上之嫌,而儒雅有籌略,為眾望所依,欲委以朝政[1]。疑未決,以問裴,
贊成之。乃以華為侍中、中書監,
為侍中,又以南安將軍裴楷為中書令,加侍中,與右仆射王戎并管機要[2]。華盡忠帝室,彌縫遺闕,賈后雖兇險,猶知敬重華。賈模與華、
同心輔政,故數年之間,雖暗主在上,而朝野安靜,華等之功也。
【注文】
[1]庶姓:指與天子或諸侯國君無親屬關系的異姓諸侯。 儒雅:學問深湛,氣度雍容。 籌略:謀略,計謀。
[2]右仆射:古代官名。東漢末置,為尚書臺次官,位在左仆射之下,佐助尚書令掌管臺務。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沿置,亦稱尚書右仆射。
【譯文】
從此以后,賈后獨攬朝政,任用親族同黨,任命賈模為散騎常侍,兼領侍中。賈謐和賈后謀劃,認為張華不是皇族,沒有威脅到皇帝的嫌疑,而且張華為人儒雅,富于謀略,又眾望所歸,就想把朝政托付給張華。但賈氏一黨還猶豫不定,就去詢問裴,裴
贊成這一決定。于是就任命張華為侍中、中書監,裴
任侍中。又任命南安將軍裴楷為中書令,兼領侍中,和右仆射王戎一起掌管機密要事。張華對皇帝竭盡忠誠,彌補朝政中的過失遺漏,賈后雖然兇暴陰險,卻還知道敬重張華。賈模與張華、裴
同心合力輔佐國政,所以數年之內,雖然是昏庸君王居于帝位,但朝野上下安穩平靜,這全都是張華等人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