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主要的學習環境就是校園,但是校園并不是一方沒有“意外”和“災難”存在的“凈土”。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注意校園內外的安全,讓他學會應對各種校園內外的危機狀況,比如,要教孩子注意交通安全、課堂與課外安全,讓孩子避免受到校園侵害,增強孩子的法律意識,教孩子利用好互聯網絡這個工具,而不是被互聯網牽著“鼻子”走向難以自拔的網絡“深淵”……
7.交通安全:讓孩子平安上學、放學回家
一項統計顯示,交通事故已成為造成少年兒童意外傷害的第二“殺手”。在我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中小學生大約占3成。現代文明在帶給我們方便快捷生活的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挑戰。而人們對于安全意識的疏忽與淡漠,也是交通事故的頻繁發生的原因之一。怎樣才能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已然成為現代社會為人父母者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彭剛聰明好動,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在這次小升初的考試中,他一舉考進了心儀的學校,那可是全市的重點中學。彭剛的爸爸一高興,決定獎勵獎勵兒子。其實,彭剛早就盼著爸爸給他買一個新的山地車呢!他的老自行車已經很破舊了,用彭剛的話說,已經不能和體格強壯但身輕如燕的他相配了。他想,騎上了新的山地車,穿行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炫耀自己“高超”的車技,那可真帥!
爸爸真的獎勵他一個名牌山地車,這讓彭剛樂不可支,他每天都騎著新車,一溜煙地消失在人潮洶涌的街頭。看著兒子這么開心,爸爸也非常高興。可沒成想,就是這個帶給大家快樂的山地車,差點釀成大禍。
這一天,彭剛像往常一樣“飛”出家門,只見在快到學校的路邊停著一輛大卡車,卡車旁邊是川流不息的學生。他心里一邊想著怎樣炫耀車技,一邊貼緊了大卡車準備飛速穿越人群。可是不巧,這時大卡車的司機打開了車門……彭剛躲避不及,就聽“嘭”地一聲,他撞到車門后倒在了地上,口吐白沫,眼睛緊閉。
來往的同學們和卡車司機都嚇了一跳,他們把不省人事的彭剛送進了醫院。爸爸聽到消息急忙趕到醫院,醫生檢查后發現彭剛的腦部受到劇烈的撞擊,造成了重度腦震蕩,需要立即搶救,可能還會留下后遺癥。而經過交警調查之后認定,這次事故主要責任在于彭剛,他不應該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飛車”,這樣造成很大的交通隱患。聽了醫生和交警的話,爸爸追悔莫及,悔不該縱容彭剛每天騎著飛車炫耀,到頭來受害的還是自己。
現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獨生子女,相比于父母一代來說,他們的適應能力差,而且自我保護意識薄弱。這時,如果父母疏于監管,就會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事例中彭剛的爸爸很愛孩子,但是,他忘記了規范孩子的行為,提醒孩子注意行車安全。他對于彭剛“飛車”的行為沒有及時地糾正,使得孩子最終受到了傷害。
父母要知道,只有疼愛而沒有教育的愛并不是完整的愛,那是溺愛。在溺愛之下成長的孩子,更加容易受到環境的傷害。而一些父母因為忙于打拼,忘記了對孩子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和監管,最終和溺愛孩子導致的結果是一樣的。
特別是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是一個特殊的交通參與群體,由于其心理、生理發育不成熟,自主性差,在車水馬龍的道路上處于弱勢地位。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對他們的傷害也更大。所以,加強對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讓孩子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識,已是當務之急。
培養建議
建議一:交通安全第一課,從學會過馬路開始
有些父母或孩子可能會說,過馬路誰不會啊?這還要學嗎?過馬路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無論是對于成人還是孩子,學會過馬路是交通安全的第一課。“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可是,這并不代表著所有人都懂得遵守。
一位爸爸騎車送7歲的兒子去上學,在走到一個十字路口的時候,紅燈亮了。他沒有停住車子,而是熟練地穿梭在車水馬龍之間,不一會兒就到了對面。
他對兒子說:“兒子,你看爸爸厲害吧?”
兒子摸摸腦袋說:“爸爸,老師說不能闖紅燈。”
爸爸聽了打了兒子一下,說:“傻兒子,你怎么不會靈活變通,你沒看見大家都這么過嘛!再說,爸爸這么做是為了節省時間。”
坐在后座的兒子默然無語,一時間不知道是老師說的對還是爸爸說的對。
作為父母,應該要以身作則,遵守交通法規。此外,父母還要讓孩子知道過馬路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不要在路邊玩耍、踢球、放風箏或追逐打鬧,不可以邊走路邊看書,也不能因為聊天而忘記觀察路面情況。
其次,過馬路要走人行通道、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不能因為要省幾步路而翻越柵欄。
再次,無論技術如何高超,都不要在馬路上(含行車道和人行道)滑旱冰。
最后,在霧天、雪天和雨天,行路更要小心,最好穿鮮艷的衣服或雨衣,以便于引起汽車司機的注意,防止意外的發生;過鐵路的時候,要遵守交通燈的指揮,不要追求刺激和火車搶路。
建議二:教孩子注意乘車安全
在現代社會,乘車已經成為我們出行的重要方式。如果父母能重視對孩子進行乘車安全教育,就等于給孩子加了一條生命的“安全帶”。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在行車中切忌不能將頭、手、身體伸出窗外,即使東西掉在了外面也不可以,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受到車外物體的傷害。
現在私家車越來越多,孩子在乘坐小轎車時,盡量不要坐在副駕駛座位上,應該選擇坐在后排座位,那里是最安全的位置。如果孩子的身高不足以使用安全帶,為了避免他的脖子被勒住,最好使用加高的汽車安全坐墊,孩子被墊高后,就可以正常使用安全帶了。
建議三:杜絕孩子騎車上下學中的危險
學校離家近的孩子一般都會選擇騎車上學,騎車不僅自由,省去了等車的時間,還比較符合孩子活潑好動的特性。騎著在自行車,愜意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不過,騎車不同于走路和乘車,它更容易發生意外。
就像前面事例中的主人公彭剛,由于其父母的失職,最后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那么,父母應該如何提醒孩子注意騎車中的安全問題呢?
首先,未滿12歲的孩子最好不要騎車,也不要在馬路上學車,如果家中有具備騎車條件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經常提醒孩子檢查車況,保持車閘、車鈴正常,這一點尤為重要。
其次,騎車要在非機動車道的右邊行駛,不逆行、不猛拐、不雙手撒把、不互相攀扶,不要帶過重的東西,以免不能控制方向。
最后,雨天騎車不能一手撐傘,雪天騎車要和行人保持一定距離,不能急剎車。要時常提醒孩子注意騎車的規范和安全,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建議四:讓孩子學會應對乘公共交通工具時發生的意外
現代城市交通四通八達,很多人出門都會選擇地鐵和公交車出行。那么,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時候,如何才能避免發生意外呢?先來看地鐵,地鐵雖然以安全快捷著稱,但是也有安全隱患。所以,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安全的乘坐地鐵。
比如,當地鐵停電的時候,人們都被關在了黑黑的車廂里,此時要告訴孩子,不要試圖用手去掰開車門,更不要跳進隧道中,這都是錯誤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等待列車員的幫助,聽從列車員的安排,才能安全有序地脫離危險。再如,等地鐵時,一定要有序排隊,切忌擁擠,以免讓自己或他人跌入軌道。
要告訴孩子,在乘坐公交車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擁擠。尤其是當車輛進站的時候,不要混在人群中你推我擠,此時最易發生意外。要遵守乘車規則,按順序排隊,按序上車,維護乘車秩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安全。
建議五:與孩子一起學習交通安全常識
作為父母,應該花時間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交通安全常識,注意學習《道路交通安全法》,從而對自己和孩子進行生動的法制教育。父母懂得重視交通安全,關愛孩子生命,也一定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會變得更遵守交通安全法規,讓自己遠離傷害。
金玉良言
交通事故是和平時期的“流動殺手”,而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承載著我們的希望,他們的安全關系到家庭的幸福。“高高興興上學去,平平安安回家來”,這是為人父母的愿望。而要想真正保障孩子們的安全,更要時刻培養孩子們的安全意識。“交通安全無小事”,希望這句話被所有的父母所認知,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有保障的生活。
8. 交通意外:教孩子理智應對交通緊急狀況
隨著交通事故發生率的增高,交通意外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重大殺手之一。今天,總有一些意外情況令人防不勝防。如何才能讓孩子在意外的交通事件中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呢?父母有必要讓孩子了解如何應對交通意外中的緊急狀況,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天清晨,一個14歲的男孩去上學,在過馬路時,忽然見一部白色轎車闖了紅燈,并向自己撞來。小勇急忙轉身向路邊跑,車輛也急忙剎車,但他還是被車掛倒了,車輪從他的左腿上軋過。
看到腿上滿是鮮血的男孩,司機急得不知所措,伸手就要抱起他去醫院。男孩忽然想到當醫生的媽媽說過“在受傷時搬動傷者有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他強忍劇痛說:“叔叔,別……不能動我……趕緊打120……”
司機趕緊撥打了120急救電話,5分鐘后,救護車趕到現場。經診斷,小勇的左股骨中上段為粉碎性骨折。醫生說:“幸好現場沒有搬動傷員,只要稍微搬動病人。斷裂的骨頭就可能刺傷動脈血管。那將會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中,由于小勇懂得一些急救知識,所以及時制止了司機錯誤的救助行為,保護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交通意外誰也不想遇到,但事故的發生卻不僅僅是行人遵守交通規則就可以完全避免的,其中還包括駕駛人員的疲勞駕駛、酒后駕車、闖紅燈等多種因素。與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相比,行人是交通活動中的弱者,最容易受到傷害。
所以,父母不但要讓孩子了解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規則,更有必要告訴他,一旦發生交通意外,應該如何應對各種緊急情況,將傷害降至最低。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給孩子交通事故中的自救法
父母應該教給孩子,如果在行走時不幸被車輛撞到,發現自己受傷流血,首先應該撕下衣服或布條扎緊傷口來止血,然后再打120急救電話和報警,以防失血過多危機生命;如果外部傷口不大卻異常疼痛,有可能是骨折,這時應該讓周圍人幫忙打120急救電話,并拒絕他人搬動自己,以防骨頭扎傷動脈。
再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在乘坐車輛時發生交通事故。父母要告訴孩子,在乘坐車輛時如果車輛緊急剎車,有可能會給車內乘客造成傷害。所以,在緊急剎車的一瞬間,孩子應該立即抓住一個牢固的物體,以防被拋出車廂,同時要低下頭來,讓下巴緊貼胸前,這樣可以防止胸部受到撞擊而造成的內臟受傷。
建議二:告訴孩子交通工具起火時如何逃生
近年來,我國發生多起公交車起火事件,孩子在乘坐汽車外出時,如果遇到車輛起火,該如何自救呢?
父母應告訴孩子,在遇到車輛起火時,如果被困車內,而車門無法正常打開,在臨近車門處可以拉開車門上方的紅色應急開關,打開車門逃生。若離車門較遠,就看一下車輛的窗口是否有逃生錘,如果有,便用錘子砸碎側窗玻璃,跳窗而出。如果沒有,也可以用女士的高跟鞋、或其他硬物砸側窗,并記住一定是側窗,因為擋風玻璃是砸不碎的。若車內煙霧濃重,應用衣物浸水或直接用棉質品浸水掩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物體,然后再伺機逃生。
而乘坐輪船時,如果發生火災,應聽從指揮并向上風方向有序撤離。不過要切記,撤離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盡量彎腰快跑。當需要棄船時,要立即穿好救生衣,按緊急撤離圖示方向離船。棄船后盡快遠離船舶,防止下沉的船舶造成漩渦,把人卷入。
建議三:教孩子在交通工具落水時的逃生措施
許多人在遇到汽車落水時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自救。父母應告訴孩子,汽車落水通常不會立即沉底,在下沉的過程中仍會有一至兩分鐘的時間還在水面之上,此時最重要的保持冷靜,確定逃生方案。
例如,嘗試打開車門,若車門打不開,可以從機械式的手搖車窗玻璃處搖下后逃生,如果是電動車窗,又因短路無法打開,可以用尖銳器物敲碎車窗逃生。即使一時無法逃出,也應將面部最大限度貼近高處,保證足夠的空氣,以爭取更多的逃生機會。
通常,剛開始打不開的車門,會在車身入水接近頂部時,因車內外壓力相近,而容易打開,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在此時再做一次嘗試,試著打開車門,逃至車外,并一邊撲打著水面讓自己不至于下沉,一邊大聲呼救,引起人們的注意。
建議四:告訴孩子車輛在野外發生故障時該如何應對
外出時,偶爾會遇到車輛突發故障拋錨在野外的情況。這時,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即使車輛已經停下來,也不要下車四處走動,以防車輛修好后出發時被遺留在野外。在車輛,尤其是火車拋錨的過程中,如果車門沒有打開,要讓孩子停留在原位不動,聽從乘務員的統一指揮,不要擅自砸窗、敲門,以防引起眾人驚慌。
在出門旅行時,即使路程不太遠,父母也應該為孩子和自己多準備一些食物和水,這樣可以防止車輛在野外發生故障而長時間滯留,致使缺乏飲水或食物而或饑或渴。
金玉良言
遭遇交通意外,人能否在0.75秒內做出逃生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父母若能在平時加強對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并教給他一些緊急狀況的處理方法,不但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而且即使不幸發生意外,也能地讓孩子最大限度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
9.課堂安全:給孩子高效學習的45分鐘
校園里的課堂并不是從來不發生意外的場所。有時,孩子就會利用課堂的環境以給同學開個小玩笑、作個惡作劇為樂,但往往安全隱患就埋在這些小小的舉動中。而有些課程本身就帶有不安全因素,比如,體育課、化學實驗課……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課堂安全意識,讓每一個參與學習的人都能獲得高效學習的45分鐘。
王老師是小學3年級的英語老師,她經常用實物作為教學道具。王老師的教學靈活生動,孩子們都很喜歡上她的英語課。
一次,教材中有一個單元是《學做水果沙拉》。教學的過程中除了需要水果、沙拉、盤子、勺子、叉子等物品外,還需要小型的水果刀。這一次,王老師希望每位同學能通過親自動手做水果沙拉來掌握英語知識。但是,出于課堂安全考慮,王老師對于是否要安排孩子們自帶水果刀猶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