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書章句集注》引文考證
- 申淑華
- 1345字
- 2020-04-10 10:11:26
一、《集注》征引人物考證思路
本書對《集注》征引人物考證的思路主要從以下三個層次展開:
第一,通過對引文進行上溯原文的考證,直接確證所引者。通過考證原文,可知程子、張子、范氏(1)、呂氏、謝氏、游氏、楊氏、侯氏、尹氏、周氏(2)分別指程顥或程頤、張載、范祖禹、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周孚先,趙氏指趙岐,鄭氏指鄭玄,馬氏指馬融,董子指董仲舒,陸氏指陸德明,許氏指許慎,孔氏在《論語集注》中指孔安國,師指李侗,何氏指何晏,邢氏指邢昺,丁氏指丁公著,韓子指韓愈,周子指周敦頤,邵子指邵雍。
第二,資料的佚失是上溯原文考證面臨的最大難題。對于已經佚失的著作,本書首先通過朱子的其他著作尋找蛛絲馬跡:據《語孟綱領》可知胡氏在《論語集注》中指胡寅,曾氏是曾幾,黃氏是黃祖舜,晁氏是晁說之,李氏是李郁;據《朱子語類》可知吳氏是吳棫,林氏是林之奇;據《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可知洪氏為洪興祖。
第三,對于著作已經佚失、朱子亦無明確說明的情況,本書則借助二手資料進行認定。這主要包括胡炳文的《四書通》、蔡節的《論語集說》、金履祥的《論語集注考證》、《孟子集注考證》、潘衍桐的《朱子論語集注訓詁考》、簡朝亮的《論語集注補正述疏》、梁章鉅的《論語集注旁證》、大槻信良的《朱子四書集注典據考》、陳逢源的《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等資料。比如借助胡炳文的《四書通》暫且認定徐氏為徐度,張氏為張琥;借助胡炳文的《四書通》和金履祥的《孟子集注考證》暫且認定鄒氏為鄒浩。
上述資料,容有失真之處,故亦僅可參考。比如,胡氏是胡安國、胡寅還是胡宏?孔氏是孔安國還是孔文仲、孔武仲?蘇氏是蘇軾還是蘇轍?諸如此類,上述資料皆有誤認之處。以蘇氏為例,朱子的《孟子集注》“孟子見梁襄王”章,引蘇氏之言,蔡模、胡炳文認為出自蘇軾,且《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史全文》皆引此段文字,都認為是蘇軾。金履祥、胡廣、大槻信良則認為出自蘇轍。除大槻信良外,皆未給出理由。大槻信良雖然據《孟子集注考證》認為是蘇轍之言,卻又說“轍《孟子解》,不載此語”。可見對于是否出自蘇轍,大槻信良亦不十分肯定。通過對三蘇父子著作的通考,本書發現此引文確實出自蘇轍,但非《孟子解》,而是《古史》。可見,蔡模、胡炳文、《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史全文》等認定為蘇軾皆誤。
因此,筆者曾撰文分別對蘇氏、陳氏、胡氏、王氏、范氏、孔氏、吳氏、豐氏等進行了系統考證及充分論證,指出蘇氏在《論語集注》中指蘇軾,《孟子集注》中兩條分別指蘇轍、蘇軾和蘇轍;陳氏指陳旸;胡氏在《論語集注》中指胡寅,在《孟子集注》中分別指胡安國、胡五峰;王氏指王安石或王雱;范氏在《孟子集注》中亦指范祖禹;孔氏在《論語集注》中指孔安國,在《孟子集注》中指孔武仲;吳氏在《論語集注》指吳棫,在《孟子集注》中指吳安詩;豐氏指豐稷。(3)
此外,朱子尚或稱名,或稱字號,或稱官職等對下列人物進行了直接或間接引用,具體有張敬夫(張栻)、揚子(揚雄)(4)、王勉、劉聘君(劉勉之)、史遷或太史公(司馬遷)、呂侍講(呂希哲)、趙伯循(趙匡)、范浚、王肅、晁錯、蕭何、兒寬、沈括、劉侍讀(劉敞)、諸葛武侯(諸葛亮)、何叔京(何鎬)、潘興嗣、劉忠定公(劉安世)、靳裁之、歐陽永叔(歐陽修)、羅仲素(羅從彥)、了翁(陳瓘)、文彥博、吳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