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論

宗教現象給學術界提出了無數難以破解、也許是永遠無法圓滿解答的研究課題。其中的一個就是,不管具體的宗教信仰,包括其教理、教義及其實踐法門不斷暴露出它們是如何的荒誕不經,也不管眾多的無神論者對宗教進行過多么深刻有力的揭露和難以辯駁的批判,但許多宗教卻一直生存下來并在歷史發展中綿延不絕地發揮著巨大作用;而且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直到今天這樣科學昌明的時代,眾多的宗教在群眾中仍然具有相當廣泛、深刻的影響;而且,宗教觀念、宗教感情等等,這些屬于“泛宗教”的內容,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就是對于完全不信教的人,往往也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

在研究文學發展的歷史時,也同樣會碰到關于宗教的許多饒有趣味卻又難以索解的現象。歷史上的許多作家,包括那些偉大的作家,幾乎都曾自覺或不自覺地和宗教結下了因緣,有著不同程度的傾心宗教的表現;至少是或多或少地寫過涉及宗教內容的作品。如果從簡單的批判的立場出發,可以說這是他們的局限、迷誤,是他們身上的消極因素。但是,屈原的《九歌》就是在古代楚地巫教迎神、降神歌曲的基礎上再創作的;而對天國的向往又為詩人寫作《離騷》《九章》等作品提供了多少靈感!可以設想,屈原在生前執著的斗爭行動中,以至當他投淵自沉以明志的時候,另一個超越人間的神巫世界的幻想給了他多少鼓舞和支持!魏晉之際是道教興盛起來的時代,從一代梟雄曹操到人生具有濃厚悲劇意味的嵇康、阮籍,在他們熱切地關注現實、發抒對于現世矛盾的深刻感受時,又同樣都流露出對神仙世界的欽羨;而且表現那種飛騰、自由的神仙幻想的詩篇構成了他們作品中最為動人的部分之一。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人們可以舉出無數事例說明宗教迷信如何“毒害”了作家的心靈,對他們的生活和創作造成了怎樣消極的作用。但可以設想一下,在中國文學的歷史上,如果沒有直接的或間接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觀念等方面的表現,沒有佛、道二教提供的眾多題材、人物、典故、語言等等,沒有宗教的幻想、懸想的思維形式和表現方法,將會失去多少有價值或有趣味的內容?將會減少多少動人的光彩?還會有今天我們視為珍貴遺產的從《詩經》的《雅》《頌》到《紅樓夢》《西游記》,從古人的游仙詩到元曲里的神仙道化劇這樣的藝術成果嗎?在文學理論里,“文學起源于宗教說”是有爭議的觀點,但宗教與文學二者間的相互作用、它們之間的不可分割的關聯是不能否認的;二者在歷史發展中表現出的有似“孿生”的密切關系也是事實。中華民族本是重理性、重實際的民族,宗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沒有如基督教之于歐洲各民族、伊斯蘭教之于西亞、北非各民族那樣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在東漢以前甚至沒有形成組織化、制度化的教團宗教,以后的歷史發展中也沒有任何一個宗教在社會上、在人們的意識中占據絕對的精神統治的地位。但是,從遠古以來即已存在的宗教觀念、宗教思想和后來從外國傳來的佛教、本土形成的道教以及以后輸入的各種“夷教”、逐漸發展起來的各種民間宗教,如此等等,在思想意識領域形成相當強大的勢力,一直對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發揮著作用,從而對文學也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也就成為文學歷史中值得認真研究的重要方面。

具體到中國的道教,和文學的發展更有著緊密的關聯。近年來,有關佛教與中國文學關系的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漢、魏以來,外來的佛教在中土迅猛發展,到了隋、唐時期更臻于極盛,以至有的學者在對思想史的分期中與所謂“經學時期”“玄學時期”相并列,把隋、唐時期叫作“佛學時期”。外來的佛教在中土扎根、繁衍,和中土傳統相融合,特別發揮了大乘佛教關注人生、重視現實的精神;而中土的宗派佛教更容納儒、道的某些內容,把這種精神大加發揚。被認為是徹底“中國化”的禪宗和凈土宗就是這方面的典型表現。而唐、宋以來,以“禪、凈合一”為主要內容的居士佛教盛行,更特別贏得了士大夫階層以及一般民眾的廣泛歡迎,對文人的生活和創作也產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與佛教發展的這種情況相比,道教對文學的影響形態有所不同,但卻同樣是相當廣泛、深入的,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佛教所起的作用更為巨大。魯迅在給許壽裳的一封信里說過這樣一段話:“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1)近年來,學術界對于道家是否在中國哲學史上占主干地位進行了熱烈論爭;這也就涉及道教在中國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問題。姑且不論這些問題的結論如何,也不必糾纏魯迅寫上面那些話的具體背景和本來含義是什么,如僅就文學史的研究而言,道教的影響確實提供了解決許多復雜問題的鑰匙。而從目前的實際狀況看,學術界對于這方面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道教對文學產生巨大影響,首先是由中土思想傳統和道教自身的內容所決定的。范文瀾在批評佛教時曾指出:“《易經·系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佛教以涅槃為無上妙境,等于說‘天地之大德曰死’(佛教認身體為‘毒器’,死是解脫)?!边@個論斷遭到一些人從不同立場出發的非議。特別是如果具體分析大乘佛教在中土的發展,如此簡單地概括全部中土佛教的內容,顯然是片面的。但是如果從信仰的終極目標來分析,在說明時再加以必要的限制,范文瀾的論斷應當說是合乎實際的。佛教修證的終極目標是“涅槃”。無論如何解釋,這總是出世的、解脫的境界;從最終達到的結論說,是悲觀的、厭世的。這又確如范文瀾接著所說的,是“與漢族人傳統的文化思想正正相反”(2)的。后來中土的凈土信仰追求往生到永生的“極樂”“凈土”,禪宗講“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則都是依照中土傳統意識把佛教的思想觀念改造了。而相比之下,道教信仰的核心則是對生命的肯定和對永生的追求。法國著名漢學家、道教學者馬伯樂(Henri Maspero)論述道教,一再強調其對于“不死的探究”的意義。無論是飛升成仙,還是長生久視,看起來它們十分荒誕,現實中更是不可企及,但其內在精神則是希望生命的永存、人間的欲望得到無限的滿足和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說,相對于佛教的“死”的說教,道教可以歸結為“生的追求”。佛教說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就是要解決人的生死大事。本來,解決人們永遠面對、也永遠不可擺脫的對于生與死的困惑和苦惱,是所有宗教的主要任務,也是宗教之所以產生和存在的主要根據之一。這也就是著名的美國德裔神學家、比較宗教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所謂的“終極關懷”。佛教是以出世、解脫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相對于佛教,道教解決問題的思路顯然積極得多。實際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也正是努力延續自身生命的歷史。種族的繁衍是這一努力的一部分;個人生命的延續也是人類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茖W的發展,所謂“改造自然”的活動,從根本意義上說,也是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這種努力的最明顯和直接的成果是醫藥學的發展,它是用科學的手段來延續人們的壽命。而道教的思路也是和這種努力相通的。不過它所構想的是虛幻的、玄想的前景,采取的是信仰的(迷信的)、基本上是荒謬的(不能否認有些是科學的或所謂“前科學的”)手段。而中國古代道教和醫藥學(還有原始化學)的交流及其成果,又證明了二者在觀念上和追求上確有共通之處。這也正表明,道教在宗教信仰的、歪曲的形式下,表現了中華民族積極、樂觀的生命意識。這也是它能夠爭取群眾、在文化史上能夠起到重大作用的內在原因之一。

另外,道教教理的客觀內涵又頗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意識及其思維的特點,這也是它能夠深刻影響于文學的另一個原因。中國人的傳統精神在本質上是關注現世、關注人生的,而不欣賞和追求超越的、玄虛的境界。儒家的修、齊、治、平的理想,正心、誠意的修養方式,正集中地體現了這種精神。佛教在中土也被這一精神所充實和改造。最能體現中土意識特征的佛教宗派,無論是天臺、華嚴還是禪、凈土,也都表現出強烈的現實精神。先秦道家本來更多關注“形而上”的問題,追求對于“道”的體認與冥合,這表面看態度是偏于消極的;但追求這統合天、地、人“三才”之“道”,根本上又是為了“治世”的?!稘h書·藝文志》已明確指出:“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3)而道教自形成伊始,就表現出強烈的現實品格,以至形成了具有鮮明政治意義和巨大聲勢的民眾運動;后來經過“清整”,逐漸向社會上層發展,與世俗統治相結合,其政治、倫理作用更加明顯。至于追求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講長生不死、白日升仙等宗教幻想,熱衷玄想、傾向神秘的思維形式,也曲折地表現了對于人的生命的關切和積極入世、以人力補天功的堅定信念?!端鍟そ浖尽氛摰澜浾f:“推其大旨,蓋亦歸于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致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合體?!?a href="../Text/preface2_0004.xhtml#jz_1_4" id="jzyy_1_4">(4)實際上,求仙也好,煉丹也好,在這些荒誕、愚妄的想法和舉動的背后,都體現了一種人生和社會理想,表現出一種依靠人的力量來改變自然、超越限制、達到所追求的目的的積極精神。所以道教和它利用為思想淵源的道家,從根源看是純粹的中土產物,從精神實質看也更體現了中土意識的積極、入世的性格。這是它在中國文化發展中造成重大影響的又一個根本原因。中國思想史上“三教”之所以能夠“并立”“并用”,并且在“并立”“并用”中交流、“調和”以至互補、“合一”,主要也是因為它們生存在同一思想、文化土壤上,有著共同的精神內涵。在道教信仰和教理的一些基本觀念中,這種內涵反映得相當充分。

道教的宗教玄想又表現出濃厚的藝術性質,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有和文學藝術相通和相容的特征,這是它對于文學產生重大作用的又一個原因。儒家思想表現出濃厚的泛政治、泛倫理主義的傾向,體現在文藝上則是強烈的教化主義。教化主義會使藝術成為政治、倫理的工具和附庸,從而妨礙文藝獨立性的發揮。只要稍稍觀察一下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歷史,就會看到儒家思想在實踐中的這種作用。當然儒家不只給文藝加上了教化主義的桎梏,也給它充實以關注現實與人生的政治、倫理內容和積極的經世濟民精神,這成為中國古代優秀文學藝術傳統的一部分。但從思維方式和表現形式說,宗教和文學藝術顯然有著更多的相通之處。這也是宗教宣傳普遍、廣泛地運用文藝形式、文藝大量納入宗教內容的根本原因。又比較而言,外來的佛教隨著其在中土的傳播,形成了豐富、燦爛的佛教文學藝術,并給文人的生活和創作以巨大、深刻的影響。但受到其特定的宗教內容的制約(比如佛教要求“解脫”,如前面所說這是出世的追求,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它與作為藝術源泉的現實生活的隔礙),這種影響也就有所局限。就翻譯佛典看,其藝術性最強、藝術價值最高的是佛典譬喻和佛傳、本生故事,這實際都是在吸收印度民間創作的基礎上形成的。大部大乘經如《華嚴經》《維摩經》等具有相當的文學性,其表現技巧被人們所艷稱,但終究是以闡述教理為目的的。在中土創作中,直接表現佛理的所謂“輔教”之作在內容上多具有說教的傾向,表現形式也多流于“程式化”。宣揚道教或受道教影響的文藝創作當然也有相似的情形,但比較之下,卻又表現出特殊的長處。由于道教在精神上更關注人生,其藝術表現也更接近現世。例如從描寫對象說,相對于佛教里的佛、菩薩以及天神等等完全是超現實的玄想的“人物”,道教里的神仙,特別是那些“地仙”“鬼仙”“謫仙”等則生存在現實世界里,其行為與現世的人無異,他們往往搬演出現實人生的真實故事。這也是為什么自遠古以來神仙幻想就成為文藝表現的重要內容、以后神仙故事也成為各種類型文藝創作重要題材的原因??纯此卧詠淼膽騽 ⑿≌f、民間傳說,道教題材的遠較佛教的為多;而且如《西游記》這樣的取自佛教題材、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作品,其中所寫的觀音、如來等也帶上了道教神仙的特征。再從道教的精神追求看,其中現實和幻想相交織,人、鬼、神共存于同一個奇妙境界里,宗教的狂熱促成主觀精神的極度膨脹,理智的探索服從于強烈的激情,這樣,從一定意義上說,道教自身以其對于生命探求的大膽玄想、對于心靈自由的熱烈向往而具有濃重的藝術性,它利用文學藝術來表現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這樣,道教和文學產生關聯,給文學以重大影響,和它自身內容上、表現形式上的特征有直接和密切的關系。上面分析的三個方面,反映了道教發展中形成的具體特征同時也是道教能夠對文學造成巨大影響的重要原因。加之唐代又是中國歷史上道教和文學二者的發展同臻于極盛的時代,這也成為二者間的交涉更為密切的重要條件。

但是,宗教意識、宗教信仰等等全部宗教現象,關系到人的觀念、意志、欲望、激情以及對于宇宙真理的追求、人生奧秘的終極關懷等,是十分隱秘、復雜、難以索解的。正如本書里將要描述的,許多作家對待宗教包括道教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實踐中,往往表現得十分矛盾,經常是變化無常的;何況是三百年間興衰變化的漫長時期的歷史,狀況就更是復雜。這就使得對于有關問題的研究十分困難。但正是這復雜狀況,又體現出一代道教影響于文學的巨大、豐富與深刻,而這種影響乃是促成唐代文學輝煌發達、絢麗多彩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是研究工作的困難,又是它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從這復雜、矛盾的現象里尋求出某些規律性的東西,不僅對于認識中國古代文學,認識文學與道教以及一般宗教的關系,進而對于了解中國文化史和宗教史都會具有一定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山市| 阿尔山市| 屯昌县| 拉萨市| 阿拉善左旗| 邵阳县| 攀枝花市| 如东县| 十堰市| 香格里拉县| 通江县| 广汉市| 剑阁县| 阜南县| 武安市| 绿春县| 康保县| 澄江县| 望城县| 滨海县| 巫溪县| 天长市| 丹棱县| 沧州市| 遂川县| 财经| 兴国县| 伊吾县| 宁津县| 安塞县| 正镶白旗| 博乐市| 建阳市| 长宁县| 临武县| 镇安县| 黎平县| 西吉县| 霍城县| SHOW|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