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參加湘軍
剪辮子的風波沒過多久,一場更大的風暴降臨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了,辛亥革命開始了。
“有一天,一個革命黨人得到校長許可,來學校做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演講。他強烈抨擊清廷,號召大家行動起來,建立民國。他演講的時候,每位同學都聽得聚精會神,會場內鴉雀無聲。”
聽了革命家的演講,毛澤東和很多同學都熱血沸騰,他們恨不得馬上投入到這場火熱的斗爭中去。盡管,當時校方一再囑托學生,說他們還小,應以學習為主,盡量少過問政治上的事,然而巨大變革面前,毛澤東又怎能再安心于書齋苦讀。
“演講過了四五天,我從同學那兒,籌到一些錢,決定和幾位朋友一起到漢口,去參加黎元洪領導的革命軍,沒想到還沒等到我們出發,長沙的戰斗打響了。城里發生了起義,各個城門都被義軍占領。我站在一個高地上觀戰,最后終于看到衙門上升起了漢旗。這時我再回學校,發現它已經被革命軍守衛了。”
雖然湖南的快速起義,打斷了毛澤東想去武漢參軍的愿望,可一直懷揣報國夢想的他,面對滾滾革命洪流,內心還是無法抹去想要當兵的念頭。
“當時湖南組建了一支學生軍,我身邊的許多同學都參加了,可對這支學生軍,我卻沒有多大興趣,主要覺得它基礎太薄弱了。當時清帝還沒退位,我們都以為,革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我決定參加正規軍,去為這場革命盡力。”
聽了毛澤東的決定,朋友們都好言相勸,說加入學生軍,大家畢竟是同道中人,生活習性相差不多,既有共同語言,又能相互照應,可參加正規軍,那幫當兵的都是些大老粗,一身痞氣。而你的個性這么強,脾氣又犟,整天跟這幫人打交道,非吃虧不可。
然而,毛澤東這個人,一旦認準一件事情,誰勸也沒用。最后,他還是謝絕了朋友的好意,棄筆從戎投身到湖南新軍,成為第二十五混成協的一名列兵。
走進軍營,第一次開始軍旅生活,毛澤東發現,這幫當兵的,還真像朋友所言,的確魚龍混雜,三教九流,啥人都有。
“我們那個班里,有一個礦工和一個鐵匠,跟我關系不錯。其余的都是一些庸碌之輩,有一個還是流氓。”
另外,這些新兵大都來自社會底層,平時由于缺乏管束,經常打架斗毆,賭牌酗酒,沾染了不少壞習氣。開始與這幫人相處,毛澤東還真有點不適應,可沒過多久,他就憑借自身學問,讓這幫弟兄肅然起敬。
“我同排長,還有許多士兵都成了好朋友,因為我能寫字,又有書本知識,他們都很敬佩我的學問,尤其我經常很熱心幫他們寫寫家信,講講報上的軼聞,做些諸如此類的事情,就更受他們的歡迎。”
同班好友鐵匠朱其升回憶,除了寫家信,說新聞,毛澤東當時最有吸引力的,是他很會講故事。據朱其升說,那時一有空隙,士兵就央求潤之,講《三國》,說《隋唐》,每次聽了,都如醉如癡,還想再聽。為了讓他多講,戰士們還搶著幫他擦槍械,掃衛生,干各種雜活。
雖說很受戰友的愛戴,毛澤東并未滿足,那段時間,他更關注的是戰局的變化。
“我的軍餉是每月七元。這七元之中,每月的伙食用去兩元,還要花兩元錢,向挑夫買水,剩下的錢,都用在了訂閱報紙上。我從報上聽說,幾支軍隊要聯合起來,反對清朝,反對袁世凱,湘軍就是其中之一。”
聽說就要開戰,毛澤東和戰友們摩拳擦掌,恨不得馬上開赴前線,與清軍大戰一番。可就在他們準備完畢,將要出發之時,大家都被上峰的命令震驚了。
“湘軍準備行動之時,忽然傳來了消息,清帝宣布退位,孫中山和袁世凱達成了和議,南北統一了,南京政府解散了,預定的戰爭取消了。”
武昌起義之后,很多人都以為,這場南北對峙,怎么也會持續個三年五載,誰曾想,戰爭才剛剛打了一年,三百年基業的大清,一瞬間就崩盤了。而一直難產的民國,卻輕而易舉地登上了歷史舞臺。這一切似乎來得太快,快得有點讓人應接不暇,有點讓人眼花繚亂。
在歡慶勝利的日子,軍營里的戰友們,紛紛利用這段閑暇,走街串巷,把酒尋歡,可毛澤東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要為未來重做打算。
想當初,毛澤東之所以投筆從戎,是想浴血疆場,建功立業。而今南北統一了,全國和平了,新政府的當務之急,是要發展經濟,建設國家。這種形勢之下,毛澤東覺得再繼續當兵,已很難再有用武之地。
“我想既然革命已經過去了,就決定退出軍隊,重新回到書本上去。就這樣,我只當了半年兵,就結束了軍營生活。”
雖然這段軍旅生涯很短暫,但恰恰這期間的親身體驗,讓毛澤東充分了解士兵的痛苦和渴望,深刻體會了舊軍隊的種種弊端,為他日后創建新型軍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