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個人資本

當前的行為可能會增加未來的個人資本,或者也會由于過去行為的影響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貶值”而使得未來的個人資本隨時間變化而下降。下期的資本存量等于當期形成的個人資本加上當期未貶值部分的資本。[1]

這個公式(1.2)(參見注釋[1]?。┛捎糜陟`活解釋許多不同種類的行為。例如,投資行為可能是由吸煙、上教堂或打網球所決定的,因為這些消費行為增加了習慣性資本的存量,少年時期遭受虐待和其他經歷可能會通過影響從少年時代開始的資本積累,從而左右一個十余歲的年輕人及其成年后的選擇。離婚、失業、廣告和其他經歷也可能會通過影響個人資本的積累從而影響一個人的選擇。

本書假定,有遠見的人認識到,他們現在的選擇和經歷會影響將來的個人資本,將來的個人資本又會直接影響將來的效用。因此,當前的選擇不僅僅取決于它們對當前效用的影響程度,而且還取決于它們對將來效用的影響程度。

如果個人資本能夠增加效用,那么對能增加將來個人資本的商品和經驗的需求就會受到激勵;相反,當個人資本會減少效用時,這種需求就會受到抑制。例如,吸煙損害將來健康的事實自1960年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從而導致了吸煙需求的大幅下降。吸煙需求之所以能從一開始的小幅下降發展到后來的大幅下降,是因為吸煙行為具有習慣性,并且同輩朋友比以前少吸煙的行為也會對一個人的戒煙行為產生壓力。許多人之所以進行慢跑和參與其他鍛煉活動,僅僅是因為他們相信體育活動能提高他們享受生活的能力。

對個人資本進行投資會增加個人資本的積累,但是個人資本方面的變化也會對增加投資的行為的動態需求產生影響。在式(1.1)所表示的擴展的效用函數中,如果增加的個人資本和投資行為是擴展效用函數中的個人資本的補足品,那么個人資本的增加將會刺激對投資活動的需求。因為,個人資本的增加會提高這些活動的邊際效用(對此問題的詳細分析會復雜得多,具體可參見第3章)。

這些互補性對于理解習慣性的和成癮性的行為顯得尤為重要?!霸鰪娦保╮einforcement)作為成癮性行為的一個定義特征,是指目前增加某種藥物或其他商品的使用會引起將來對這種商品的需求的增加。用消費理論的術語來講,“增強效應”意味著過去的消費品和現在的消費品是互補品的關系,也就是說,所消費的成癮性商品和成癮性資本二者是互補品。

習慣性行為中的這種互補性和增強效應,有助于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例如,可以解釋為什么一個習慣于短時間內大量吸煙的人對吸煙會有極強烈的渴求;為什么一個習慣于以玉米片作早餐的人會增加對這種作物的未來需求;為什么曾經說謊和有暴力行為的人會加強說謊和暴力犯罪的傾向;為什么耄耋老人仍然堅持儲蓄;為什么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成年后會更有可能信奉宗教;或者為什么與妻子共同生活多年的丈夫會對妻子產生如此之大的依賴性,以致妻子死后他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遭受沉重的打擊。

我們再考慮一個政治學上稱之為“現狀的統治”的例子。這個例子是說廢除業已生效多年的社會規范和其他公共政策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無論是從中受益的人還是從中受損的人,他們都已經為遵守這些政策而調整了他們的習慣和態度,經過一段時間后,他們都會認為遵守這些政策是天經地義的事。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改變已經生效多年的政策通常在政治上是不受歡迎的。

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人類是習慣的動物”。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曾經說過:“道德上的美德……是通過習慣形成的”(Nicomachean Ethics,1962,Ⅱ.Ⅰ.33)。Adam Smith也認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愛部分原因是出于習慣:“除了他自己,他的家庭成員自然而然地會成為他最熱切關心的對象,他更多地會出于習慣而去同情他們?!保⊿mith,1976,Ⅵ.ii.12)

我相信,習慣性行為之所以滲透到生活中的大多數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習慣在人的個性特征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具有相當優勢。因為只要習慣還不是太強大,那么它們不僅都具有社會優勢,而且同樣具有個體優勢(參見Becker and Madrigal,1995)。正是由于習慣性行為的重要性,我在本書中對習慣性和成癮性行為的形成給予極大的重視。

個人通過對決定未來效用和偏好的個人資本存量施加控制,來引導他們自身命運的方向。因此,如果“偏好”不是指商品和資本的擴展效用函數,而是指經濟學家通??紤]的、僅僅由商品本身決定的(次)效用函數的話,那么個人實際上就要選擇他們自身的偏好。

例如,一個害怕和討厭男人的婦女,可能是由于在孩提時代遭受性虐待所造成的,她可能會試圖通過接受心理治療和采取其他行動來改變她對男人的態度;或者她可能決定繼續保持態度并僅與女性交往。無論是哪種情形,她都是以早期所遭受的性虐待和其他少年時代的經歷為條件,決定她對男性和女性的將來的態度的。

當然,人并不是萬能的,當人們試圖影響其未來偏好時,他們有時也會犯錯誤。行為有遠見性的假設并不是指對未來完全的預見,或者甚至不是對未來事件出現可能性的精確計算。我們寧愿說,它僅僅意味著人們盡最大的可能來預測他們現在的選擇對將來所產生的影響。因此,使人們不滿現狀的,不僅包括人們無法控制的少年時代的和其他不愉快的經歷,而且還包括在現在的口味選擇上犯錯誤所產生的后果。

一個年輕人之所以酗酒,往往是因為他沒有預見到他會沉溺其中而不可自拔[Orphanides和Zervos(1995)對是否上癮存在不確定性的最大化行為提供了一個學術性的分析]。當然,如果事實證明他作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并且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沾上酒癮,那么他將對青年時代的酗酒行為感到后悔。他可能會下定決心參加戒酒協會和用其他方法來克服酒癮;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他的偏好突然改變,變得酷愛喝酒,那么繼續酗酒卻可能是能使他的效用達到最大的最優選擇。

一個婦女可能最終會對她去精神病醫生那里尋求幫助的行為感到后悔,因為她仍然討厭與男人發生性關系和其他關系。在某個時間,她可能甚至會停止治療并徹底改變她的行為,而從其他女性那里尋求伙伴關系。

選擇結果的不確定性往往是人們僅能部分地控制自身命運的一個原因。父母對孩子的經歷有著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孩子成長的初期,而孩提時代的這些經歷往往對他們成年后的偏好和選擇產生重要的影響。例如,如果孩子的父母是勤勞的、關心子女的,那么這些孩子成年后通常會比父母有虐待傾向和吸毒傾向的孩子更勤勞和更關心自己的子女。

從少年時代起,我們的偏好形成就不僅受到父母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美國的公司每年花在廣告上的費用遠遠超過1 000億美元,其目的就是想通過影響個人資本來改變人們對產品的偏好。廣告和“宣傳”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學校和傳媒可以此對人們的價值觀和其他態度產生影響,政府可借助它引導人們的選擇(例如可參見Lott,1990)。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即盡管稅后的實際工資水平較低,但是在勞動大軍里出現了婦女和其他群體數量急劇增加的情況,這里面部分的原因可歸結為政府對愛國主義的宣傳(參見Mulligan,1995)。

當然,絕大多數的人并不是受人操縱的木偶。即使是看起來“很可愛”和無助的小孩,也會學著如何讓他們的父母感到內疚,并且作出其他令父母會對他們好一些的表情和行為。大人對令他們感到強烈厭惡的廣告會采取回避的態度,他們只有在獲得相應補償的情況下,才會去面對降低其效用的其他行為(詳細的討論可參見第10章)。極權國家中的居民都學會了忽略或減少無處不在的政府極權主義宣傳的影響。

貼現未來

經濟學上通常有這么一個假設:盡管不同的個體之間會存在差異,但未來效用的貼現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變的和固定的。對于研究問題來講,這個假設是一個很好的初始簡化,但它不能解釋為什么貼現率會隨年齡、收入、教育和其他個人特征的不同而出現差異,或者為什么對同一個體而言,貼現率會隨時間而變化,即為什么當一個人從懵懂少年走向成熟的過程中貼現率會出現變化。

在決定當前選擇的過程中,個人在未來效用上所給予的權重取決于他對未來效用的預測。盡管存在一些生理上的因素,但是個人預測未來效用的能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參見Rogers的有趣分析,1994)。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商品,人們可以創造出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預測未來的個人資本,從而改變他們放在未來效用上的權重。

幾百年來,哲學家、經濟學家和其他許多人一直認為,由于人們在預測未來上存在著困難,因此絕大多數人會低估他們的未來效用。這種看法也許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通過訓練,人們還是可以減少甚至有時候完全克服這種低估的傾向。本書的分析允許部分通過花費時間及其他資源去生產“想象力”資本,從而使人們可以更偏好未來的效用,使現在和將來效用的折現價值達到最大(參見Becker and Mulligan,1994)。

人們之所以選擇接受更多的教育,部分是由于教育似乎能提高他們對未來的評價,從而降低對未來的貼現率。父母教育他們的孩子,要意識到他們的選擇對未來的影響(參見Akabayashi研究在未來的權重放置問題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沖突,1995)。吸毒和酗酒部分是通過降低人們預測未來后果的能力,從而降低其效用的。宗教信仰通常會增加人們對未來效用的權重,尤其是當這種宗教信仰預示著一個誘人的來生。

想象力資本不僅會影響人們未來效用的貼現率,而且還會通過影響當前和未來的選擇,來改變人們對商品的偏好。如果某人把更大的權重放在當前選擇的未來影響上,那么他很有可能去從事那些能提高未來效用的活動,甚至有時要部分地犧牲當前的效用。這種人不大可能會對諸如毒品、酒精以及香煙等有害物品上癮,他們更有可能堅信來生的存在,并養成諸如鍛煉身體和準時上班的良好習慣。結果,更注重未來的人通常會養成能產生有利于未來影響的習慣性偏好和其他偏好。

我假定,個人是在這么一種框架中選擇他們的貼現率的,即偏好在時間變化的過程中保持前后一致。也就是說,如果個人知道從現在向未來的過渡期間將會發生的事情,那么他在當前所希望作出的未來選擇與未來實際作出的選擇是完全一樣的。很顯然,對偏好前后一致的假設并不是對實際行為的文字描述,同時也沒有必要去解釋人們的內生性偏好,但這一假設卻是對行為研究的一個十分有用的簡化。

我相信,盡管一些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假設,成癮性行為并不是前后一致的,對同一個人來說,它是自身存在多重自我相互沖突的結果(參見Elster,1984;Schelling,1984b,以及Posner,1995),但是即使是諸如大量吸煙或酗酒等極端的成癮性行為,其實也還是具有某種前瞻性的,仍然可以看做是前后一致的效用最大化行為(可參見第3章和第5章)。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行為之所以可能出現前后不一致,僅僅是因為在個人資本存量方面的變化,這一點過去被忽略了。行為的前后一致性假設,將把沖突的分析重點放在不同的個人和組織之間這一更重要的沖突上,而不是放在同一個人身上存在的多重自我形象的沖突。對這種不同個人和組織之間沖突的分析可參見第10章、第11章和第12章,以及參見Becker和Madrigal的著作(19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族自治县| 石棉县| 金华市| 石楼县| 凤阳县| 东台市| 茌平县| 凭祥市| 巴南区| 武义县| 连平县| 泸溪县| 黑山县| 米泉市| 马山县| 阿拉善盟| 蒙自县| 临邑县| 长葛市| 高唐县| 赤峰市| 南川市| 凌源市| 黄冈市| 合川市| 恭城| 西峡县| 陇南市| 阜宁县| 海宁市| 阳春市| 昭觉县| 潼关县| 新营市| 怀柔区| 桦甸市| 横峰县| 新建县| 昭平县| 新乡县|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