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
- (英)大衛·李嘉圖
- 3253字
- 2020-05-21 17:10:25
第三節
不僅直接施于商品的勞動影響商品的價值,那些為協助這種勞動而施于器具、工具和建筑物上的勞動也影響著商品的價值。[17]
即使[18]在亞當·斯密所說的那種早期狀態中,雖然獵人們自己可能制造并積累一些資本,但他們用這些資本捕殺獵物。沒有某種武器,無法捕殺海貍和野鹿。因此,這些獵物的價值不僅要由捕殺獵物所需的時間和勞動決定,還要由獵人為協助捕殺所投入資本和武器所需的時間和勞動決定。
因為海貍更難于接近,必須更為準確地對準目標。因此,假定捕殺海貍所需要的武器制作起來比捕殺野鹿的武器需要更多的勞動,那么海貍的價值自然會比兩只野鹿多,其原因就是總的來說捕殺海貍需要更多的勞動;或者假定制作這兩種武器所需的勞動量相等,但它們的耐用性極不相等:較為耐用的器具只有一小部分價值轉移到商品上,而較不耐用的器具卻有很大一部分價值在它所輔助生產的商品上體現出來。[19]
捕殺海貍和野鹿所需的工具可能屬于一部分人,而另一部分人可能提供了捕殺所用的勞動。然而它們的相對價格仍然與形成資本和捕殺動物時所投入的實際勞動成比例。在不同情形下,資本和勞動相比有充裕與稀缺之別,維持人類生活所必需的食物的多寡也不相同,那些為這一行業或那一行提供相等資本價值的人們可能得到所獲取產品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而把其余部分作為工資付給那些提供勞動的人。但這種分割不能影響這些商品的相對價值,因為無論資本的利潤是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二十或百分之十,也不管勞動工資的高低,它們在這兩個行業中的作用是相等的。
如果我們假設社會的行業有了擴展,有些人提供捕魚所需的獨木舟和捕魚用具,而另一些人則提供種子和簡陋的農業工具,那么上述原理同樣是正確的。也就是說,生產出來的商品的交換價值與投入在其上的勞動成比例。生產商品所投入的勞動不僅指直接生產,而且還包括投入在為實施這一特定勞動所使用的一切器具或機器上的勞動。
如果我們觀察一個更為進步且工藝和商業都十分繁榮的社會狀況,仍然會發現商品在價值上的變化也遵循這一原理。例如,在確定襪子的交換價值時,我們發現相對于其他物品,襪子的價值取決于生產并將其運送到市場上所需的勞動總量。首先是耕種生產原棉的土地所需的勞動;其次是將棉花運送到制襪地所需的勞動,其中包括以運費形式收取的投入到建造運送船只中的那部分勞動;第三是紡紗工人和織襪工人的勞動;第四是建造制襪所使用的廠房和機器的工程師、鍛工和木工的那部分勞動;第五是零售商以及無須一一列舉的許多人們的勞動。各種勞動的總量決定了襪子所能交換的其他物品的數量,而也要同樣考慮投入于其他物品的各種不同的勞動量,這也同樣決定為交換襪子所付出的那一部分勞動。
為了使我們確信這是交換價值的真正基礎,讓我們假定在成品襪運送到市場與其他物品交換之前原棉所經過的各種過程中,在任意一個過程里提高節省勞動的手段,然后觀察其所產生的結果。如果耕種原棉所需的人手減少,或者航運所用的水手、建造運送船只的造船工減少;如果建造廠房和機器所用的人手減少,或者說這些建成后增加了效率,那么襪子的價值必然會下降,結果會換取更少的其他物品。其價值下降的原因在于生產所需的勞動量減少,因而與未做這種節省勞動的其他物品進行交換時所換取的數量也在減少。
節約勞動[20]總能減少商品的相對價值,無論這種節約是發生在生產這種商品本身所需的勞動方面,還是發生在有助于商品生產的資本形成所需的勞動上面。不論是生產直接需要的漂白工、紡織工、織襪工的人員的減少,還是更為間接涉及的如水手、搬運工、工程師和鍛工等人員的減少,襪子的價格都會下降。在前一種情形下,節省的全部勞動都落在了襪子上,因為這一部分勞動完全局限于襪子;在后一種情形下,只有部分勞動落在了襪子上,其余部分則用在建造廠房、機器和車船所使用的一切其他商品方面。[21]
假定在社會的早期階段,狩獵者使用的弓和箭同捕魚者使用的獨木舟和器具的價值相等,耐用性相同,二者都是等量勞動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狩獵者一天勞動的產品,即鹿的價值同捕魚者一天勞動的產品,即魚的價值恰好相等。無論產量多少,也無論總工資和利潤的高低,魚和這種獵物的相對價值完全取決于體現在二者之中的勞動量。例如,捕魚者的獨木舟和其他器具價值共100英鎊,預計可使用10年,他雇用10人,這10人的年勞動費用為100英鎊,每天勞動可得鮭魚20條。如果狩獵者所使用的武器價值也是100英鎊,預計可使用10年,他同樣雇用10人,這10人的年勞動費用也是100英鎊,每天為他捕獲野鹿10只;那么,無論全部產品歸于捕獲者的比例大小如何,一只野鹿的自然價值就是兩條鮭魚。作為工資所支付的比例在利潤問題上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一眼便可看到,利潤的高低恰好取決于工資的高低。但這絲毫不影響魚和鹿的相對價值,因為工資在這兩種行業中總是同時漲落。如果狩獵者借口他把很大比例的獵物或其價值作為工資支付出去,叫捕魚者用更多的魚交換鹿,后者就會聲明他也受到同一因素的影響。因此,無論工資和利潤怎樣變動,無論資本積累產生什么影響,只要他們一天的勞動繼續獲得各自對等的魚和獵物,那么自然交換率就是一只鹿等于兩條鮭魚。
如果等量的勞動所獲得的魚的數量減少,或者說獵物的數量增加,那么魚的價值與獵物的價值相比就會上升;相反,如果等量勞動所獲得的獵物數量減少,或者說魚的數量增加,那么獵物的價值與魚的價值相比就會上升。
如果有任何一種價值不變的商品,[22]通過把魚和獵物的價值與該商品相比,我們就可確定影響魚的價值之原因引起了該商品的量的變化,影響獵物的價值之原因又引起了該商品的量的變化。
假定貨幣就是那種商品。如果一條鮭魚價值為1英鎊,一頭野鹿價值為2英鎊,那么一只野鹿就值兩條鮭魚。但一頭野鹿可能值三條鮭魚,因為捕鹿可能需要更多的勞動,或者捕鮭魚需要更少的勞動,或者兩種原因可能同時起作用。如果我們擁有這一不變的標準,就能容易地確定這兩種原因中的任何一種其所發生作用的程度。如果每條鮭魚繼續以1英鎊出售,而每頭野鹿漲至3英鎊,我們就可得出結論:捕鹿所需的勞動增加了。如果每頭野鹿以原價2英鎊出售,而每條鮭魚只售13先令4便士,那么我們就會確信捕魚所需的勞動減少了。如果每頭野鹿的售價漲到了2英鎊10先令,而鮭魚的售價躍至16先令8便士,那么就可以確信在這些商品的相關價值產生變化的過程中,兩種原因都發揮了作用。
勞動工資的變化不能使這些商品的相對價值發生任何變化。因為假設工資提高,[23]這些行業所需的勞動量不會增加,只不過是以更高的價格支付了這種勞動。同樣原因促使獵人和漁民竭力提高鹿和魚的價值,也會促使礦主提高其黃金的價值。這種導因對于這三種行業發生的作用相等,而各行業的從業人員在工資上漲前后的相對地位也仍舊不變,所以獵物、魚和黃金的相對價值也仍舊不變。工資可以提高百分之二十,導致利潤的跌落比例或大或小,但這不會使這些商品的相對價值發生任何變化。
現在假定用等量勞動和固定資本捕獲更多的魚,而黃金或獵物沒有增加,那么與黃金或獵物相比,魚的相對價值就會降低。如果一天勞動的產品是25條鮭魚而非20條,一條鮭魚的價格就會是16先令而非1英鎊。需用兩條半鮭魚而非兩條鮭魚交換一頭野鹿,但鹿的價格仍舊與以前一樣是2英鎊。同樣,如果用等量的資本和勞動捕獲的魚減少,魚的相對價值就會上升。因此,魚的交換價值漲落僅僅是由于捕獲一定數量的魚所需要的勞動量有所增減,但其漲落幅度決不能超過所需勞動量增減的比例。
那么,如果我們有一個不變標準可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變化程度,我們就會發現,如果在假定的條件下生產,[24]這些商品不斷漲落的最高限度是與商品生產所需的勞動增加量成比例的;除非生產所需的勞動量增加,否則它們不會有任何程度的上漲。工資上漲不會使它們的貨幣價值上升,與生產所需的勞動量沒增加、所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相同、固定資本的耐久程度相同的其他商品相比較而言,其價值也不會上漲。如果生產其他商品所需的勞動有所增減,我們已經闡明這種情形會立即產生相對價值的變化,但這種變化是由于變化了的必要勞動量而非工資上漲所引起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