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1 河曲支流上誕生的中華文明

如果把農耕變革看作是一個劃時代的時間節點,那么從舊石器文明到新石器文明,人類文明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一些成規模的農耕聚落出現了,這時候來比較中華文明與世界上其他地區文明的區別,也比較容易理出脈絡。

我們過去主要是靠文獻記載來探討中國的歷史,即三皇五帝夏商周。可是20世紀考古學大發展,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新的遺跡,將先秦時期的中國歷史又往前推了9000年,這就是新石器文化。

新石器時代發生了一個很重大的變革,就是農耕革命,有意思的是這場革命是世界性的。為什么呢?這個時期,大自然發生了很重大的變化。這時最后一次冰河時期結束了,全球開始變暖。在這樣一個歷史關頭,人類就開始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農耕變革就開始了。這一變革全世界各個文明大致同步發生。

那么在中國,我們現在通過考古學能看到的最早的農耕文明,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在河南省舞陽縣,應該是南陽盆地略靠北,發現了賈湖遺址,賈湖遺址的時間和彭頭山遺址相近,可能略晚一點,但也晚不了多少。這個地區也發現了水稻栽培的痕跡,有學者就提出,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因素有長期、中期和短期因素。長期因素就是大自然,一個文化人群他們所生存的這種地理空間,實際上決定了他們如何去生存。人總是在生存中尋找和大自然的默契,然后尋找自己的生存道路。在距今1萬年前,人們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耕聚落,人類社會也由此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們把中國的一些特點和一些同時代的古老的文明(比如說像兩河流域的文明、埃及文明)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一些門道。

過去有學者說過,中國的農耕文明雖然是誕生在黃河流域,但是我們的農耕聚落卻并不是在大河的干道上,而是在黃河、長江的支流上,在支流的彎曲、潤澤之處,比如渭河流域。黃土高原的地形是一層層的臺地,離水最近的地方有一層,略遠一點、略高一點又有一層,最高的那就到了黃土高原上了。而考古學家發現,仰韶文化不是在離水很近的地方,因為那很危險,一發大水就沖毀了;也不是在最高層,因為高層取水不方便,它在中間的臺地上。除了渭河流域,在洛陽一帶還有伊水、洛水,還有山西的汾河流域,我們最早的文明就是誕生在這樣一些支流上。

中國在秦漢以后是專制社會,有一個龐大的皇權統治著一切。這種皇權的起源是什么呢?起源于治理大河。實際上,中國真正開始挖渠、挖溝、治理大河,搞灌溉農業,是有文字記載以后的歷史,比如說秦漢時期開始有大規模的工程。此前雖然我們有大洪水的傳說,但那不是挖溝挖渠,而是洪水泛濫后,重新整理山河,它是突發性事件。

我們中國的這種農耕文明產生在什么地方?從空間上講,它是在河流的支汊上;從大的氣候條件來說,中國農業產生在一個四季分明的季風氣候區里面。從6月開始,到七八月,華北平原高溫多雨,基本上年年如此,這就是一種穩定的長期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

可是在這樣一種情形下,一個小聚落想種一點小米或者水稻,就需要確定什么時候種合適,以確保種下去以后老天爺就開始下雨。年年如此,人們的經驗就會逐漸豐富,勞作手段會逐漸提高,于是糧食就慢慢變多。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組織生產最自然的單位就是有血緣關系的一群人。春種秋收,年復一年,慢慢地隨著聚落中人們工作經驗的豐富、勞動技能的提高、工具的改善,人群會漸漸壯大。這樣一來,這個地方的空間就容納不下了,于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就遷到別的地方。這樣蔓延開來,家族、氏族、部落慢慢發展,我們可以用一個古語“平流漫衍”來稱呼這種現象。在這樣一種過程當中,最天然的血親意識、血緣關系就發揮了作用,就保存下來了。

假如是在兩河流域,這種關系就難以維持。我們知道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尼羅河也是人類的發源地,可是大自然所提供的條件是要迫使當地的人群改變這種按血親、血緣去組織生產的模式。為什么?研究一下那個地方的氣候你就明白了。比如說,在兩河流域,一年中有8個月是沒有雨的,即使偶爾下點雨,降雨量也很少,只有200毫米左右,這對于農耕來說是不夠的。他們能依靠的只有河流,可是河流的汛期,也就是發水期一般是每年的4—6月,而這里的莊稼是在4月收割,也就是說等河流的汛期到了,莊稼卻已經不需要水了。所以在這樣一種情形下,兩河流域最早的農耕,實際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最肥沃的下游地帶出現。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是由西北向東南流,最早的農耕聚落大體在上游,也就是不發洪水的地區。

可是人類是聰明的動物,總知道哪兒的土地肥沃,隨著人類能力的提高,總要向最肥沃的地區進軍。于是他們就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治理大河。底格里斯河在巴格達的河段以及幼發拉底河在拉馬迪的河段,就和黃河下游的某些河段一樣。我們知道黃河是一條地上河,在下游地區,由于泥沙的堆積,導致河水的河床高于兩岸的地面,比如鄭州這一帶。而要治理它,就要灌溉,要修渠,要挑溝,要修蓄水池。因此我們可以在兩河流域看到并行的水溝,因為水溝會淤塞,所以必須挑新溝,這樣的話農業就可以在肥沃的土地上誕生。人們一旦可以掌控大自然,能夠利用大自然的資源,那獲得的財富是巨大的。

話說回來,要進行這樣一種艱辛的勞作,任何家族都辦不成,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人們必然要在原有的天然的血緣組織之上重新組織社會關系。西方學者魏特夫講東方專制主義的起源時,就提到一個龐大的權力統治一切。這一理論可以套用到兩河流域,這樣的話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就必然誕生了。

同時尼羅河流域也存在這個問題,尼羅河最早的農耕發源地也是出現在離洪水較遠的地區,后來發展著發展著,就發展出了落母(古埃及的一種聚集區)。人們開始挑溝,開始修蓄水池,開始利用尼羅河泛濫過后的泥土,但是這種肥沃的泥土也要灌溉,這樣一個灌溉區就形成了。在公元前3100年,最古老的王朝統一埃及的時候,有三十幾個這樣的灌溉區,所以它整個社會和兩河流域又有不同。

總而言之,這種灌溉農業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權力來協調大家。這點在我們中國的某些時代也是適宜的。比如大禹,他不就是因為組織民眾治水而成了萬民的領袖嗎?可問題是中國的洪水泛濫是一個偶然現象,不是長期的。所以,孔子贊美大禹修溝渠的功績,而不是治洪水。過去也有水利專家講:“我這一輩子不是要修大壩而是給農田排旱。”如何讓農田不旱,雨季到來的時候如何讓農田排澇,關鍵還是修渠。所以回到剛才我們的話題,中國的社會形態從根本上來說是取決于自然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瑞昌市| 中超| 新晃| 双鸭山市| 阳山县| 临西县| 天台县| 夹江县| 视频| 富蕴县| 宣化县| 浦东新区| 辽中县| 正蓝旗| 海盐县| 若尔盖县| 札达县| 四川省| 枝江市| 萝北县| 龙口市| 赤峰市| 通渭县| 兴业县| 江源县| 关岭| 拜城县| 太湖县| 木里| 大石桥市| 古浪县| 马鞍山市| 广汉市| 杭锦旗| 诸城市| 简阳市| 育儿| 穆棱市| 封开县| 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