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敘事陷阱
我對教導人們應該如何生活的敘事最感興趣。我對“敘事”的定義與目前大多數(shù)定義不同,其他定義的重點是關于人的故事,幫助人們理解人生的變化無常并形成對自己的身份認同。而我關心的“敘事”是那些來源于他人、由他人規(guī)定并被自己采用,并且不一定直接來自個人經驗或正面反饋的社會敘事。
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社會敘事類似于既定的“社會規(guī)范”。社會規(guī)范沒有標準的定義,但它通常包含三個要素——行為規(guī)律、心理認同和偏離規(guī)范后的制裁的排列組合。因此,社會規(guī)范成了人們應該遵守且極具約束力的行為準則,比如,“你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教授,那么你就不能說臟話”,等等。如果我們的行為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那么某種“社會懲罰”就會隨之而來,也許是很小的懲罰,比如無端的爭執(zhí)。
經濟學家在理解任何行為時,都會先從“偏好”開始研究,比如對某些特定商品、服務、經歷和世界發(fā)展狀況的明確偏好。有時顯示性偏好(人們在做的)和元偏好(人們想做的)之間存在差異:你可能永遠不會去讀小說,但又想成為小說迷。個體和群體兩者之間的偏好也存在差異:自私的人與正直的人存在不同的偏好。因此,我把“社會敘事”定義為“元社會偏好”,這反映了社會期望對我們所有人的要求。
我定義了三大類“社會敘事”,稱其為“元敘事”,分別是“追求”“關系”“負責”,而所有“子敘事”都是“元敘事”的一部分。本書的第一部分關于“追求”,討論了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富有、成功和受教育,這三者被認為是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東西。本書的第二部分關于“關系”,討論了圍繞我們最親密關系的社會敘事:婚姻、一夫一妻和孩子。本書的第三部分關于“負責”,提到了三個對我們寄予特殊期待的敘事:利他、健康和自由意志。
這些敘事都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權力結構、文化、法律、家庭、媒體、歷史實踐甚至進化優(yōu)勢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敘事還影響了最近社會心理學里關于人類先天動機的分類,幾乎所有的分類都假設我們受到“初級”(即先天)獎勵的驅動。核心動機包括:囤積——積累資源(富有);自我提升——重視個人價值(成功);理解——共識與遠見(受教育);歸屬和愛——與他人緊密聯(lián)系(結婚并忠于彼此); 培育——照顧后代(孩子);信任——認為人性本善(利他);安慰——使身體處于最佳狀態(tài)(健康);控制——了解行為和結果之間的偶然性(負責)。這使敘事具有普遍性,適用于不同的文化。
除了滿足我們的一些先天欲望之外,社會敘事還對思想和行為做出了規(guī)范,使我們更容易適應和理解復雜的世界。在按照社會敘事探索如何生活時,我們有了一條清晰的路徑:我們不僅想融入敘事,還對那些不融入的人表示不滿。事實上,現(xiàn)有的一些腦成像研究表明,人們在“懲罰”那些不符合我們期望的人時會感到很高興,甚至愿意自掏腰包來“懲罰”這些人。